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看見天堂

靜坐會讓身心舒暢,靜坐會讓情緒緩和,靜坐甚至會讓人看到黃色的光、金色的光,看見滿天神佛,看見天堂。

所以很多人喜歡靜坐。

所以很多人一靜坐下來,滿腦子想著曾在書本上讀過的描述,念著上次坐時體驗到的一點快感。

阿姜查的話,是很重要的當頭棒喝。

We don’t meditate to see heaven, but to end suffering.
我們靜坐不是為了看見天堂,而是為了要終結痛苦。

《五燈會元》裡記錄了臨濟義玄禪師的一段話,就是成語「當頭棒喝」的典故出處:

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中國唐代的臨濟義玄禪師跟從黃檗希運禪師出家,常向黃檗請教佛法的意義,三次提問,黃檗便棒打了三次。後來臨濟和黃檗這對師徒一起,有學生問,黃檗就拿起蒼蠅拍要打學生,臨濟在一邊大聲嚷嚷著助陣。

要我是新來的小和尚,我想我會怕死。至少也會像是臨濟禪師一樣,哭著跑走跑去找以前比較熟、比較不會打人罵人的老師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黃檗還蠻好心的,告訴臨濟可以去找大愚禪師。我怎麼覺得聽起來好像在瑜珈課上,我先把學生的身體折來折去,下課後學生驚慌逃走之前,我還好心地介紹學生說,嗯,某某推拿師的工夫不錯,可以去鬆鬆筋骨調一調。 XD)

現在的環境,也沒有哪個老師敢再這樣打學生,即使是寺院裡,大概也不敢再玩「跪沙彌、打比丘、火燒菩薩頭」這些不人道的手法。

但話說回來,我們靜坐下來,又貪想著黃光、白光、金光、藍光,又貪想著什麼時候能上天堂,還真的很需要有那個當頭棒喝的力量。

沒老師來敲頭的話,想辦法自己敲吧。

脈絡、脈絡、脈絡!

脈絡非常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在網路上經常會看到各種偏方。例如說,感冒了,就是泡熱水澡,或者就是喝薑茶逼汗;咳嗽要喝「白蘿蔔蜂蜜」。進階一點的,一失眠就是酸棗仁湯,或者薰衣草(加馬鬱蘭、羅馬洋甘菊、苦橙、甜橙……)精油。

在現代的瑜珈體位法世界裡,也充斥著各種「OO 動作緩解 XX 症狀」的敘述。隨手搜尋一下,「1分鐘瑜珈.消除肩頸痠痛」、「不用花錢請人按摩,5瑜伽動作就能改善肩頸痠痛」、「打擊肩頸痠痛瑜珈肩胛伸展3招」、「腰酸背痛纏人5招瑜珈立刻得救」、「簡單瑜珈三招,遠離下背痛」、「4式失眠瑜伽動作助你度過輾轉難眠的夜晚」、「5招不流汗的瑜伽!讓你輕鬆睡好覺」、「3動作活血柔軟肩胛骨,解決失眠、肩膀酸痛」。

這類說法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脈絡不見了。

彷彿每個人的體質都差不多,每個人的生活作息習慣都差不多,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差不多。因此出現身體、心理症狀的時候,都可以一體適用各種固定的藥方(不論這「藥」是食物、中西藥、精油、瑜珈動作)。

以前在上中醫課程時,常常聽到老師說,「沒有人是照著書上的描述在生病的」。疾病、症狀總是因時、因地而異,因人而異。中醫的精神在「辨證論治」,用白話來說,就是量身訂做。因為眼前的這位患者有這樣的條件,有這樣的需求,因此開出某種特定的藥方。

瑜珈如果要講療癒效果的話,應該也是基於這樣的立場吧。

Leslie Kaminoff 老師是這樣說的:

所有事都得看脈絡。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說像是「這個瑜珈動作會解決那個問題」這樣的句子。
因為這樣的句子裡沒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對誰來說?」每個人都是非常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歷史。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說,事實上,瑜珈體位法不是什麼具體的事物。沒有瑜珈體位法這種「東西」。一個瑜珈體位法就是一個動作、姿勢。這是個動詞。這是某個人做的某件事。瑜珈體位法的脈絡,就是在做這個動作的那個人。

大聲唱歌,快樂跳舞吧!

