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

照字典講,意思很清楚,「一切可供飲食的東西」都是「食物」。

只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人眼中,「食物」的定義和集合,差異可以非常大。

練瑜珈的朋友可能都聽過 kosha 的概念:人的身體,是由一層一層的軀殼組合而成,最粗的一層,叫做 annamaya kosha 食物所成身。我們的皮膚、肌肉、脂肪、骨頭等等,都算在 annamaya kosha 的範圍。

梵文的 anna 指的就是食物。關於這個字,除了「我們所需要的營養來源」、「我們所吃的東西」這些平常的說明之外,TKV Desikachar 還有個非常有趣的解釋

Annam is that which will nourish you or that which will eat you. Annam 是那些會滋養你、或者會吞噬你的東西。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連喝水,都是要耗損能量的事。把大量生冷食物丟進肚子裡,消化工廠得幫你加熱之後再進行下一個處理的步驟,因此會耗損更多的能量。

而(安全的)斷食之所以會有「療效」,主要的原因在於,身體的能量,不需要去處理平常耗損最多的項目(消化),所以可以轉而去處理其他症狀。

食物可以滋養人,也可以吞噬人。

想想看自己平常是怎麼吃的,以及怎麼「被吃」的過程吧。

而且我們平常除了一張大嘴吃四方之外,我們的眼睛、耳朵同樣也是不停地吃吃吃,像我這種書蟲,還得一本一本一本書接著吃不停咧。

吃太胖

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

食喻

沒有人說吃飯不重要。

吃飯很重要。You are what you eat. 吃了足夠的食物,能夠得到足夠的能量,養份。

身體太寒,得多一點點溫熱的食物。身體太濕,得多一點點甘淡滲利或者辛香溫燥的食物。如果身體已經太燥或者太熱,沒人會覺得吃更燥熱的食物可以讓自己更加舒爽的。

你不應該挑食,你也不需要每天都吃盡所有的食物。一天三餐或者一天兩餐(如「過午不食」)就差不多了。真的很餓,吃些點心也無可厚非。不需要讓自己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都停留在口腔期的狀態。消化食物(甚至消化一杯白開水)是需要能量的。

消化順利的話,養份會吸收或者儲存下來,並且產生一定量的廢棄物,定時或不定排泄出去。就像吸氣與吐氣,只有吸氣而不吐氣,沒人受得了。吸氣與吐氣一樣重要,一樣神聖。同樣的道理,吃飯和排泄一樣重要,一樣神聖。

(個人意見:吃飯和排泄都是相當私密的事,都值得好好專心進行。不過好像不需要將這些過程以影像紀錄下來,甚至公諸於世。當然這也只是個人意見啦,參考參考就好。)

好好吃飯需要練習。小心挑選要入口的食材,每一口食物都仔細咀嚼。像是練習靜坐,或者,像是宗教儀式。專心,be mindful and pay full attention。可能需要有專業人士來指導,或者補充更完善的知識,培養更完善的技巧。讓自己吃得更愉快、健康,不增加(自己或者其他人)額外的負擔。

可是,大概可能並不需要,讓自己想盡辦法拼命練習,去參加世界吃飯比賽,努力拿獎牌得冠軍。大概可能也並不需要,讓自己得到某某大機構或者某大師的認證,證明自己已具備「第二級吃飯師」的資格,準備繼續考「第三級吃飯師」。

想想看,如果你的生活裡只剩下吃飯,一切都為了吃飯這件事而存在,會不會有點悲哀?

你的體位法練習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