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休息

我在教室裡最喜歡看到的畫面之一,就是同學們在某些動作的練習過程中自動自發地停下來休息,不管是很累人的戰士三、半月式、或者輪式,或者是(旁邊的同學完全不覺得會累人的)蹲姿、平板式,不需要有不好意思的表情、也不用舉手和老師報備。

能夠察覺、意識、知道自己累了,自己需要休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知道了以後,還得儘快採取適當的行動:好好休息一下。可能只是動作暫停下來,可能是半分鐘一分鐘的嬰兒式,甚至可能是躺下來大休息一小段時間。

很多時候我們一不小心,就太認真,太努力,用力過頭了都還沒發現。等到練習結束了,等到隔天睡醒了,這才注意到這裡也痠、那裡也累。這是人之常情,特別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或者心態上還很年輕的朋友常碰到的狀況。

回想我自己以前非常認真練習的模樣:常常在沒睡飽的情況下,一大清早起床趕著到教室上課,有夠認真,有夠精進;這裡也酸,那裡也痛。練完滿身大汗之後,躺下來大休息不一會兒就睡到不省人事,直至打掃的阿姨進來輕聲呼喚才嚇醒。

其實那時候我也已經不算太年輕了,只是心態上可能還覺得「其他同學做得到,我應該也可以做得到」。殊不知這實在是勉強自己罷了。

要在練習過程中察覺到「該休息了」的訊號,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並不是說啟動股四頭肌或者股內側肌的時候,一感覺到稍微累就立刻放下來哦。這「感覺到稍微累」可能並不是真正的「該休息了」的訊號。(簡單有效的判斷標準是呼吸,發現自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氣喘吁吁,當然就該休息了。)

佛陀曾以琴絃為喻,太緊、太鬆都沒辦法彈出好聽的音樂。「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菩提比丘把「增其掉悔」譯為 it will lead to restlessness(它將導向不安),很值得參考)。

麻煩,或者困難之處在於,調到什麼程度是太緊,什麼程度又是太鬆,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明白的。而且,別人的話語形容再具體,也只是別人的話語,仍然不是自己的感受、體悟。

說到底,身體要能夠分辨什麼叫太緊或太鬆,就是一再給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機會去練習、去揣摩,去體驗。腦子的干擾(期望值、預設值)少一點,身體覺察到的景象就清晰一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