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的習慣

「醫藥無法改變我們動作裡的有害習慣。在健身房裡練舉重無法教我們如何善巧地保持我們直立的體態。跑馬拉松無法讓我們避免一整天在桌子前的不良坐姿。醫藥無法彌補軟骨和關節數十年來承受過度壓力的所受到的損傷。心理治療無法調整我們焦慮的姿勢和拱起的肩背。昂貴的人體工學椅無法教我們如保持平衡坐好。在所費不貲的 spa 裡享受按摩與低脂美食、量身打造的健身課程也無法教我們如何善巧地運用我們的運動系統。

我們以為我們的意識、心靈有無窮的潛力,然而,因為受限於我們無意識的習慣,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自己誤以為自己擁有的選擇。」 – Missy Vineyard

“But medication cannot change the harmful habits that accompany our actions. Lifting weights at the gym does not teach us to skillfully maintain our upright poise. Running a marathon does not prevent us from sitting in a heap all day at our desk. Medications cannot undo the wear and tear of decades of excess pressure on cartilage and joints. Psychotherapy will not fix our anxious gestures and hunching shoulders. Expensive, orthopedically designed desk chairs do not teach us to sit in balance. An Expensive week at the spa filled with massages, a low-fat diet, and a tail-made exercise regimen does not teach us to use our locomotor system skillfully.

We pride ourselves on the vast potential of our conscious mind, yet due to our unconsciously learned habits most of us have far less choice than we believe” – Missy Vineyard

身體和心靈不是相互連結的

你有過飄浮在水面上的經驗嗎?完全不費力氣,不掙扎。是水的浮力來支撐著你。你能做的,就是不對抗,專心享受。

還記得剛剛一開始學游泳的時候嗎?你擔心,你費盡全力想要掙扎,想要對抗,想要克服一切阻力。說不定過了一小段時間,你開始適應,配合,接受;一個不小心,又掙扎,因此又多喝進了兩口水。

一位游泳教練(同時也是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說得非常好:Learning to swim’s a mental thing.(學游泳是心理活動。)克服了恐懼,學會了放手,才能夠盡情享受飄浮的快感。。

下次練體位法之前,先暫停幾分鐘,躺下來,在攤屍式(savasana)休息一會兒,讓地面來支撐你,仔細觀察整個身體和地面接觸的觸感,後腦勺、肩胛骨、上背到下背、雙臂、臀部、雙腿,一個一個部位串連起來,和地面有什麼關係,這關係裡呈顯出的品質、狀態;不對抗,專心享受。接著慢慢屈膝,側躺,慢慢爬著坐起來,慢慢站起來,清楚察覺姿態變化的過程,整個身體和地面的關係如何改變,然後在山式(tadasana)休息一會兒,繼續讓地面來支撐你,繼續體驗身體和地面的連繫;不對抗,專心享受。

瑜珈老師 Amy Matthews 說,「身體和心靈不是相互連結的,他們是同一個東西。」("The mind and body are not connected, they’re the same thing.“)

分清楚你的 features 和 bugs

分清楚什麼是 features(特色),什麼是 bugs(毛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別擔心,有 中文譯稿。)

自閉症患者 Rosie King 認為,自閉症是他的 feature,不是他的 bug。只是世界上每個人都習慣急急忙忙替所有事物貼上各種標籤,「他是自閉症患者」,「他是 LGBTQ」,「他是女生」,「他是老么」,「他是黑人」;「我不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這種做事方式」。

然後就收工結案。

有沒有可能靜一下,等一等。有沒有可能在貼上標籤之前(或者之後),張大眼睛再多看一下,再仔細多聽一會兒,再稍微想個幾秒鐘幾分鐘幾天。

就像在靜坐一樣,各種習性會一直出來呼喚我們的注意力,誘惑我們離開。我們一不小心就覺得,「是啊,我就是坐不住啊」,「我一靜坐就會打瞌睡」,「我一定可以趕快進入上次體驗到的輕鬆安靜」。真的是這樣子嗎?一定得這樣子嗎?

很多別人或者自己眼中的毛病,可能真的是毛病,能改的得試著改;很多別人或者自己眼中的能力,可能不見得是能力,說不定也得試著改。當然,也有很多事,不是想改就馬上能改,或者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改。

分清楚 features 和 bugs 的差別,真的太重要了。所以囉,svādhyāya(探究自我)這件事(yoga sutra 2.1),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吧。該改的,能改的,努力改;不是自己能改的,努力了也改不了的,大概也只能放下「一定得改」的企圖吧。(但也不用催眠自己說這些 bugs 其實是 features。)

不過請小心,如同演講裡的 Rosie King 沒有被世人對「自閉症」的一般見解綁住,我們也要非常小心,別因此就被「全然接受這樣的自我」這種類似行銷的話術給騙了。

不是哪個老師哪本暢銷書告訴你這樣子過日子是最好的,就真的一定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我們得自己動手動腳操作,實驗,增長知識與理解,建立假設,求證,修正或推翻假設,反覆練習。

就像在練瑜珈 asanna 一樣,我們的身體狀態很可能和老師不一樣,我們的體驗很可能和旁邊的同學不一樣。沒有人必須要表演出其他人期待的樣貌,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當然可以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新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