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然後呢?」

whats-next

常常我們才剛剛坐了一下子,好像稍微安靜了一點點,我們就急著問,「那然後呢?」

沒有,沒有「那然後呢」。

繼續坐下去吧,看看能不能維持住剛剛好不容易安靜下來的局面。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會更靜下來一點點。

那然後呢?然後說不定會再更靜下來一點點。

那然後呢?

再更靜下來一點點,再更靜下來一點點,再更靜下來一點點。然後,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一點點。

什麼東西看得更清楚一點?

需要看的東西,值得看的東西。

什麼?兒童瑜珈、親子瑜珈?

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想過教兒童瑜珈,或者親子瑜珈這種課。我長得這種德性,容易嚇到小朋友,而且年紀這麼大了,實在也沒能力陪著小朋友蹦蹦跳跳。

(picture source: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yoga-for-kids-vs-other-sports-activities)

教室開幕那天,高中老同學來捧場,還帶了他的兩個小朋友。隔天,老同學又帶著其中一個,來上課。

小學三年級,嗯,我的態度是,就和一般的教法一樣吧。只是我小心提醒自己,別給人家太大壓力就是了。

小朋友上得似乎還蠻開心的。雖然我不確定,她下個星期會不會想再來,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上課的表達方式。結果一個星期過去之後,她又來了,再一個星期,她依然準時出現。(實情是:她爸爸,也就是我的老同學,大老遠地陪著她搭捷運、轉捷運過來。)

前幾天的課,她爸爸也一起留下來上。動作不難,但仍然有一些些肌耐力的訓練,還有一些小細節的提點。慢慢地,我們的動作愈來愈靜,講到的重點,愈來愈細微。小朋友領悟力真好,就這樣一路跟著下去。

有一次我提醒她,別皺著眉頭,臉上的肌肉放鬆,她先是笑著回說,「我哪有」,接下來,本來她會皺眉的動作,臉上的線條就鬆開了,釋放開了。

大休息之前,我們好像是做了一兩次簡單的坐姿扭轉,然後再靜靜坐了一會兒。我以為,宣佈大休息,小朋友會覺得,「啊,終於結束了,可以躺下來休息囉」。沒想到她主動說,「現在我不想躺下來耶」,我好奇地問她,「那你想這樣繼續安靜坐著嗎?這樣坐著不動,舒服嗎?」她點點頭。

然後我們就這樣繼續坐著。


昨天看到老同學寫了她女兒的心得,我看了覺得,真棒。分享給大家看看:

心得 週日陪女兒上完課,坐在公園問女兒:妳說對瑜伽很有興趣,妳是怎麼知道的? 女兒:在學校的老師就是教很多動作,可是我記憶力不好,每次只能記住一點點,但是我真的很喜歡瑜伽,所以上網找了很多影片看,可是都跟學校老師教得差不多,那不是適合我的方式,所以我想找自己很喜歡又適合的方式。 我:那K.T.老師的方式喜歡嗎? 女兒:喜歡!K.T.老師會慢慢解釋,告訴我調整的細節,像我現在覺得有點累,可是很想跑步把力量釋放出來,但是我知道要調整呼吸,慢慢控制不要讓力量一下子發洩出來。我去跑一下喔! 我:那我幫你找的老師找對了吧? 女兒:對!

慢慢來

那天下課後,照例問問看同學們的狀態。一位老同學不甚滿意地回我,「不夠啦,你這樣帶,運動量不夠啦。」

我知道有些同學習慣表面上看起來很操很累人的練習方式,總認為只有這樣的練法才是練習。當了這麼久的瑜珈老師,我多少知道,怎麼樣帶會讓同學覺得累,覺得「有操到」。如果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連一次停下來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給,連續三十分鐘一個小時,或者故意在一個需要肌耐力的動作停久一點,兩分鐘三分鐘甚至五分鐘,要喘、要痠,要大腿「爆炸」,都再容易不過了。但如果知道那些滿足心理成就感的動作,會造成腰痛下背痛,會讓頸椎承受過大的壓力,我們還會真的想要嗎?

