mahavipashyana 大觀

We must become aware not only of the precise details of an activity, but also of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Vipashyana involves awareness of space, the atmosphere in which precision occurs. If we see the precise details of our activity, this awareness also creates a certain space. Be aware of a situation on a small scale also brings awareness on a large scale. Out of this develops panoramic awareness, mahavipashyana medetation: that is, awareness of the overall pattern rather than the focusing of attention upon details. We begin to see the pattern of our fantasies rather than being immersed in them. We discover that we need not struggle with our projections, that the wall separates us from them is our own creation. The insight into the insubstantial nature of ego is prajna, transcendental knowledge. As we glimpse prajna we relax, realizing that we no longer have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ego. We can afford to be open and generous. Seeing another way of dealing with our projections brings intense joy. This is the first spiritual level of attainment of the bodhisattva, the first bhumi. We enter the Bodhisattva Path, the Mahayana Path, the open way, the path of warmth and openness.

– Chogyam Trungpa,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我們不僅要確知每一行動的細節,還要知道整體的情況。觀中含有對空間的覺知,亦即曉得精確的動作是在什麼氣氛中發生的。如果我們能看清自行動的每一細節,這種覺知也會造某種空間。對情況小規模的覺知也會帶來對情況大規模的覺知,從而產生全面的覺知–大觀(mahavipashyana)。所謂大觀,是覺知通盤模式,而不專注細節。我們開始出看自己的幻想模式,而不埋首其中去鑽研。我們發現我們無須跟自己的投影鬥爭,發現那座把我們和我們的投影分開之牆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能見「我」無實性的是般若(prajna)或智慧。得見般若,身心自安,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無須再維持「我」的存在了。我們敞開得起、布施得起。能如是看出另一種跟自身投影相處之道,會令我們非常歡喜–此即初地菩薩的境界。我們進入了菩薩道、大乘道、敞開之道,具有熱情的敞開之道。

– 丘揚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繆樹廉譯)

「學生永遠沒有錯!」

老師上課時傳授了一個重要的教學重要觀念給我們:「學生永遠沒有錯!」我愣了半秒鐘,才理解老師的意思。

如果我們在上課過程中傳達的指令或者說明,學生無法真的理解,無法將語言化為身體的行動並且切實感受,那並不是學生的錯。很可能是語意不清,很可能是學生的身體有不同的狀況。

老師的工作就是設法瞭解學生的需求所在,將自己腦子裡的知識,轉成這位或者那位學生能夠理解的語彙、字句。

前兩天上課時,教室裡一位同學坐在瑜珈磚上,雙腿雙腳分開,雙膝彎曲,仍然無法讓上半身直立坐穩。勉強坐直了一點,腰痛得厲害。仔細詢問過後,才知道這位同學腰椎受過傷,動過手術。

後來每個動作,我盡量調整這位同學可以進入並且短暫停留的方式,也請他努力去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原來他早就習慣疼痛,在不同的瑜珈課,歷經不同老師的指令,總是同樣在舊有的疼痛上繼續製造新的疼痛,回家後再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馳劑。

和他討論了以後上課練習時該注意的要點,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原則上,小幅度、短時間地伸展方式。他的神情放鬆了一些,那種看起來比較理解了狀況之後的放鬆感,然後我們又持續聊了好一會兒其他的各種大小毛病。(我沒有診斷開處方,大概只是扮演傾聽的角色。)

離開教室之後,有種「又上了一堂課」的感覺。這位同學是我剛認識的新老師,教了我不少,也讓我馬上有機會印證前一位老師教的「學生永遠沒有錯」的道理。

Just Be Yourself

廣告詞說,「做自己,好自在」。實情並不總是如此簡單。

在瑜珈體位法的練習課上(又有什麼情況不是這樣呢?),常常可以見到同學很努力,努力達成老師或者自己的要求,努力做到一種什麼樣子,像是旁邊「更厲害」的同學,像是老師,像是書上網路上看過的照片。像什麼都好,總之,想盡快與昨日之我切割說 bye bye,至少在外形上,趕快變成想像中的「什麼樣子」。

慢慢來吧,我心裡常常也很用力喊著。先讓我們看看自己吧。不是只有早上或者睡前刷牙洗臉時照照鏡子,不是只有看到臉上的皺紋多了或少了(是啦,這也很重要啦),不是只有體重計體脂率這些數字。

那還要看什麼?

都看啊,什麼能看的,都用力看啊。也不只是「看什麼」,應該還有「怎麼看」的問題。不要永遠只是透過親朋好友上司下屬社會期望值自己的幻想,不要一直只用兩顆眼睛或者戴著黑色彩色的眼鏡來看。

所以囉,我們練習站姿,看看我們的雙腳雙腿。我們像張開翅膀一樣伸展,看看我們的兩條手臀十隻手指。我們練習前彎,我們練習後彎,看看我們自己的後背前胸。我們還練習倒立咧,頭朝下腳朝天,我們看看頭殼頂著硬梆梆的地板,我們看看翻轉之後的自己可以變成什麼德性。

像是靜坐的練習一樣,沒有目的,沒有預設,也不用批判(這些都很耗力氣的)。看到什麼是什麼,頂多是今天有點看不清楚,明天就再想辦法看清楚一點點。

鈴木俊隆禪師說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刻意以任何看起來比較漂亮引人注意的方式去調整自己,就只是表現出你自己的樣子就好了。」

背彎一直是我練習起來非常吃力的動作,很淺,看起來很遜。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領悟,背彎,真的得打開心胸。我接受自己的身體條件,努力,但再也不想勉強自己。

我自己想再加上的一小句註腳是,「安安靜靜做自己」,既然夠自在了,大概也用不著大聲嚷嚷著,「大家來看哦,我在做自己囉,好自在哦!」

「做自己,好自在」,其實是需要練習的。就像是好好喝一杯水,好好嚼嘴裡的飯,好好走路,好好睡覺一樣。


“To express yourself as you are, without any intentional, fancy way of adjusting yourself,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Shunryu Suzuki.

Nadine Gordimer. “A serious person should try to write posthum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