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從外面看,還是該從裡面看?

有兩種教和學的方式。一種是老師站在外面,看著學生,「嗯,你這樣做錯了哦,你應該這樣做或者那樣做才對。」

一種是老師站在旁邊,看著學生,「嗯,你要不要試試看,如果這樣做的話,你的腿或者你的肚子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換成那樣想的話,你的呼吸或者你的心情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davinci-circle

不一定是哪一種教和學的方式才對。而且,老師和學生,也未必就是不能調整和變化的角色。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又當老師、又當學生。

我可以練習睜大眼睛,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從外形快速取得必要的資訊。例如說在戰士二,「哦,原來我的右肩膀一直這樣聳著啊」,「我的兩條手臂還真的一高一低呢」,「咦,怎麼我整個軀幹都傾斜向前面那條腿的方向去了,拉回來、拉回來」。

同樣一件事,我也可以換個方式做:「練習睜大眼睛,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只是,把眼睛換成內在的觀察裡,把具象的鏡子,換成抽象的、想像的鏡子。同樣是戰士二,閉起眼睛,停留一段時間。「哦,我的重心好像跑到前腳太多了的樣子」,「怎麼才停個半分鐘,肩膀和脖子這麼痠啊」。

「從裡面看」,「從外面看」,彷彿是互相衝突的兩種方法論,但兩者是互補的,「從外面看、從裡面看」,說不定可以變成是「從外往內」、「由裡向外」。

同樣再用戰士二為例,試著閉上眼睛,想像兩條腿的根部不是在鼠蹊、骨盤的高度,而是在軀幹裡正中間的位置,後面的腳掌除了往下踩穩之外,感覺看看兩隻腳和整個身體連結有沒有更清楚。想像的畫面清楚了之後,試著再重新張開眼睛,看看鏡子裡的自己,差別在哪裡。

或者先用鏡子裡的訊息調整好兩條手臂,調整好脊椎和軀幹,不要拱背、不要翹屁股。然後閉上眼睛,把手臂想像從胸口延伸出去的線條,脊椎和手臂像是兩條垂直相交的線條,往上下、往前後慢慢變長。觀察自己呼吸的狀態,觀察自己胸口、後背的感覺。觀察自己閉眼和睜眼的差別。

「從外往內」、「由裡向外」是可以慢慢融合成同一件事的。

命運這玩意兒

Nin

我們稱為命運的這玩意兒,其實就是我們的性格,而且,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知道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負責,這件事並不需要讓我們洩氣,因為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過往的經驗形塑了一個人,但我們大可以不受制於過往的經驗、種族、遺傳、背景環境。只要我們有勇氣去檢視這些事物是如何形塑我們的,我們就可以改變這一切。只要我們有勇氣去剖析這些因素,我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 Anaïs Nin

大叔、大嬸請注意:訓練雙腿的肌力,就是訓練腦力!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都會擔心一個問題:老化,特別是腦力的退化。以前常聽到一則傳說,鼓勵即將邁入老年或者一般的老人多打麻將,搓牌的過程,會刺激手指末稍,加上各種牌局的排列組合計算,還有和牌友邊打牌邊瞎扯,都有活絡腦子的功能。

不論打麻將的活化大腦功能有多強,終究還是有個麻煩點:得找到其他人一起參與才玩得起來。

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練瑜珈體位法,各種站姿的動作變化。

什麼,練站姿會活化大腦功能?

