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我們有這些感覺

天氣爆冷。我換上比較暖的刷毛長褲出門,還是冷。雙手自然躲到褲子口袋裡暖著。走著走著,好像注意到有什麼不一樣的事。

平常習慣穿牛仔褲,比較貼身,手也不必躲起來,沒機會發現這些小事。這兩天在路上走著,雙手躲在寬鬆的長褲裡,等於是一邊走路,一邊用雙手蓋在股四頭肌上,仔細觀察著肌四頭肌的運動。這才發現,原來,光是走路,光是以為自己只是在輕鬆走路,股四頭肌竟然就那麼劇烈在運動著。

走路當然不只靠股四頭肌。我把褲子口袋裡的雙手往股骨頭大轉子移動,指尖碰觸到臀肌,臀肌也一樣。注意到這些平常沒有清楚注意到的運動,真是很有趣的過程;彷彿拿著攝影機近距離拍攝自己的動作,而且還同時看到影像的呈現,甚至是慢動作特寫鏡頭的效果。指尖探觸到的邊界,再過去一點,口袋不夠深,只好靠「腦補」的作用,好像還繼續再多看到了一些,雖然有些模糊。

腳步再放慢一點(同時加強腦補的效果),彷彿像是在顯微鏡下,看著肌肉纖維、細胞,全都上場了,彼此精確協調分工,交響曲合奏著,看不到指揮在哪。

收縮,延伸,放鬆,不同的階段交替進行著。不用我下令,不管我的意識,運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有他們有自己的訊息處理方式。

通常我們不知道我們有多麼神奇的力量,直到這些力量出了問題。通常我們不知道我們有這些感覺,直到我們喪失了這些感覺。像是前庭覺(vestibular sense),平常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多麼仰賴前庭系統(加上「本體感」)的資訊處理,才能意識到自己在哪裡,才能意識到「自己」是怎麼一回事。只要裡頭的半規管或者耳石(otolith)出了點什麼差錯,光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可能是是天大的難事,說不定整天都覺得自己馬上就要跌倒了。

不過後來我還是試著從運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以外,去微調一下(或者說是干擾?)。讓正頭頂往正上方延伸,讓肩頸往左右前後延伸,讓整條脊柱能夠慢慢伸長。雙手還是再偷偷觀察了一陣子,嗯,這干擾彷彿有點效果哦。

「全世界都給我安靜下來!」

這幾天變天,昨天剛進入大寒,又濕又冷,總是讓人感到不舒服,身子總是蜷縮著,精神萎靡頹喪,欲振乏力。

不管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或者「天要嫁人,娘要下雨」,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

但偏偏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

看著選舉的結果,滿意或者不滿意。辦公室裡的工作進度,要逃離或者繼續苦撐下去。老公老婆或者老爸老媽或者女兒小孩,交代這項那項該辦的事。房東或者房客、樓上或者樓下始終沒處理好的漏水問題。

又是下雨天,氣候變遷,溫室效應。真的到處都是無法控制的事。就連搭個捷運,車上都塞得像是大家約著一起逃難似的。前面的先生揹著的後揹包飽滿又結實,直接就靠在我身上歇著,後面的太太拎著一袋鹽酥雞,那氣味瀰漫整個車廂,濕冷冷的雨傘就依偎在我褲管上,一滴一滴往下滲。還有一堆不知哪來的觀光客,天南地北的口音紛陳,高聲喧嘩。讓人很想大吼一聲,「全世界都給我安靜下來!」

(忽然懷念起一個場景:那時我們在山上拍片,人馬雜遝,村子裡的人都來現場圍觀,你一言我一語的,比菜市場還熱鬧。我手上一杯小米酒,不知道也在和誰聊天吧。一位同事就著大聲公大喊,「全世界注意,五、四、三、二」,大手一揮,真的就全世界靜下來了。)

Hulk

不論我們多努力,我們就是沒辦法完全控制發生在自己週遭的一切事物。

捷運上心裡暗暗咒罵的我,讓同樣也是埋藏在心裡的一句咒語給驚醒:

An unpleasant sound is making contact at the ear.
讓人不舒服的聲音正接觸到耳朵。

驚醒之後才發現,自己早就快要綠巨人浩克一樣,快要爆炸了。但浩克的畫面一出現,念頭一轉,又覺得自己真是好笑:怎麼才這麼點小小的狀況,就激自己如此劇烈的反應。情緒轉得飛快。

亞歷山大技巧的創始者 F. M. Alexander 說,

我的技巧主要的基礎就在禁制(inhibition),禁制那些可能因為刺激而產生的反應,禁制那些我們其實並不想要的反應。

知道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訓練自己不需要去生產那些我們其實並不真的想要的反應。這是我們真的能掌控的:我們如何應對這個世界、如何應對自己的態度與方式。

情緒就是能量,轉得飛快。(所以該練靜坐啊!)

下一次遇上真的該爆炸、真正該變身成浩克的時候,出拳可得又快又狠又準。(不是,我們絕對不是在練習壓抑情緒哦!)

苦難有可能是很棒的禮物

“Life if suffering”、「一切皆苦」(還有人說「眾生皆苦」),是很多人對於佛陀教法的基本印象,或者認為這就是佛教教義的核心思想。

依阿含經的內容,佛陀教的是「四聖諦」,裡面的苦諦(dukkha saccã)指的是:出生、變老、生病、死亡、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也就是五取蘊(five clinging-aggregates)是帶來壓力、讓人痛苦的。

重點是,不只有「苦諦」而已啊。重點是,人生不只有壓力、痛苦、折磨而已啊(“Life Isn’t Just Suffering”)!

