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如の智慧

最明白光線的意義的人,不是電工,不是畫家,不是攝影師,而是在成年之後失明的人。不足裡當然有不足的智慧,就好像豐富裡也會有豐富的智慧一樣。 – 安部公房,《他人之顏》

Still, the one who best understands the significance of light is not the electrician, not the painter, not the photographer, but the man who lost his sight in adulthood. There must be the wisdom of deficiency in deficiency, just as there is the wisdom of plenty in plenty. ― Kōbō Abe, The Face of Another

・・・光の意味を一番よく知っているのは、電気屋でも、画家でも、写真家でもなく、成人してから失明した盲人なのだそうである。豊饒には豊饒の智慧があるように、欠如にも欠如の智慧があるはずだ。– 安部公房「他人の顔」

昨天讀了個故事,一個拳師在比賽中意外受傷,慣用的右手斷了,得上石膏,休養一陣子。問題是他兩個月後又得參加另一場重要比賽。怎麼辦?所有正常人應該都會放棄接下來的比賽,乖乖休息去了。這拳師畢竟不是普通拳師,他第二天就恢復練習。上了石膏的右臂掛在背後,他努力訓練本來非慣用的左手。兩三個星期之後,他發現,他的左手竟然愈來愈靈活,不只慢慢學到右手的本事,甚至於,一手抵兩手用。他覺得他意外賺到一隻手臂。

等到石膏拆除後,他的左手已經練到差不多有正常選手雙臂的本事了,「多出來的」右手,簡直就成了新的祕密武器。(題外話:正常人上石膏的部位,幾個星期後,這個部位的肌肉因為缺乏運動,一定會比較無力,甚至會輕微萎縮。但這位拳師還另外有個本事,「觀想」,時不時就把身體的能量,灌注到沒辦法活動的右臂,結果拆掉石膏時,右臂肌肉展現出來的力量之大,連醫生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麼厲害的拳師,比賽下來,自然又拿了個冠軍囉。

人生不是為了參加比賽而存在,我們也不需要斷條肢膊才學會人家體悟出來的道理。

這道理也可以用在靜坐的練習。以前老師教過,練靜坐就像是做料理,冰箱裡有哪些食材,就從裡面挑出來,發想,組合,調味,上桌,享用。平常能補充什麼食材,是平常該做的事,到真正料理時,已經沒時間再出門去找食材。換句話說。這就是 moment of truth。(人生時時刻刻都是 moment of turth 啊。)

靜下來觀呼吸。有什麼工具在手上,就挑適合的出來用吧。說不定是數息,說不定是調息,說不定是觀察整個身體。可能比較會進入狀況一些,也可能一直分心,一拉回來就又分心,或者有哪個念頭、某種情緒始終揮之不去。一般人的反應可能都是「放下吧」,心裡唸著 let go let go let go 的咒語。萬一咒語不生效呢?(實情是,咒語不生效的情況真的很常見。)

這念頭、這情緒能不能化身成為新的工具?新的契機?我們能不能轉個念頭,不把麻煩當麻煩?

如果能轉了念頭,接下來要怎麼操作?我們可不可以問些有意思的問題,像是,「這個揮之不去的念頭,究竟躲在身體什麼地方?和身體哪個部位哪個區塊哪個點,有最清楚的連結關係?這個地方是不是有比較不一樣的體感呈現出來?」「現在冒出頭來的這念頭這情緒,到底想帶我去什麼地方?我現在一定得跟著動嗎?我非得不明不白地上車讓人載著走嗎?如果我就是不上車的話又會怎麼樣呢?」或者,「如果我開始有意識調整呼吸,做點實驗,把吸氣或吐氣調快一點,調慢一點,用力一點,鬆一點,如果我想像著我用某個特定的部位呼吸、我想像著我用某個特定部位周圍的區域呼吸,會得到什麼樣的實驗結果?」

這些問題會有什麼效果?天知道,或者說,試了才知道。實驗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沒動手實驗玩玩看,光猜想是不會知道的。

