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怎麼才能放鬆?

曾經不只一次聽過同學這麼抱怨:「到底要怎麼才能放鬆嘛?」

是的,瑜珈老師總是貌似輕鬆地下達指令,「放鬆肩膀」、「放鬆脖子」,甚至於「全身放鬆」。彷彿指令出自老師口中,聽見的同學自然而然便能夠進入放鬆的狀態。

「如果我知道怎麼『全身放鬆』的話,我還需要來上瑜珈課嗎?」同學的話也實在很有道理。

的確,放鬆真的不容易。以前看過某太極拳老師,教拳、練拳經過大半輩子,還是一直被自己的老師糾正,「你還是不夠鬆」。

對於那些不熟悉自己身體感受的練習者來說,不要說「主動放鬆」難如登天,就算要體會瞬間得來不易的放鬆感,也已經是困難重重的事。

以現代人最常過度緊繃的肩頸部位來說,主動放鬆還真是說的比唱的容易。有時候我們會引導同學,反向操作。用盡全力,聳起肩膀,三秒鐘五秒鐘十秒鐘,力氣沒了,肩膀就垮下來,這是一種簡易版、入門版的知覺練習。只是,即使在這當下感受到一丁點得來不易的放鬆感,一進入緊湊不間斷的體位法練習,所有不該僵硬的區位,又完完全全石頭一樣繃緊緊了。(到底是誰說體位法練習得馬不停蹄一刻不得閒的?停下來喘口氣,調整好呼吸,仔細品味自己身體的細緻感受,難道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嗎?)

在瑜珈體位法的練習過程中,大多數人在剛開始的前幾年,都是「該用力的部位沒辦法使力,不該用力的部位,沒辦法不用力」。慢慢來,別急,讓身體緩緩進展,讓身體逐步學習、反覆練習。不要看到老師或者旁邊同學的動作,馬上就想在外形上模仿,站穩根基再說。

直立人的根基所在,最主要的就是兩隻腳,很多人連輕鬆站穩都不容易辦到呢。
為什麼?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趾頭根本張不開,足弓整個塌陷,力量不是往腳掌內側倒,就是往外側倒。

現在人鞋子穿了一輩子,即使不像古代人裹小腳,也好不到哪裡去。十根腳趾頭整天讓鞋子包裹著,儘情伸展做不到,腳趾頭能透氣的時間也非常不夠。(是的,瑜珈老師這個工作最誘人之處,我個人覺得,就是可以光著腳賺錢。)因此,通常得讓同學們先練習,用力把腳趾頭撐開,撐到能撐的最大程度,沒力氣了,腳趾頭常常就有一點點「被動放鬆」的效果。(或者在體位法練習之前,用自己的手指頭,鑽進腳趾間的縫隙,撐開,前後左右伸展腳趾頭一兩分鐘,也是腳趾頭很好的暖身動作。)

接著提起腳趾頭離開地面,找到足弓上提(甚至繼續往上,連繫到小腿、大腿內側、連繫到下腹核心區域)的力量,盡可能保持這股力量,然後鬆掉腳趾頭。可能的話,繼續想像著腳趾頭往外延展的反覺。

腳的大姆趾趾球、腳根內側貼穩在地面,往下紮,腳的第四第五趾趾球、腳根外側貼穩在地面,往下紮。整個過程,持續保持足弓不塌陷並且輕輕提起、趾頭舒張延展。想像站在地面的腳的面積愈來愈大,是的,想像,專心想像,想像到整個腳掌、腳趾都能往前後左右變大再變大。試試看吧,不論是一開始的山式,到接下來任何一個站姿、坐姿,前彎、後彎,或者離開瑜珈墊,在路上散步,在捷運或站或坐,持續練習。

