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也教不來的事

要怎麼解決自己長期的肩頸或者下背酸痛?

有人說,某家泰式按摩的師父超強,按過之後整個人都鬆了。有人說,該去練瑜珈。有人說,該保持良好的姿勢、體態。

所以囉,我們去了泰式按摩或者整脊、推拿、拔罐、針灸。鬆是鬆了,但也就是一兩天的效果,緊繃很快就回頭來找我們。

我們去練瑜珈,我們去練太極,我們去健身房,我們去爬山,我們去跑半馬跑全馬。流了一身的汗,暢快無比,加上運動時分泌出的腦內啡,要不自我感覺良好也難。但回家之後累得和狗一樣趴著爬不起來,睡一覺醒來還是全身痠痛。

我們照著鏡子看,嗯,左肩高右肩低,那就把左肩用力壓下去。不要駝背,那就用力挺起胸膛。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走路要直視前方。手機訊息一響,所有的注意事項全都瞬間灰飛煙滅。

有人說,可能是練瑜珈或者做運動的時候出了問題,應該要再進一步研究人體構造,讀一些解剖學吧。

哦,原來在坐姿前彎的動作裡,我應該要離心收縮我的伸脊肌,被動延長我的菱形肌、下斜方肌、闊背肌,內收並內轉我的恥骨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這些肌肉都有很漂亮、很難記的拉丁名字,好不容易背一兩個下來,名字還是名字,身體裡的緊繃還是無動於衷。

嗯,說不定解剖學還不夠,應該要再繼續研究生物力學(biomachanics)、肌動學(kinesiology)等等。

玩了這樣一兩次的循環,大概都累了。不想再玩了。(或者是,再換其他以前沒聽過、沒玩過的遊戲,中醫經絡按摩、精油、能量按摩,肌筋膜放鬆、顱薦椎治療等等。)(也有朋友說,靜坐會幫助我們深層放鬆呢,要不要去試試看?)

說不定事情不是這麼回事。在汽車導航軟體出現之前,我們會翻查地圖。開車到不熟識的地方,我們會張大眼睛,看路標,看指示,看太陽和太陽陰影的走向來辨識方向,我們還會停在路邊下車來張望張望,甚至問路邊的店家、攤販。現在我們聽著導航軟體說,「注意,下個路口右轉」,下一次到這個路口,我們還是不認得路。我們不知道我們走了什麼路過來,我們現在到底在哪裡。

休息一下吧。

休息一下,仔細看看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事。仔細觀察看看,自己此時此刻,究竟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

坐得夠舒服嗎?坐得夠輕鬆又穩定嗎?有什麼地方需要調整嗎?呼吸順暢嗎?

如果想站起來活動活動,想動什麼部位?別想太多,試試看身體想怎麼動?前彎後彎都好,站直蹲下都好,跳一跳也好。

有沒有更輕鬆、更不費力的方式來做這些動作?

以前在練瑜珈動作的時候,總覺得有些畫得精美無比的解剖書真的很吸引人。這些肌肉收縮,那些肌肉放鬆,而且這收縮和放縮還不是非黑即白、一翻兩瞪眼的,而是有層次的,一個動作裡,總是有些肌肉「應該」處在最用力收縮,有些肌肉「應該」不用那麼費盡全力收縮,有些肌肉「應該」微微放鬆伸展,有些肌肉「應該」要徹底伸展。

ray-long-paschimottanasana
pix source: Ray Long, The Key Posese of Hatha Yoga

ray-long-practice
pix source: Ray Long, The Key Posese of Hatha Yoga

問題是,即便我背得再清楚,在教室裡練習這些動作,全身還是僵硬成一團啊。我記得很清楚,很多年之前在教室裡練習,每當來到 paschimottanasana 這個動作,我怎麼也趴不下去。我試圖呼喚 psoas、rectus femoris,呼喚 quadriceps、hamstrings,呼喚 rectus abdominus、rhomboids、trapezius,我回想哪一條是深藍色的,哪一條是淺藍色的,哪一條是粉紅色的,哪一條又是深紅色。

不聽使喚就是不聽使喚。(有時候心裡還會聽到某個佛學老師在開示:你以為身體是你的?你叫他做你想要做的事,試試看啊?看看「你的身體」會不會乖乖聽「你的話」?)

然後教室裡的老師過來,或溫柔或猛力地壓在我的背上,我抵抗這些外力,我順從這些外力,我試著在動作裡還保持有意識的呼吸。我的胸口和肚子碰到我的大腿了!結果老師一離開,我馬上彈回原形。屢試不爽。

如果我的目標是解除肩頸或者下背酸痛,如果我的目標是維持長久的健康,如果我的目標是讓我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更沒有負擔,有沒有更輕鬆、更不費力的方式來使用自己的身體?

我們真的能夠注意到自己在做什麼嗎?好難。但也不是真的做不到。只要願意暫停一小段時間,允許自己有一小段緩衝時間,觀察看看自己在做什麼事,自己是怎麼在做這些事。

注意得到頭在什麼地方嗎?感覺得到頭偏斜的方向嗎?照照鏡子看。照完鏡子後,再閉上眼睛重新感覺觀察看看。想怎麼調整呢?有沒有更輕鬆、更不費力的方式來調整?注意得到呼吸變成什麼狀況了嗎?

提醒自己記得:肢體要輕鬆,得先花點腦力,專心觀察。腦子一分心,肢體不必要的緊繃、拙勁就都上場囉。

想躺下來練習嗎?OK!想繼續站著或者找張椅子坐著,也都沒問題。

仔細觀察自己究竟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自己抱持著什麼態度來使用身體。再試一兩個簡單的動作看看,從坐的位置站起來,從站的位置走個幾步,舉舉手,抬抬腿,或者伸伸懶腰也好。呼吸的狀況如何?頭繼續往什麼方向偏斜嗎?肩頸的壓力變大還是變小?下背呢?整個人又進入什麼新的或者舊的模式、變成什麼樣的狀態了呢?

重點說不定根本不在哪個瑜珈動作「應該」怎麼做才「正確」,才「到位」。重點說不定根本不在哪種運動才是好運動、什麼樣的姿勢才是好姿勢。重點也不會只是在解剖學、肌動學的術語和知識(這些真的也都很重要,也都可以很有幫助)。

那重點在哪?別急,再多享受一下認識自己的練習,再多享受一下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吧。



One thought on “解剖學也教不來的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