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重心在哪裡?

先看圖吧,這張圖雖然很簡約,但是非常重要。

line-of-gravity

(圖的出處是 How to Lear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A Manual for Students 這本書,我是從 Let Your Spine Be Like an Apple Core 這篇文章轉引的。)

看看圖裡面的頭的位置,頸椎、胸椎、腰椎的自然弧度(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太一樣,天生的、後天的因素影響都很大)。下巴沒有無意識地抬起,也沒有刻意往內收。看得到尾骨、髖關節、坐骨嗎?尾骨在背後,略高於坐骨一些。看得到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和恥骨嗎?看得到髂前上棘和恥骨差不多是在同一個垂直立面上嗎?膝蓋沒有往後推,足弓微微地自然上提。

重點來了。仔細看看肚子和骨盆的位置、關係。下背沒有往後拱出,骨盆也沒有往前推擠(anterior tilt)。

圖的左邊是骨盆前傾(anterior tilt),圖的右邊是骨盆後傾(posterior tilt),這張圖裡的紅點就是前面提到的髂前上棘(ASIS)。分清楚骨盆的前傾、後傾這兩種方向了嗎?

很多人一上工,坐在電腦前,一整天差不多就是這種狀態吧。

骨盆除了前傾、後傾之外,還有左右邊的不平衡。像是這樣:

頭底下是脖子,頸椎連著胸椎,胸椎連著腰椎,腹部和骨盆相連,骨盆和腿相連,腿和腳相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大概就是底下這張圖的意思: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左右、上下不平衡,然後就想著,該去運動運動吧,該去練練瑜珈吧。如果只是去模倣老師的動作、形狀,而不覺察自己身心的狀態,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像這樣的事情:

練瑜珈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上犬式吧。急急忙忙抬起下巴、抬起頭(甚至還翻白眼),脖子不會不舒服嗎?脖子的不舒服,和下背腰椎的壓力,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回到最上面的圖。試著離開電腦螢幕站一會兒吧,別急著「校正」自己的外形,只是站著,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猜猜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有鏡子的話,也可以照照看,眼睛裡看到的,和自己原本猜想的、感覺的狀態,差別有多大。

瑜珈練習的重點,從來不應該是要把身體擺成什麼形狀。

再看一下這兩個很常見的動作:

這兩張圖的重點在提醒骨盆前傾或者後傾所造成的差異。我不會說,左邊的做法是「錯的」,右邊的做法才是「正確的」(不過我應該會建議,屁股底下可以墊個瑜珈磚或者折疊起來的毯子,膝蓋也可以微微彎一些),但進入一個動作時,骨盆不自主的前傾或者後傾,的確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所以咧?講了一大堆,貼了一堆圖,重點在哪裡?請重新再看一次最上面那張圖,裡面畫了一條垂直的虛線,重心線(line of gravity),這條虛擬的線,隨著我們身體不同的動作、姿勢而不斷在變化。

重點不在於一個禮拜去上幾次瑜珈課,練了多少超高難度的動作。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的重心所在,能不能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重心,讓自己更穩定,更舒適一點。

(你一定知道,這個「重心」,不會只有物理上的意義。)

延伸閱讀:line of gravitycenter of massline of gravitybase of support

氣味,記憶

本來以為要來的颱風,好像已經不成形。早餐後我上樓去整理一堆花草。風一陣一陣的。水龍頭打開,水流劃成一道弧線,落入一盆一盆的金露花。一隻半個巴掌大的彩蝶從我腳步飛過,幾隻蜜蜂不理會我,繼續他們的搜尋探索,還有一隻小壁虎大概躲在盆底下,嚇得衝出來,往女兒牆邊攀爬,越過牆之後,身影消失。

我喜歡在澆花之後,順手沖一下女兒牆。不一會兒,便會製造出雨後的氣味。如果是大熱天在頂樓澆水,那氣味總是讓我萬分迷惑:為什麼這樣,就有了雨後的氣味呢?好像有點酸酸,卻又有點淡淡的甜味在裡頭。那氣味常常一瞬間讓我忘卻頭頂上的烈日,甚至有時就在水流弧線中,還能瞥見一道隱約的虹彩。

現在你的身邊有哪些味道?你聞到些什麼?今天早餐吃的食物又有哪些味道?回想的過程,又勾出哪些不同層次的記憶?

