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看見天堂

靜坐會讓身心舒暢,靜坐會讓情緒緩和,靜坐甚至會讓人看到黃色的光、金色的光,看見滿天神佛,看見天堂。

所以很多人喜歡靜坐。

所以很多人一靜坐下來,滿腦子想著曾在書本上讀過的描述,念著上次坐時體驗到的一點快感。

阿姜查的話,是很重要的當頭棒喝。

We don’t meditate to see heaven, but to end suffering.
我們靜坐不是為了看見天堂,而是為了要終結痛苦。

《五燈會元》裡記錄了臨濟義玄禪師的一段話,就是成語「當頭棒喝」的典故出處:

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中國唐代的臨濟義玄禪師跟從黃檗希運禪師出家,常向黃檗請教佛法的意義,三次提問,黃檗便棒打了三次。後來臨濟和黃檗這對師徒一起,有學生問,黃檗就拿起蒼蠅拍要打學生,臨濟在一邊大聲嚷嚷著助陣。

要我是新來的小和尚,我想我會怕死。至少也會像是臨濟禪師一樣,哭著跑走跑去找以前比較熟、比較不會打人罵人的老師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黃檗還蠻好心的,告訴臨濟可以去找大愚禪師。我怎麼覺得聽起來好像在瑜珈課上,我先把學生的身體折來折去,下課後學生驚慌逃走之前,我還好心地介紹學生說,嗯,某某推拿師的工夫不錯,可以去鬆鬆筋骨調一調。 XD)

現在的環境,也沒有哪個老師敢再這樣打學生,即使是寺院裡,大概也不敢再玩「跪沙彌、打比丘、火燒菩薩頭」這些不人道的手法。

但話說回來,我們靜坐下來,又貪想著黃光、白光、金光、藍光,又貪想著什麼時候能上天堂,還真的很需要有那個當頭棒喝的力量。

沒老師來敲頭的話,想辦法自己敲吧。

雪靴不是設計來逛街走路的!

這一陣子天氣冷,女生們穿著雪靴趴趴走的景象又是處處可見。

好穿好脫、舒適、溫暖,再加上好看(?),大概是雪靴流行的主要原因。可是,雪靴不是設計來讓人長時間步行的!

溫暖的另一種說法是透氣不良。太常穿雪靴,或者甚至連續一整個星期天天穿著雪靴,也很容易因為雙腳長時間處在太高溫又悶濕的環境下,滋生黴菌,誘發香港腳等皮膚病症。

除了皮膚的問題之外,雪靴還有另一種危險:讓雙腳不穩定,提高扭傷的機率。幾次的冬天下來,碰到學生腳踝扭傷的例子,我常常第一時間都會問,「是不是穿著雪靴逛街?」猜對的比例高到嚇人。

關於穿雪靴的危險,英國骨科醫學院(British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的 Ian Drysdale 醫生是這麼說的

因為這種靴子柔軟又保暖,很多女孩子會覺得,穿上之後,可以讓雙腳輕鬆一點(giving their feet a break),但事實上,這常常會讓她們的腳受傷(they are literally breaking their feet)。她們的腳會滑向內側,每走一步,身體的力量就落到腳掌內側,變成八字腳。這也會讓足弓塌陷的情況更嚴重。結果就會造成腳、踝的問題,甚至到最後,影響到髖關節。

從上面的圖,可以一眼看出來什麼是歪掉,什麼是正位。

腳掌不穩定,影響的不會只有腳踝。不平衡的力量會繼續找其他的出路,找其他的代償。往上,膝蓋;再往上,髖關節、骨盤;再往上,下背;再往上,肩頸。簡單來說,牽一髮而全身就是這個意思。

那該怎麼辦?坊間最常見的解法,就是加個腳墊,讓腳墊來撐起足弓。像是底下這段影片的示範:

看起來好像問題就解決了嘛,不是嗎?

依靠腳墊來撐足弓,依靠護膝來保護膝蓋,依靠鐵衣來穩定脊椎。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受傷、急性發作的時期。說不定短期之內會覺得輕鬆一點,負擔少一點。但這未必是長久之道。

依靠種種「人體工學」的設計來完成身體本來應該做到的事,聽起來就像是把身體可以(也應該)做的事,外包給自己身體以外的力量去處理。譬如說,覺得筋骨僵硬,那就找按摩師推拿推拿、揉揉捏捏,也就可以得到筋骨鬆了的感受。

我也不知道這樣做究竟對或不對,不過如果你覺得不想事事都求人的話,訓練自己,練習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很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選擇什麼?老王賣瓜,當然是推荐瑜珈課囉。