肌肉的緊繃壓力

我們把身體、情緒、精神等各方面的事物,都轉譯成為肌肉的緊繃壓力。

You translate everything, whether physical or emotional or spiritual, into muscular tension. – F.M. Alexander

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練瑜珈的過程也一樣),我們一不留神,注意力就渙散了。即使是正在享用的一杯 Geisha 咖啡、一瓣鮮甜的橘子,或者與至親好友的一段交心對話,我們都可能沒注意到自己當下到底在做什麼,沒注意自己究竟是怎麼做完這些事。

我們匆匆忙忙趕到瑜珈教室上課,我們一個姿勢一個動作囫圇吞棗等不及趕快下課趕快沖澡趕快再趕到下一段行程。

就在這些不經意的動作過程中,我們無意識(但卻很有效率地)累積肌肉的緊繃與壓力。

然後呢?找人按摩?找人整脊?或者想辦法再勉強自己多花一點時間靜坐、多花一點時間放鬆?

唯一為了要能和地面產生連結而特別演化的部位


pix source: Yoga Anatomy (2nd Edition) by by Leslie Kaminoff, Amy Matthews

你的身體裡,唯一為了要能和地面產生連結而特別演化的部位,就是那雙腳。

The foot is the only part of your body that has evolved specifically for the purpose of having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th.” – Leslie Kaminoff

所以說,站姿真的很重要。

能好好站著,接下來,偶爾跑一跑、跳一跳,當然也都不成問題。怕就怕還沒真的找到站得穩定、站得輕鬆自在的方式,就急著去跑馬拉松,或者,急著要用頭站立、用手走路了。

試著從 tadasana 開始吧。試試看,能不能找到一百種在 tadasana 的不同體驗,能不能在 tadasana 裡舒舒服服地待著,能不能在 tadasana 裡從腳連結到地面、連結到軀幹、連結到頭頂、連結到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連結到情緒、連結到身體周圍的環境。

揉麵糰

又是做饅頭的日子。

一開始不依賴機器做麵包的時候,我總是乖乖照著書上看的、網路查的數據資料,水多少量、麵粉多少克、一次發酵時間幾分鐘。慢慢的,大概心裡也有個譜了。反正水加了一兩杯,麵粉加個四五杯。和著和著,揉著揉著,太濕了,就再加點麵粉。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太濕,太乾,太硬,太軟。

稍微不留意,好像慣用的右手,特別是手腕、前臂,就覺得痠了。警覺到這件事,我開始有意識地讓全身一起來幫忙,不再只是慣用手的力量。節奏、律動就自然而然成形了,雙腿就變成比較輕鬆的弓箭步,非慣用的左手也加進來,甚至也可以變成主要操作的機制。

在意識到肩頸比較舒服的時候,就發現,手的觸感傳回來的訊息更細緻了一些。而且不只是觸感,嗅覺也清楚了一點點,彷彿聞到麵粉裡的椰子油味和麵粉本身的淡淡的香氣。

有時候我故意散開手指,在搓揉的大動作之外,再加上掐、捏的小動作,本來以為的麵糰質地,立刻又有不一樣的狀態出現。這些狀態不會持續太久的時間,或者應該說,只要我更輕鬆、舒服地讓全身和麵糰一起律動,就能夠感受到自己以為的某種狀態,不過都是流變中的瞬間罷了。

第一次發酵過後,把胖胖亮亮圓嘟嘟的大麵糰分割了幾小坨,每一坨都再加了一小匙椰絲,再花點時間搓揉,讓新加進的椰絲和原本的麵糰充分融合。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只要我能夠讓自己保持輕鬆舒適的狀態,觸覺傳遞回來的,可以是非常豐富、複雜、細緻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甚至能夠讓我自己本來的狀態也跟著微微變化。

到某個時間點,我知道,夠了,差不多了,就讓一小坨一小坨的麵糰準備隨著時間再繼續長成他們的樣子吧。

要來蒸饅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