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一早下了陣雨,雨停了之後我上樓去掃掃積水。陽光在雲層後面慢慢探出臉來。我簡單伸展一下身體,忽然聽到幾隻樹鵲機關槍也似的叫聲。

樹鵲邊叫邊飛,我順著他們飛行的路徑,又看到其他的鳥群,在樹鵲聲音以外,還有好幾種不同的鳴禽在唱歌。

然後我就呆呆地站著聽著老半天。真好聽。原本在家裡根本注意不到的聲音細節、層次,全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了。

不插電,不花錢。沒有人策展,沒有人行銷宣傳。我只是運氣好,剛好碰上這場音樂會。我只是運氣好,剛好還有眼睛可以看,還有耳朵可以聽。聽見這些聲音的流動,感受這些能量的流動。

想到曾經讀過 TKV Desikachar 這麼解說 Prana(生命能量):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Prana 有自己的流動變化
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出 Prana 會回復的環境與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做得不夠;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太多。想盡辦法去控制那些不可能控制的。終究,不能控制的,還是不能控制。

像是李安的電影《推手》裡,練了一輩子太極拳的老先生,按捺不住情緒,和人起了衝突,而被從來也沒練過武功的老太太嘲笑,「你終究沈不住氣,壓箱那兩手,遲早要露出來」。

是啊,我們都是那老先生。我們靜坐,我們調息,我們練功。我們都想著練成絕世武功。

我們想控制身體,我們想控制呼吸,我們想控制精神心靈。我們想控制整個家庭、整間辦公室、整個國家、全世界;或者,我們只是很單純,很卑微地想著要控制自己的衝動、自己的胃口和脾氣。

這老太太講出了非常高境界的練氣心法:「氣要散,不要練!」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位老太太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說的另外一套練氣心法:

五十多年來,我探索各種呼吸技巧,對我最有效的,就是要喚醒我的覺知、我的意識,然後輕輕鬆鬆、毫不費力地呼吸,而不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做呼吸」這件事。

安安靜靜停在一個動作裡,安安靜靜停在呼吸裡,安安靜靜站著或坐著。

看看這段影片,聽聽好聽的音樂吧:

\[Teahupo’o, Du Ciel\]\[2\] from \[SURFING Magazine\]\[3\] on \[Vimeo\]\[4\].

對抗你的習性

很多練瑜珈的人,嘴吧上可能都會說,「我們練瑜珈,不只是在做運動而已哦,我們是在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

回想看看自己的練習吧。

utthita-parsvakonasana

舉個例子來說,utthita parsvakonasana 這個動作,我們習慣怎麼做?我們認為哪一種做法才是「正確」的?我們想要在這個動作觀察到什麼事情?培養什麼力量?

重心往前腿移動的過程,難免讓前腿承受比較大的重量、壓迫,我們如何因應這件事?我們的前腿力量夠穩嗎?股四頭肌,尤其是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是不是可以適時啟動?身體的重量有沒有辦法從軀幹往下傳到骨盤、再往下傳到腿、腳掌?前腳腳跟、大姆趾趾球夠穩嗎?膝蓋轉到什麼方向?我們能感受到地面做為支撐的力量嗎?

不只是前腿在支撐,我們還有核心,還有後面的一條腿。後面的那條腿就是放在那邊掛著、沒人理會,還是也一起主動參與?後面的腳掌重量如何分配,都倒向內側坍塌嗎?如果意識到後腳內側坍塌,有辦法補救嗎?這個補救的意圖與行動,又會造成後腿肌肉、膝蓋角度哪些改變?全身的重量分配又會如何變化?

前手手掌一定得放在地上嗎?一定得放在前腳內側或者外側嗎?一定得使用磚塊嗎?前手肘一定得架在前腿、或是膝蓋上嗎?

前面的大腿小腿就是應該擺成九十度嗎?為什麼?大於九十度會怎麼樣?小於九十度又會怎麼樣?

除了停留的狀態之外,如何進入一個動作,對動作本身也會有不小的影響。我們是從哪個動作進入 utthitha parsvakonasana 這個動作呢?從弓箭步進入,和從戰士二進入,或者從三角式進入,甚至是從 eka pada baddha parivrtta parsvakonasana 進入,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效果?

從脊柱的角度來說,這個動作是側彎(lateral flexion)還是縱向伸直(axial extension),可不可以(應不應該)有旋轉(rotation)的成份?如果有旋轉的話,這旋轉是屬於滾動(rolling)(所有脊椎都向同一方向轉動)還是扭轉(twsting)(不同部位的脊椎向不同方向轉動)?