每一次在瑜珈課上,我們總是從站姿開始練習。站姿最基本的關鍵,就在雙腳。練習在腳掌的內側和外側、前側和後側之間找到平衡,練習讓內足弓能輕鬆上提(核心!核心!核心),練習讓地面也成為支撐我們的力量。

練習靠自己找到輕鬆又安全的方式,走路,站立,好好坐著,好好過日子。

對抗你的習性

很多練瑜珈的人,嘴吧上可能都會說,「我們練瑜珈,不只是在做運動而已哦,我們是在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

回想看看自己的練習吧。

utthita-parsvakonasana

舉個例子來說,utthita parsvakonasana 這個動作,我們習慣怎麼做?我們認為哪一種做法才是「正確」的?我們想要在這個動作觀察到什麼事情?培養什麼力量?

重心往前腿移動的過程,難免讓前腿承受比較大的重量、壓迫,我們如何因應這件事?我們的前腿力量夠穩嗎?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是不是可以適時啟動?身體的重量有沒有辦法從軀幹往下傳到骨盤、再往下傳到腿、腳掌?前腳腳跟、大姆趾趾球夠穩嗎?膝蓋轉到什麼方向?我們能感受到地面做為支撐的力量嗎?

不只是前腿在支撐,我們還有核心,還有後面的一條腿。後面的那條腿就是放在那邊掛著、沒人理會,還是也一起主動參與?後面的腳掌重量如何分配,都倒向內側坍塌嗎?如果意識到後腳內側坍塌,有辦法補救嗎?這個補救的意圖與行動,又會造成後腿肌肉、膝蓋角度哪些改變?全身的重量分配又會如何變化?

前手手掌一定得放在地上嗎?一定得放在前腳內側或者外側嗎?一定得使用磚塊嗎?前手肘一定得架在前腿、或是膝蓋上嗎?

前面的大腿小腿就是應該擺成九十度嗎?為什麼?大於九十度會怎麼樣?小於九十度又會怎麼樣?

除了停留的狀態之外,如何進入一個動作,對動作本身也會有不小的影響。我們是從哪個動作進入 utthitha parsvakonasana 這個動作呢?從弓箭步進入,和從戰士二進入,或者從三角式進入,甚至是從 eka pada baddha parivrtta parsvakonasana 進入,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效果?

從脊柱的角度來說,這個動作是側彎(lateral flexion)還是縱向伸直(axial extension),可不可以(應不應該)有旋轉(rotation)的成份?如果有旋轉的話,這旋轉是屬於滾動(rolling)(所有脊椎都向同一方向轉動)還是扭轉(twsting)(不同部位的脊椎向不同方向轉動)?

還有胸腔和橫膈膜。在這個動作,上方的側胸自然是開展不少,那底下的胸腔呢,就放著不管嗎?靠在大腿上休息?努力硬撐著提上來?想辦法也扭轉向上?不論哪一種策略,對兩邊肩膀、上背部、下背部又產生什麼效果?

在動作停留的過程,脖子和頸椎到底應該怎麼放,要不要抬頭看上面的手臂或者手掌指尖?抬頭還是抬下巴?抬頭的小動作,又如何牽扯整段脊柱呢?

這些問題,我們都探究過了嗎?不同的條件排列組合之後,又產生哪些新的狀態?呼吸更順暢了嗎?身體更輕鬆了嗎?

頭昏了嗎?喘口氣休息一下。聽聽看 Leslie Kaminoff 是怎麼說的(不是講這個動作的細節啦):

(瑜珈的練習)是去比較你所熟悉的事物和你所不熟悉的事物。每當你在和阻力(resistance)對抗時,你就是在引發更多的資訊。資訊的出現,是來自於對抗我們的習性;只停留在我們的習性裡,並不會產生新的資訊。

換句話說,體位法做為一種自我觀察的工具,如果想要提高效率的話,我們可能得跨出舒適圈,跨出「可是我都習慣這樣做啊」的模式。偶爾換換一個兩個小地方,實驗看看、觀察看看自己究竟是被什麼樣的習性一直帶著走。

而且,這樣實驗的過程,不會比較有趣嗎?

你真的需要吃到飽嗎?