這些,和「全身放鬆」有什麼關係?的確,看起來好像有點離題。

如果有辦法做得到,那就直接靜坐下來,享受全身的放鬆。或者更進階,不管是不是在靜坐,一直都是(多麼令人羨慕啊)處於全身放鬆的狀態。

可惜我們一般人都辦不到。

因此,我們練習體位法。我們從基礎好好練起。就如同靜坐下來,就只是為了靜坐,而不是企求開悟。(「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練習好好站穩,不妄想立刻就能享受到全身放鬆。

這正是最不起眼、卻也同時是最關鍵的所在。

當你真的可以持續專注感受到腳趾、腳掌舒張、延展、變寬變大,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就開始體會到某種放鬆的力量了。

(小腿、大腿、核心的力量,來日有機會再繼續聊吧。)

(放鬆系列 to be continued…)

生病了,怎麼辦?

以前看過 Swami Veda 講的一個小故事。有信徒不遠千里而來,求 Swami Veda 的老師指點靜坐、解脫法門,但這信徒好像有心臟病還是其他病痛,連坐都坐不直。老師和這位信徒說,先去治好身體的毛病吧,身體的病痛處理好,才可能坐穩了下來求靜心啊。

話是如此,可是,很多人就是因為有了身體的病痛,甚至是找不到合適的醫生治療,才轉而求其他的解決之道啊。B.K.S. Iyengar 說過,不論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開始來練習瑜珈,都是神聖的理由。話是沒錯。只是,很多瑜珈老師,不管有沒有任何相關的學習背景、經驗,常常一個不小心,就扮演起醫療、養生指導者的角色。

有經驗的瑜珈老師都知道,最安全的答案,就是,「不要以為自己是醫生」(除非剛好真的是醫生)。應該告訴同學,生了病就該找醫生。瑜珈體位法的練習,或許可能緩解某些症狀,但是,「有病就是得看醫生」,就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免戰牌。一掛出來,瑜珈老師可望免責,省得哪天指導方向錯了,或者延誤同學就醫診療的黃金時間,不僅罪過大,還可能讓人一狀告上法庭。

然而,「有病就是得看醫生」,就沒事了嗎?這件事真的是無上真理嗎?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健康,真的可能就交給「醫生」,連自己也掛免戰牌嗎?

換一個角度來問這個問題:自己的身體,究竟誰該負起責任?即使想把球丟給「大環境」、「遺傳」這種省事的答案,可別忘了,病痛來的時候,找的對象會是誰?

人為什麼會生病,原因成千上百,按照西醫的講法,病毒細菌、環境因子、遺傳基因等等;按照中醫的講法,大概就是「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有的人或許會再加上業報的因果病。什麼是病?什麼樣的狀況才是健康?不同的詮釋角度,背後都是一套意識型態、一套價值判斷系統、一套世界觀、思考方式(無論你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思考)。

你總是得選擇某種對應的處理態度,當然,你的選擇可能出於無意識、被迫、或者主動。

選擇熬夜、選擇生冷食物、選擇肉食或者素食,選擇吃藥調補,選擇運動健身,選擇這種那種宗教、選擇這套那套說詞。或者「生了病」,以何種處理方式(看西醫、看中醫、拖著等更嚴重一點再說、信賴身體的自癒力),都是一種選擇。僅管未必一定是出於自己下的判斷、自己做的決定,但通常最後的結果,總是由自己承受。

即使看醫生,開了處方,自己就沒事了嗎?換個事情來比喻吧。很多人跳進投資市場,買基金,讓「專業基金經理人」幫你賺錢;買股票,讓公司經營著幫你賺錢;跟會,讓其他會腳親朋好友付你利息錢。反正最好就是今天給對方一百萬,明天對方就主動還給你一百二十萬,或者一百五十萬,或者更多更多。天底下真的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最低最低限度,自己的飲食、作息,自己是可能想辦法努力、控制、練習的。想減肥,等人發明沒有副作用的減肥祕方?天知道要等到哪一年。多數人減肥失敗,都是因為期待有「神奇的他力」,不論是神奇的飲食法、傳說中的名醫處方,或者三兩天上健身房和老師一起動動跳跳流流汗然後下了課肚子餓死了只好繼續大啖宵夜慰勞身心。