還有胸腔和橫膈膜。在這個動作,上方的側胸自然是開展不少,那底下的胸腔呢,就放著不管嗎?靠在大腿上休息?努力硬撐著提上來?想辦法也扭轉向上?不論哪一種策略,對兩邊肩膀、上背部、下背部又產生什麼效果?

在動作停留的過程,脖子和頸椎到底應該怎麼放,要不要抬頭看上面的手臂或者手掌指尖?抬頭還是抬下巴?抬頭的小動作,又如何牽扯整段脊柱呢?

這些問題,我們都探究過了嗎?不同的條件排列組合之後,又產生哪些新的狀態?呼吸更順暢了嗎?身體更輕鬆了嗎?

頭昏了嗎?喘口氣休息一下。聽聽看 Leslie Kaminoff 是怎麼說的(不是講這個動作的細節啦):

(瑜珈的練習)是去比較你所熟悉的事物和你所不熟悉的事物。每當你在和阻力(resistance)對抗時,你就是在引發更多的資訊。資訊的出現,是來自於對抗我們的習性;只停留在我們的習性裡,並不會產生新的資訊。

換句話說,體位法做為一種自我觀察的工具,如果想要提高效率的話,我們可能得跨出舒適圈,跨出「可是我都習慣這樣做啊」的模式。偶爾換換一個兩個小地方,實驗看看、觀察看看自己究竟是被什麼樣的習性一直帶著走。

而且,這樣實驗的過程,不會比較有趣嗎?

你真的需要吃到飽嗎?

接到廣告信。

種花電信寄來了優惠方案的廣告,本來我採用的方案一個月 436 元,4G 上網的上限是 1.5G。新的優惠方案提供 4G 不限流量,吃到飽,要價差不多是我原本的兩倍,988 元一個月,不過得綁約 24 個月。馬上就心癢心動了。

還好雜事多,也沒來得及處理(必須人到現場辦理)。廣告單放在桌上一天,再多看一眼才想到,其實,我並不需要隨時一直連上網,我也不需要走到哪裡都拿手機看 youtube 或者追美劇追日劇追韓劇耗費非常大的流量。我也不喜歡「綁」約的概念,被束縛,而且一次就得綁上兩年,天知道兩年之後的情況會變成什麼樣。

一兩年前,我還拿著舊手機。某一天興起,就把原本的 3G 上網吃到飽方案退掉。從此就很少使用手機上網,除非剛好坐在提供免費 wifi 的咖啡店,才會拿出手機巡看看有什麼訊息。

那一段時間,我算是戒掉「無意識滑開手機瀏覽不特定資訊」的症狀。反正手機的「行動數據」永遠是關著的,遇上像是二三十分鐘搭捷運的空檔時間,要嘛閉目養神,做做眼球的體操,要嘛讀著 Kindle 上的本來就計畫要讀的書,手機兩三天才需要充電一次。

幾個月前為了準備新教室的事,不得已,重新開啟「行動數據」,換了 4G 的新方案,1.5G 一個月其實也夠用了。只是,好像本來戒斷了的症頭,又開始慢慢浮現。真的沒想到,才只是看到廣告詞,差一點就要上勾。

然後我才想到,我不需要,我一點都不需要這些。

不是我不需要上網,而是,我不需要一直上網,我不需要無限大的流量。 不是我不需要吃飯,而是,我不需要一直吃一直吃,我不需要撐死我的胃。

還不只是這些。

就像體位法的練習,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並不需要把所有的時間、能量,都投注在體位法上。我不需要企圖想要征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動作、姿勢,我不需要在網路上一再觀看、找尋體位法的奇技淫巧,我不需要一看到體位法的 workshop 廣告就馬上興奮準備掏錢包刷卡急著報名。

這一陣子我還蠻享受一種練習方式:前半小時體位法,再半小時呼吸調息,最後半小時靜坐。對我來說,那半個小時的體位法,伸展的需求好像就滿足了,筋骨也差不多都活絡開了,然後就可以調息了。調息也不是為了要練到多詭奇的吸吐止息比例,或者多長的時間。專心且輕鬆地呼吸,能量彷彿能走到該走的地方,然後就準備靜坐了。

該有的營養能夠均衡攝取,吃個七八分飽,也就很夠了。甚至偶爾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試試斷食一兩餐或一兩天,讓消化系統休息一下,減少能量的耗損,說不定會發現,真的不需要吃到飽。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道場