根據研究(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指出,長期來說,肌力,特別是全身最強壯的雙腿的肌肉力量,和記憶、認知功能的確有明顯的正相關。

倫敦 Kings College 的科學家比對了 162 組平均年齡 55 歲的女性雙胞胎(介於 43 歲到 73 歲之間),其中包括二十對同卵雙胞胎,十年前和十年後的腿力和腦力:

「如果十年前雙胞胎中的其中一人雙腿比較有力,平均來說,十年之後,她在記憶力、認知功能的測驗上,會比另外一人好 18%。」

「在同卵雙胞胎的例子裡,如果基因相同的其中一人十年前的雙腿就比另一人強壯的話,十年之後,她的腦容量會顯著增大,而且腦子裡的空洞(empty space)也會比雙腿較弱的姊妹少很多。」(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紐約時報的報導。)

(picture source: http://s3.amazonaws.com/6packabs/leg-muscles-tight.html)

這意思是說,年紀愈來愈大的過程中,如果雙腿有足夠的力量,腦子大概也會有「足夠的力量」。

很有意思吧。累死人的椅子式、弓箭步、戰士一二三變化式,考驗平衡感的樹式、半月式,抬起腿後彎的蝗蟲式,都能有效地訓練腿力,也就是訓練腦力。

「那然後呢?」

whats-next

常常我們才剛剛坐了一下子,好像稍微安靜了一點點,我們就急著問,「那然後呢?」

沒有,沒有「那然後呢」。

繼續坐下去吧,看看能不能維持住剛剛好不容易安靜下來的局面。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會更靜下來一點點。

那然後呢?然後說不定會再更靜下來一點點。

那然後呢?

再更靜下來一點點,再更靜下來一點點,再更靜下來一點點。然後,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一點點。

什麼東西看得更清楚一點?

需要看的東西,值得看的東西。

什麼?兒童瑜珈、親子瑜珈?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想過教兒童瑜珈,或者親子瑜珈這種課。我長得這種德性,容易嚇到小朋友,而且年紀這麼大了,實在也沒能力陪著小朋友蹦蹦跳跳。

(picture source: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yoga-for-kids-vs-other-sports-activities)

教室開幕那天,高中老同學來捧場,還帶了他的兩個小朋友。隔天,老同學又帶著其中一個,來上課。

小學三年級,嗯,我的態度是,就和一般的教法一樣吧。只是我小心提醒自己,別給人家太大壓力就是了。

小朋友上得似乎還蠻開心的。雖然我不確定,她下個星期會不會想再來,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上課的表達方式。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之後,她又來了,再一個星期,她依然準時出現。(實情是:她爸爸,也就是我的老同學,大老遠地陪著她搭捷運、轉捷運過來。)

前幾天的課,她爸爸也一起留下來上。動作不難,但仍然有一些些肌耐力的訓練,還有一些小細節的提點。慢慢地,我們的動作愈來愈靜,講到的重點,愈來愈細微。小朋友領悟力真好,就這樣一路跟著下去。

有一次我提醒她,別皺著眉頭,臉上的肌肉放鬆,她先是笑著回說,「我哪有」,接下來,本來她會皺眉的動作,臉上的線條就鬆開了,釋放開了。

大休息之前,我們好像是做了一兩次簡單的坐姿扭轉,然後再靜靜坐了一會兒。我以為,宣佈大休息,小朋友會覺得,「啊,終於結束了,可以躺下來休息囉」。沒想到她主動說,「現在我不想躺下來耶」,我好奇地問她,「那你想這樣繼續安靜坐著嗎?這樣坐著不動,舒服嗎?」她點點頭。

然後我們就這樣繼續坐著。


昨天看到老同學寫了她女兒的心得,我看了覺得,真棒。分享給大家看看:

心得 週日陪女兒上完課,坐在公園問女兒:妳說對瑜伽很有興趣,妳是怎麼知道的? 女兒:在學校的老師就是教很多動作,可是我記憶力不好,每次只能記住一點點,但是我真的很喜歡瑜伽,所以上網找了很多影片看,可是都跟學校老師教得差不多,那不是適合我的方式,所以我想找自己很喜歡又適合的方式。 我:那K.T.老師的方式喜歡嗎? 女兒:喜歡!K.T.老師會慢慢解釋,告訴我調整的細節,像我現在覺得有點累,可是很想跑步把力量釋放出來,但是我知道要調整呼吸,慢慢控制不要讓力量一下子發洩出來。我去跑一下喔! 我:那我幫你找的老師找對了吧? 女兒: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