「氣味的世界就像視覺的世界一樣豐富精采」。不相信的話,隨便問一條狗都知道。

(請參見 How a Dog Actually “Sees” the World Through Smell

或者聽聽看普魯斯特是怎麼說的:

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象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辫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该到此为止了,饮茶的功效看来每况愈下。显然我所追求的真实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但并不认识它,所以只能泛泛地重复几次,而且其力道一次比一次减弱。我无法说清这种感觉究竟证明什么,但是我只求能够让它再次出现,原封不动地供我受用,使我最终彻悟。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追忆似水年华 I 在斯万家那边》,李恒基、徐继曾譯,译林出版社)

「這顆心既然探索者,又是它應該探索的場地」,「又不僅僅是探索,還得創造」。這些段落,完全可以直接拿來當靜坐課的教材嘛。重點是,在該「放下茶杯」的時候,能不能真的「放下茶杯」。放下了之後,又會轉到什麼方向去?

好了,頂樓的花我澆完了,接著要整理露台外的雜草囉。話說,雜草其實也有雜草特殊的氣味呢。

一百零一種方式

你習慣用什麼方式折衣服?刷牙時你習慣上下或者左右刷?你習慣先喝湯還是先吃飯,先吃菜還是先喝湯?

前兩天上了一堂瑜珈體位法的課,老師在前面一個口令,同學們得一個動作跟著做到,而且只能做老師所說的這個動作。老師說,先抬起左腳的腳趾,接著轉左腳的腳掌,然後才能轉右腳。左腳轉動有一定的角度,右腳當然也有。(最好我們帶著量角器到瑜珈教室來上課吧。XD)

一時之間,差點以為我自己掉到什麼軍營裡,正在接受軍事化訓練呢。

先轉哪隻腳,怎麼轉腳,只要夠細心觀察,大概都有可能察覺出不一樣的效果。一堂課裡面,四五個、十來個同學,每個人都可能帶著不同的身體差異、不同的慣性進來,對老師來說,要如何幫助每個人都在動作之間,去細細體會自己身體的狀態,真的是非常大的考驗。

我一直記得 Paul Grilley 說過的話:即使兩個人擺出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動作,他們各別的感受也可能全然不同。

那重點在哪裡?大家都應該擺出看起來一致的形狀嗎?每個人都應該追求某一種特殊的感受嗎?(「老師,那為什麼我都沒有覺得我的大腿內側像他們說的那樣會很緊繃?」)

自己實驗看看吧。以站姿來說(就以戰士二 warrior 2為例好了),如果注意力在腳上,整個身體覺得怎麼樣?如果注意力在大腿、鼠蹊、骨盆,事情又有什麼變化?如果是想著脊椎上下延伸呢?如果是想著身體左右變寬、前後變厚,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感受在什麼地方?不一樣的感受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嗎?或者不一樣的感受其實也一再變動著,部位游移、強弱微微轉變?

如果意識一直聚焦在呼吸呢?呼吸也不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呼吸的方式更是千變萬化。氣長、氣短,猛力、輕柔,注意在鼻尖,注意力在呼吸道,注意力在肺(上半部還是下半部的肺,左邊還是右邊,前面後面還是側面),效果各有不同。 而且還不只「人體內外空氣進出」這個層次,如果到 prāṇa 或者「炁」的層次 (例如練氣的人說的,「存肺炁入泥丸中,徐徐以繞身,身常光澤」),原本看似單純的站姿,又會變成什麼狀態?

一個戰士二 virabhadrasana 的動作,我們可以感受到哪些身體的線條在延展?水平的、垂直的,體表的、深層的?那是 prāṇa 或者「炁」或者什麼在身體表層、裡層流動嗎?

反正我們大概都不是在軍營裡練瑜珈,別擔心,就試試看,實驗看看嘛。看看一件事,不論是折衣服、刷牙、吃飯、練瑜珈動作,能不能有一百零一種不同的方式,看看這一百零一種方式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強烈或者細微的差別。

「一日忽夢覺兩臂已斷,醒驚試之,恍然悟得鬆境」

很多人練體位法的方式,和一般人做運動沒什麼差別:該用力的肌肉或者用不上力 、或者用了太大的力;不該用的肌肉不聽使喚,察覺不到,一不留神就使盡全力,繃得緊緊的、或者縮得緊緊的。

特別是肩頸。

現在的人本來就很辛苦了,一天到晚看著電腦螢幕、手機,肩頸的狀態就不太理想了。帶著疲憊的身軀,下了班之後再趕到瑜珈教室,強打起精神,老師一個口令下來,就拼了命地完成動作,更不容易發現自己慣常的使力方式全都出來了。

就這樣,雖然一直在「練緰珈」,但仍然三不五時得去讓整脊師父調整調整(chhiâu-chhek chhiâu-chhek),或者油壓指壓精油芳療按摩。

有沒有可能不那麼用力?

看看上圖裡左下方看著報紙的阿伯,再看看其他低頭看著手機的乘客。發現什麼不同了嗎?

