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老師有百百種,這一次想聊聊其中的兩種典型。
有一種老師像是健身房教練,非常受學生歡迎;還有一種老師,講起話來像是星海羅盤「葉教授」,一句接著一句,完全沒有片刻空白。話語之間彷彿相互連貫,實際上一點邏輯關係也沒有。
我個人的經驗(或者更誠實一點,「偏見」)是,這兩類都危險,都要當心。
健身房教練炒熱氣氛,帶著同學們一起熱情運動,可能不一會兒功夫,整個教室裡每個人都香汗淋漓。(運動好不好?爆汗好不好?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下次再聊。)在這種氛圍下,老師愈帶愈 high,同學也愈練愈 high,有些平常做不到的,不敢嘗試的,於是就大膽嘗試,甚至「做到了」。不該跳而亂跳,不該硬折而硬折。表面上,是的,暫時騰空了,暫時手倒立頭倒立了,暫時下腰雙手碰的一聲到地上了。實際上可能發生的還有很多,例如說下背在動作進行時有微微拉傷的感覺(「沒關係啦,應該只有一點點拉到,不會有事的」),例如說膝蓋在雙盤時內側或者外側有微微刺痛的感覺(「沒關係啦,好像只有一點點,忍一下就過去了」)。
一時之間,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動作的完成」,甚至於還有些開心、得意,「嗯,我今天終於『做到了』!」
「葉教授」似的老師,嘴吧從上課前到大休息,一秒鐘也沒停過。當同學一邊在奮力掙扎於某個累人的動作時,他繼續「鼓勵」所有的同學,從「敞開心眼」,到「人生無常」,從印度教、佛教,南傳北傳藏傳,到新世紀,到一切身心靈產業的各色術語。總之,有沒有系統,是不是一致,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同學彷彿一堂課下來「法喜充滿」,注意的焦點不在動作的緩和進展,不在於呼吸的平和順暢,不在於對自我感受的細緻探索。好像在練習體位法,又好像是在聽奇怪的傳道。
聽過最誇張的情況是,某些同學會在下課之後,感覺到自己「一身的罪業都洗去了一大半」。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所帶領的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繫、引導的指令或者示範,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練習者更能夠去觀察自身的感受,保持安全、也保持好奇並且充滿興味地、往自我內在去探索。老師固然未必得在教室裡塑造出嚴肅甚至肅殺的氣氛,但也沒有必要拼命投學生之所好、討學生之歡欣、成全學生自我滿足的欲望。
比較不習慣講求動作細節、或者不鼓勵不引導練習者往內在去細緻探索的老師,很可能會讓練習者慢慢適應一種練習方式或者學習心態:「反正我也可以(或者不可能)做得到這個動作(乍看起來的樣子)」,而不理解、體會某些體位法的目的所在、基礎所在、限制所在,以及當下自己的身心條件。
本來體位法練習的目的之一,是在於從身體伸展的動作裡,去培養、鍛煉知覺。外形到什麼深度,根本不是著墨的重點。但坊間最常見到的練習方式,通常是看著老師的外形,模仿老師的外形。這實在又可惜,而且又危險。
在體位法練習的過程中,知覺、感受力逐漸鍛煉,意識可能也更清徹。在這些基礎上,繼續靜坐,或者更深入往內在觀察,或者可能有些感悟。至於感悟的內容為何?那大概就不是一般瑜珈體位法的課會討論到的囉。
當然,只要是成年的練習者,也應該要負起保護自我的一部分責任。放下競爭的心態(與他人或者與自己競爭都是),也不應該抱持任何外力加持就能有助解脫的期待與幻想。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瑜珈教室或者網站上的介紹文字,千萬別當真。廣告文案,不管能寫得多麼動人,都只是廣告文案,目的都只是為了創造閱讀者的消費衝動。真的,千萬別當真。當一位瑜珈老師在網站的自我介紹或者上課一開始時,說了「要小心保護你自己,瑜珈最重要的目的在於 blah blah」時,可別就衝動買單了。「察其言,觀其行」是最起碼的。任何形式的廣告文案,參考參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