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爭取休息時間的戰爭!

這一陣子遇到好幾位朋友,都是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的狀態。每天的行程表裡都是一件事緊接著一件事,待辦項目永遠追著屁股後面跑,時不時手機裡的通訊軟體就又大呼小叫,又有新的事情要插隊進來。(整個人的狀態就像以前的那首歌唱的一樣:「耳邊又傳來陣陣催促的聲音,我只聽到彼此無言的歎息」。)

沒多久之前,華航罷工的事件才剛落幕,不論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看待這事件,我覺得裡面有一句話非常動人,非常值得貼在電腦螢幕上隨時提醒自己:

這是一場爭取休息時間的戰爭!

不管老闆讚不讚賞你的工作表現,不管有沒有加薪、加班費,或者你是處在某種「責任制」陷阱的「獨立」工作者(或者你就是老闆),累壞了自己的身體、精神,承受苦果的,一定是你自己(還有家人)。

之前寫過一些提醒,像是這種等級的:

給自己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就自己和自己。(至少暫時)不用擔心要交寒假作業暑假作業,不用擔心明天的考試或者會議,不用擔心表現得好不好,不用擔心其他人覺得怎麼樣。就自己和自己。

現在我覺得,對於忙忙忙的人來說,這樣的建議好像有點無濟於事。民主、自由從來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同樣的道理,不主動爭取自己的休息時間,不主動安排時間來安頓自己的身心,情況也不會自己改變。

我們總是自我催眠,騙自己說,「等這件案子結束」,「等小孩上學之後」,「等存款再加上一位數或者兩位數」,甚至「等退休之後」。我們幻想永遠有安穩的、手一招就會自動靠過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明天。

因此應該要改變策略,更積極一點。例如說,每週排好固定(或者一定比例)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專心經營自己的身心狀態。可能是散步半小時一小時(不帶手機),可能是上健身房、瑜珈教室,或者打太極(不帶手機),可能是自己在家靜坐或者參加團體靜坐(當然也不能帶手機),也可能是關掉手機,挑一本小說、故事書、詩集、畫冊慢慢閱讀(記得坐得舒服點)。

但也要記得,這些事情都不要帶太強烈的目的性,像是知識的積累,像是肌肉、筋骨的鍛練,像是解除壓力的想像。通常,愈能放下短期成效的要求,無形的收獲就愈大。

而且一定要拉高這件事的位階。(千萬,千萬,千萬別等著身心爆發出超級強烈的訊號,甚至是不可逆的狀況,才想到要照顧自己。)

上次我和一位管理階層的朋友是這樣建議的:想像你的業界、同行裡有位你向來敬重的資深前輩,佛心來著,願意每個星期花一兩個小時當你的私人顧問,點出你的困境,指引你的方向,教你如何解決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問題。你願不願意排除萬難,在滿滿的行程表裡騰出這一兩個小時來?

如果你願意的話,Bingo!排出時間來吧!

資深前輩在哪?還沒看到的話,就來我這裡諮詢一下(教室這裡有很大片的鏡子哦),我會介紹你認識的。:)

技巧和協調能力

還記得前幾年紅極一時的日劇《白色巨塔》嗎?開場戲裡的財前教授(唐澤壽明)陶醉在自己哼著的樂曲,雙手在空中揮舞著想像的手術刀,橫空劃出精準的弧線。

這是技巧,還是協調能力?更具體一點問,這是專業技巧,還是整個人的身心協調能力?

不同的工作、事務,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專業技巧;但不論是什麼樣的專業技巧背後,幾乎都需要由身體來執行,因此也就都需要全身的協調能力。很多時候,在外人看來專業技巧非常棒的人,卻可能因為全身協調能力不足而受苦(但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淚自己吞)。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鋼琴家對於音樂、節奏的掌握,表現出來的音色、質感,這是音樂家的專業技巧。但音樂家在「展演」這種專業技巧的過程,非得靠全身來操作,如何讓全身不同部位都更輕鬆地互相配合(而不是演奏完之後肩頸劇烈痠痛),這就屬於「全身協調能力」的範圍了。

快炒師父對於火候的掌握,對於食材氣味、外觀的拿捏,是專業技巧。炒菜(特別是要不停甩鍋的中式炒飯)時怎麼站,怎麼樣減輕持鍋的手臂、肩頸負擔,是全身協調能力。

如何花最短的時間有效率地打掃整理家裡的地板、櫥櫃、門窗等等,裡面有無限多的不外傳的智慧,無限多的只能意會的「鋩鋩角角」(mê-mê-kak-kak),這是家務工作的專業技巧。做家事的過程情緒不緊繃,做家事的過程不會腰痠背痛,是我們每個人都得不斷學習、練習的協調能力。