或者換一個方式問,練瑜珈體位法,就只能是這樣努力操、用力操、累到爆?難道沒有別的可能嗎?(這個問題後面還有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練瑜珈體位法?為什麼要這樣練?)

昨天自己在新教室練習,徐徐吐了一口氣,開始深呼吸。設定的目標是,平平順順地深呼吸,從頭到最後,意識和呼吸的連結,盡可能完全不斷裂。

我提醒自己別急,慢慢來,沒有哪個動作非得要做不可,也沒有哪個動作非得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到位」這回事。反正就只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老老實實走下去就是了。

兩隻腳掌在墊子上,觸感很清楚,連結很清楚。腳趾頭是腳趾頭,腳趾球(toe mound)是腳趾球,腳根是腳根,三根足弓是三根足弓。然後,這些部位慢慢融合成腳掌,連結到腿,骨盤,軀幹,到頭頂。

形式簡單的站姿,像是站姿前彎、側三角式、戰士二、三角式,緩緩一吸一吐進出幾次(別問我到底幾次,我一點也不記得),覺得順了,就在 state of the asana 停留一會兒,三五次,或者十次二十次深呼吸。

身子慢慢都適應了,差不多也可以輕鬆做拜日式了。有上犬式,有下犬式;沒有拜日式 A,沒有拜日式 B。這一邊可以加入 anjanayasana,另一邊可以換成抬一條腿往上往後往外側往內側,都好。

好像還做了一會兒倒立和後彎吧(天記得),接下來是在坐姿玩很久,不對稱坐姿,對稱坐姿,扭轉,前彎。很淺很淺的扭轉和前彎,又慢慢加深,又回到很淺很淺的狀態。呼吸串連著整顆頭顱,整條脊椎,整片後背到腳底板的筋膜。

回到 dandasana 輕鬆坐一陣子,再小腿交叉 sukhasana 又坐一陣子。舒舒服服躺下來大休息十來分鐘,真是舒服,沒累到睡著,意識清醒清楚清晰但又輕鬆的大休息。

該打開的部位都慢慢擴展開來,該延伸的,自然慢慢延伸。這樣練,多舒服啊。

想到教室要開幕之前,東寫西寫了一堆文案,大多沒機會出來見人,不過有兩句打油詩,一直覺得還算有點小趣味:

徐緩方見疾如風,輕柔最是硬功夫

一開始剛學瑜珈的時候,總是想著要「自我挑戰」。難一點的動作,難一點的事情,才有勁,才來勁。旁邊的同學看起來輕輕鬆鬆就做到的動作,為什麼我總是沒辦法完成?有某個動作始終「卡關」,今天練、明天練、天天練,到了某一天,終於不小心「破關」了(天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的超有成就感的。

從小教室到大教室,從一個星期練一兩次到天天練,到參加這個那個工作坊、特訓課,永遠有更難、更花俏的動作,勉強去做,大概也可以做出個樣子出來。但是,面對自己每天的練習,重覆的 chaturanga 就是一直會讓手腕疼痛,kurma 或者 supta kurmasana 這種超級深的前彎,實在讓下背不堪負荷,還有,我的輪式不管怎麼樣推,手臂就是推不直,要從輪式自己站起身來,無論照著網路上查到的各種奇技淫巧來練,都彷彿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有些時候乾脆就休息個一兩天甚至一個星期不練,手腕和背的不適就解除了,不過心裡的癮頭(「就是應該每天練才精進啊!」)卻壓不下去。身體和心裡的矛盾似乎愈來愈不能調和。

埋藏在深處的懷疑聲愈來愈清楚:何苦來哉?為什麼要這樣練呢?為什麼只能這樣練呢?