生了病,怎麼辦?至少至少,要知道自己生的是什麼病吧?網路上什麼資訊都有(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這話應當不用再提醒了吧),動手查一下,醫生說的是什麼名詞,醫生開的是什麼處方。自己服用處方後,仔細觀察身體的反應,至少下次回診,可以提供醫生更多有效的資訊。(當然,還有太多太多主動出擊的方式,你可能早就在努力了,你也可能一直準備著明年或者退休後就要開始進行某種養生計畫。)

不論是不是因為生了病才來練瑜珈,學習的重點之一,請放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吧。體位法是一種方式,靜坐也是一種方式。當你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察覺到自己的感受,就有機會,能夠真的負擔起一部分照顧自己的責任。能照顧好自己,也才有可能有機會,去照顧其他你還想照顧的對象。

如果你慢慢也能接受「生了病,不只是要看醫生」這樣的想法,那麼是不是在瑜珈練習的過程中,也可以不再抱持著「進了教室,身體就交給老師」的想法呢?真正能察覺到練習過程中點滴感受的,就是你自己,老師最多也不過就是從旁輔助你去察覺、去感受的角色罷了。

記得,看醫生的目的,是希望不用再去看醫生;進醫院的目的,是希望舒舒服服地離開醫院。同樣的,瑜珈教室、瑜珈老師存在的目的,其實只是過渡性的外在助力,期待有一天,能夠讓練習者建立地自我練習、自我觀照的能力。

最後附上網路上流傳一段達賴喇嘛的話,供大家參考。

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達賴喇嘛:「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暴汗好不好?

看清楚哦,我下的標題是「暴汗好不好?」,而不是「流汗好不好?」哦。

很多人的直覺是,運動,當然就是要流流汗,甚至汗水淋漓,手一揮,汗水便從指尖末稍劍光一般射出殺人於無形,才是過癮。沒有到這種狀態,就覺得不對勁,甚至有一種白白浪費時間的感慨。

還有的人把「流汗」和「排毒」直接劃上等號,或者運動前後分別測量體重,認為減去的體重,不但是努力的證明、傲人的成就,也代表和身體的毒素說拜拜。

的確,很多時候,流些汗水,蠻還舒服的。不過情況也並不完全如此。如果試過「熱瑜珈」,大概就能理解我說的意思。

在刻意提高環境溫度的室內裡,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一個小時或者九十分鐘下來,汗是流了不少,身體卻也可能覺得「虛」掉了。(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覺得,並且樂此不疲。)

瑜珈不只是練習練習體位法,瑜珈也不是伸展、拉筋,或者如馬戲團、體操選手所做的高難度動作。有些狀態下,身體表面會微微出汗,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反應。但以暴汗與否來評價自己的練習,很可能從一開始就弄錯方向了。

太極拳老師鄭曼青在解說「五禽戲熊經」時提到,「惟其所謂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熱,微汗則可。秋收冬藏,運動至背與額,覺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這是方家經驗之說,非常值得玩味。

回頭想想看吧,當練習過程中,汗水涔涔而下時,精神狀態如何?在大暴汗時,是不是可能緩一緩,把動作外形的難度降低一點,換得些許時間與空間,讓呼吸輕鬆自在些,說不定會對身體、對體位法的觀察更深一層。

至於無論如何還是想要盡情享受暴汗暢快感的同學,建議參考一下傳統中醫的看法,《素問》〈陽陰別論〉是這麼說的:「陽加於陰,謂之汗」。


* 繳錢到瑜珈館上課的練習者能自由選擇,但在瑜珈館教課的老師就沒得選了。如果你經常教熱瑜珈,請記得,生脈飲(或再加黃耆、甘草合為生脈保元湯)是你的好朋友。

慎選老師,保護自己

瑜珈老師有百百種,這一次想聊聊其中的兩種典型。

有一種老師像是健身房教練,非常受學生歡迎;還有一種老師,講起話來像是星海羅盤「葉教授」,一句接著一句,完全沒有片刻空白。話語之間彷彿相互連貫,實際上一點邏輯關係也沒有。

