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到底從哪裡開始牽動的呢?或者說,痠痛到底從什麼時候,從什麼部位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光是做個小小的動作,像是拿起手機,像是刷牙,肩頸就開始緊繃了(如果我們注意得到的話)。
是手機、牙刷太重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連這樣小小的動作都還沒開始真正進行,光是想到要執行這些動作的念頭,其實不需要的肌肉緊繃就已經發生了(如果我們注意得到的話)。
麻煩的是,我們能不能注意得到?我們能不能意識得到?
回想看看一堂又一堂的瑜珈課。每次剛上課的時候,我們總是從比較輕柔、舒緩的動作開始暖身。這個過程,我們在做些什麼?我們察覺到什麼?
例如說從站姿山式開始,肩頸(以及其他身體部位)的狀況如何?呼吸的狀況如何?情緒如何?腦子裡的情況又是如何?
第一次雙手往上高舉的過程,我們蒐集到多少訊息?我們分析之後(呼吸太急促了嗎?動作太猛了嗎?不需要緊繃的肌群是不是全都緊繃了?),第二次再舉高手臂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微調?微調之後,變成什麼樣的新狀態呢?
肩頸總是有太大的負擔,而我們也總是習慣讓肩頸承受這些過重的負擔。出門上個班,背包的重量超過三五公斤(「不會太重啦,我早就習慣了」);低頭看手機,往後拱背、駝著背使用電腦;明明身體疲累個半死,就是沒辦法狠下心排除萬難,讓身體真的休息休息。
即使到了瑜珈教室,我們要嘛是讓腦子進入一種想像中的「放空」狀態,要嘛說不定也還處於「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精神狀態。「這個動作我最討厭了」、「這一次我拼了命也要完成這個動作」等等的內心對話小劇場不停上演著。
我們能察覺到在一堂課的九十分鐘裡,每一次的下犬式,有什麼差別嗎?特別是肩頸、上背、胸口,這次的下犬式裡感覺到的緊繃,到下次的下犬式,是變得更痠更累,或者已經慢慢釋放掉一些了呢?
如果沒留意,不主動觀察,不採取應該採取的行動,瑜珈體位法的練習,甚至是靜坐的練習,肩頸(以及其他部位)的負擔也不見得就會自然而然乖乖卸下。可能是因為我們一直機械地想著「要專心、要專心」、「要排除雜念」、「要觀察呼吸」;就如同我們以為我們在「放空」,我們沒在想什麼事情,或者我們以為我們在專心呼吸,因此就沒辦法察覺到身體的感受。
再來玩一次吧。
給自己五分鐘的時間,暫時別管其他的事。坐著也好,躺下來或者半躺著也好,站著也好。感覺看看自己的頭在哪裡?自己的頭和軀幹有什麼樣具體的連繫關係?仔細慢慢觀察,肩膀在做什麼事?肩膀周圍的鄰居們,又在做什麼事?呼吸呢?想到「呼吸」的概念時,能不能真的在身體的哪個部位真的感覺到呼吸這個事件正在進行,一直在進行?
如果我們暫時都不啟動我們能控制的肌肉,想一想「肩頸變緊繃」的念頭,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就緊繃了一點?我們繼續保持不啟動肌肉的狀態,再想一想「肩頸放鬆」的念頭。別急,再多等個半分鐘,一分鐘。可以的話,再多等個兩三分鐘,再想著「肩頸放鬆」的念頭(小心別讓眉頭皺緊哦)。或者非常緩慢,非常輕柔地動一動,動一動任何想要動的關節,只是記得,慢一點,緩一點。一邊想著「我的肩膀不需要再用力了」的念頭,一邊輕輕緩緩地動一動。
感覺怎麼樣呢?
念頭(cetanā)是行動(karma)的前導。只是有些時候,念頭快到我們根本沒注意到。
所以,慢慢來吧。重新設定清楚,想清楚,仔細觀察,再展開行動。
因為想清楚,因為慢慢來,因為仔細看,所以,不必緊繃的,說不定就有機會不再一直緊繃下去,所以,說不定,我們就能體會到,牽一髮,真的可能動了全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