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與反應之間

某老師被學生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老師回得非常漂亮,「只有人,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因此,你的問題比較好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外,還有被稱為「第三維也納學派」的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他的名著 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國譯本《追寻生命的意义》))裡,敘述了自己歷經的苦難(父母、兄長、妻子都死在納粹集中營或者毒氣室),以及如何從這讓人絕望的苦難中,重新找到意義。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lies our freedom and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freedom.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空間。在這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力量,去選擇我們要做出的反應。在我們的反應裡,我們得以成長、得到自由。

每個人都需要練習培養出這樣的空間,創造出這樣的、屬於自己的空間。

真正該問的問題

When you encounter a problem, most people think, “What should I do to fix it?”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am I doing to cause the problem?” Thinking about it this way allows you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way you can eliminate the cause.

遇到問題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說,「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我做了什麼事,才導致這個問題?」這樣子來看事情,讓我們得以發現問題的來源,也讓我們可以消除產生問題的原因。

上面的話,出自 Alexander Technique 的一位老師 Betsy Polatin。例如,很多人常有肩頸、下背酸痛的困擾,多數人對於這種困擾的直覺反應是,「我應該做哪一種伸展的姿勢,來化解肩頸或者下背的不舒服?」,或者「哪裡會有好的按摩師父?」按摩完了,瑜珈課伸展完了,當下或者兩三天之內,會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報償。再過兩三天,又打回原形,酸的部位還是酸,會痛的,繼續痛。

身體的使用如此,心靈、精神的狀態也一樣。不論是煩躁、憤怒、懊悔、憂傷、痛苦和壓力(或者高興、快樂),都有各自的成因(容不容易找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當然)。沒對原因下手,只想迅速解除症狀,恐怕就和酸痛找人按摩一樣,症狀去得快,回頭來找你的速度更快。

剛讀到 Betsy Polatin 的這段話時,我覺得,這完全就是佛教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 嘛。先認清楚問題的根源,想辦法探索出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練習努力去除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

說得容易啦。

所以才要一再一再練習啊。


* 很多人「苦、集、滅、道」這四個字說得順口無比,真的要理解、練習,卻不知如何下手。試試看,有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把「苦、集、滅、道」的意思講一遍,而且講出來的內容,自己也不覺得只是老掉牙的宣傳文案。 * 光是苦諦,要理解清楚就不太容易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佛教講的就是「人生就是苦」、「生命、世界,時時刻刻、處處都是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大概也不用練習什麼了,反正都是苦嘛。那不然呢?

‘Yoga’ means many things

If the word ‘Yoga’ means many things that is because Yoga is many things.

如果「瑜珈」這個詞指涉非常多事物的話,那是因為,瑜珈本來就可以指涉非常多事物。

(Mircea Eliade)

(附帶一提,Eliade 是二十世紀非常重要的宗教史學者、社會學者、以及,瑜珈練習者。他在三零年代的博士論文就是以瑜珈練習為主題:Yoga: Immortality and Freedom)

譫妄的心

某帕金森氏症患者因服用左多巴(Levodopa),出現病態興奮感,以及幻聽。某日,患者聽見他素以為仁慈的醫生對他說,「帽子外套拿好,到醫院的屋頂上,然後跳下去吧。」患者非常驚訝醫生竟然會這樣說話,後來和醫生再確認,醫生判斷是幻聽,問患者是否看見醫生,患者回說,沒看見,只有聽見說話聲。

醫生說,「下次你如果再聽到這個聲音,轉身看一下,我有沒有在那裡。如果沒有看到我,你就知道那是幻覺。」患者覺得醫生的建議並沒有用。

隔天患者又聽見醫生的聲音,同樣要他拿好帽子外套到醫院屋頂上跳樓,而且這一次,那聲音還加了一句:

還有,你不需要轉身,因為我真的就在這裡。

還好患者努力抵擋住幻聽,才沒去跳樓。(以上故事出於 Oliver Sacks 的《幻覺》,天下文化出版。附帶一提,如果對腦神經科學、心靈、精神、靜坐有興趣,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一讀。)

Sacks 醫生的故事只寫到患者停用左多巴之後,幻聽就消失。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些幻覺,幻聽,甚至譫妄的症狀。

腦子有多聰明,心有多聰明,看上面那個例子就知道了。你以為自己可以先打了個預防針,想化解掉可能的問題,殊不知腦子和心比你還聰明,倒打一槍,將了你自己一軍。

以前還聽過某個師父,晚年因為車禍導致大腦受損,不時出現各色幻覺,還好早年打坐累積的功力,讓他得以靜下來分辨清楚,不致於讓幻覺牽著走。

你不需要因為腦子裡隨便浮現出的念頭,就相信這念頭,就跟著這念頭走。你不需要因為心裡面有意識無意識感受到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情緒,就相信這情緒,就跟著這情緒走。

你有其他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只要你真的選擇。


* 傳統中醫裡也有「譫妄」一詞,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裡所記載,「上臨少陰少陽,火燔焫,冰泉涸,物焦槁,病反譫妄狂越,欬喘息鳴,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星」,以及「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早至,上應辰星」。不過內經還真是很難懂。看後人整理的比較好理解,像是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神志門〉

Henri Matisse 畫的 Ulysses 插畫

Henri Matisse 畫的 Ulysses 插畫

昨天(六月十六日)是 Bloomsday。來附庸風雅一下,看看 Henri Matisse 幫 James Joyce 的 Ulysses 畫的插畫。兩位大師都簽名的 1935 年版本(有兩百五十本),據說只要米金 37k。如果你買到的話(好像哪裡正要拍賣的樣子),我請你吃一頓大餐,你的書借我摸個半小時就好。

對了,哪一位同學剛好讀過 Ulysses 的,請幫我解惑一下,書裡面為什麼會有穿高跟鞋的裸女在表演蠍子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