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技巧

svatantra

TKV Desikachar 說:

瑜珈的目標,就是「自己的技巧」(svatantra)。

Sva (स्व)這個形容詞的意思是「自己的」(of self),tantra(तन्त्र)這個名詞,古譯「本續」,後來又有中譯「密續」,或者音譯「坦特羅」,動詞字根 tan 的意思是「延伸」,後綴 tra 則是指「工具」,整個字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技巧」(technique)(可以參考 spokensankrit 這個網路字典)。

照 Desikachar 的講法,「我們早就具備了這些技巧,只是得從自身挖掘出來。」

以呼吸為例,呱呱墜地以來,如果不會呼吸,如果不具備呼吸的技巧與能力,我們哪能活到現在?只是,成長的過程裡,許許多多的干擾出現,養成種種壞習慣,也漸漸遺忘了本來輕鬆呼吸的技巧。

因此我們得重新學習。聽這個老師那個老師教這樣那樣的技巧,練習再練習。一直到我們消化完了這些新學到的技巧,忘了這些「作為技巧的技巧」,有意識或無意識喚醒自己原本具足的一切,而不再需要依賴其他人。

是謂 svatantra。

第一課就是最重要的功課!

你上過多少課?多少次特別的進階課?多少次工作坊?多少次上課前興沖沖、上課時喜孜孜勤奮筆記錄音錄影、下課後沒幾天就全忘光光?

音樂家 Philip Glass 師事法國作曲家 Nadia Boulanger,他回憶老師教學裡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點,基礎課,包括和聲與對位法的基本功;第二點,專注(paying attention),這是她最難的一課;第三點,也就是她一再提及的,要「努力」(making an effort)。

Philip Glass 回憶這三件音樂課所學到的事,其實和靜坐練習是一模一樣的。專注、努力,以及一練再練的基本功。「只要你能夠學到這些,就受益無窮了。」

第一課就是最重要的功課! The first lessons are the best lessons.

以體位法的練習來說,在基礎課學到的山式、下犬式、山式,最單純的坐姿,如 sukhasana 或者 dandasana,或者大休息式(savasana),都是可以一再玩味,愈陳愈香、愈挖掘愈豐富的動作與姿勢。

呼吸調息(pranayama)的練習、靜坐的練習,或者其他技藝、手法的練習,其實也都一樣。

比較困難的是,遇上那些真的能讓我們受益無窮的基本功、基礎課時,我們是不是真的能敝開胸懷,讓自己安住在其中,緩慢地咀嚼、消化。

陰瑜珈是什麼意思?

練瑜珈一陣子的朋友,說不定都已經有這種概念了:Hatha(哈達)瑜珈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好多年以前我在一個教室裡聽到工作人員如數家珍似的,對著新來的學員背著台詞,「哈達瑜珈傳承五千年……」,我的下巴都快掉下來了。)相對的,熱瑜珈、陰瑜珈則是二十世紀後期新開創出來的練習方式。

Paul Grilley 的講法,他練習 Hatha 瑜珈多年,還是常常會在靜坐時有些身體上的障礙,在解剖學、「道家瑜珈」(Taoist Yoga,別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真的不太理解)、傳統中醫經絡的幾個系統中,找到了一種可以與 Hatha 互補的練習方式。他稱為 Yin Yoga。

Paul Grilley 的「道家瑜珈」老師 Paulie Zink 也自稱是 Yin Yoga 的創始人(孰是孰非,對我們來說,不是重點,至少這兩位老師都沒把 Yin Yoga 拿去當註冊商標)。照 Paulie Zink 的說法,陰瑜珈是「為了促進成長、清除能量阻塞、增進循環的靜止動作」(而陽瑜珈則是「為了開發核心力量、肌肉緊實、平衡、促進活力的動作」)。

現在市面上常見到的陰瑜珈的練習原則,多半是依照 Paul Grilley 所描述規範的,像是停留在動作裡比較長一段時間(三分鐘,五分鐘,甚至更久),肌肉的力量盡量放鬆,以便讓結締組織得以有機會伸展,恢復,改善,進而活絡關節。

Paul Grilley 很清楚地指出,陰瑜珈並不是一套自足的練習系統。他的意思是,我們還是需要讓肌肉有足夠的時間運動(他認為肌肉屬陽,結締組織屬陰),只練陰瑜珈是不夠的。

以我自己來說,陰瑜珈最吸引我的,不是後來被愈來愈常見的「經絡瑜珈」式的練習說明(很多陰瑜珈的老師會說,「今天我們要伸展的是『肺經』」(或者肝經或者什麼經),而是 Paul Grilley 在 Yin Yoga 早期版本的副標題:Outline of a quiet practice

這是一種安安靜靜的練習。這是一種慢慢靜下來的練習。靜下來的可能是肌肉的掙扎力量,靜下來的可能是我們的呼吸,靜下來的可能是我們不斷向外追索的感官。

總之,能靜下來的,我們就享受靜下來的狀態。還沒能靜下來的,我們創造機會,創造空間,給足我們能給的時間,等等看,說不定,也能夠靜下來一點點。真的今天還靜不下來的,那就讓「想靜下來的要求」也靜下來吧。

會不會這樣安靜下來的練習方式,才是傳統的練習方式?

