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鬆的二三事

一位朋友抱怨說,「你們瑜珈老師最喜歡在課堂上叫大家要放鬆,碰到難得要死的動作,也要我們放鬆,如果你們說放鬆我們就能放鬆了的話,那我幹嘛還繳錢去上課啊?」

朋友的抱怨很有道理。

放鬆難,難於上青天。常常我們都只是「想」放鬆,卻不「願意」放鬆,也不「知道」如何放鬆。

有很多人真的以為,放鬆就是全身癱軟,放鬆就是所有的肌肉都不用力。或許真的有人可以在這種方式下,得到身心放鬆的結果。但我自己是做不到的,我也沒能力用這種態度來教學。(事實上,如果能夠到達全身的肌肉都不用力,那個人恐怕就連站都站不住了吧。)

(如果這樣就能放鬆的話,那勞累一整天之後,當沙發馬鈴薯就是最好的選擇囉。)

(「鬆」和「懈」兩字常常連用,想想看,練太極拳的人一輩子都在練「鬆」,但卻沒半個人在練「懈」。)

舉個例子來說,Virabhadrasana 1 這個動作,肩膀夠開的練習者,在這個動作裡,最後可以進入胸口向上,脖子延展,雙掌合併的後彎姿勢。但是,如果下盤與核心,兩條腿,雙腳,特別是後腿和後腳,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恐怕只是折腰,或是依靠一時的柔軟度來完成姿勢的外形。

在 Virabhadrasana 1 裡,後腿、後腳穩定而沉重向下紮根的力量,是上半身能夠感受輕盈最重要的基礎所在。

換成白話文來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總是要有人買單的」。

常常見到一些同學,在進入姿勢的過程中,下盤都還沒穩定,便急急忙忙伸手往上合什,胸口還沒打開,倒是下巴抬得非常高,脖子後側擠壓成一團。一口氣都沒好好吸進來,又趕火車趕飛機似的,匆匆往下一站而去。「搵豆油」(《說文》:「搵,沒也。」段注:「沒者,湛也。謂湛浸於中也。」),什麼味道都沒仔細品嚐,反正沾到一下就是,好像跟團旅遊,「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真的很可惜啊。

「老師,你說了老半天,可是,戰士一這種這麼辛苦的姿勢,和放鬆哪裡扯得上一點邊啊?」

的確,我們常常都以為,savasana (或者沙發馬鈴薯)最輕鬆,站姿當然都辛苦。經過好多年的練習才慢慢理解,savasana,讓整個人進入屍體的狀態,還真是不簡單(而且,好好的一個人,也不適合一整天都想著要模擬屍體);而在肌耐力和柔軟度能夠彼此互相配合的情況下,站姿,或者其他貌似困難、辛苦的體位法練習,練久了,真的是可以讓人通體舒暢的。

能不能放鬆,不只是在於身體姿勢的擺放位置,還有心態上的調整。

要非常認真努力,才能夠小心不努力過頭。放下對於練習成果的期待,認真努力練習不努力過頭的情況下,體位法的真滋味就開始出來了。

別急著「想」「要」放鬆,放鬆的狀態有一天自然會找上門來的。

巴夫洛夫的狗?

據說,人類這種生物,從還沒出世,就被設定好非常多項因應生存環境的反射動作,像是「呼吸反射」、「眨眼反射」、「追蹤反射」(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這些反射動作有些會在出生後半年左右消失,也有些是一輩子都會存在的,好讓我們可以繼續維持生命。

比較有趣的是巴賓斯基反射 Plantar reflex,小嬰兒在一兩歲之前,腳底被輕輕搔癢時,腳趾自動向外張開,可能是因為嬰兒的中樞神經通路尚未成熟,所以大腦皮層還沒來得及抑制這個反射動作。

反射動作是源於腦幹和脊髓的較低階處理程序,並不受意識所控制,因為不用經過較高層次的資訊處理程序,所以其特點為一成不變(某一刺激只會觸發某一特定反應),但優點是反應迅速。(香港體育教學網,中長跑訓練的科學基礎
以電腦資訊處理的角度來看,低階程式語言通常比較考驗程式設計師的硬體功力,寫出來的程式要維護、修改都很費工,但聽說執行效率比較高。說不定可以硬拿來比喻先天性的反射動作。(如果我的理解有問題,還請專業能人指正。)

條件反射如巴夫洛夫的狗,還是得花時間學習的,效率還是不能和先天性、非條件反射比。條件反射是外在刺激訊號引發,皮層參與下所執行完成的高級調節功能。

囉嗦了這麼多,到底是要講什麼咧?咳,問題來了,瑜珈體位法的練習,是不是在訓練我們的反射動作?

