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aste?

很多瑜珈老師下課前會向同學們致意,或者雙手合什,輕輕點頭,或者加上一句:namaste。我也習慣如此。

幾年來,從來沒有碰過任何一位同學問我,「老師,namaste 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因此我也假設,雖然大家和我一樣,都沒真的學過梵文,但至少曾上網簡單查詢過一下,瞭解 namaste 的大概意義。結果好像並不是如此。

在面冊上看過瑜珈體位法的練習者,「認為」這應該是「衷心感謝」的意思,也看過有很多人把 namaste 當成類似「我向你祝福」的「瑜珈用語」。

還聽過一個小故事:某瑜珈同學收到老師的卡片,很是欣喜,只是內心有個小小疑問,卡片最後署名的,一位是本來就認識的、寄出卡片的某老師,不過排名在某老師前面的那一位,儘管名字好像也常常聽見,但實在不認識的「namaste 老師」,究竟是哪位啊?

照最寬鬆的解釋,在一般日常生活的脈絡,namaste 就是南亞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文化圈裡,最常用的招呼語,跟人碰到面、跟人告別簡單致意時,都可以來上一句 namaste,或者加上合掌的動作。

精確一點講,नमस्ते (namaskar/namaskaram/namaste) 是梵文的一組複合字,
नमः (namaḥ) 是鞠躬、致意、禮敬之意;तुभ्यम् (tubhyam) 簡寫成 te,意思是「向你」。合起來差不多就是「我向你致意」吧。

नमस् (namas) 在印度教相關的經典、咒語裡很常見到(佛教文獻裡的「南無」),像是很多練習瑜珈的朋友們很愛唱的:

ॐ नमः शिवाय (aum namaḥ śivāya)

就是「禮敬濕婆神」之意(濕婆神在後來佛教裡稱為 maheśvara 大自在天、在密教裡稱為 mahākāla 大黑天)。

至於這一兩年在西方世界開始逐漸流行的新字彙 mamaste,當成趣味來讀,也行。只是這構詞,唉,說真的,也就是趣味而已。


*1. 以上文字內含 Devanagari 天城體,若顯示有問題,請自行加裝字型。

*2. 非常推荐林光明老師的《梵藏心經自學》(修訂版)(台北:嘉豐出版社)。我沒學過梵文,但從這本書裡直接學到相關的基本知識,C/P 值很高。真的要學梵文,台灣的標準教科書是惠敏法師的《梵語初階》(台北:法鼓出版),早期中文教科書,有季羨林譯的《梵語基礎》、吳汝鈞編的《梵語入門》,現在 iOs 平台上還有 Sankrit Primer(已經變成免費版囉),網路上也有諸如 Practical Sankrit 等學習資源。

*3. 請愛查字典,台語也好,中文也好,英文、梵文都一樣。請愛查字典,或者上網查詢(很多 urban legend 說不定在第一時間就化解掉囉) 。我最常使用的網路梵英字典,是 spokensanskrit.de,免費、免註冊,好用。

*4. 我知道有的朋友會覺得,「反正意思到了就好了,何必計較那麼多細節呢?」話是沒錯,重點在於「意思到了沒有」。舉個例子來說,「念佛」、「唸佛」,讀起來的音一模一樣(說不定還真的有人以為「意思不是差不多嗎?」),背後的工夫論、思考,相距甚遠。「念佛」與「唸佛」間的差異,請參考顧偉康的《禪淨合一流略》

藝術與心靈的練習

人類非常容易落入目的性行為的想法裡:「我想要這個,因此我要得到它。」「我需要這個。」「我得做那件事。」「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就會發生不好的事,然後我就會死掉。」這些都是哺乳動物意識裡常見的論調。心靈的練習是(當然,其他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特色也是)一組技巧,讓人避免因為毫不質疑而受制於專斷的心智。這樣的練習讓我們可以退一步四處觀察,看看事物的本來面貌,以更廣大的整體視野,來理解其中局部的想法、衝動、概念。藝術也一樣,而且藝術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一個可能和心靈不無關連的角色。這兩者都在阻斷你的哺乳動物習性,讓你能夠張大眼睛和耳朵,來觀察、瞭解你的生活。

– Jane Hirshfield(當代美國詩人)

Art & Spiritual Practice

Human beings fall rather easily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purposeful action: “I want this, so I will go get it.” “I need this.” “I have to do that.” “If I don’t do this, something bad will happen and I will die.” Such is the basic murmur of mammalian consciousness. Spiritual practices (along with other basic lineaments of human culture, of course) are in part a set of techniques to free a person from unquestioning enslavement to that imperative mind. They allow us to look around, to step back and see things as they are, to apprehend thoughts, impulses, concepts as part of the larger whole. Art does this as well, and art plays a role in a human life that is probably not unrelated to spiritual ritual. Both stop you in your mammalian tracks and let you see and know your life through larger eyes and ears.