英文的 retreat 這個字很有意思。一方面是撤退、放棄的意思,一方面又是隱居或者避難(或者避難所)。

在網路上查到《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裡,retreat 指的是「退省;避靜」,辭典裡是這樣解釋的:

在一段時期中,暫時離開日常的俗世生活,靜下心來,祈禱默思,作一心靈上的反省,分辨並檢討自己對天主和對他人的關係,若發現有違天主旨意的地方,則設法加以改善。退省院稱 retreat center 。

不少練瑜珈的朋友,會到峇里島或者山裡幽靜的地方,參加 retreat,內容可能有瑜珈練習,靜坐練習,在風光明媚的環境裡,洗滌身心。

能有條件、有機緣,暫時離開日常的生活空間,暫時丟下惱人的城市塵事,聽起來當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重點是「暫時」。暫時丟下煩惱,暫時躲開壓力。

暫時這樣做,沒什麼不好的。畢竟,誰不需要休息一下,補足體力,充充電,轉換心情呢?

只是,暫時閉上眼睛一會兒之後,終究還是得重新睜開眼睛。重新睜開眼睛再看到的世界,還是一樣的世界。討人厭的上司、老闆還是討人厭;沒解決的問題,也還是躺在原地等著面對處理。

記不清楚在那邊看到過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

Your work IS your retreat.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道場。

有點像是「身在公門好修行」的意思,不論是公務機關,或者任何服務業(話說現在還有哪種工作不是服務業嗎?)都一樣,充滿各種試煉的機會,隨時都可以爆炸,隨時都要提醒自己得肩頸放鬆,隨時都要提醒自己得好好呼吸。

隨時得提醒自己得有某種撤退、放棄的態度。隨時得提醒自己得培養厭離(nibbidā)或者出離(saṁvega)的心境。厭倦了一切無聊的八卦、無意義的人事鬥爭,厭倦了所有你爭我奪、口是心非的人際關係,厭倦了一切緊繃壓力。

然後,工作還是繼續做。只是你知道,那些讓你受不了的事,你真的受夠了,你真的不想和他們玩下去了。

因此,真的就可以專心在工作上,而不再是讓那些「有的無的」(ū-ê-bô-ê)來佔據時間、浪費寶貴的能量。

因此,你的工作,就變成了你的道場。

Pranayama 是什麼意思?

Prana-apana samayogah pranayama itiritah. (Yoga Yajnavalkya VI.2) Balancing prana and apana is said to be pranayama. (translated by A.G.Mohan)

按照 Yoga Yajanavalkya 這本書的定義,所謂的 pranayama 指的就是 prana 和 apana 的平衡。

Krishnamacharya 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The inhaled breath must be brought to meet with the exhaled breath. (from “Teachings” by Claude Marechal)
吸氣要能夠和吐氣相會合。

吸氣和吐氣相會合?恐怕大多數人會摸不太清頭緒。時間上更接近我們的 Richard Freeman 有非常漂亮的說法

With each inhale, we explore the residue of the exhale; with each exhale, the residue of the inhale. The inhale retains the best of the exhale. The exhale, the best of the inhale.
我們在每一次的吸氣中,探索吐氣的餘韻;在每一次的吐氣中,探索吸氣的餘韻。吸氣中保存住吐氣最精華的部分;吐氣中保存住吸氣最精華的部分。

Muscles of respiration

妥善地運用呼吸輔助肌,讓橫膈膜肌肉能夠好好運動,讓胸腔能夠充份擴張,這是吸氣的重點。而吐氣則是要在橫膈膜肌肉放鬆、肋廓向內收縮的過程中,適度啟動腹部的力量,讓肺裡的空氣能夠順利排出體外。

各種 pranayama 的技巧,大致上就是依據這些原則來設計的。當吸氣和吐氣能夠「相會合」,或者吸吐之間彼此的餘韻能夠相互纏繞,達到某種平衡的關係時,身心大概也都比較能夠安定下來。

在《摩訶婆羅達》裡是這樣說的,

瑜珈最高的實踐,按照經典,有兩種法門,一種是心之專注,一種是呼吸調御。一種是有形的(saguna),一種是無形的(nirguna)。(第十二卷《和平篇》,《解脫法品》,304 章)

> 練身的最高形式就是呼吸法,精神修練的最高形式就是靜心。至少《摩訶婆羅達》是這樣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