四聖諦大概是這樣子的:

There is suffering, there is a cause for suffering, there is an end of suffering, and there is a path of practice that puts an end to suffering.
有痛苦,有痛苦的原因,有痛苦的終結,還有能夠終結痛苦的練習方法。

一不小心,我們就以為人生只有痛苦。但痛苦稍微減輕一點,我們能夠喘口氣之後,一不小心,我們又都忘了曾經受過的苦。

有人認為,歸根究柢來說,真正的問題是這樣子的:

how skillfully are we handling the raw stuff of life?
我們能夠如何有技巧地處理生命裡各種原始素材?

當我們試著去把這些原本生冷未熟的原始材料烹調成一道道營養甚至美味的料理,試著練習善巧地處理種種困難、麻煩、問題,我們就有機會瞭解,這些苦難,說不定都有可能是很棒的禮物:

我們認為是問題的事情,可以變成是上天給的禮物。我的優勢之一,是在小時候曾經脊椎癱瘓過。因此我可以體驗到下半身不能動的感覺。在當時,那還不算是禮物,但這事情可以變成是禮物。我的哲學是,「別浪費苦難」。我們都得承受苦難。事實上就是這樣。並非所有的事都是苦難,但我們的確都得受苦,別浪費這些苦難。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一切世界都已燃燒」

佛陀的學生優波遮羅比丘尼(Upacala)有一天在持鉢乞食後回到精舍,整理好衣服,腳洗乾淨,準備要來打坐了,閒閒沒事幹的魔波旬(pāpimata, Mara the Evil One)來挑釁她。魔波旬化身翩翩美少年一枚,現身到優波遮羅面前,問她說,「比丘尼,你想要往生到什麼地方呢?」

優波遮羅直接回嗆,「朋友!我不想往生於任何地方。」

美國經濟繁榮,歐洲文化悠遠,紐澳自然風光好。三十三天,都率天,化樂天,自在天。看你往生哪個地方都好,想想看,往生到那些地方,好日子就享不盡囉!」

我聽你在放屁。老娘這麼好呼攏的嗎?三十三天,都率天,化樂天,自在天,還不是同樣在萬惡的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感官欲望、心魔的控制下,這樣真的能快樂過下去嗎?」優波遮羅直中魔波旬的要害,點出真相:

earthquake-world-map
More than 100 years of earthquakes glow on a world map. Credit: John Nelson, IDV Solutions

The whole world is burning. The whole world is aflame. The whole world is blazing. The whole world is provoked. The Unprovoked, Unblazing — that people run-of-the-mill don’t partake, where Mara’s never been — that’s where my heart truly delights. (Upacala Sutta: Sister Upacala,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一切諸世間,悉是眾行聚,一切諸世間,悉皆動搖法。一切諸世間,苦火常熾然,一切諸世間,悉皆煙塵起。不動亦不搖,不習近凡夫,不隨於魔趣,於是處娛樂。離一切愛苦,捨一切闇冥,寂滅以作證,安住諸漏盡,已覺汝惡魔,則自磨滅去。雜阿含經 1206,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世界都已燃燒,一切世界都已冒出煙,一切世界都已熾然,一切世界都已顫抖。不被動搖、不被熾然,一般人不親近,魔的不去之處,那裡,我的心喜好。相應部5相應7經/優波遮羅經,莊春江譯)

故事的結尾是魔波旬發現優波遮羅「已知我心」,無法成功拐騙,心情差到不行,咻一下就不見去了(「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就像我們小時候看的《科學小飛俠》卡通片的道理一樣,惡魔黨的離去只是一時的。心魔總是等待,等著我們最脆弱的時候,拿著美麗的謊言來誘騙我們。

我們真的認得哪一個地方是「不被動搖,不被熾然」的嗎?「一般人不親近」,大家都不想去的鬼地方,我們真的有能力打從心底喜歡嗎?

只把容器清乾淨是不夠的

《瑜珈經》第二章,第一條的內容是這樣子的

tapaḥ svādhyāya-īśvara-praṇidhānāni kriyā-yogaḥ The activities of Yoga are self-discipline, self-study and contemplation on the divine.

照 Leslie Kaminoff 在《瑜珈解剖書》裡的說明,

在瑜珈練習裡,我們會把心態導向自我觀照(svādhyāya),區分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tapaḥ),哪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īśvara-praṇidhānāni)。

這條經文本身,或者經文的解釋,說明,大概很多瑜珈練習者早就耳熟能詳,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了。今天剛好讀到 TKV Desikachar 對這一條經文的補充說明,

It is no enough to clean a vessel, you must put something in. 只把容器清乾淨是不夠的,你得放點什麼東西進去。

把容器清乾淨當然很重要,我們天天都花不少在練習。掃地、倒垃圾,刷牙、洗臉、如廁;讀一堆臉書的訊息,再轉貼這些訊息;就像體位法,潔淨法,靜坐,雜念升起,釋放雜念。

小周天

清乾淨是一個準備的過程,接下來,就應該想清楚,到底想放點什麼東西進去。想清楚了,那就想辦法放進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