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瑜珈是什麼意思?

練瑜珈一陣子的朋友,說不定都已經有這種概念了:Hatha(哈達)瑜珈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好多年以前我在一個教室裡聽到工作人員如數家珍似的,對著新來的學員背著台詞,「哈達瑜珈傳承五千年……」,我的下巴都快掉下來了。)相對的,熱瑜珈、陰瑜珈則是二十世紀後期新開創出來的練習方式。

Paul Grilley 的講法,他練習 Hatha 瑜珈多年,還是常常會在靜坐時有些身體上的障礙,在解剖學、「道家瑜珈」(Taoist Yoga,別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真的不太理解)、傳統中醫經絡的幾個系統中,找到了一種可以與 Hatha 互補的練習方式。他稱為 Yin Yoga。

Paul Grilley 的「道家瑜珈」老師 Paulie Zink 也自稱是 Yin Yoga 的創始人(孰是孰非,對我們來說,不是重點,至少這兩位老師都沒把 Yin Yoga 拿去當註冊商標)。照 Paulie Zink 的說法,陰瑜珈是「為了促進成長、清除能量阻塞、增進循環的靜止動作」(而陽瑜珈則是「為了開發核心力量、肌肉緊實、平衡、促進活力的動作」)。

現在市面上常見到的陰瑜珈的練習原則,多半是依照 Paul Grilley 所描述規範的,像是停留在動作裡比較長一段時間(三分鐘,五分鐘,甚至更久),肌肉的力量盡量放鬆,以便讓結締組織得以有機會伸展,恢復,改善,進而活絡關節。

Paul Grilley 很清楚地指出,陰瑜珈並不是一套自足的練習系統。他的意思是,我們還是需要讓肌肉有足夠的時間運動(他認為肌肉屬陽,結締組織屬陰),只練陰瑜珈是不夠的。

以我自己來說,陰瑜珈最吸引我的,不是後來被愈來愈常見的「經絡瑜珈」式的練習說明(很多陰瑜珈的老師會說,「今天我們要伸展的是『肺經』」(或者肝經或者什麼經),而是 Paul Grilley 在 Yin Yoga 早期版本的副標題:Outline of a quiet practice

這是一種安安靜靜的練習。這是一種慢慢靜下來的練習。靜下來的可能是肌肉的掙扎力量,靜下來的可能是我們的呼吸,靜下來的可能是我們不斷向外追索的感官。

總之,能靜下來的,我們就享受靜下來的狀態。還沒能靜下來的,我們創造機會,創造空間,給足我們能給的時間,等等看,說不定,也能夠靜下來一點點。真的今天還靜不下來的,那就讓「想靜下來的要求」也靜下來吧。

會不會這樣安靜下來的練習方式,才是傳統的練習方式?

或者再跳一層吧。管它是不是真的五千年一萬年的傳承,我們就先靜下來一小段時間,看看我們自己到底多厭惡、多喜歡這樣的方式。

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

練習瑜珈(或者其他任何技能)可能會很辛苦。

譬如說,冷冷的冬天,一大早就得鼓勵自己爬出溫暖的被窩(「我好想再多窩一下下哦」)。譬如說,坐在捷運上、坐在辦公桌上、坐著沙發上沒事好做時,要想辦法主動脫離「手指頭無意識地滑著手機,眼睛有一搭沒一搭看著無關緊要的網頁」的狀態。

譬如說,隨處都可以輕鬆買到的飲料,明知道太甜、太冰、塑膠杯又很不環保,或者在街頭巷尾聞到加了「調味料」的炸雞,「香噴噴」味道傳到鼻子,腦子瞬間就不聽使喚,三魂七魄都被感官刺激拉著走。正所謂:「人牽毋行,鬼牽蹓蹓行。」(Lâng khan m̄ kiânn, kuí khan liù-liù-kiânn.)

