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為命運的這玩意兒,其實就是我們的性格,而且,性格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知道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負責,這件事並不需要讓我們洩氣,因為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過往的經驗形塑了一個人,但我們大可以不受制於過往的經驗、種族、遺傳、背景環境。只要我們有勇氣去檢視這些事物是如何形塑我們的,我們就可以改變這一切。只要我們有勇氣去剖析這些因素,我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 — Anaïs Nin
Category: somatics 身心練習
大叔、大嬸請注意:訓練雙腿的肌力,就是訓練腦力!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都會擔心一個問題:老化,特別是腦力的退化。以前常聽到一則傳說,鼓勵即將邁入老年或者一般的老人多打麻將,搓牌的過程,會刺激手指末稍,加上各種牌局的排列組合計算,還有和牌友邊打牌邊瞎扯,都有活絡腦子的功能。
不論打麻將的活化大腦功能有多強,終究還是有個麻煩點:得找到其他人一起參與才玩得起來。
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練瑜珈體位法,各種站姿的動作變化。
什麼,練站姿會活化大腦功能?
根據研究(Kicking Back Cognitive Ageing: Leg Power Predicts Cognitive Ageing after Ten Years in Older Female Twins.)指出,長期來說,肌力,特別是全身最強壯的雙腿的肌肉力量,和記憶、認知功能的確有明顯的正相關。
倫敦 Kings College 的科學家比對了 162 組平均年齡 55 歲的女性雙胞胎(介於 43 歲到 73 歲之間),其中包括二十對同卵雙胞胎,十年前和十年後的腿力和腦力:
「如果十年前雙胞胎中的其中一人雙腿比較有力,平均來說,十年之後,她在記憶力、認知功能的測驗上,會比另外一人好 18%。」
「在同卵雙胞胎的例子裡,如果基因相同的其中一人十年前的雙腿就比另一人強壯的話,十年之後,她的腦容量會顯著增大,而且腦子裡的空洞(empty space)也會比雙腿較弱的姊妹少很多。」(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紐約時報的報導。)
(picture source: http://s3.amazonaws.com/6packabs/leg-muscles-tight.html)
這意思是說,年紀愈來愈大的過程中,如果雙腿有足夠的力量,腦子大概也會有「足夠的力量」。
很有意思吧。累死人的椅子式、弓箭步、戰士一二三變化式,考驗平衡感的樹式、半月式,抬起腿後彎的蝗蟲式,都能有效地訓練腿力,也就是訓練腦力。
「那然後呢?」
什麼?兒童瑜珈、親子瑜珈?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想過教兒童瑜珈,或者親子瑜珈這種課。我長得這種德性,容易嚇到小朋友,而且年紀這麼大了,實在也沒能力陪著小朋友蹦蹦跳跳。
(picture source: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yoga-for-kids-vs-other-sports-activities)
教室開幕那天,高中老同學來捧場,還帶了他的兩個小朋友。隔天,老同學又帶著其中一個,來上課。
小學三年級,嗯,我的態度是,就和一般的教法一樣吧。只是我小心提醒自己,別給人家太大壓力就是了。
小朋友上得似乎還蠻開心的。雖然我不確定,她下個星期會不會想再來,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上課的表達方式。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之後,她又來了,再一個星期,她依然準時出現。(實情是:她爸爸,也就是我的老同學,大老遠地陪著她搭捷運、轉捷運過來。)
前幾天的課,她爸爸也一起留下來上。動作不難,但仍然有一些些肌耐力的訓練,還有一些小細節的提點。慢慢地,我們的動作愈來愈靜,講到的重點,愈來愈細微。小朋友領悟力真好,就這樣一路跟著下去。
有一次我提醒她,別皺著眉頭,臉上的肌肉放鬆,她先是笑著回說,「我哪有」,接下來,本來她會皺眉的動作,臉上的線條就鬆開了,釋放開了。
大休息之前,我們好像是做了一兩次簡單的坐姿扭轉,然後再靜靜坐了一會兒。我以為,宣佈大休息,小朋友會覺得,「啊,終於結束了,可以躺下來休息囉」。沒想到她主動說,「現在我不想躺下來耶」,我好奇地問她,「那你想這樣繼續安靜坐著嗎?這樣坐著不動,舒服嗎?」她點點頭。
然後我們就這樣繼續坐著。
昨天看到老同學寫了她女兒的心得,我看了覺得,真棒。分享給大家看看:
心得 週日陪女兒上完課,坐在公園問女兒:妳說對瑜伽很有興趣,妳是怎麼知道的? 女兒:在學校的老師就是教很多動作,可是我記憶力不好,每次只能記住一點點,但是我真的很喜歡瑜伽,所以上網找了很多影片看,可是都跟學校老師教得差不多,那不是適合我的方式,所以我想找自己很喜歡又適合的方式。 我:那K.T.老師的方式喜歡嗎? 女兒:喜歡!K.T.老師會慢慢解釋,告訴我調整的細節,像我現在覺得有點累,可是很想跑步把力量釋放出來,但是我知道要調整呼吸,慢慢控制不要讓力量一下子發洩出來。我去跑一下喔! 我:那我幫你找的老師找對了吧? 女兒:對!