這樣試試看吧:先換個位置,離開電腦螢幕一下。找另外一張椅子坐下來,拿起手機,停留個半分鐘,然後觀察看看自己用力的習慣。有沒有可能不那麼用力?再試一次看看,特別是肩頸,有沒有可能不那麼用力?

憶余初學此拳時。楊澄師每日囑余曰。要鬆。要鬆。有時又曰。不鬆。不鬆。時或戒之曰。不鬆。便是挨打的架子。極其至。則曰。要鬆淨。相繼何止複數千遍。余於兩年內。聞此語。甚至覺頭大如斗。自恨愚蠢。抑何至此。一夕忽夢覺兩臂已斷。醒驚試之。恍然悟得鬆境。其兩臂所繫之筋絡。正猶玩具之洋娃娃。手臂關節賴一鬆緊帶之維繫。得以轉捩如意。然其兩臂若不覺已斷。惡得知其鬆也。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或者換個方式,站起來試試。就只是站著,可不可能兩條手臂都不用力呢?可以的話,往上伸展時,能不能也不用力呢?或者,來個 ardha uttanasana,能不能讓胸口輕輕打開,但是維持著兩條手臂都只是輕鬆掛著?

不那麼用力,真的很不容易。連太極拳宗師級的鄭曼青,在面對自己老師教導時,都還會覺得自己「愚蠢」,一天到晚被老師盯著。別在意,心情放開一點。

以前我常常和家裡的貓玩一種遊戲。他輕鬆躺著,我輕輕玩著他的手掌。在他心情放鬆的時候,手掌的關節根本就是我要怎麼轉就能怎麼轉。這種時候,我常常會和他說,「手熟是誰的?手熟不是你的哦」。後來有一次我自己在練習時,忽然想起這遊戲中的台詞,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手臂不是我的,手臂不是我的」,然後,真的愈來愈鬆了點。但一不專注,肌肉微微緊繃的感覺又瞬間浮現。

好像在練 Alexander Technique 一樣。腦子下達自己設定要的命令(例如:「我的肩膀肌肉不要用力」),希望可以練習到 “The mind moves, the muscles follow” 的狀態。愈專心,成效就愈清楚。

好像在練靜坐一樣。因為專注在呼吸上,心緒得以集中不渙散,所以才會有輕鬆、舒暢的副作用。因為一直專注在呼吸上,所以愈來愈穩定。要放掉不抓緊的肌肉比較容易放得掉,想看的事情比較容易看得清。

要言雖不繁。然真能領悟。卻不簡單。非信之誠。行之篤。縱能領悟。亦不能抵於成。(《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非得填滿不可嗎?

回想看看,上次你和朋友聚餐,某個朋友的笑話結束之後,場子一整個冷了下來。那個時候,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希望有誰趕快丟出下一個更有趣的梗?低下頭來拿起小湯匙假裝攪動一下自己的咖啡?

大家都怕冷場,大家都怕沒事做,大家都怕無聊。空白一出現,就得急急忙忙把空白填滿,伸手一拿、腦子一轉,隨便什麼都好。

更難、更怕的是和自己相處。朋友們散場了,只落得自己一人。腦海裡自己編織的對話片刻也不得閒、不敢停,就像是 24 小時播放老電影的電視頻道,有聲音影像來陪伴(隨便什麼都好),才感覺安全,才感覺自在。(很多電影裡不都有老人家孤獨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橋段:電視還兀自演著什麼戲,而那老人家頭倒向一側沉沉睡去,手裡的遙控器不知什麼時候早就滑脫到地板去了。)

大家都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大家都在過這樣的生活。

上健身房、聽音樂會、安排下一次朋友聚會,行程表上永遠滿檔。吃東西、買東西、買東西、吃東西,吃的買的拍張照片貼上網,等別人來按讚,趕快去別人家按讚。沒和其他人「互動」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就消失無蹤了。

如果你能暫停一下下,一下下就好。看看自己的呼吸,看看自己的身體(看看自己這副德行?)(要不要站在鏡子前面看都好)。說不定你會發現,在吸氣到盡頭,要轉進吐氣之前,可能會有零點零一秒似的「暫停」;在吐氣終了之際,氣還沒吸進來之前,可能會有瞬間的「空白」。

不需要刻意製造、延長這空白暫停的時間,先感覺、體驗看看就是了。

說不定你還是會覺得有點不熟悉,說不定還有點擔心,說不定你會開始慢慢嚐到箇中滋味(不可說不可說,自己嚐了才會知道)。


(Photo: Darwin Bell, Source)

「人生就像洋蔥,你一層一層地剝開來,有時候剝著剝著就哭了。」詩人 Carl Sandburg 如是說。

剝是一定得剝的,而且裡面大概都是空的。至於是不是要變成剝著剝著就哭了,那就看你自己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