即使你的工作是程式設計師,你的專業技巧主要展現的場域在大腦裡,依舊是得整天坐在電腦前,雙手在鍵盤上不停快速(重覆)動作,你還是得要學習、訓練自己對於整個人身心狀態的協調能力。

當然,有些特殊的事項,專業技巧和全身協調能力這兩者彼此(看似)高度重疊,像是運動員,像是瑜珈老師。但不幸的是,通常最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最容易因為專業技巧的訓練過程而拉傷、扭傷、摔傷的,也就是這些運動員和瑜珈老師。

在瑜珈體位法的練習裡,技巧和協調能力應該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說,瑜珈體位法的技巧,就是整個人身心的協調能力。不幸的是,在平常練習的過程,我們常常把完成某些動作的外形,誤認為是要練習的技巧。於是,可能有足夠的技巧,上去頭倒立的位置,進入像是輪式(urdhva dhanurasana)或者鴿王式(eka pada rajakapotasana)這些劇烈的後彎,但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清楚觀察到整個人因為這些動作而導致的緊繃、壓力,或者在沒辦法調節呼吸的狀態下,氣喘吁吁地停留過長的時間。

一位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說得非常棒:

重點不是在位置或者姿勢本身,而是要想清楚平衡、靈活程度、延展。

既然我們都來到這世上,暫時也都還繼續活著過日子,就得想辦法練習好好活下去的技巧,好好過日子的協調能力。時不時提醒自己觀照到自己的呼吸,判斷自己 現在這一次的呼吸 是不是讓整個人更輕鬆、舒服、穩定、自在,找找看自己上下半身,左右前後,裡裡外外哪裡不平衡,哪裡的肌肉或者思考模式太僵,肢體軀幹或者想法受到不必要的侷限。重新調整一下身體,調整一下呼吸,讓整個人都能輕鬆靈活延展開來。

(如果這樣描述還不夠清楚的話,嗯,那就來靜坐課一起練習吧! XD)

怎麼樣才能輕鬆練?怎麼樣才能練輕鬆?

zenbound

(Zen Bound 是一款蠻特別的手機遊戲,在優美的畫面裡捆綁各種 BDSM 裡想像不到的「物體」。)

很多人受了傷(意外,或者長期累積的壓力)而來練瑜珈,也有不少人(以為)本來健康無虞,來練瑜珈之後,受了傷(意外,或者長期累積的壓力)。

大部分的人都想要輕輕鬆鬆地練習,也都想要練成輕輕鬆鬆的狀態,但其實也有不少人只是想要練「看起來很厲害」的功夫,像是單手手倒立,像是「手倒立到後彎輪式再站起身再下腰到輪式再回手倒立無限迴圈」。(倒是很少很少人想要練「真的很神奇」的功夫,像是雙盤飄浮騰空,像是噗通一聲整個人鑽進小小的牛角裡去,像是如實看見一切該看的,像是徹底斷卻一切該斷卻的。)

實際上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大家都是口嫌體正直(或者相反,體嫌口正直?不管啦)。同學是這樣,瑜珈老師也是一樣。

想要輕鬆練習,想要練得輕鬆,但始終愈練身子愈沉重,愈練整個人愈疲累嗎?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情況:

譬如整個後背還有兩條腿總是僵硬,肌筋膜緊繃到不行的人,才一開始要進入站姿前彎(uttanasana)或者下犬式,雙腿馬上伸得直挺挺的(甚至膝蓋都到過度伸展 hyper-extension 的狀態)。

譬如習慣骨盆前傾(anterior pelvic tilt)的人,站姿也好,坐姿也好,動也不動也好,躺在地板上也一樣,幾乎就一直都處在骨盆繼續前傾再前傾。

譬如說脊椎側彎的人,還是一直和大家一起練習各種脊椎側彎(lateral bend of spine),練習愈來愈深的後彎動作。

譬如腕關節受了傷,在「拍斷手骨顛倒勇」或者 “no pain, no gain” 的心態下,繼續再拚各種手平衡的動作。

譬如我們這些賣肉兼賣笑的瑜珈老師,在臉書上寫廣告文宣的時候,或者在帶動作之前,就會臉不紅氣不喘扯些什麼「尊重自己身體的特殊狀況」的鬼話。一旦帶起動作之後就變了臉,「用力、用力、再用力」,「難道你不想挑戰自己的極限嗎?」,「什麼?才半個小時這樣就腿軟了嗎?」甚至自己在練習的時候,心裡想著「我可是瑜珈老師呢,難道這麼『簡單』的動作我會做不來嗎?那我不是會被同學笑死了嗎?」