我個人的經驗(或者更誠實一點,「偏見」)是,這兩類都危險,都要當心。

健身房教練炒熱氣氛,帶著同學們一起熱情運動,可能不一會兒功夫,整個教室裡每個人都香汗淋漓。(運動好不好?爆汗好不好?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下次再聊。)在這種氛圍下,老師愈帶愈 high,同學也愈練愈 high,有些平常做不到的,不敢嘗試的,於是就大膽嘗試,甚至「做到了」。不該跳而亂跳,不該硬折而硬折。表面上,是的,暫時騰空了,暫時手倒立頭倒立了,暫時下腰雙手碰的一聲到地上了。實際上可能發生的還有很多,例如說下背在動作進行時有微微拉傷的感覺(「沒關係啦,應該只有一點點拉到,不會有事的」),例如說膝蓋在雙盤時內側或者外側有微微刺痛的感覺(「沒關係啦,好像只有一點點,忍一下就過去了」)。

一時之間,全部的注意力都在「動作的完成」,甚至於還有些開心、得意,「嗯,我今天終於『做到了』!」

「葉教授」似的老師,嘴吧從上課前到大休息,一秒鐘也沒停過。當同學一邊在奮力掙扎於某個累人的動作時,他繼續「鼓勵」所有的同學,從「敞開心眼」,到「人生無常」,從印度教、佛教,南傳北傳藏傳,到新世紀,到一切身心靈產業的各色術語。總之,有沒有系統,是不是一致,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同學彷彿一堂課下來「法喜充滿」,注意的焦點不在動作的緩和進展,不在於呼吸的平和順暢,不在於對自我感受的細緻探索。好像在練習體位法,又好像是在聽奇怪的傳道。

聽過最誇張的情況是,某些同學會在下課之後,感覺到自己「一身的罪業都洗去了一大半」。

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所帶領的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繫、引導的指令或者示範,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練習者更能夠去觀察自身的感受,保持安全、也保持好奇並且充滿興味地、往自我內在去探索。老師固然未必得在教室裡塑造出嚴肅甚至肅殺的氣氛,但也沒有必要拼命投學生之所好、討學生之歡欣、成全學生自我滿足的欲望。

比較不習慣講求動作細節、或者不鼓勵不引導練習者往內在去細緻探索的老師,很可能會讓練習者慢慢適應一種練習方式或者學習心態:「反正我也可以(或者不可能)做得到這個動作(乍看起來的樣子)」,而不理解、體會某些體位法的目的所在、基礎所在、限制所在,以及當下自己的身心條件。

本來體位法練習的目的之一,是在於從身體伸展的動作裡,去培養、鍛煉知覺。外形到什麼深度,根本不是著墨的重點。但坊間最常見到的練習方式,通常是看著老師的外形,模仿老師的外形。這實在又可惜,而且又危險。

在體位法練習的過程中,知覺、感受力逐漸鍛煉,意識可能也更清徹。在這些基礎上,繼續靜坐,或者更深入往內在觀察,或者可能有些感悟。至於感悟的內容為何?那大概就不是一般瑜珈體位法的課會討論到的囉。

當然,只要是成年的練習者,也應該要負起保護自我的一部分責任。放下競爭的心態(與他人或者與自己競爭都是),也不應該抱持任何外力加持就能有助解脫的期待與幻想。

還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瑜珈教室或者網站上的介紹文字,千萬別當真。廣告文案,不管能寫得多麼動人,都只是廣告文案,目的都只是為了創造閱讀者的消費衝動。真的,千萬別當真。當一位瑜珈老師在網站的自我介紹或者上課一開始時,說了「要小心保護你自己,瑜珈最重要的目的在於 blah blah」時,可別就衝動買單了。「察其言,觀其行」是最起碼的。任何形式的廣告文案,參考參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