或者再跳一層吧。管它是不是真的五千年一萬年的傳承,我們就先靜下來一小段時間,看看我們自己到底多厭惡、多喜歡這樣的方式。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

雖然上課時,我也常常會幫同學調整姿勢,或者上課前、大休息後,我也常常會提醒同學,能不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在往前倒或者往後躺,靠左傾或者向右傾。但我始終認為,如果有所謂「好姿勢」的話,應該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自己調整,讓自己回到舒服自在的狀態,而不是看著鏡子、拿一把尺的調校結果。

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 Amira Alvarez 說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很多學生會告訴他,「我老公 / 老婆 / 媽媽 / 醫生 總是一直提醒我,要坐正、坐直。我好像總是沒辦法坐好。我的背痛得要命啊。」

Amira Alvarez 的說法是,「彷彿『姿勢警察』總是如影隨形」。

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要調整姿勢時,我們的腦子裡說不定真的就一直帶著一位「姿勢警察」,時不時哨子就嗶嗶作響。更有趣的是,這警察會提醒的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別人,而不是自己。

到底什麼才是「好姿勢」? Amira Alvarez 認為:

好姿勢是觀念改變的結果,包括姿勢到底意味什麼、以及如何達到想要的姿勢。好姿勢不是靠辛苦掙扎而來的。

真的是非常亞歷山大技巧的說法。我們得改變觀念,改變想法,改變認知的方式。腦子裡能順利地運作,把不需要、不該要的念頭放掉,事情就會簡單多了。

哪些是不需要、不該要的念頭?

譬如說,認為好姿勢是硬撐出來的結果。「ㄍ一ㄥ」著不動並不會產生好姿勢。人活著就得動,即使靜坐,氣也還在流動,沒有「ㄍ一ㄥ」著的狀態。

譬如說,認為有一種(甚至只有一種!)姿勢,只有這樣做,才會是好姿勢。很多練瑜珈的人常常以為,開骻就只有大腿外旋這樣的方向,肩膀打開就只有夾緊肩胛骨這種方式,捲尾骨一定對或者一定錯。看情況,CONTEXT!看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看我們是如何協調進入、停留、離開一種姿勢。

姿勢不是只有四肢、軀幹的事,不是「身體」的事而已。換個角度來說,「身體」不只是四肢軀幹,「身體」裡還有呼吸,還有情緒,還有思考,還有精神狀態。

你是不是拿著手機或者看著電腦螢幕在讀這篇文章?(不然咧?)你能夠感覺到現在整個身體的狀態嗎?不需要照鏡子,注意看看自己的骨盆,自己的雙腳,自己的肩膀脖子吧。調整看看,聽聽自己的呼吸,夠不夠舒服?

這些都不需要、都不該是「警察」吹著刺耳哨音警告的結果。好像是丘陽創巴講的吧,練習靜坐,如果能夠坐著坐著,腦子裡不再有那個監視自己的人,那應該就算稍微進入狀況了。

練習,為了練習本身

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無聊。

練來練去,就是那些個站姿、前彎、後彎、扭轉,或者加一點倒立,反正就是那些重覆來重覆去的動作嘛。這個老師和那個老師的指令聽來聽去好像也都差不多,不是右腳往前,就是左腳往前。(不然咧?)

音樂家 Philip Glass 說過一個例子:他曾在一年半的期間內,連開了四十場音樂會,內容都是一樣的,有人問他:「你怎麼有辦法撐下去?不會很無聊嗎?」他的回答是,他一直都在練習如何在重覆的音樂會表演中,發現每一次演出的樂趣。

一次又一次的弓箭步,一次又一次的戰士二、三角式,一次又一次推得上去或者推不上去的輪式,一次又一次穩定或者不小心摔下來的頭倒立。有一段時間,我心裡也非常懷疑,每天就反覆練這些一樣的動作,然後呢?

又是拜日式,而且每天還不只練一次,而且還一套拜日式,拜完了 A 還有 B 要繼續拜好幾次。看著旁邊的同學已經到某個動作了,我還卡在這裡。其實我也不是真的卡在「這裡」,我卡在「然後呢?」。

(photo source)

練鋼琴也練習靜坐的 Philip Glass 是這樣說的:

你練習彈鋼琴並不是為了要表演,而是為了練習彈鋼琴本身。就音樂來說,你並不是練著練著,然後有一天就變成一個演奏會上的鋼琴家。你就是練習。練習的本身,和練習的表現是一樣重要的。

他說他在演奏自己二十年前寫的作品時,就像是那是全新的曲子一樣。「我並不是假裝那是新的作品。那非得是新的不可。你沒辦法騙人的。」

彈鋼琴是這樣。練瑜珈是這樣。靜坐是這樣。過日子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