如果整個身體最僵硬的部分不調整一下,什麼其他部位都別談了。

哪裡最僵硬?當然是腦子啊。腦子裡固有的習性、慣性,過去對於自己的認知,對於未來的期望,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不得不做的,怎麼也不想做的,一定做不來的,一定不能做的。一條一條把我們緊緊捆綁著,束縛著。

還是回到彎不彎膝蓋的例子來看。


pix source: Tom Myers’ Anatomy Trains

依照《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裡的說法,「當膝蓋彎曲,淺背線上部和下部(淺背線 the Superficial Back Line 分為腳趾到膝蓋,以及膝蓋到額頭,上下兩個部分)是相對分離的,而且較容易於髖關節處折疊 [fold]。隨著膝蓋伸直,淺背線連結成一單位,前屈動作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易懂,麻煩的是,還真的不容易做到。特別是本來淺背線就是比較僵硬的朋友。

因為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僵硬,所以就更容易企圖努力「伸直」、「延展」、「拉長」、「伸展」。但很多時候,就是這些「企圖」本身,讓我們繼續僵硬,甚至更僵硬。

我們的念頭捆綁住自己了。

從「頭」來解開吧。先別想著「伸直」、「拉長」。回想一下,我們其實都想輕鬆練,都想練輕鬆。那就專心保持「輕鬆練」的意識吧。

讓膝蓋自然微彎一些(或者再彎更深一點)。下背(或者整片背部)比較輕鬆的感覺馬上會傳回我們的腦子。(還沒嗎?別擔心,或者再彎更深一點,或者休息一下再來一次,或者調整一下呼吸,或者乾脆就坐在椅子上練習這個動作。)

隨時記得自己要「輕鬆練」,隨時記得自己要「練輕鬆」。發現身子又緊繃了,記得有這一招:從「頭」來解開吧!

閃閃發光的,就是金子?

通常我們以為,閃閃發光的,就是金子。很多時候更慘,根本不過是聽到別人喊說,「是啊,是啊,閃閃發光,好耀眼哦」,就以為自己也看到那閃光,就以為自己也分享到那金子了。

我們在社交網站上看到有人貼出手平衡、手倒立,或者像《大法師》裡頭中了邪的女孩一樣,可以用 urdhva dhanurasana(向上弓式)的姿勢走來走去,就覺得人家好厲害。(附帶一提,在《金匱要略》裡有介紹「痙病」:「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後來的《諸病源候論》裡更有一條專講「角弓反張候」:「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或者看到人家在臉書、Line 上分享了心靈小語,嘴吧上掛著「靈修」、「修行」、「心靈」、「佛祖說」、「我的上師說」,各種似是而非的形容詞堆砌的術語(「來來來,來我這裡上個幾堂課,我的方法可能幫你『修補』你身上『脈輪』的『能量』破洞哦!」),不少人就開始暈了,準備掏錢包、刷信用卡(心裡馬上就想著,「萬一名額滿了,我報不上這一班的話,我的人生就會繼續黑暗下去,看不到光明了」),要拿出實際的金錢來展現「靈性」、「修行」的精進決心。

有的人出書,封面上一定要有穿著「醫師白袍」的全身照;有的人的自我介紹上一定會字體放大變粗,讓你看到他是「XX 博士」、「XX (中)醫師」。(還有一種更迂迴的說詞:「具醫事人員背景」,這究竟是什麼神祕奧義呢?)

到處都有宮廟,什麼地方都有神棍。這些宮廟和神棍常常會做些讓外人看得見的「好事」,會很熱心地幫助他們選擇適合幫助的人。受到幫助的人心懷感激,並且很容易就因此認為,這些幫助自己(甚至是完全「無償」的哦)的人,自然是「好人」。

教室裡出現新面孔的時候,我通常會問一下,「你從哪知道這個教室的呢?」有的同學是朋友介紹,有的同學是看到教室的 Facebook page 或者網站上的文章。萬一有同學主動講說,「我覺得你的文章寫得好棒,觀念很 ooxx,所以就想來這裡上課」,我的制式反應常常會是回答,「哦,你看到不實廣告囉」,「廣告裡講的當然都是好聽話,你得自己仔細試吃看看,不會拉肚子,而且真的合口味,之後再多想兩分鐘,要下判斷也不遲哦。」

人間處處有詐騙,世界本來就是一場大幻覺(māyā, माया)。多想兩分鐘,我們就有機會不必上當。

這年頭,任何一個阿貓阿狗都能自稱「老師」、「博士」、「醫師」、「諮商師」、「治療師」,不管胸口有沒有戴狗牌,不管牆上有沒有掛「國家」的「認證」。(哪個「國家」?像「國家」的國家,還是完全不像樣的國家?花多少錢才能得到的「認證」?)