如果你一輩子都喜歡跳舞,但是竟然在五十來歲時被診斷出有帕金森氏症,你會怎麼辦?

Linda Berghoff 的選擇是:繼續跳舞!

帕金森氏症的病患跳舞?


photo source

是的,沒有錯。Dance for PD 就是專門為帕金森氏症的病患提供舞蹈課程的教室。 Linda Berghoff 繼續學跳舞,練跳舞,後來還成為 Dance for PD 的老師。

你可能以為沒辦法跟著節拍動,但其實你的腦子沒問題。腦神經學家 Nathan Urban 說,「大腦絕對有節奏感」:當你專心時,你的大腦會產生快速的電子脈衝,也就是 gamma 波;當你放鬆時,大腦會製造出緩和的 alpha 波。

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這種內在韻律,就是是身體裡的小時鐘一樣,在走路、運動、思考等活動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帕金森氏症會破壞腦子裡的這種韻律,也因此常常會出現身體不自主顫動的現象。但這些狀況是可能可以改善的。

舞蹈老師 Lucy Bowen McCauley 的經驗是,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音樂一放出來,這些帕金森氏症患者就變身為舞者了。他們看起來姿勢優雅,也能夠隨著節奏律動。」

看著這些報導,我想起電影《搖滾吧爺奶》(Young at Heart)裡的那些活力十足的爺爺奶奶,他們組成的合唱團,在電影上映之後,仍然繼續歡唱: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練瑜珈,練太極拳,散步,爬山,跳舞,都好。讓腦子裡的節奏帶著整個身子歡樂律動起來!

大聲唱歌,快樂跳舞吧!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一早下了陣雨,雨停了之後我上樓去掃掃積水。陽光在雲層後面慢慢探出臉來。我簡單伸展一下身體,忽然聽到幾隻樹鵲機關槍也似的叫聲。

樹鵲邊叫邊飛,我順著他們飛行的路徑,又看到其他的鳥群,在樹鵲聲音以外,還有好幾種不同的鳴禽在唱歌。

然後我就呆呆地站著聽著老半天。真好聽。原本在家裡根本注意不到的聲音細節、層次,全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了。

不插電,不花錢。沒有人策展,沒有人行銷宣傳。我只是運氣好,剛好碰上這場音樂會。我只是運氣好,剛好還有眼睛可以看,還有耳朵可以聽。聽見這些聲音的流動,感受這些能量的流動。

想到曾經讀過 TKV Desikachar 這麼解說 Prana(生命能量):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Prana 有自己的流動變化
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出 Prana 會回復的環境與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做得不夠;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太多。想盡辦法去控制那些不可能控制的。終究,不能控制的,還是不能控制。

像是李安的電影《推手》裡,練了一輩子太極拳的老先生,按捺不住情緒,和人起了衝突,而被從來也沒練過武功的老太太嘲笑,「你終究沈不住氣,壓箱那兩手,遲早要露出來」。

是啊,我們都是那老先生。我們靜坐,我們調息,我們練功。我們都想著練成絕世武功。

我們想控制身體,我們想控制呼吸,我們想控制精神心靈。我們想控制整個家庭、整間辦公室、整個國家、全世界;或者,我們只是很單純,很卑微地想著要控制自己的衝動、自己的胃口和脾氣。

這老太太講出了非常高境界的練氣心法:「氣要散,不要練!」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位老太太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說的另外一套練氣心法:

五十多年來,我探索各種呼吸技巧,對我最有效的,就是要喚醒我的覺知、我的意識,然後輕輕鬆鬆、毫不費力地呼吸,而不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做呼吸」這件事。

安安靜靜停在一個動作裡,安安靜靜停在呼吸裡,安安靜靜站著或坐著。

看看這段影片,聽聽好聽的音樂吧:

\[Teahupo’o, Du Ciel\]\[2\] from \[SURFING Magazine\]\[3\] on \[Vimeo\]\[4\].

一成不變的每一天?

