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緊繃壓力

我們把身體、情緒、精神等各方面的事物,都轉譯成為肌肉的緊繃壓力。

You translate everything, whether physical or emotional or spiritual, into muscular tension. – F.M. Alexander

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練瑜珈的過程也一樣),我們一不留神,注意力就渙散了。即使是正在享用的一杯 Geisha 咖啡、一瓣鮮甜的橘子,或者與至親好友的一段交心對話,我們都可能沒注意到自己當下到底在做什麼,沒注意自己究竟是怎麼做完這些事。

我們匆匆忙忙趕到瑜珈教室上課,我們一個姿勢一個動作囫圇吞棗等不及趕快下課趕快沖澡趕快再趕到下一段行程。

就在這些不經意的動作過程中,我們無意識(但卻很有效率地)累積肌肉的緊繃與壓力。

然後呢?找人按摩?找人整脊?或者想辦法再勉強自己多花一點時間靜坐、多花一點時間放鬆?

唯一為了要能和地面產生連結而特別演化的部位


pix source: Yoga Anatomy (2nd Edition) by by Leslie Kaminoff, Amy Matthews

你的身體裡,唯一為了要能和地面產生連結而特別演化的部位,就是那雙腳。

The foot is the only part of your body that has evolved specifically for the purpose of having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th.” – Leslie Kaminoff

所以說,站姿真的很重要。

能好好站著,接下來,偶爾跑一跑、跳一跳,當然也都不成問題。怕就怕還沒真的找到站得穩定、站得輕鬆自在的方式,就急著去跑馬拉松,或者,急著要用頭站立、用手走路了。

試著從 tadasana 開始吧。試試看,能不能找到一百種在 tadasana 的不同體驗,能不能在 tadasana 裡舒舒服服地待著,能不能在 tadasana 裡從腳連結到地面、連結到軀幹、連結到頭頂、連結到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連結到情緒、連結到身體周圍的環境。

揉麵糰

又是做饅頭的日子。

一開始不依賴機器做麵包的時候,我總是乖乖照著書上看的、網路查的數據資料,水多少量、麵粉多少克、一次發酵時間幾分鐘。慢慢的,大概心裡也有個譜了。反正水加了一兩杯,麵粉加個四五杯。和著和著,揉著揉著,太濕了,就再加點麵粉。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太濕,太乾,太硬,太軟。

稍微不留意,好像慣用的右手,特別是手腕、前臂,就覺得痠了。警覺到這件事,我開始有意識地讓全身一起來幫忙,不再只是慣用手的力量。節奏、律動就自然而然成形了,雙腿就變成比較輕鬆的弓箭步,非慣用的左手也加進來,甚至也可以變成主要操作的機制。

在意識到肩頸比較舒服的時候,就發現,手的觸感傳回來的訊息更細緻了一些。而且不只是觸感,嗅覺也清楚了一點點,彷彿聞到麵粉裡的椰子油味和麵粉本身的淡淡的香氣。

有時候我故意散開手指,在搓揉的大動作之外,再加上掐、捏的小動作,本來以為的麵糰質地,立刻又有不一樣的狀態出現。這些狀態不會持續太久的時間,或者應該說,只要我更輕鬆、舒服地讓全身和麵糰一起律動,就能夠感受到自己以為的某種狀態,不過都是流變中的瞬間罷了。

第一次發酵過後,把胖胖亮亮圓嘟嘟的大麵糰分割了幾小坨,每一坨都再加了一小匙椰絲,再花點時間搓揉,讓新加進的椰絲和原本的麵糰充分融合。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只要我能夠讓自己保持輕鬆舒適的狀態,觸覺傳遞回來的,可以是非常豐富、複雜、細緻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甚至能夠讓我自己本來的狀態也跟著微微變化。

到某個時間點,我知道,夠了,差不多了,就讓一小坨一小坨的麵糰準備隨著時間再繼續長成他們的樣子吧。

要來蒸饅頭囉。

練習 unlearn

每天拼命操累身體練肌耐力、練柔軟度?
吞解剖學知識、吞梵文術語、吞老師和老師的老師和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給的指令?
學習體位法(asana)、學習正位(alignment)、學習這個派別那個系統?
一週上一次瑜珈課、一天上兩堂三堂瑜珈課、參加工作坊、參加貴參參(kuì-som-som)的密集培訓課程?

說不定我們還需要一些別的態度。
說不定我們真的得低下頭來、敞開心房,練習如何 unlearn,練習去何去除掉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習得的不必要的習性,練習讓身體和腦子自己好好協調,不干擾他們。

看看人家毛孩子怎麼使用自己的身體吧。(看人家的頭、脖子、軀幹、胸、腹、四肢協調得多麼漂亮!)(呃,那個,小心太放鬆時跟著亂甩的口水 XD)
試試看,我們能不能也這麼輕鬆地甩甩身子,能不能也這麼享受通體舒暢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