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拖著的腳鐐,什麼時候才要放下呢?

又到了十二月,一個每天都要被迫受到各式耶誕商品廣告轟炸的季節。在這個月裡,家裡有電視或網路的人(差不多就是所有人)大概都會不小心在各種平台上看到不斷重覆播放的耶誕應景影片,其中出現率最高的可能就是原作為英國十九世紀大文豪狄更斯作品《耶誕頌歌》(或《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的歷代改編版電影。

這部作品是透過平生最討厭過耶誕節的主角、守財奴史古基(Scrooge這個名字在英文裡面已成為小氣鬼、守財奴的同義詞)在耶誕夜被眾「鬼」纏身的遭遇,勸人在耶誕佳節應有慈善精神,對貧苦親友伸出援手,不要一天到晚只有想到你自己(和你口袋裡的錢),某種程度上算是典型的勸世歌。

由於《耶誕頌歌》內容淺顯易懂、老少咸宜,又是圓滿收場,最適合在耶誕節時閤家觀賞,所以數十年來被好萊塢多次翻拍成電影。但也因為衍生作品多到泛濫的程度,所以每次只要聽到小提姆在片尾說出「願上帝保祐我們所有人」的溫馨台詞,就會讓人忍不住在心裡狂翻白眼,怎麼樣都不會想要拿起原作細讀一遍。

但是呢,如果能夠暫時放下心中對道德寓言的成見和不耐,換一雙新的眼睛,從新的角度來閱讀,倒是有可能從這鍋看似已被攪到無味的冷飯中讀出新意。

Marley's_Ghost_-_A_Christmas_Carol_(1843)
“Marley’s Ghost”, 1893 年的插圖

比方說,史古基一開始是被前生意合夥人馬利的鬼魂纏上,馬利的鬼魂出場時,身後拖著由錢櫃、帳簿等等他生前最珍視的東西所串成的沈重鏈條,發出巨大聲響,睡眼惺忪又活見鬼的史古基嚇得說,「你拖著腳鐐,這是怎麼回事?」馬利的回答很直白:

我穿著我在世時自己打造的鏈條,這條鐵鏈是我自己一環接著一環、一段又一段打造出來的。

“I wear the chain I forged in life,” replied the Ghost. “I made it link by link, and yard by yard.”

這場景的駭人之處,大概得要有點年紀才讀得出來。人死變成鬼並不算是最恐怖的(即使真的會變成鬼的話)。真正最恐怖的事情是,人死後作了鬼,竟然還得拖著生前的包袱,甩都甩不掉,而這包袱裡裝的,都是人活著的時候認為最重要、最放不下的寶物。

作繭自縛。

馬利鏈條上掛著的重物,其實也就是心理上的束縛。我們因為深信自己是孤立的個體、為了保護自我的生存,因此逐漸養成貪婪、渴求的慣性。貪指的不僅僅是貪求具體的金錢或豪宅、名車等物質享受,也包括抽象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地位、名聲,或者個人形象,反正就是所有能證明我們存在於這世間的證據,有形的或者無形的都好,抓得到抓不到的都想抓到。

狄更斯的故事裡,馬利甩動鏈條,試著提醒老友史古基,他正把生命浪費在汲汲營營於保障個人的舒適與安全上。史古基身上背著的無形鏈條比馬利的枷鎖還要更沈重。史古基就像是個封閉、獨來獨往的牡蠣(”self-contained, and solitary as an oyster”),全然自我中心,認為世事與他無干,完全深陷在本能反應所留下的轍痕裡無法自拔。(寫到這裡,特別是「牡蠣」的意象,讓我直覺得背脊涼颼颼的。)

我們時時刻刻都緊緊抓著金錢,或者心裡想著的各種寶物不肯放手,而那鏈條就愈纏愈緊、也愈來愈結實,但說不定還意識不到鏈條的重量,甚至鏈條的存在,直到有一天被鏈條纏得喘不過氣來,這才警覺到大事不妙。但到了那個時候,早就卸不下來了。

馬利終究沒能成功說服史古基放掉緊握在他手心裡的寶貝(這樣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演,後面還有三個鬼等著上場),不過他臨走前帶史古基到窗邊,窗外的夜空裡都是四處飄盪、不斷哀嚎的孤魂野鬼,他們身上全都掛著沈重的鎖鏈,他們自己所造出的鎖鏈。

我突然想起以前有位諄諄善誘的老師,在學期末最後一堂課剛上課時說,他當天會告訴我們一句關於人生的最重要的領悟。可是因為這句話太重要,又太直白了,所以要賣個關子,到下課前才說。接著就開始繼續講課,讓我們在心裡面一直掛念著,拼命猜想那到底是什麼神祕的咒語啊。終於到了快下課的時間,老師喝了口茶,吞吞口水,慢條斯理地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這麼幾個字:

自作自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