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一早下了陣雨,雨停了之後我上樓去掃掃積水。陽光在雲層後面慢慢探出臉來。我簡單伸展一下身體,忽然聽到幾隻樹鵲機關槍也似的叫聲。

樹鵲邊叫邊飛,我順著他們飛行的路徑,又看到其他的鳥群,在樹鵲聲音以外,還有好幾種不同的鳴禽在唱歌。

然後我就呆呆地站著聽著老半天。真好聽。原本在家裡根本注意不到的聲音細節、層次,全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了。

不插電,不花錢。沒有人策展,沒有人行銷宣傳。我只是運氣好,剛好碰上這場音樂會。我只是運氣好,剛好還有眼睛可以看,還有耳朵可以聽。聽見這些聲音的流動,感受這些能量的流動。

想到曾經讀過 TKV Desikachar 這麼解說 Prana(生命能量):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Prana 有自己的流動變化
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出 Prana 會回復的環境與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做得不夠;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太多。想盡辦法去控制那些不可能控制的。終究,不能控制的,還是不能控制。

像是李安的電影《推手》裡,練了一輩子太極拳的老先生,按捺不住情緒,和人起了衝突,而被從來也沒練過武功的老太太嘲笑,「你終究沈不住氣,壓箱那兩手,遲早要露出來」。

是啊,我們都是那老先生。我們靜坐,我們調息,我們練功。我們都想著練成絕世武功。

我們想控制身體,我們想控制呼吸,我們想控制精神心靈。我們想控制整個家庭、整間辦公室、整個國家、全世界;或者,我們只是很單純,很卑微地想著要控制自己的衝動、自己的胃口和脾氣。

這老太太講出了非常高境界的練氣心法:「氣要散,不要練!」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位老太太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說的另外一套練氣心法:

五十多年來,我探索各種呼吸技巧,對我最有效的,就是要喚醒我的覺知、我的意識,然後輕輕鬆鬆、毫不費力地呼吸,而不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做呼吸」這件事。

安安靜靜停在一個動作裡,安安靜靜停在呼吸裡,安安靜靜站著或坐著。

看看這段影片,聽聽好聽的音樂吧:

\[Teahupo’o, Du Ciel\]\[2\] from \[SURFING Magazine\]\[3\] on \[Vimeo\]\[4\].

體位法練習的三種步驟

Desikachar 解釋體位法的練習,有三種步驟(trikrama),老師必須瞭解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步驟。

Cikitsā Krama 的目的是療癒
Rakṣaṇa Krama 的目的是保健
Śikṣaṇa Krama 的目的是鍛煉

如果已經有傷、有病、有症狀在身,自然應該先好好療癒。如果是一般的情況,體位法可以幫助練習者達到保健的目的,讓身體基本的機能得以良好持續運作下去。如果是年輕朋友或者足夠健康,那所謂「到位」的練習方式才比較安全,因為身體有本錢承受風險

就像理財投資的道理一樣,如果只看獲利(的可能),而不把風險放在眼裡,通常下場不會太理想。抱持著鍛煉的態度來練習,一心要精進再精進,而不知道尊重身體的狀態,結果大概還是得乖乖回到療癒的練習步驟(如果還能療癒的話)。

Desikachar 再三強調,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練習,引導的原則應該是 viveka(有智慧的區辨能力),而非 “no pain, no gain”(「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心態。

言者諄諄,要不要變成藐藐的聽者,應該就是最基本的 viveka 考驗囉。

只把容器清乾淨是不夠的

《瑜珈經》第二章,第一條的內容是這樣子的

tapaḥ svādhyāya-īśvara-praṇidhānāni kriyā-yogaḥ The activities of Yoga are self-discipline, self-study and contemplation on the divine.

照 Leslie Kaminoff 在《瑜珈解剖書》裡的說明,

在瑜珈練習裡,我們會把心態導向自我觀照(svādhyāya),區分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tapaḥ),哪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īśvara-praṇidhānāni)。

這條經文本身,或者經文的解釋,說明,大概很多瑜珈練習者早就耳熟能詳,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了。今天剛好讀到 TKV Desikachar 對這一條經文的補充說明,

It is no enough to clean a vessel, you must put something in. 只把容器清乾淨是不夠的,你得放點什麼東西進去。

把容器清乾淨當然很重要,我們天天都花不少在練習。掃地、倒垃圾,刷牙、洗臉、如廁;讀一堆臉書的訊息,再轉貼這些訊息;就像體位法,潔淨法,靜坐,雜念升起,釋放雜念。

小周天

清乾淨是一個準備的過程,接下來,就應該想清楚,到底想放點什麼東西進去。想清楚了,那就想辦法放進去囉。

自己的技巧

svatantra

TKV Desikachar 說:

瑜珈的目標,就是「自己的技巧」(svatantra)。

Sva (स्व)這個形容詞的意思是「自己的」(of self),tantra(तन्त्र)這個名詞,古譯「本續」,後來又有中譯「密續」,或者音譯「坦特羅」,動詞字根 tan 的意思是「延伸」,後綴 tra 則是指「工具」,整個字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技巧」(technique)(可以參考 spokensankrit 這個網路字典)。

照 Desikachar 的講法,「我們早就具備了這些技巧,只是得從自身挖掘出來。」

以呼吸為例,呱呱墜地以來,如果不會呼吸,如果不具備呼吸的技巧與能力,我們哪能活到現在?只是,成長的過程裡,許許多多的干擾出現,養成種種壞習慣,也漸漸遺忘了本來輕鬆呼吸的技巧。

因此我們得重新學習。聽這個老師那個老師教這樣那樣的技巧,練習再練習。一直到我們消化完了這些新學到的技巧,忘了這些「作為技巧的技巧」,有意識或無意識喚醒自己原本具足的一切,而不再需要依賴其他人。

是謂 svatantra。

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

照字典講,意思很清楚,「一切可供飲食的東西」都是「食物」。

只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人眼中,「食物」的定義和集合,差異可以非常大。

練瑜珈的朋友可能都聽過 kosha 的概念:人的身體,是由一層一層的軀殼組合而成,最粗的一層,叫做 annamaya kosha 食物所成身。我們的皮膚、肌肉、脂肪、骨頭等等,都算在 annamaya kosha 的範圍。

梵文的 anna 指的就是食物。關於這個字,除了「我們所需要的營養來源」、「我們所吃的東西」這些平常的說明之外,TKV Desikachar 還有個非常有趣的解釋

Annam is that which will nourish you or that which will eat you. Annam 是那些會滋養你、或者會吞噬你的東西。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連喝水,都是要耗損能量的事。把大量生冷食物丟進肚子裡,消化工廠得幫你加熱之後再進行下一個處理的步驟,因此會耗損更多的能量。

而(安全的)斷食之所以會有「療效」,主要的原因在於,身體的能量,不需要去處理平常耗損最多的項目(消化),所以可以轉而去處理其他症狀。

食物可以滋養人,也可以吞噬人。

想想看自己平常是怎麼吃的,以及怎麼「被吃」的過程吧。

而且我們平常除了一張大嘴吃四方之外,我們的眼睛、耳朵同樣也是不停地吃吃吃,像我這種書蟲,還得一本一本一本書接著吃不停咧。

吃太胖

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