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自己的聲音

經過這幾年的練習,終於慢慢開始,心裡、身體,慢慢學習到,不需要這麼用力。或者說,不需要這麼用這些個,一眼就看得到的氣力。

如果你閉上眼睛靜下來,不會感覺心虛。如果你清楚知道你站在哪裡,你要往哪裡去。

以大腿來說,前側的股四頭肌大概是最容易喚醒的肌群。股四頭肌沉睡不醒,當然不是什麼好消息。但只有肌四頭肌拼命用力,應該也不是太歡樂的事。大腿內側、後側、外側,和前側的股四頭肌一樣重要,一樣都得喚醒。而且,一樣都不需要拼死命用力到底。

就好比 ujjayi 喉呼吸,不是要讓整間教室都聽得到你一個人的呼吸聲。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當然,也不是自己根本就聽不見自己呼吸聲的程度。你聽得見呼吸的聲音,這件事,只是個診斷用的工具,用來診斷身體、精神的狀態。或者連診斷都說不上,而只是觀察,觀察自己的呼吸到達什麼狀態,維持在什麼樣的品質。

呼吸平順,很好。吸氣吐氣的比例一致,非常好。胸腔在呼吸、腹腔在呼吸、背部在呼吸、四肢在呼吸、整個人全身在呼吸,非常非常好。接下來,呼吸的狀態、品質,又成為一項有用的工具,再進一步觀察身體更內在的細緻的變化。

吐氣到盡頭,轉進到吸氣的變化過程。吸氣到盡頭,轉進到吐氣的變化過程。看得很仔細,聽得很清楚。自然而然,有好些個平常注意不到的細節感受,就浮現出來了。有的人先看到某些比較細小的肌群,有的人先體驗到不同部位的伸展或者僵硬,有的人則可能是一些壓抑很久的情緒終於浮出水面。(是的,有時間、有空間、有耐性的話,是可以看到情緒冒出來,呼吸,喘口氣。)

腳底或者基礎能夠站得穩,核心或者其他大概該啟動的肌群能順利啟動(不用拼死命用力到底,如果可以的話),剩下真的就是呼吸,或者藉由觀察呼吸,像個睜大眼睛的好奇寶寶一樣,仔細看,看所有可能看得到的世界,像是抽離開來,自己站在自己旁邊,真的很關心,又很開心地,看著自己的一切。鉅觀、微觀都好。

誰還會在意,今天下腰之後,是不是能夠順利站起身來?誰還會在意,鴿王式或者舞王式裡後頭勺能不能碰到腳底板?你已經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要往哪裡去,(今天)能去到多遠,你已經有自信,接受現在的狀態,或者要多留下來一會兒再多看兩眼再坐三分鐘五小時,或者行李打包收好,該往下一站前進。

然後你可以放下姿式,放下體位法。或者說,你真的可以化身成為一個姿式、一種體位法。可以真的放鬆心情,放鬆呼吸。

然後你可以丟掉那些不需要再多想的念頭,那些不需要再多思考、準備的說辭。

然後你可以放鬆喉嚨,清楚而堅定(但真的不需要提高音量,你已經知道了),說出那些打從你心底湧出的話語。說給你自己聽,也說給其他想聽的人聽。

意識到自己在撞牆也是一種進步

練習是辛苦的。練習是無聊的。如果你已經開始進入撞牆期的話。

什麼是撞牆期?會這麼問,大概是還沒機會碰到吧。也沒什麼關係。堅持下去,總會碰到的。

那碰上了怎麼辦?那種無力,沒精神,過去幾年以來,日日念茲在茲的事,突然之間(或者漸漸的),有點沒趣味,有點沒意思了。試著攤開墊子,站了上去,幾個動作暖身下來,你知道今天的狀況。身體不想要,但你覺得想要,或者勉強想要。身體好像有點想要,但你卻又覺得不怎麼想要。或者更細微一些些。你察覺到你有點想要什麼,身體哪些部分能配合,哪些部分又不願意跟上腳步。

至少,去試一兩次看看吧。看看這個想要不想要之間的細微差異。至少這個部分可能有點新鮮。和剛開始的蜜月期不一樣,那些日子裡,根本想都不用想,「要不要」這種議題全然不存在。

沒人規定練習只限於體位法。沒有,絕對沒有這種規定。沒人規定一天非得練習九十分鐘或者一百二十分鐘。沒有,絕對沒有這種規定。

想想看,這些規定是打哪出來的。

卸下這些規定之後,重新站上墊子(坐著也行!)。容許你的身體往想要的方向走,容許你的感覺往喜歡的方向去,但是,也容許自己稍稍「勉強」自己,一點點,一點點就好。

嘗了那一點點,仔細品味那一點點。然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