慢慢來
那天下課後,照例問問看同學們的狀態。一位老同學不甚滿意地回我,「不夠啦,你這樣帶,運動量不夠啦。」
我知道有些同學習慣表面上看起來很操很累人的練習方式,總認為只有這樣的練法才是練習。當了這麼久的瑜珈老師,我多少知道,怎麼樣帶會讓同學覺得累,覺得「有操到」。如果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連一次停下來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給,連續三十分鐘一個小時,或者故意在一個需要肌耐力的動作停久一點,兩分鐘三分鐘甚至五分鐘,要喘、要痠,要大腿「爆炸」,都再容易不過了。但如果知道那些滿足心理成就感的動作,會造成腰痛下背痛,會讓頸椎承受過大的壓力,我們還會真的想要嗎?
或者換一個方式問,練瑜珈體位法,就只能是這樣努力操、用力操、累到爆?難道沒有別的可能嗎?(這個問題後面還有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練瑜珈體位法?為什麼要這樣練?)
昨天自己在新教室練習,徐徐吐了一口氣,開始深呼吸。設定的目標是,平平順順地深呼吸,從頭到最後,意識和呼吸的連結,盡可能完全不斷裂。
我提醒自己別急,慢慢來,沒有哪個動作非得要做不可,也沒有哪個動作非得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到位」這回事。反正就只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老老實實走下去就是了。
兩隻腳掌在墊子上,觸感很清楚,連結很清楚。腳趾頭是腳趾頭,腳趾球(toe mound)是腳趾球,腳根是腳根,三根足弓是三根足弓。然後,這些部位慢慢融合成腳掌,連結到腿,骨盤,軀幹,到頭頂。
形式簡單的站姿,像是站姿前彎、側三角式、戰士二、三角式,緩緩一吸一吐進出幾次(別問我到底幾次,我一點也不記得),覺得順了,就在 state of the asana 停留一會兒,三五次,或者十次二十次深呼吸。
身子慢慢都適應了,差不多也可以輕鬆做拜日式了。有上犬式,有下犬式;沒有拜日式 A,沒有拜日式 B。這一邊可以加入 anjanayasana,另一邊可以換成抬一條腿往上往後往外側往內側,都好。
好像還做了一會兒倒立和後彎吧(天記得),接下來是在坐姿玩很久,不對稱坐姿,對稱坐姿,扭轉,前彎。很淺很淺的扭轉和前彎,又慢慢加深,又回到很淺很淺的狀態。呼吸串連著整顆頭顱,整條脊椎,整片後背到腳底板的筋膜。
回到 dandasana 輕鬆坐一陣子,再小腿交叉 sukhasana 又坐一陣子。舒舒服服躺下來大休息十來分鐘,真是舒服,沒累到睡著,意識清醒清楚清晰但又輕鬆的大休息。
該打開的部位都慢慢擴展開來,該延伸的,自然慢慢延伸。這樣練,多舒服啊。
想到教室要開幕之前,東寫西寫了一堆文案,大多沒機會出來見人,不過有兩句打油詩,一直覺得還算有點小趣味:
徐緩方見疾如風,輕柔最是硬功夫
一開始剛學瑜珈的時候,總是想著要「自我挑戰」。難一點的動作,難一點的事情,才有勁,才來勁。旁邊的同學看起來輕輕鬆鬆就做到的動作,為什麼我總是沒辦法完成?有某個動作始終「卡關」,今天練、明天練、天天練,到了某一天,終於不小心「破關」了(天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的超有成就感的。
從小教室到大教室,從一個星期練一兩次到天天練,到參加這個那個工作坊、特訓課,永遠有更難、更花俏的動作,勉強去做,大概也可以做出個樣子出來。但是,面對自己每天的練習,重覆的 chaturanga 就是一直會讓手腕疼痛,kurma 或者 supta kurmasana 這種超級深的前彎,實在讓下背不堪負荷,還有,我的輪式不管怎麼樣推,手臂就是推不直,要從輪式自己站起身來,無論照著網路上查到的各種奇技淫巧來練,都彷彿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有些時候乾脆就休息個一兩天甚至一個星期不練,手腕和背的不適就解除了,不過心裡的癮頭(「就是應該每天練才精進啊!」)卻壓不下去。身體和心裡的矛盾似乎愈來愈不能調和。
埋藏在深處的懷疑聲愈來愈清楚:何苦來哉?為什麼要這樣練呢?為什麼只能這樣練呢?
如果只能當一具形狀永遠固定的模子,即使這模子做工再怎麼精緻,做出來貌似漂亮的花朵,也不會有自己的神采,也不會觸動自己、觸動任何人。
然後我慢慢地走出來了。走出那個模子,從各個教室的老師身上嘴裡學來的模子,自己看著書、看著網路影片倣造出來的模子。
不再只是依著那些口令,那些外形的指引,那些數字,那些「標準」,不再只讓習慣的動作(以及習慣如何動作的方式、習慣如何動作背後的心態)牽著走,不再只看到只感覺得身體最表面的肌肉,不再讓自己陷在這個那個模子裡。
身體開始比較能夠自在了一點,有點什麼在身體裡流動著,帶著身體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之間流動。韻律,節奏,隱隱地浮現了。感覺到了,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