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重心在哪裡?

先看圖吧,這張圖雖然很簡約,但是非常重要。

line-of-gravity

(圖的出處是 How to Learn the Alexander Technique: A Manual for Students 這本書,我是從 Let Your Spine Be Like an Apple Core 這篇文章轉引的。)

看看圖裡面的頭的位置,頸椎、胸椎、腰椎的自然弧度(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太一樣,天生的、後天的因素影響都很大)。下巴沒有無意識地抬起,也沒有刻意往內收。看得到尾骨、髖關節、坐骨嗎?尾骨在背後,略高於坐骨一些。看得到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和恥骨嗎?看得到髂前上棘和恥骨差不多是在同一個垂直立面上嗎?膝蓋沒有往後推,足弓微微地自然上提。

重點來了。仔細看看肚子和骨盆的位置、關係。下背沒有往後拱出,骨盆也沒有往前推擠(anterior tilt)。

圖的左邊是骨盆前傾(anterior tilt),圖的右邊是骨盆後傾(posterior tilt),這張圖裡的紅點就是前面提到的髂前上棘(ASIS)。分清楚骨盆的前傾、後傾這兩種方向了嗎?

很多人一上工,坐在電腦前,一整天差不多就是這種狀態吧。

骨盆除了前傾、後傾之外,還有左右邊的不平衡。像是這樣:

頭底下是脖子,頸椎連著胸椎,胸椎連著腰椎,腹部和骨盆相連,骨盆和腿相連,腿和腳相連。牽一髮而動全身,大概就是底下這張圖的意思: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左右、上下不平衡,然後就想著,該去運動運動吧,該去練練瑜珈吧。如果只是去模倣老師的動作、形狀,而不覺察自己身心的狀態,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像這樣的事情:

練瑜珈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上犬式吧。急急忙忙抬起下巴、抬起頭(甚至還翻白眼),脖子不會不舒服嗎?脖子的不舒服,和下背腰椎的壓力,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回到最上面的圖。試著離開電腦螢幕站一會兒吧,別急著「校正」自己的外形,只是站著,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猜猜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有鏡子的話,也可以照照看,眼睛裡看到的,和自己原本猜想的、感覺的狀態,差別有多大。

瑜珈練習的重點,從來不應該是要把身體擺成什麼形狀。

再看一下這兩個很常見的動作:

這兩張圖的重點在提醒骨盆前傾或者後傾所造成的差異。我不會說,左邊的做法是「錯的」,右邊的做法才是「正確的」(不過我應該會建議,屁股底下可以墊個瑜珈磚或者折疊起來的毯子,膝蓋也可以微微彎一些),但進入一個動作時,骨盆不自主的前傾或者後傾,的確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所以咧?講了一大堆,貼了一堆圖,重點在哪裡?請重新再看一次最上面那張圖,裡面畫了一條垂直的虛線,重心線(line of gravity),這條虛擬的線,隨著我們身體不同的動作、姿勢而不斷在變化。

重點不在於一個禮拜去上幾次瑜珈課,練了多少超高難度的動作。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的重心所在,能不能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重心,讓自己更穩定,更舒適一點。

(你一定知道,這個「重心」,不會只有物理上的意義。)

延伸閱讀:line of gravitycenter of massline of gravitybase of support

開幕茶會

這個星期六(2015.11.07)下午,三點到五點。

歡迎大家一起來坐坐,看看教室的環境。

喝喝茶、吃吃小點心、閒聊之餘,我們也會安排一段短短的 nāda yoga 聲音瑜珈。
(只是放鬆身體,聽幾段不同的聲音、音樂。)
(不是上課,也不是老師上場表演特技,請勿擔心 :p)

交通資訊請參見:http://kt-lab.tw/contact/

寫在開幕之前

差不多整整兩個月沒做饅頭了。

剛剛加了水準備開始揉麵糰,差點忘了先加鹽巴和酵母,直接就要把麵粉先加進去。回神後才警覺,怎麼忘得這麼快。這兩個月。

等酵母溶解的過程,繼續收拾今天還要再帶到新教室的物事,看一下 todo list。又想低頭瞄一眼平常總是趴在桌子下的貓大爺,看看他睡得好不好。桌下空蕩蕩的。

之前在網路上買了不同牌子的麵粉,手感不太一樣。後來還是回主婦聯盟,買慣用的。揉了幾分鐘,再加點粉,再揉,再加一點點水。嗯,一雙手在麵糰裡,那手感慢慢回來了。

真累啊。這兩個月。

離開一個教室,開始找房子。大街上的,高樓裡的,同學介紹的,仲介推銷的,朋友的鄰居的;太貴了,太小了,太大了,太遠了。剛好中意的,前一天租出去了。

剛開始找房子那陣子還真是辛苦。幾乎每天在網路巡了半天,接著便出門,捷運,換 Ubike,打電話找屋主或仲介,小巷子繼續一條一條搜查。

課也還是繼續上,其他教室的課,急急忙忙借用來的教室的課。真是非常、非常、非常感謝好多朋友、同學的幫忙,告訴我這裡或那裡有小教室可以租借,哪裡更便宜一些,哪裡交通比較便利。也有熟識的老師主動伸出援手,願意提供教室。特別是分享瑜珈的小季老師,在最困難的時候,二話不說,就給了最溫暖的擁抱。

