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要累還是不要累?

常常會有同學問,「怎麼今天的基礎課好像比平常的課還累好多哦?」但往往同時旁邊就有其他的同學回說,「會嗎?怎麼我覺得今天一點都不累?」

真的很難講耶。同一家餐館的同一道飯菜,同一位導演的同一部電影,即使是兩個知己好友一起享用,也可能會出現相反的評價。

就算是自己做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也常會出現差異很大的感受。像我從家裡步行到捷運站,大概要七八分鐘左右。大暑的這幾天,正中午走起來,即使撐著傘,也還是容易覺得累,甚至覺得舉步維艱;但晚上回家時,運氣好的話,午後或傍晚已經下過一場雷雨,路面變得涼爽,要是再加上一陣風吹來,走著走著,還會自然而然吹起口哨呢。

在瑜珈體位法的練習過程中,我們必然會歷經種種不同的條件,可能是外在的環境,可能是自己的身心狀態。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變數:練習的經驗值。

以半月式(ardha chandrasana)為例。一開始,我們可能從輕鬆、安全的方式出發,右膝、右小腿、右腳著地,和右手手掌一起支撐,後面的左腿慢慢伸直,踩地,然後胸口擴展開來,讓左手也跟著往上延伸,如下圖裡右上角的示範動作。

Photo Source

這個版本穩定了之後,可以繼續試試,看看後面的左腳能不能離地,騰空伸直。

Photo Source

或者也可以靠著牆,兩條腿都慢慢伸展拉長。

Photo Source

或者空中的腿踩在牆上,這樣通常能讓腳掌到腿的整段力量更穩定一點。

Photo Source

哪一種比較累?真的很難講。

如果我們好久好久沒有活動筋骨,可能光是第一個版本就很累了。隨著練習經驗值的累積,我們對力道的拿捏比較能掌握,可能就可以慢慢靠著牆,讓兩條腿都伸直,或者就嘗試離開牆壁,自己單腳立起來。

我自己以前練習的經驗,一開始是這樣子的:一隻腳踩在牆上的版本,會讓我和兩個腳掌的連結都更清楚,也讓我無形之中,就出了更多的肌肉力量,因此反而比不踩在牆上還更累。漸漸的,即使懸空的腳也能夠清楚感受到,靠不靠牆都能持續付出力量,結果就是靠不靠牆都可以讓我覺得很累。再經過一長段時間,身體適應了這組動作,進入和停留時,腦子也比較不受到「平衡 / 跌倒」的憂慮所干擾,也真的體會到,其實可以不必用盡全力就穩定住。到這樣的狀態,才有辦法提醒自己卸下很多不必要的「拙力」。

繞了大半圈,從「見山不是山」,終於又回到「見山又是山」的狀態。

不過如果一旦又挑戰更不熟悉,更複雜的變化,整個人瞬間就又進入類似戰鬥狀態,繃緊一切肌肉,只求能多穩定個幾秒鐘也好。

Photo Source

怎麼解?我想到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不要練這種真的太累、太辛苦、太吃力、太複雜的動作。但很多練習者不太喜歡這種解法。

第二種方法,從一開始練的時候,就告訴自己,累得要死,絕對不是練習的目的,一定有更善巧的方式可以達成目標。別拼命使盡拙力,暫時無法完成這樣的動作,天不會塌下來,勉強自己非得做到,也只是累死自己罷了。但即使如此心理建設在先,練的過程一定還是會有點累。在自己能夠承受的情況下(練完第二天睡醒之後,不會覺得全身痠痛不已),慢慢來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