還是引前面的「運動訓練」為例來比較:

肌動程式的優點主要是運動時涉及較少的知覺及專注過程,所以能更迅速地執行動作,並把注意力放在更高層次的活動上(如戰術運用)。(香港體育教學網,中長跑訓練的科學基礎,肌動程式)(也請參考 Motor Program
我自己的理解是,在瑜珈體位法練習的過程中,任何肢體活動(或者看似靜止時的 the state of an asana),都在幫助練習者,鍛煉更細緻、更精準的覺察能力,培養更高度的專注力;甚至可以說,這個過程本身,也就是練習的目的。換句話來講,迅速執行、完成某些動作,在瑜珈體位法裡,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

至於像我這種資質的練習者能不能出現什麼「更高層次」的活動,老實說,我也沒太大的把握就是了。


  •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段某大師的上課影片,在同學練習 vatayanasana 時來幫忙調整,大師將同學的身體輕輕往上提了一些,再把同學的雙手往上拉一點,最後,順手,就把自己的手往同學的額頭上壓了下去,讓同學的頭得以盡情後仰。光看影片,我就覺得我自己的脖子後側好痛好難受。然後我提醒自己:不只練瑜珈體位法時,要盡可能專注觀察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與反應;在上課過程中,更不可以在沒有思考清楚的情況之下,就動手幫同學調整。

一瞬之光

以前天天練頭倒立的時候,某一次,在那種 upside-down 的時空裡,突然感覺到了。感覺到了什麼?有點說不太清楚。在當時,我對自己的身體有清楚的感知,知道手在哪,腳在哪,知道哪邊該收,哪裡該放。在這些之外,還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很輕鬆,有些輕飄飄的,呼吸很平順,很舒緩,腦裡暫時沒有雜念,乾乾淨淨的。說乾乾淨淨也不盡然,但就是舒坦,舒坦的盡頭,身體和意識的界限有點 fade out。

念頭才一動,自己就知道那種狀態過去了。倒沒有因此而摔下來,只是,重新回到平常的狀態,身體是身體,手是手,腳是腳,腦子裡意識到的,就是腦子裡意識到的。那界限,那條界開的線,又感覺得清清楚楚了。

靜坐了一陣子之後,偶爾,也可以感受到那麼一下下的通體舒暢。「輕安」,說不定也可以這麼說。

難就難在,這麼一瞬間的感覺,如何持續下去,還有,如何能夠小心不掉進一直想著持續下去的那種欲望裡。

去年上 Peter Scott 老師的課。在 urdhva hastasana 還有 uttanasana 裡玩了好多天,第一次具體認識到什麼是 tensor fasciae latae muscle(闊筋膜張肌)。兩條腿痠到快爆開了,從大腦中樞到 tensor fasciae latae muscle 的連結才勉勉強強建立了起來。

也就是那麼一瞬間罷了。

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路線,好比是七八月颱風天溪水暴漲時,集合眾多力量才拉得起來一條連結兩岸的繩索,惡水一衝,繩索隨時會斷裂。

真的很難。

可是就因為真的很難,才更會讓人珍惜這好不容易得來的滋味。

有時候又像是在全然暗黑的環境裡,看到遠遠的地方,有人點了火把,那火隨風搖曳,不一會兒又不見了。

不過身體還記得,腦子意識也都還記得,那道火光,再微弱也明亮。即使輕輕閉上眼睛,那火光的方向依然清清楚楚。

慢慢走就是了,說不定有一天會走得到。再走到那一瞬間,拉起那條跨越暴流的繩索,點亮那把火炬,建立起神經和某條肌肉的連結,感受到那滋味。

能瞬間清醒感受一下,真的很不錯。bandha 也好,kundalini 也好,enlightment 也好。

有幸嘗到了,也就是嘗到了。(天知道那是什麼滋味。)

每天的日子繼續過,該練的就繼續練。然後,吃飯時吃飯,睡覺時,就睡覺吧

「上顎是頭顱的核心!」

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同學們認真練習。非常認真,認真到忘了自己在做什麼。

像是在上犬式或者眼鏡蛇式,很多時候,或許因為太習慣這樣的動作了,以致於根本沒留意到,自己到底是如何進入這個動作;甚至連這個動作是什麼滋味都還沒品嘗到,就又匆匆忙忙趕火車趕飛機似的,離開這個動作。

