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八珍、十全,都是一樣的嗎?

網路上一篇「中醫師」警告大家遠離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的文章很紅。

很多好心的鄰居、婆婆媽媽會推荐四物、八珍或者十全,他們不會分辨這幾種配方之間的差別,他們也不會分辨每個人不同體質。

那篇文章裡看到的「中醫師」,似乎同樣也不明白四物、八珍、十全是不一樣的(更別說四物的各種 奇妙化裁),似乎同樣也不明白每個人的體質會有差異。

我不是中醫師,我是教瑜珈維生的,只好回到瑜珈的練習來比喻比喻。

以「坐鬱過久」(chē ut kòe-kú)的現代人來說,時不時打開胸口,簡單的脊椎伸展(spinal extension)幾乎都是好事,譬如說輕鬆站著,慢慢吸氣,雙手慢慢打開、高舉過頭,讓胸口跟著自然擴展;配合簡單輕鬆的深呼吸,通常會讓人覺得還蠻舒服的。

但脊椎伸展有淺有深,適合的程度因人而異。趴在地板上的蝗蟲式(salabhasana)可以上半身不動,只是輪流舉起一條腿,也可以一條腿、一隻手臂一起(同側、對側效果不同),也可以頭、胸、臂、腿全都一起上提(手臂可以往前或往後,效果也不一樣)。

可以像這樣一吸一吐慢慢暖身:

photo source

少數的人說不定可以做到這樣:

photo source

重點不在於樣子看起來多厲害,而是在於一個動作、動作的做法到底適合或者不適合自己。

前面說適度地打開胸口、脊椎伸展幾乎都是好事,但只要有脊椎伸展成份在裡頭的動作,也都很適合每個人做嗎?當然不是這麼回事。

例如貓牛式。絕大多數人可以輕鬆完成簡單的擴胸、拱背,但未必天底下每個人都能做。教室裡有位脊椎受了傷的同學,四足跪姿(all fours)是暫時無法進入的姿勢。怎麼辦,我們乾脆整個翻轉,背著地、肚子朝天,然後再屈膝、伸手臂。這就是一種「化裁」。

烹飪做菜不能完全依賴食譜,有些時候得自己拿捏,多一點點糖,或者少一點點盬,這也是「化裁」。不同的師父煮出來,就是不一樣的味道。

像是單腳鴿王式(eka pada rajakapotasana),除了表面上的深度後彎之外,對於髖關節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photo source

有的人可以做到像上圖一樣這麼深的程度,有的人說不定光看,下背就痛起來了。

對很多人來說,因為髖關節的壓力、股四頭肌、髖關節屈肌群(hip flexors)的緊繃、大腿後側和臀肌痠軟無力等等因素,光是把腳架到這樣的位置,就差不多受不了了,如果還強行試圖立起上半身,大概就等著受傷吧。

但如果反過頭來,只是說鴿式是太強烈的後彎,沒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人都不適合做,做了一定都會受傷,甚至於從鴿式受的傷,逆推回去說所有的脊椎伸展都會傷身,那也是危言聳聽,而且邏輯有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辦?是要拼了命繼續練,還是要乾脆通通不做最安全?

來來來,要下判斷之前,先來鬆一鬆全身最緊繃的那個部位。哪裡?當然就是腦子啊。

中醫最重要的態度在於「辨證」,這個「辨」裡面有一把銳利的刀,幫助我們把事情清楚分別開來。用瑜珈的術語來說,就是 viveka。鍛鍊自己的認識能力、分辨能力:不是文章前面掛了「中醫師」三個字,裡面就必然是中醫思想的體現;不是「瑜珈老師」說的話,就一定和瑜珈有關連。

面對一個複雜的動作,那就拆解開來看吧。想要練習像鴿王式這種麻煩的動作,我們可以從比較不吃力的部分開始,例如放個大抱枕在肚子、骨盆底下,輕鬆一點的弓式:

photo source

或者在雙腳外面各立一塊瑜珈磚的駱駝式也不錯:

photo source

除了脊椎伸展的部分之外,也可以先讓髖關節有周圍有足夠的準備:

photo source

或者從一般俗稱的「鴿式預備式」(pigeon prep)來,也是非常好的方式(記得,可以在彎曲膝蓋那一側的臀部底下墊張折疊的毯子、墊個瑜珈磚:

photo source

或者手臂和頭底下、前腿和骨盆底下各放個大抱枕,後膝底下再加條折疊的毯子也很棒:

photo source

當身體準備好了,真的要進入鴿式,也請慢慢來,配合自己舒緩的呼吸。記得,瑜珈磚和瑜珈繩、牆壁都是我們的好朋友。

繩子可以這樣拉:

photo source

繩子也可以這樣拉:

photo source

清楚分辨自己的身體狀態,清楚分辨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動作(還有,要怎麼做),清楚分辨自己要吃進嘴吧的是什麼樣的食材、藥材,或者,毒物。醫生、老師,說不定能幫一些忙,但即使醫生、老師再有名、再厲害,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身體來品嘗、承擔。

你是什麼門派的?

前兩天讀到「矽谷中醫損友團」的一篇妙文南帖北碑,說是「極短篇小說」,的確簡單、明瞭,有意思。

學中醫的朋友應該對文章中提到的「經方」、「時方」這些名詞不陌生。

曾經遇過有些朋友,連《伊尹湯液經》、《輔行訣》都沒聽過,連王叔和編輯的過程都沒弄清楚,連漢代的度量衡都還搞不懂該如何換算,就認定《傷寒雜病論》(或者所謂「桂林古本」)是唯一經典,更動一字,就是離經叛道、罪無可逭。

還有些朋友,心裡老掛著「細辛不過錢」之類的禁忌(而不知「單用其末」的背景),看到有人開出「麻、附、辛」就先搖頭(「民情不同」這句話簡直就是萬靈丹);或者一竿子打翻一條船,把流行的火神直接想像、代換成經方。

有道是「色身修得堅強了,遮風避雨好煉丹」。或者該讀一讀《漢書·藝文志》,摸一下相關的脈絡先。

那麼,你練習的瑜珈(體位法,或者體位法以外的練習方式)是屬於什麼系統?什麼門派?又是什麼樣的文化環境、社經條件的脈絡下產生出來的門派?