(關於瑜珈老師的「認證」,我聽過比較酷的說法,來自親切、真誠待人的 David Swenson 老師。他在課堂上說,「據我所知,我的老師 Pattabhi Jois(也就是 Ashtanga Yoga 的開山祖師爺)是沒有拿過『認證』的。」)

老師也是人,也得賺錢過生活。老師也想要賺很多很多錢,享受很大的名聲,掌控愈大愈好的權力,老師也想要把自己腦子裡的想法、意識型態推銷給你(可能要錢,也可能不收費,不過請記得,「免費的,最貴」常常是真的)。

理論上,催眠這檔子事,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願意接受,催眠才能成立,也才會有效果。不過麻煩的是,我們自己常常「口嫌體正直」(「口が嫌だと言っても体は正直なものだ」),嘴吧說的,心裡想的,以及行動表現出來的,全然不一致。或者換個角度說,自己的意識還不夠清楚,戰鬥力還不夠強大,時不時都是潛意識(反正就是自己意識不到的)來決定要不要。

趁著自己的腦子還清醒的時候,花點時間,看一遍「邪教檢查表」吧。

趁著自己的身體還算健康的時候,多動一動,多練一練,培養自己的身體感,拉高自己身體的敏銳度(至少一不小心又出現「口嫌體正直」的時候,有可能會接到來自己身體的訊息)。

趁著自己的時間還能掌控的時候,多讀點書,練練腦子;多花點時間靜坐,看看自己的腦子習慣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騙自己。

下次再不幸看看其他人身上閃閃發光的神蹟時,我們說不定就有機會,多想兩分鐘。說不定我們就有機會,保護好自己的錢包、保護好自己的時間、保護好自己的能量。說不定我們就有機會,告訴自己,「管他發光還是發爐,恁祖媽(恁爸)要來練自己的功了。」


幻想的,可能就只是幻想的

fantasy

老師說,從總體經濟的大數據來看,從十大法人的籌碼來看,從趨勢線的支撐力道來看,這一檔股票馬上就要突破黃金交叉,未來漲勢凶猛,還沒上船就趕快上哦!

老師說,每天吃一茶匙這種蘊含神奇能量的種子,抗氧化、熱量低、好多好多補充腦力和體力的不飽和脂肪酸,又健康又能減肥!

老師說,就是那本書裡面教的咒語,每天早上唸、晚上唸,可以治癒精神病、氣喘,可以解決工作、人際關係難題,讓你享受平靜生活,還能順便享受數不盡的財富!

老師這種生物,為了賺錢、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自己的念頭(意識型態),基本上什麼話都能說出口的。(咦,我的鏡子跑哪兒去了?)

當你把老師的話直接當成權威,而沒有經過自己的明辨分析(viveka),即使老師的話是真實的,但你只是因為那話語符合你自己的幻想(fancy, vikalpa)而就接受,對自己也不會是有效的(valid)內容。(T.K.V. Desikachar)

根據 Desikachar 老師的說法,即使你的老師說了什麼,而且不小心還成真,對你來說,那也都只是幻想(vikalpa),因為那不並沒有經過你自己的思考、分析。(我也只是引用這位老師的說法,展現我的 vikalpa 分享給大家看。)

《瑜珈經》裡對 vikalpa 的定義是這樣的(1.9):

śabda-jñāna-anupātī vastu-śūnyaḥ vikalpaḥ

Vikapa 這種思想的型態,指的是藉由別人的語言而得到的知識,這樣的思想、知識一點也不踏實。有人翻譯成想像(imagination),也有人翻譯成幻想(fantasy)。《瑜珈經》羅列心緒的五種不同變化(citta vritti),分別是正知(pramana)、不正知(viparyaya)、幻想(vikalpa)、睡眠(nidra)、記憶(smrti)。

我們的心思,總是在這些表象的形式之間飄過來又盪過去。飄來盪去是常態,重點是知不知道自己在飄來盪去,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幻想,正在回憶,正在「陷眠」(hām-bî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