要抵抗「鬼」的誘惑,還真的很辛苦。

前幾天為了準備接下來要開的陰瑜珈課(好久沒教陰瑜珈囉),又把 Paul Grilley 的 Yin Yoga 找出來重讀,剛好就看到他講到一個重要的觀念:

運動的短期效果,常常是和長期效果相反的。

他舉了幾個例子,像是舉重選手常常訓練完之後,常常會唉唉哭叫,「哇,練完這幾次深蹲的動作,我的腿完全沒力了,連走到停車場的力氣都沒了」,這是短期的狀態;如果持續訓練下去,肌肉的力量會愈來愈強化,這是長期效果。

像是陰瑜珈的長期目標之一,是希望能有更強健、更靈活的關節,但一開始上陰瑜珈的課,下課之後可能只會覺得,「天啊,我的關節好像『規組害了了』(kui-cho͘ hāi-liáu-liáu—ah)」。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一直待在、躲在自己的舒適圈,長期來說對自己並不好,但是真要跨步離開這最熟悉的舒適圈,仍是非常痛苦,甚至是非常讓自己不堪的事。

如果我們能夠分辨清楚,長期來說,跨出去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的話,剩下來的事,就是咬緊牙關(其實咬緊牙關並不好 XD),接受那些看起來和長期效果剛好相反的短期效果吧。

這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練習。

一百零一種方式

你習慣用什麼方式折衣服?刷牙時你習慣上下或者左右刷?你習慣先喝湯還是先吃飯,先吃菜還是先喝湯?

前兩天上了一堂瑜珈體位法的課,老師在前面一個口令,同學們得一個動作跟著做到,而且只能做老師所說的這個動作。老師說,先抬起左腳的腳趾,接著轉左腳的腳掌,然後才能轉右腳。左腳轉動有一定的角度,右腳當然也有。(最好我們帶著量角器到瑜珈教室來上課吧。XD)

一時之間,差點以為我自己掉到什麼軍營裡,正在接受軍事化訓練呢。

先轉哪隻腳,怎麼轉腳,只要夠細心觀察,大概都有可能察覺出不一樣的效果。一堂課裡面,四五個、十來個同學,每個人都可能帶著不同的身體差異、不同的慣性進來,對老師來說,要如何幫助每個人都在動作之間,去細細體會自己身體的狀態,真的是非常大的考驗。

我一直記得 Paul Grilley 說過的話:即使兩個人擺出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動作,他們各別的感受也可能全然不同。

那重點在哪裡?大家都應該擺出看起來一致的形狀嗎?每個人都應該追求某一種特殊的感受嗎?(「老師,那為什麼我都沒有覺得我的大腿內側像他們說的那樣會很緊繃?」)

自己實驗看看吧。以站姿來說(就以戰士二 warrior 2為例好了),如果注意力在腳上,整個身體覺得怎麼樣?如果注意力在大腿、鼠蹊、骨盆,事情又有什麼變化?如果是想著脊椎上下延伸呢?如果是想著身體左右變寬、前後變厚,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感受在什麼地方?不一樣的感受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嗎?或者不一樣的感受其實也一再變動著,部位游移、強弱微微轉變?

如果意識一直聚焦在呼吸呢?呼吸也不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呼吸的方式更是千變萬化。氣長、氣短,猛力、輕柔,注意在鼻尖,注意力在呼吸道,注意力在肺(上半部還是下半部的肺,左邊還是右邊,前面後面還是側面),效果各有不同。 而且還不只「人體內外空氣進出」這個層次,如果到 prāṇa 或者「炁」的層次 (例如練氣的人說的,「存肺炁入泥丸中,徐徐以繞身,身常光澤」),原本看似單純的站姿,又會變成什麼狀態?

一個戰士二 virabhadrasana 的動作,我們可以感受到哪些身體的線條在延展?水平的、垂直的,體表的、深層的?那是 prāṇa 或者「炁」或者什麼在身體表層、裡層流動嗎?

反正我們大概都不是在軍營裡練瑜珈,別擔心,就試試看,實驗看看嘛。看看一件事,不論是折衣服、刷牙、吃飯、練瑜珈動作,能不能有一百零一種不同的方式,看看這一百零一種方式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強烈或者細微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