還有好多好多熱心幫忙的同學。在臉書上,在教室裡。那陣子,我真心覺得,要不是這些事,我還真的沒辦法體會到這麼多溫暖、熱情的力量,一直就在自己周圍。真的,點滴在心頭。

饅頭第一次發酵好了,樣子還不錯。我再輕輕地推揉一會兒,擠清裡面殘餘的空氣,切割,成型。那一小顆一小顆蓄勢待發的小小饅頭,模樣還真是可愛啊。

房子終於找到之後,開始要煩惱的就是整理裝修的事。熟識的建築老師,還有老朋友介紹的建築師新朋友提供免費諮詢,給了好多具體的建議。屋況雖然不錯,幾乎不用動什麼工程,但至少要粉刷一遍,重新安裝一些電源插座吧。

本來還想,那不然自己油漆吧,還好老婆大人英明,立刻斷然否決我的想像。(謝謝那些願意來油漆幫忙的同學們!)「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是後來水電師父在調整對講機遇到小障礙時的評論。可是,要我上網找資料或是到圖書館找書都還算簡單,要找活生生的油漆師父、水電工班,對我來說,實在是大大的難事啊。

還好有一位以前教過的同學出來救火,安排一批工班、師父,並且適時提供好多好多實際的意見,不然我還真不知道這些事該怎麼順利完成。這位同學以前上我的課,課餘時我也常瞎扯一些有的沒的醫學常識,彷彿曾經解決一些她的小狀況吧。

因緣真是有意思的事。天知道自己說過多少鬼話,做過哪些事。天知道。

將近二十年前,我遇上了貓大爺(那時候他還是年幼的小貓),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邊,他討飯討著討著,竟然就跟著我上了電梯,進了家門。老婆常常說,是貓大爺選中我,不是我遇到他。

今年以來,貓大爺的體重快速流失。這兩個月情況也愈來愈不好。我們後來決定,不再打點滴,不再打抗生素,不再吃一顆又一顆的藥。有兩三個星期的時間,貓大爺的體力恢復了一些,又能吵著要飯吃,有幾天,吃的速度之快、量之多,像是要彌補之前少吃了的份量。某一天他吃完飯之後,竟又有力氣自己洗洗臉,老婆看到都快哭了。

我一直知道,其實時間差不多了。大概就在新教室開幕前後吧。我每天在外頭東忙西忙,張羅這張羅那,累到快癱,回到家裡,看著他一天一天消瘦無力,實在不忍,又不捨。洗完澡睡前,我們總是花一段時間,和他說話,輕輕撫著他,他的頭,他的軀幹,他的手腳,他的臉。

一切集法,皆是滅法」(yaṃ kiñci samudayadhammaṃ sabbaṃ taṃ nirodhadhammanti)。集法(samudayadh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屬於有起源者」(subject to origination),或「起源性質」(the nature of origination),這句經文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任何有起源者必歸於停止」(Whatever is subject to origination is all subject to cessation)(莊春江中譯)。

十月底,我在外面教室的上課前,正在構思這最後一堂課該怎麼上,忽然想起好幾年前,我在另外一間教室,也上了一位老師在那裡的最後一堂課。接著數不清的記憶便湧上心頭。學瑜珈的這些年,認識了這些老師,朋友,同學,練習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系統、流派,在這家教室那家教室教同學練習,也練習怎麼教。

那天晚上下課後收工回家的路上,看著天上高高掛著的皎白月娘,不知怎的,腦裡裡熊熊就浮出弘一法師的那句偈語「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身子真的很疲累,但胸口有種飽滿的暖意。

饅頭蒸好了(長得圓圓白白胖胖的,真好啊),廢話也說得差不多了。我們新教室見囉!

學正確的知識還不夠

我們上瑜珈課,我們看養生的書籍、資訊,我們覺得我們吸收了好多好多「正確的知識」,套用到自己的身上。一段時間過後,說不定有些小小的、正面的改變、收穫,說不定根本沒什麼差別。接下來,我們心裡可能就產生了一些小小的懷疑:這些「正確的知識」,是不是沒什麼用處? 資深的 Alexander Technique 老師(同時也是游泳教練) Ian Cross 這麼說

You can’t learn to do the right thing for your body and then just go round being right. You have to keep questioning what’s actually happening. The wrong patterns persist without us realising.