– Jane Hirshfield

瑜珈不是比賽!

如今,每個人都是老師。但這並不是說學生就可以來問我說,「我可不可以做進階的第六個動作?」很不幸的,Ashtanga 瑜珈變得愈來愈像馬戲表演;就像是比賽一樣。就像是,「嗯,我有辦法做到這個動作。」「你能不能做到那個動作?」Hatha 瑜珈不是拿來比賽的。這不是比賽。這是你為你自己做的事。好比說,體位法就是體位法。你可以把腳放在任何你想放的地方。重點是要保持靈活、健康、強壯,才能讓 prana 流動,才能做好靜坐的準備。

如果我可以把腳掛在我的頭上,而你做不到,這也不表示你比我略遜一疇。事實上,一個人在練體位法時看起來非常柔軟,很可能根本完全沒有在做瑜珈。而另一個很努力嘗試的人,或許有可能更接近於瑜珈的練習。

出處:Manju Jois interview, 2005.

(註:Manju Jois 為 Ashtanga 創始人 K. Pattabhi Jois 之子,也是資深的 Astanga 老師。)

http://www.ashtangayogashala.com.au/storage/documents/Manju_Jois.pdf

法王的高度

達賴喇嘛五月到倫敦領取 Templeton Prize,動身到歐洲之前,有記者先到 Dharamsala 去採訪他,某篇報導裡頭有段小插曲,讓我讀著讀著,停了下來,想了好久。

事情是這樣的,有位老人家,八十一歲了,大概是癌末患者,坐著輪椅也要來看達賴最後一面。老人家應該是希望達賴能給他死前的祝福、慰藉。

我們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猜想,那位癌末的老人家,大概是希望達賴能為他祝福,甚至給他口頭上的某種「保證」。這種情況,換成是絕大多數的信徒,大概也都會期待達賴(或者任何自己相信的人、神、超自然力量)對自己說,「放心吧,我保證,你會舒舒服服過完餘生,然後平平靜靜歷經死亡的過程,轉世到更好的人家,或者到天堂,到西方極樂世界,or wherever you want。」

以平凡人的眼界來揣測達賴:眼前來的是自己的同胞,年事高,生病,給他一點祝福,也算是一種安慰劑,沒傷害到任何人吧。況且,一旁還有西方來的記者,待會兒也可以順口提一下這小故事,多一點正面的宣傳,也不是什麼壞事吧。

達賴為這位老人家做了什麼事?嗯,看起來,顯然沒做什麼事。根據記者報導,他說:「我沒能給他什麼。我告訴他要禱告。我們每個人都會死去的。」

大家都期待,有活佛、上人來幫忙灌頂、加持,自己可以躺著休息,或者跟著唸兩句佛號,唱幾聲咒語經文,就此高高興興快快樂樂一直到下一世去繼續高高興興快快樂樂。

或者至親好友遇上這情境,我們就低頭告訴自己,「人生無常嘛」(近年來,「無常」這個概念已經退位、庸俗化到流行口語的層次,誰都會順口用上),然後遵循在幾小時幾內唸什麼佛號、幾小時內誦什麼佛經的規矩。人事盡了,一切就「圓滿」了?

是的。我們每個人終究都會死去的,或早或晚。有人加持,或者沒人加持。

瑜珈體位法的練習過程也一樣。

有些動作,實在很困難,我們心裡可能想著,老師的口令快一點,讓我們快一點離開這個折磨人的姿勢。或者我們可能瞥頭瞄著老師,放出求救的眼神,「如果老師來幫我一把,我一定就可以做成這個動作了!」

如果你能夠注意到自己的心態,觀察到自己的心境,如何在外在環境的催化之下,跟著變化。觀察到這些變化,瑜珈的練習,應該就算是開始了。

如果開始練習瑜珈了,大概也就會明白,老師是不是及時過來你身邊,拉你一把,推你一下,一點也不重要。老師剛好過來,那就過來了,那就感受一下人家來幫忙的滋味。記得順便提醒自己,這一次,碰巧老師來幫忙,不過這一次也就是這一次。下一次老師沒過來,或者沒有老師的存在,那也很好,你或者可以自己同時扮演老師,或者也可以就繼續專注在自己的練習裡。

就這樣。

什麼?就這樣?那前面說的什麼面對死亡,什麼加持不加持的,和練習扭來扭去、折來折去的體位法有什麼關聯?


附帶一點,台灣有很多人「信仰」藏傳佛教,或是「供養」藏地來的喇嘛。不知道這些「信仰者」願不願意花些力氣、精神,關注一下蘊育出藏傳佛教的圖博(西藏)的現況。說不定就從「藏人 自焚」這組關鍵字開始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