如果只能當一具形狀永遠固定的模子,即使這模子做工再怎麼精緻,做出來貌似漂亮的花朵,也不會有自己的神采,也不會觸動自己、觸動任何人。

然後我慢慢地走出來了。走出那個模子,從各個教室的老師身上嘴裡學來的模子,自己看著書、看著網路影片倣造出來的模子。

不再只是依著那些口令,那些外形的指引,那些數字,那些「標準」,不再只讓習慣的動作(以及習慣如何動作的方式、習慣如何動作背後的心態)牽著走,不再只看到只感覺得身體最表面的肌肉,不再讓自己陷在這個那個模子裡。

身體開始比較能夠自在了一點,有點什麼在身體裡流動著,帶著身體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之間流動。韻律,節奏,隱隱地浮現了。感覺到了,聽到了。

你的重心在哪裡?

先看圖吧,這張圖雖然很簡約,但是非常重要。

line-of-gravity

(圖的出處是 How to Lear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A Manual for Students 這本書,我是從 Let Your Spine Be Like an Apple Core 這篇文章轉引的。)

看看圖裡面的頭的位置,頸椎、胸椎、腰椎的自然弧度(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太一樣,天生的、後天的因素影響都很大)。下巴沒有無意識地抬起,也沒有刻意往內收。看得到尾骨、髖關節、坐骨嗎?尾骨在背後,略高於坐骨一些。看得到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和恥骨嗎?看得到髂前上棘和恥骨差不多是在同一個垂直立面上嗎?膝蓋沒有往後推,足弓微微地自然上提。

重點來了。仔細看看肚子和骨盆的位置、關係。下背沒有往後拱出,骨盆也沒有往前推擠(anterior tilt)。

圖的左邊是骨盆前傾(anterior tilt),圖的右邊是骨盆後傾(posterior tilt),這張圖裡的紅點就是前面提到的髂前上棘(ASIS)。分清楚骨盆的前傾、後傾這兩種方向了嗎?

很多人一上工,坐在電腦前,一整天差不多就是這種狀態吧。

骨盆除了前傾、後傾之外,還有左右邊的不平衡。像是這樣:

頭底下是脖子,頸椎連著胸椎,胸椎連著腰椎,腹部和骨盆相連,骨盆和腿相連,腿和腳相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大概就是底下這張圖的意思: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左右、上下不平衡,然後就想著,該去運動運動吧,該去練練瑜珈吧。如果只是去模倣老師的動作、形狀,而不覺察自己身心的狀態,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像這樣的事情:

練瑜珈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上犬式吧。急急忙忙抬起下巴、抬起頭(甚至還翻白眼),脖子不會不舒服嗎?脖子的不舒服,和下背腰椎的壓力,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回到最上面的圖。試著離開電腦螢幕站一會兒吧,別急著「校正」自己的外形,只是站著,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猜猜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有鏡子的話,也可以照照看,眼睛裡看到的,和自己原本猜想的、感覺的狀態,差別有多大。

瑜珈練習的重點,從來不應該是要把身體擺成什麼形狀。

再看一下這兩個很常見的動作:

這兩張圖的重點在提醒骨盆前傾或者後傾所造成的差異。我不會說,左邊的做法是「錯的」,右邊的做法才是「正確的」(不過我應該會建議,屁股底下可以墊個瑜珈磚或者折疊起來的毯子,膝蓋也可以微微彎一些),但進入一個動作時,骨盆不自主的前傾或者後傾,的確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所以咧?講了一大堆,貼了一堆圖,重點在哪裡?請重新再看一次最上面那張圖,裡面畫了一條垂直的虛線,重心線(line of gravity),這條虛擬的線,隨著我們身體不同的動作、姿勢而不斷在變化。

重點不在於一個禮拜去上幾次瑜珈課,練了多少超高難度的動作。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的重心所在,能不能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重心,讓自己更穩定,更舒適一點。

(你一定知道,這個「重心」,不會只有物理上的意義。)

延伸閱讀:line of gravitycenter of massline of gravitybase of support

開幕茶會

這個星期六(2015.11.07)下午,三點到五點。

歡迎大家一起來坐坐,看看教室的環境。

喝喝茶、吃吃小點心、閒聊之餘,我們也會安排一段短短的 nāda yoga 聲音瑜珈。
(只是放鬆身體,聽幾段不同的聲音、音樂。)
(不是上課,也不是老師上場表演特技,請勿擔心 :p)

交通資訊請參見:http://kt-lab.tw/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