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ter’s Choice 品味者的選擇

前幾天在某咖啡店裡,聽見一位太太進來要買豆子,店員問她要什麼口味,這太太回了說曼巴,不巧店裡正好沒貨,店員問她要不要試其他選擇,

「我喝咖啡喝了三十年了,我一向都只喝曼巴。」

我低頭繼續啜著杯裡的飲料。是啊,我喝咖啡也超過二十年了。

一開始時,大概也就是湊和成早餐的一部分,即溶咖啡加一兩匙奶精粉(天啊),再加顆方糖吧。我還記得超市買的 “Taster’s Choice” 這品牌,年歲稍長,才明白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常常是騙人的。別人騙自己,或者自己騙自己。

即溶、三合一不夠看之後,慢慢跟上義式咖啡的風潮。Cappuccino 喝著喝著,覺得奶味畢竟太多,改攻 espresso,espresso 不夠過癮,就得 ristretto 才能滿足。新到一家咖啡店,menu 一眼也不看,反正就直接點 espresso(或者就叫 double espresso)。覺得從 espresso 就能「判斷」店家程度。

有次遇上一位老手。他聽到我們兩三人都點 double espresso,像功力高深但不輕易露一手的前輩,笑笑說,「先喝喝看 single 的吧,之後要喝 double 也不遲啊。」

他還問我們加不加糖。開什麼玩笑,沒看見我們臉上寫著「咖啡照三餐喝」(甚至「咖啡當水喝」)嗎?加糖?又不是小孩子家。前輩故意挑釁說,「難道你們不敢試試看嗎?」

「試就試!」我們的心裡這麼回。加了糖,果然入口、落喉的觸感全然不同。而一口飲盡後,餘味的厚度也不一樣了。

可能和這一次的經驗有關,後來我慢慢試其他不同的口感。espresso 還是喝,兌了水的美式也可以接受。

直到這兩三年。好像 espresso 在身上積累的咖啡因也太充裕了,不再那麼追求一瞬間的快感。

年紀大了嗎?大概是吧。

恰巧也有機會碰到一些專煮淺焙豆的店家。從義式重焙,店家自行調配的綜合豆,兩三年下來,好像變成有手沖的淺焙豆就優先選擇。不同莊園的差異其實沒一家我真正記得(常常連名字都搞錯呢),但每一次品嘗,只要時間允許,這一次就是享受這一次的口感。況且即使真的是同一個莊園出產的生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父的手,出來的氣味,還是不太一樣。

淺焙豆的前段、中段、後段的氣味、口感變化,彷彿帶來更細膩、更精緻的滿足。品嘗的速度緩慢許多。「專心,慢慢來」成了新的指導準則。沒有一定得要多酸,不是只有酸、苦、甘味的區別。果酸和果香混搭很有意思,有時候聯想多一點,還可以聞到、嘗到、感受到木頭的質地,瞧見海風或者太陽躲藏在不同層次的角落。

這麼說來,淺焙豆就一定比重焙豆「厲害」嗎?沒這回事。喝的人能夠不預設立場,接受到一款豆子或者多款混搭的特出之處,享受自然就出現了。那句老話實在有意思:「如人飲水」。

比起身邊一堆咖啡達人、魔人,我大概只有小學生程度的品鑑能耐。反正我也沒打算去考咖啡執照、認證。就是喝,讓自己得到享受為唯一目的。差不多還是照三餐喝。有空的時候慢慢喝,沒選擇的時候也不用太挑剔。

這一陣子又有新習慣:三不五時試試看,早餐的時候根本就不喝咖啡,改喝現打的熱豆漿。黃豆漿、黑豆漿,加糖不加糖,有核果加點核果,天冷還加點薑。

滋味也不壞嘛。


  • 前兩天下課後和同學聊到自己練體位法這幾年下來的心態轉變。我打了個比喻:很多人嘗試比較清淡的食物,當下可能覺得「真好,真健康」,但飲食的習性不可能一覺醒來就全然改變,下次經過比較重口味的攤子,還是就乖乖停下來吃了。吃就吃吧,能享受就享受吧。只是試試看,不管吃的是重口味、清淡的都好,能不能漸漸強化自己的鑑賞能力,區辨清楚自己「喜歡」的、習慣的,或者說,制約自己的,究竟是什麼。清楚之後,明白自己做了什麼選擇。一邊能安於自己現在的選擇,一邊又能夠撇開預設、跳脫「非得如此」、「只能如此」的立場,嘗試看看不一樣的。趣味得很。

虛偽的「瑜珈」「老師」

常常在提到「瑜珈」「老師」這個身分時,會覺得心虛不已。

我們總是說的一口好瑜珈。體位法沒那麼重要,動作沒有什麼到位或者不到位,身體的感受、專注在當下,才是練習的重點。

才怪。

說了一口好瑜珈之後,我們還是繼續原來的習性。教什麼?當然就是體位法。會累人的、汗水淋漓的、「高難度的」那種體位法。我們以為,練習的動作太簡單,來上課的同學們,會覺得沒有挑戰性,流不了太多汗,下次可能就謝謝再聯絡了。因此,只得順應市場的趨勢,「適時」帶領一些大多數同學還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能親自漂亮示範給同學留下深刻印象就更好了),讓同學覺得不虛此行。我們知道自己在教的是瑜珈,在練的是瑜珈嗎?或者我們心裡想的最重要的事,永遠是「這一班顧客的回頭率能多高」?

我們有沒有能耐身體力行?安於簡單、甚至重覆的體位法練習?我們在「適時」練習一些「高難度」的體位法時,是不是仍然抱持著挑戰、過關的心態?困難或簡單的體位法,除了體位法本身之外,真的能內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嗎?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身體連簡單的體位法都沒辦法做了,那會是我們瑜珈練習的終點,或者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