以上犬式或者眼鏡蛇式為例(嗯,考考你自己,你能夠清楚分辨這兩個動作的差異嗎?),要有核心與下肢的穩定支持,(「腳趾張開!」),我們才能慢慢延展脊椎;要有手掌、手臂的穩定支持(「虎口!虎口!虎口推地!」”index-finger-knuckles press down!“ ),我們才能慢慢鬆開肩膀,展開胸口。在這些步驟都完成之後,最後才有頸椎的延伸(「脖子拉長!脖子後側拉長!」)。

只是常常一個不小心,不論老師是不是在一旁聲嘶力竭提醒著,我們可能還是聽不入耳(或者真的入耳了,不過也就只有耳朵聽到,其他身體的部位並沒有接受到訊息),然後,著急也好,習慣也罷,我們無意識地盡情抬起下巴,讓腦袋往後仰、往後掛(「斷頭」之謂也)。

上顎(upper palate)真的很重要。

沒有上顎往頭頂的延伸,光是抬下巴的後仰,只是在模仿動作表面上看到的樣子。上顎往頭頂延伸,遠離自己的骨盆,頸椎才有機會真正從身體裡面拉長。

橋式肩立式(以及肩立系列的各個更深的動作,如 karnapidasana)等動作也一樣,我們都需要上顎的帶領(當然,核心、下肢、肩膀開展支撐力量的重要性更是不在話下),才能夠保護珍貴的頸椎。

體表的標誌,如胸骨柄(manubrium),當然是體位法練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考點。但隨著體位法練習時日的累積,慢慢的,我們可以愈來愈深入體位法,也愈來愈深入自己的內在。

「深入」的過程,不只是抽象的、隱喻的形容詞,也可以是具體的描述,就像是將參考點從體表可見的標誌,逐漸移向體內不易見到或者不可見到的部分。(或許練到一定程度時,連軀幹裡的五臟六腑,都能拿來當成體位法的參考點呢。)

經由這樣的歷程,我們也逐漸有可能超越「做瑜珈動作」的階段,真正「進入」動作裡面,才有機會讓身體和意識緊密聯繫合而為一,而成為 asana。


  • 以太極拳的術語來說,「虛領頂勁」、「頂頭懸」的要領,約莫也是「下顎微收,舌抵上顎,唇輕合」。或可相互參照發明。

打開腳趾,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站到墊子前面,山式,雙腳平行,腳趾張開,足弓輕輕往上提。」瑜珈老師上課一開始差不多都有類似的引導(是啦,也不是各門各派都吃這一套)。光是基礎中的基礎,未必如你想像的那般容易了。

有的練習者可能天賦異秉(或者帶著上輩子修來的成績),有的練習者在某個階段特別辛苦。剛剛讀到一位練習者的心得,真是讓人感觸良多。

他年復一年聽著老師講這些指令,低頭看著自己的腳趾,努力再努力(順便偷看一下隔壁鄰居),他的腳趾,張不開就是張不開,最多就是大姆趾微微揚起打個招呼罷了(「趾頭間的縫隙,約莫可以讓一束光線通過」,他大概是這麼描述的)。

一定會懷疑吧,一定會想,「為什麼就我的腳趾頭張不開呢?」有的人會選擇放棄,有的人會選擇和頑固的腳趾頭們繼續耗下去。這位先生是後者之一。

直到某一天,依樣練習著。突然之間,他感覺到了什麼。從腳踝,延著小腿,往上到膝蓋的某條肌肉。他竟然感覺到了這條以前未曾發現的肌肉。

如何解釋呢,他覺得是耐心,持續練習下去的耐心,以及相配合的意志力。

一個不小心,有的人就可以將這種事解釋成「神蹟」,或者轉化為「咬緊牙關繼續撐下去就對了」的說詞。

我的理解是,人身的確有太多未知之處等待開發,等待喚醒。耐心努力很好,只是,會不會耐心努力,一直努力,就必然會結出甜美的果實、開出漂亮的花朵,天知道。

另外,我也從這位練習者的經驗裡學到寶貴的教訓:

當同學在老師面前,看似對老師的指令全然無動於衷,老師一定要保留一種可能性:這位練習者正在耐心努力著。老師的耐心可不能比同學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