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耐性

很久以前,還沒有電腦,沒有網路的時代,想要找資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得到圖書館裡面,先查書籍的目錄卡片,找到可能有答案的書,有些館藏還得先填寫借閱單。書到手之後,翻查目錄頁或者後面的索引,讀著讀著本來以為好像快找到答案了,沒想到一翻到參考書目,卻又發現更多意想不到的線索。筆記本在旁邊,一條一條資料抄寫下來。

一兩個小時或者一天就這麼過去了。表面上好像沒什麼進展,甚至一點收獲都沒有,但整個過程還是讓人興味盎然。因為心裡面有目標,就算模模糊糊、隱隱約約的,就算是匍伏前進,有一天,總是有可能爬得到吧。

剛開始在瑜珈教室練習,才五分鐘我就喘了。旁邊的同學可以一大步往前跨,甚至兩腳一起前後彈跳,伏地挺身也似的動作緩緩趨近地面、優雅地停格。老師示範的前彎、後彎都那麼深,實在沒辦法想像自己還要練多久才可能稍微像那種樣子。

說不急是騙人的。我也想趕快做到這個那個漂亮的動作啊。

就像所有的平衡動作,就是會讓我們不太習慣而失去平衡(想想看自己剛剛開始練習單腳站立動作的情況),也因此,我們真的在重新學習、練習平衡;這些讓我們心急、失去耐心的練習,可能正是讓我們重新認識、體驗、培養耐心的契機。

一般成年人大概都花了一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一點一滴地學到各種奇怪、扭曲、不平衡的身體習性,要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態度拆解開來,真的是很不容易,很耗時間的事;三五個月,半年一年能開始慢慢察覺到身體的變化,幾乎都可以算是「賺到了」。

隨便一個前彎動作(uttanasana 或者 paschimottanasana),表面上看,可能有上下背、大小腿後側的緊繃,還有筋膜,還有髖關節,還有髖關節內收肌群的配合,還有身體的其他相互連結的部位,還有進入動作的方式、還有呼吸的狀態,還有腦子裡的想法、記憶、心態、情緒等等數不清的條件。

這麼多複雜的事情混在一起,別急著找單一的原因。別因為某種解法「最快速」、「最有效」而雀躍(效果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也別因為某種解法沒辦法帶來立即的成效,就直接打入冷宮。

keep-practicing

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耐心的社會裡。所有的事都得迅速搞定,要盡快看到結果,不然的話,我們很快就沒興趣了。這是因為我們沒耐心的程度,已經到達連耐心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了。當別人對我們說要有耐心一點,我們總是認為,這表示我們不應該關心事情的結果、我們不必那麼拼命練習、我們應該就讓事情順勢而為,會怎麼樣就怎麼樣吧。我們認為耐心的意思指的就是不用堅持、不用努力,好像有耐心的人就是無憂無慮、不用負責的人,不管事情如何蜂湧而出或者結果如何,都覺得無關緊要。

這不是耐心(khanti)的意思。耐心指的是緊緊地抓住練習的目標不放,不論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達到結果。換句話說,堅定地練習下去,不急躁,沈著穩定地一直練習下去。(Thanissaro Bhikkhu, Patience)

真是很硬、很不吸引人的話啊。但練靜坐是這個道理,練動作是這個道理,練任何想真的練的、值得練下去的,大概背後都有這樣的硬道理。

需要喘口氣,讓讓自己喘口氣吧。喘完氣後,嗯,就再繼續練囉。



One thought on “耐心,耐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