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這種病該吃什麼藥?」「老師,我情緒不好、心情不好、脾氣不好,負能量充滿全身,該用哪種精油?」「老師,我老是肩膀痠、腰痠、膝蓋痠,該做哪種動作才會不痠?」
大家都在找神奇解藥,大家都在找銀色子彈。最好是有一顆藥丸,吞下去就治百病。最好是有一種動作,擺動兩下,肩頸痠痛、腰痠背痛、膝蓋痠軟無力所有症狀就都迎刃而解。最好是有一種精油配方,有一句萬用咒語,熏香唸唱一陣子,憂傷、鬱悶、壓力,所有問題全都消失不見。
如果真的有這種藥丸,發明者不只可以拿諾貝爾獎,恐怕還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如果大家在 Line、在臉書上一傳再傳的「1個動作3秒,縮下顎,擺脫各種病痛」這一類的解決辦法真有效的話,復健科醫師、推拿師、按摩師,甚至瑜珈老師,大家都去喝西北風了。
佛陀講過,如果單單只靠動動嘴皮子,禱告禱告就有效的話,世界上就沒有人享受不到長壽、美貌、快樂、地位,每個人就都可以轉世投胎到天堂去了。(Ittha Sutta,AN 5.43,增支部5集43經)但我們仍舊依賴祈禱,甚至於連祈禱都懶,只是在心裡有個模模糊糊的念頭,「如果一覺醒來,能夠 ooxx 就好了」。
理智上我們或許可以用嘴吧說出這些道理,但我們還是很有毅力,不斷上窮碧落下黃泉,每天這裡聽那裡找神奇解藥。哪個朋友提說某某按摩師的聖手一按觸,肌肉痠痛都不見了,我們的眼睛就瞪大發亮。哪個朋友提說某某工作坊傳授的技法,練個兩三天下來,情緒再也不緊繃了,我們就趕忙去搶最後的名額,怕晚了報不上人生就黑暗了。
不小心生了病,找口耳相傳的名醫,好不容易掛到號,責任就了結,自己的身體,瞬間變成醫生該負的責任(而且最好要馬上就見效)。
還有一種情況是,說不定真的運氣好,找到好的醫生,好的老師,願意耐下性子,講出治病、養生的關鍵要素,但我們可能左耳進右耳出,全然不當一回事。「早點睡」?「吃飯要專心,細嚼慢嚥」?「累了就要多休息,別直盯著手機看」?嗯,聽到了,眼睛繼續盯著手機,吃飯囫圇吞棗似的,永遠不知道進了嘴的是什麼物事,該睡了也還總是習慣要再多看兩分鐘。
回想看看,上次看醫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主動問醫生什麼問題?醫生的解答我們滿不滿意?如果滿意,我們是不是真的照的醫生的建議乖乖執行?如果不滿意,我們接著採取什麼行動?再找別的醫生?
醫生開的處方,在張開嘴吧吞下去的藥丸、藥粉之前,我們願不願意花點時間查查看這吞下去的是什麼玩意兒?(「我又不是讀醫學院的,我哪懂啊?」)我們是不是能夠仔細觀察、紀錄,在藥吞下去之前與之後,身體出現哪些具體的反應?(「反正就比較舒服一點了嘛,這樣不就好了?」或者,「吃了兩三天,根本就沒有比較舒服,不吃了」)*
運氣不會永遠這麼好。要是我們始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點瞭解的動力、興趣也沒有,只想催促醫生趕快開萬用的神奇解藥,說不定下次醫生就知道,講也是白講,要嘛不再說坦白話,要嘛就挑些你愛聽的說而已。
沒有自我觀察,自我認識,自我探索,只想要找快速,萬用的解答或藥方,終究不會有長期的助益,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無論如何,一定想要一招治百病的話,那這裡還是提供一招吧:靜坐。什麼?嫌靜坐太累,那就躺下來,試試 constructive rest 吧!
* 可以參考中醫常用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