接到廣告信。

種花電信寄來了優惠方案的廣告,本來我採用的方案一個月 436 元,4G 上網的上限是 1.5G。新的優惠方案提供 4G 不限流量,吃到飽,要價差不多是我原本的兩倍,988 元一個月,不過得綁約 24 個月。馬上就心癢心動了。

還好雜事多,也沒來得及處理(必須人到現場辦理)。廣告單放在桌上一天,再多看一眼才想到,其實,我並不需要隨時一直連上網,我也不需要走到哪裡都拿手機看 youtube 或者追美劇追日劇追韓劇耗費非常大的流量。我也不喜歡「綁」約的概念,被束縛,而且一次就得綁上兩年,天知道兩年之後的情況會變成什麼樣。

一兩年前,我還拿著舊手機。某一天興起,就把原本的 3G 上網吃到飽方案退掉。從此就很少使用手機上網,除非剛好坐在提供免費 wifi 的咖啡店,才會拿出手機巡看看有什麼訊息。

那一段時間,我算是戒掉「無意識滑開手機瀏覽不特定資訊」的症狀。反正手機的「行動數據」永遠是關著的,遇上像是二三十分鐘搭捷運的空檔時間,要嘛閉目養神,做做眼球的體操,要嘛讀著 Kindle 上的本來就計畫要讀的書,手機兩三天才需要充電一次。

幾個月前為了準備新教室的事,不得已,重新開啟「行動數據」,換了 4G 的新方案,1.5G 一個月其實也夠用了。只是,好像本來戒斷了的症頭,又開始慢慢浮現。真的沒想到,才只是看到廣告詞,差一點就要上勾。

然後我才想到,我不需要,我一點都不需要這些。

不是我不需要上網,而是,我不需要一直上網,我不需要無限大的流量。 不是我不需要吃飯,而是,我不需要一直吃一直吃,我不需要撐死我的胃。

還不只是這些。

就像體位法的練習,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並不需要把所有的時間、能量,都投注在體位法上。我不需要企圖想要征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動作、姿勢,我不需要在網路上一再觀看、找尋體位法的奇技淫巧,我不需要一看到體位法的 workshop 廣告就馬上興奮準備掏錢包刷卡急著報名。

這一陣子我還蠻享受一種練習方式:前半小時體位法,再半小時呼吸調息,最後半小時靜坐。對我來說,那半個小時的體位法,伸展的需求好像就滿足了,筋骨也差不多都活絡開了,然後就可以調息了。調息也不是為了要練到多詭奇的吸吐止息比例,或者多長的時間。專心且輕鬆地呼吸,能量彷彿能走到該走的地方,然後就準備靜坐了。

該有的營養能夠均衡攝取,吃個七八分飽,也就很夠了。甚至偶爾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試試斷食一兩餐或一兩天,讓消化系統休息一下,減少能量的耗損,說不定會發現,真的不需要吃到飽。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道場

英文的 retreat 這個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撤退、放棄的意思,一方面又是隱居或者避難(或者避難所)。

在網路上查到《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裡,retreat 指的是「退省;避靜」,辭典裡是這樣解釋的:

在一段時期中,暫時離開日常的俗世生活,靜下心來,祈禱默思,作一心靈上的反省,分辨並檢討自己對天主和對他人的關係,若發現有違天主旨意的地方,則設法加以改善。退省院稱 retreat center 。

不少練瑜珈的朋友,會到峇里島或者山裡幽靜的地方,參加 retreat,內容可能有瑜珈練習,靜坐練習,在風光明媚的環境裡,洗滌身心。

能有條件、有機緣,暫時離開日常的生活空間,暫時丟下惱人的城市塵事,聽起來當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重點是「暫時」。暫時丟下煩惱,暫時躲開壓力。

暫時這樣做,沒什麼不好的。畢竟,誰不需要休息一下,補足體力,充充電,轉換心情呢?

只是,暫時閉上眼睛一會兒之後,終究還是得重新睜開眼睛。重新睜開眼睛再看到的世界,還是一樣的世界。討人厭的上司、老闆還是討人厭;沒解決的問題,也還是躺在原地等著面對處理。

記不清楚在那邊看到過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Your work IS your retreat.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道場。

有點像是「身在公門好修行」的意思,不論是公務機關,或者任何服務業(話說現在還有哪種工作不是服務業嗎?)都一樣,充滿各種試煉的機會,隨時都可以爆炸,隨時都要提醒自己得肩頸放鬆,隨時都要提醒自己得好好呼吸。

隨時得提醒自己得有某種撤退、放棄的態度。隨時得提醒自己得培養厭離(nibbidā)或者出離(saṁvega)的心境。厭倦了一切無聊的八卦、無意義的人事鬥爭,厭倦了所有你爭我奪、口是心非的人際關係,厭倦了一切緊繃壓力。

然後,工作還是繼續做。只是你知道,那些讓你受不了的事,你真的受夠了,你真的不想和他們玩下去了。

因此,真的就可以專心在工作上,而不再是讓那些「有的無的」(ū-ê-bô-ê)來佔據時間、浪費寶貴的能量。

因此,你的工作,就變成了你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