藥毒一家

報載,某中醫師因為長期服用龍膽瀉肝湯科學中藥錠,而導致尿毒症,因此具狀控告生產藥品的廠商,「希望將有問題的藥品下架」。

這新聞讀起來,真是讓人感傷。

龍膽瀉肝湯是針對肝膽實火的強效藥方。裡面的君藥(主成份)龍膽草「大苦大寒」,配的黃芩、梔子也都是苦寒藥。儘管有生地黃、當歸滋養血分,甘草調和,但怎麼也不可能拿來長期服用。這道理,一個國家考試合格的掛牌中醫師怎麼可能、怎麼可以不知道。(新聞報導裡的「馬兜鈴酸」成分與尿毒症的關聯,尚待西醫實驗室驗證,但「化學成分分析」並不是中醫的思考與操作方式。)

學過中醫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中醫最重要的特色、精神,就在於「辨證施治」,不論是哪一個流派的中醫,都不能也不應該離開「辨證施治」的態度與操作方式。有這種症候、這種證狀,因此可以使用某種處方,症候證狀改變消失,處方就得暫停、調停。

很多人都認為,中藥溫和、不傷身、沒有副作用,就如同瑜珈的體位法是很溫和的運動,不會造成任何運動傷害。基本上,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中藥吃錯了,當然會傷身,也會有副作用(只是和西藥的副作用未必可完全比擬);瑜珈體位法練錯了(心態、練習技巧),運氣好點的,運動傷害也是馬上就來報到,運氣不好的,變成逐漸積累在身體裡的慢性傷害也說不定。

除了良好的飲食(與生活作息)之外,沒有哪一種藥方,是可以長期且大量使用的「保健食品」。(很多人天熱愛喝各種青草茶來「降火」,其實也是很危險的。)體位法的練習也一樣,並不是拼命練同一個動作,做不到、再拼、做到了,再拼更深更深,就自然會對身體更好。沒這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輪式(Urdhvadhanarasana) 深度的後彎可以有打開胸腔、提高能量、振奮情緒的正面效果。但如果練習者沒照顧到像是從平行的雙腳向下紮根、並且一路向上拉昇的力量、尾骨適當延伸、肩關節開展、核心力量穩定等等事項,而只是在意姿勢外形上看起來的「深度」,長久下來,的確有可能傷害到腰椎,椎間盤也可能產生病變。

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不幸,練習者該去控告誰呢?去告自己的瑜珈老師?去告自己練習的流派的創始人?去告出版瑜珈書籍的出版商?還是去告 Patanjali 或者其他古代的 Yogi?

沒有辨證施治,就不能算是中醫,同樣的道理,練習體位法,沒有時時刻刻觀照到自己身心的狀態,甚至只是在餵養自己「更深」、「更漂亮」的虛榮心,當然也不能算是在練習瑜珈體位法。


* 歐洲語的醫藥(medicine)、毒藥(poison),字源都來自希臘文的 pharmakon。中文傳統裡,毒和藥也一直是複雜又緊密聯繫的關係,請參閱李零
〈药毒一家〉系列文章

暴汗好不好?

看清楚哦,我下的標題是「暴汗好不好?」,而不是「流汗好不好?」哦。

很多人的直覺是,運動,當然就是要流流汗,甚至汗水淋漓,手一揮,汗水便從指尖末稍劍光一般射出殺人於無形,才是過癮。沒有到這種狀態,就覺得不對勁,甚至有一種白白浪費時間的感慨。

還有的人把「流汗」和「排毒」直接劃上等號,或者運動前後分別測量體重,認為減去的體重,不但是努力的證明、傲人的成就,也代表和身體的毒素說拜拜。

的確,很多時候,流些汗水,蠻還舒服的。不過情況也並不完全如此。如果試過「熱瑜珈」,大概就能理解我說的意思。

在刻意提高環境溫度的室內裡,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一個小時或者九十分鐘下來,汗是流了不少,身體卻也可能覺得「虛」掉了。(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覺得,並且樂此不疲。)

瑜珈不只是練習練習體位法,瑜珈也不是伸展、拉筋,或者如馬戲團、體操選手所做的高難度動作。有些狀態下,身體表面會微微出汗,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反應。但以暴汗與否來評價自己的練習,很可能從一開始就弄錯方向了。

太極拳老師鄭曼青在解說「五禽戲熊經」時提到,「惟其所謂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熱,微汗則可。秋收冬藏,運動至背與額,覺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這是方家經驗之說,非常值得玩味。

回頭想想看吧,當練習過程中,汗水涔涔而下時,精神狀態如何?在大暴汗時,是不是可能緩一緩,把動作外形的難度降低一點,換得些許時間與空間,讓呼吸輕鬆自在些,說不定會對身體、對體位法的觀察更深一層。

至於無論如何還是想要盡情享受暴汗暢快感的同學,建議參考一下傳統中醫的看法,《素問》〈陽陰別論〉是這麼說的:「陽加於陰,謂之汗」。


* 繳錢到瑜珈館上課的練習者能自由選擇,但在瑜珈館教課的老師就沒得選了。如果你經常教熱瑜珈,請記得,生脈飲(或再加黃耆、甘草合為生脈保元湯)是你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