你沒辦法只是學了如何正確使用身體,然後就一路順遂,什麼事都沒了。你必須要不斷地探究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怎麼進行的,因為(過往)錯誤的模式總是會在我們不留意的情況下繼續發揮效力。 明明一開始坐下來打開電腦準備要工作時,心裡真的是想著要鬆開肩頸,但一不留意,就又聳起肩、拱著背,或者刻意挺胸翹屁股;電話一響,話筒拿起來,脖子就歪斜一邊、甚至只用耳朵肩膀夾著電話;聽見讓人驚呆了的無聊消息、上司或者客戶或者家人的指令與要求,呼吸也無意識地暫停,直到感覺自己怎麼胸口整個悶住透不過氣來。

David Hockney, “A Bigger Splash,” 1967

Ian Cross 老師舉了游泳池的裡的例子。在池子裡奮力往前游的時候,如果因為想儘快達成目標,游到對岸,就沒留意到自己其實僵著肩頸的肌肉、憋住呼吸,結果就是沒辦法從這些有待改善的錯誤經驗學習到正確的方式。 靜坐的練習也一樣。我們總是一再地分心,念頭瞬間就飄移到昨天、去年、千萬里遠的故事裡。分心是一定的,重點是,能不能在發現到分心的時候,了解到當下自己身心的狀態,然後回到要專注的對象,像是呼吸、體感上。 因為緩下來、靜下來,所以比較容易留神。因為時時在注意、探究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怎麼進行的,所以慢慢地,說不定就可以抓住念頭剛剛升起的瞬間,也就不會又再一次無意識地被這些念頭牽著趴趴走;所以慢慢地,很可能就可以發現自己又(快要)重新掉進過往的慣性、行為模式,製造出選擇的時間、空間。 在這樣的時空裡,之前學到的「正確的知識」要不要真的派上用場,就是自己的選擇囉。

延伸閱讀:
「從自己的經驗來讀」

一百零一種方式

你習慣用什麼方式折衣服?刷牙時你習慣上下或者左右刷?你習慣先喝湯還是先吃飯,先吃菜還是先喝湯?

前兩天上了一堂瑜珈體位法的課,老師在前面一個口令,同學們得一個動作跟著做到,而且只能做老師所說的這個動作。老師說,先抬起左腳的腳趾,接著轉左腳的腳掌,然後才能轉右腳。左腳轉動有一定的角度,右腳當然也有。(最好我們帶著量角器到瑜珈教室來上課吧。XD)

一時之間,差點以為我自己掉到什麼軍營裡,正在接受軍事化訓練呢。

先轉哪隻腳,怎麼轉腳,只要夠細心觀察,大概都有可能察覺出不一樣的效果。一堂課裡面,四五個、十來個同學,每個人都可能帶著不同的身體差異、不同的慣性進來,對老師來說,要如何幫助每個人都在動作之間,去細細體會自己身體的狀態,真的是非常大的考驗。

我一直記得 Paul Grilley 說過的話:即使兩個人擺出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動作,他們各別的感受也可能全然不同。

那重點在哪裡?大家都應該擺出看起來一致的形狀嗎?每個人都應該追求某一種特殊的感受嗎?(「老師,那為什麼我都沒有覺得我的大腿內側像他們說的那樣會很緊繃?」)

自己實驗看看吧。以站姿來說(就以戰士二 warrior 2為例好了),如果注意力在腳上,整個身體覺得怎麼樣?如果注意力在大腿、鼠蹊、骨盆,事情又有什麼變化?如果是想著脊椎上下延伸呢?如果是想著身體左右變寬、前後變厚,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感受在什麼地方?不一樣的感受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嗎?或者不一樣的感受其實也一再變動著,部位游移、強弱微微轉變?

如果意識一直聚焦在呼吸呢?呼吸也不是一件固定不變的事,呼吸的方式更是千變萬化。氣長、氣短,猛力、輕柔,注意在鼻尖,注意力在呼吸道,注意力在肺(上半部還是下半部的肺,左邊還是右邊,前面後面還是側面),效果各有不同。 而且還不只「人體內外空氣進出」這個層次,如果到 prāṇa 或者「炁」的層次 (例如練氣的人說的,「存肺炁入泥丸中,徐徐以繞身,身常光澤」),原本看似單純的站姿,又會變成什麼狀態?

一個戰士二 virabhadrasana 的動作,我們可以感受到哪些身體的線條在延展?水平的、垂直的,體表的、深層的?那是 prāṇa 或者「炁」或者什麼在身體表層、裡層流動嗎?

反正我們大概都不是在軍營裡練瑜珈,別擔心,就試試看,實驗看看嘛。看看一件事,不論是折衣服、刷牙、吃飯、練瑜珈動作,能不能有一百零一種不同的方式,看看這一百零一種方式是不是真的有什麼強烈或者細微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