立春剛過,又是新正(sin-chhiann)年頭。好像每年過年就是這麼回事。行禮如儀,能過就趕快過去吧。這種時候,就會讓我想起來好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 Groundhog Day(中譯《今天暫時停止》)(男主角是我超愛的演員 Bill Murray!)。

(剛剛查了一下,這是 1993 年出品的電影,竟然那麼久了?)


pic by CHRIS PIASCIK, source

Bill Murray 飾演的角色連續好幾年都得去現場採訪二月二日的「土撥鼠日」活動,但這一次不一樣,他們遇上風雪,沒辦法直接回到匹茲堡,得被迫留在小鎮過夜。一覺醒來後,時間是二月二日。再一覺醒來,時間是二月二日。再一覺醒來,時間還是二月二日。

時間暫時停止下來。或者說不是暫時停止,而是,每一天醒來,都是同樣的一天。一模一樣的天氣,一模一樣的工作,一模一樣的人際關係。

他發現自己陷在這個日復一日的時間陷阱裡,無處可逃。不管再怎麼懊惱,鬧鐘上顯示的還是同樣的那一天。

電影裡沒有英雄或者救世主出現來拯救世界。真實世界裡也沒有。

不接受,不面對,不處理,那就還是在原本的陷阱裡繼續掙扎,在 samsara(輪迴)繼續流轉。

這個角色沒有得到超能力、沒有更多的財富、沒有權力地位,他沒辦法改變他的外在處境。怎麼辦?山不轉路轉;喚山山不來,便向山走去吧。

一開始他利用這時間陷阱進行破壞,酒醉駕車,在工作的新聞現場惡搞,甚至自殺。這些動作,不僅打動不了女主角的芳心,更重要的,一覺過後,他還是在一樣的時空裡醒過來,知道還是得再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心情更加沮喪。

後來在女主角的提點之下,他開始努力改變自己。反正一整天就是同樣的一整天,他早就經歷非常多次「這一天」了,誰會在哪裡發生什麼事,他也早就都知道了,於是他可以在別人車輛爆胎時幫忙換胎,別人噎住的時候用哈姆立克法救人一命。反正一整天就是那樣的二十四小時,他開始學彈鋼琴、法文,還有冰雕。

好萊塢的電影,最後當然還是抱得美人歸。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一成不變的外在條件下,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些什麼事?

很多人覺得,等我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存到一百萬、一千萬、或者更多更多的金錢,等我拿到這項認證、那個頭銜,等換了新車、新房,等小孩長大,總之就是一堆外在條件改變了,人生就會更幸福快樂了,不是嗎?

Ruby on Rails 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成功」的創業家)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The day I became a millionaire(中譯:Ruby on Rails發明人的告白:賣掉股票、變身百萬富翁的那天,我得到了什麼呢?)。亞馬遜集團的 Jeff Bezos 投資他的公司之後,他也變身「百萬富翁」,一陣子之後,他也買了一輛黃色的藍寶堅尼,「雖然這很棒、很美好, 但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給你內心中最深層的滿足感。」

他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帶給他滿足、快樂的事。

真正讓我感到滿足的,是用Ruby語言寫程式、開發Basecamp、寫部落格文章、拍照片,享受那些學習跟娛樂,那些我本來就負擔得起的生活。

真要說什麼體悟的話,我發現真正讓我快樂的,其實是全心專注時所得到的寧靜與心流狀態(flow)。感覺就像我去把舞台上那百萬富翁的專屬布幕拉開了,才發現布幕後面最重要的東西,我早就擁有了。這讓我滿心震驚與敬畏。但我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文章裡 DHH 引用了香奈兒創辦人 Coco Chanel 的話: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The second best things are very, very expensive.

生命中最棒的東西是免費的。第二棒的東西則非常、非常貴。

DHH 認為 Coco Chanel 的話沒錯,

但我要補充一點。最棒的東西,比第二棒的東西美好太多太多了。第二棒跟之後的東西則差距不大。程度完全不一樣。

你一旦顧好了那些最基本的東西,那麼生命中其實沒多少其他東西值得你耽誤人生。你很可能已經得到或是看到最棒的東西了(雖然你可能還不知道)。建議你珍惜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