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與反應之間

某老師被學生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老師回得非常漂亮,「只有人,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因此,你的問題比較好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外,還有被稱為「第三維也納學派」的法蘭可(Viktor E. Frankl)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他的名著 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國譯本《追寻生命的意义》))裡,敘述了自己歷經的苦難(父母、兄長、妻子都死在納粹集中營或者毒氣室),以及如何從這讓人絕望的苦難中,重新找到意義。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lies our freedom and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freedom.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空間。在這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力量,去選擇我們要做出的反應。在我們的反應裡,我們得以成長、得到自由。

每個人都需要練習培養出這樣的空間,創造出這樣的、屬於自己的空間。

真正該問的問題

When you encounter a problem, most people think, “What should I do to fix it?”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am I doing to cause the problem?” Thinking about it this way allows you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way you can eliminate the cause.

遇到問題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說,「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我做了什麼事,才導致這個問題?」這樣子來看事情,讓我們得以發現問題的來源,也讓我們可以消除產生問題的原因。

上面的話,出自 Alexander Technique 的一位老師 Betsy Polatin。例如,很多人常有肩頸、下背酸痛的困擾,多數人對於這種困擾的直覺反應是,「我應該做哪一種伸展的姿勢,來化解肩頸或者下背的不舒服?」,或者「哪裡會有好的按摩師父?」按摩完了,瑜珈課伸展完了,當下或者兩三天之內,會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報償。再過兩三天,又打回原形,酸的部位還是酸,會痛的,繼續痛。

身體的使用如此,心靈、精神的狀態也一樣。不論是煩躁、憤怒、懊悔、憂傷、痛苦和壓力(或者高興、快樂),都有各自的成因(容不容易找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當然)。沒對原因下手,只想迅速解除症狀,恐怕就和酸痛找人按摩一樣,症狀去得快,回頭來找你的速度更快。

剛讀到 Betsy Polatin 的這段話時,我覺得,這完全就是佛教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 嘛。先認清楚問題的根源,想辦法探索出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練習努力去除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

說得容易啦。

所以才要一再一再練習啊。


* 很多人「苦、集、滅、道」這四個字說得順口無比,真的要理解、練習,卻不知如何下手。試試看,有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把「苦、集、滅、道」的意思講一遍,而且講出來的內容,自己也不覺得只是老掉牙的宣傳文案。 * 光是苦諦,要理解清楚就不太容易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佛教講的就是「人生就是苦」、「生命、世界,時時刻刻、處處都是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大概也不用練習什麼了,反正都是苦嘛。那不然呢?

‘Yoga’ means many things

If the word ‘Yoga’ means many things that is because Yoga is many things.

如果「瑜珈」這個詞指涉非常多事物的話,那是因為,瑜珈本來就可以指涉非常多事物。

(Mircea Eliade)

(附帶一提,Eliade 是二十世紀非常重要的宗教史學者、社會學者、以及,瑜珈練習者。他在三零年代的博士論文就是以瑜珈練習為主題:Yoga: Immortality and Freedom)

Henri Matisse 畫的 Ulysses 插畫

Henri Matisse 畫的 Ulysses 插畫

昨天(六月十六日)是 Bloomsday。來附庸風雅一下,看看 Henri Matisse 幫 James Joyce 的 Ulysses 畫的插畫。兩位大師都簽名的 1935 年版本(有兩百五十本),據說只要米金 37k。如果你買到的話(好像哪裡正要拍賣的樣子),我請你吃一頓大餐,你的書借我摸個半小時就好。

對了,哪一位同學剛好讀過 Ulysses 的,請幫我解惑一下,書裡面為什麼會有穿高跟鞋的裸女在表演蠍子式呢?

超讚的回應

前幾天下課後,有位同學留下來問了個問題。他因為身體的特殊狀態,不容易站得非常穩定,整個身體總是會往前傾。他問我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他改善這個情況。

我思索了一下,給了個有點亞歷山大技巧式(Alexander Technique)的答覆。我請他集中意識在自己的腦子,給自己一個方向的指引:讓頭輕鬆往上延伸,彷彿有一股力量輕輕地讓正頭頂自然往上提。

我在說明的同時,他也就開始試著練習。一旁的我看得很清楚,他正在集中精神,嘗試、體驗我給的建議。接著他試著走了一兩步。

不知道是不是我過度詮釋,我覺得他的雙眼明亮了一些。他說了謝謝,然後頓一一下,

「這個星期我會努力繼續試試看,繼續練習看看。希望能有好的效果。」

其他後頭的同學們也陸續交課卡,我一一招呼,點頭致意。好幾個小時之後,我才回過神來,理解到這同學的回應真是超讚的。

我想到的是佛陀在《卡拉瑪經》裡的重要提醒

一、不因為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代代世襲,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佛經聖典、宗教寶典,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推理,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理論,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自己的常識判斷,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名望,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導師、法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除了要小心這些常見的陷阱之外,《卡拉瑪經》也有更清楚的正面建議:你得自己練習看看,自己試試看任何你接受到意見、信念,成效究竟如何。有機會的話,也應該向自己信任的良師益友諮詢。

好像有點問題,又不要隨便相信別人,又要自己練習,又要諮詢良師益友,會不會有點自相矛盾?請仔細讀一遍《卡拉瑪經》的全文(中英對照版),仔細再思索看看囉。

(至於如何判斷請益的對象究竟是否真是良師益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