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相反方向的力量

世界真複雜。我們得訓練自己,能夠有能耐適應這複雜的世界。有一種可能的方式,是練習發展出讓身體、精神能同時作用在不同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讓這些不同、相反方向的力道彼此之間找到平衡,進而化解掉複雜結構裡的緊張壓力。

例如戰士一 Worrior 1 Virabhadrasana 1的底層結構:


(Picture source: Leslie Kaminoff / Amy Matthews, Yoga Anatomy)

以腳掌來說,前面的腳,重點在腳趾頭的趾球(toe mound)往下紮根,而後面的腳,重點在腳根下沉穩定。

以膝蓋來說,前面的膝蓋要彎,或者屈曲(flex),方向是向前,後面的膝蓋要直,或者伸展(extend),方向是往後。

以髖(hip)來說,前腿這一側的髖要穩定地往後,而後腿這一側的髖,則是要往前推移。

這樣的練習,在瑜珈的世界裡,稱之為 Pratikriyā Bhāvana,pratikriyā 指的是相反的力量,bhāvana 就是培養、練習(附帶一提,「靜坐」的練習,在梵文裡用的就是 bhāvana 這個詞)。

彷彿有點像是多工(multitasking)的訓練。我們同時讓前腿彎曲,後腿伸直;前腿這一側的膝蓋彎曲,往前,同時這一側的髖要往後。後面腿這一側的膝蓋伸直,而髖則是要往前。

在戰士一這個動作,就如同在這複雜的世界裡一樣,我們同時要面對相反的張力,不停地在既要往前又要往後的衝突之間,想辦法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平衡。

不能只顧前腳,不能只想著後腳。不能只有一味地往前衝,也不能永遠只守著穩定的大後方不想、不願意動一動。開始往前衝,就要小心,即使在往前衝的過程裡,仍要細心留意,往前衝的力量裡,還是要能包容一部分往後的緩衝空間;穩定的後備根源、地基,也得隨時有些可以探出頭、向前出發的試探或準備。

這樣的動態平衡,說不定就可能回過頭來緩解掉結構(戰士一的結構、日常生活世界的結構)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

碎形的世界觀

Fractal_Broccoli

仔細看看這顆花椰菜,它的尖端,它的每個小單位和大單位,幾乎都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尺度或大或小,形狀都差不多。小單位裡的結構,和大單位裡的結構,和整體的結構,都是依著同樣的原則形塑而成。

這就是所謂的「碎形」(fractal)

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
不論事物的大小,不論觀察視野的遠近,碎形裡的複雜形態,幾乎完全一模一樣地重覆著。

瑜珈老師 Gregor Maehle 指出,瑜珈練習的背後,也是一樣的原則:

舉例來說,體位法(asana)的練習,只有在結合 bandha(能量鎖 engergic lock)、瑜珈式的呼吸(yogic breathing)、視覺焦點(drishti)、執持(dharana)等原則時,才算有效。我們在深入探究呼吸法(pranayama)時,也可以發現一樣的模式。呼吸法的練習,必須結合體位法,同樣也應用能量鎖、視覺焦點、梵咒(mantra)(聲波)、身印(mudra)(能量印 engergic seal)等原則。而當我們再繼續更深入 pratyahara (感官收攝)(不受外在刺激的影響),仍然適用同樣的原則。感官收攝必須配合各種瑜珈的輔助原則才能達到,應用能量鎖、身印、梵咒、視覺化等原則,在體位法、呼吸法的練習過程中執行完成。當深入到瑜珈的第六支,感官收攝,執持(dharana)(精神專注於一處)就能顯現。執持和體位法、呼吸法、感官收攝一樣,也是靠著應用梵咒、專注於脈輪、能量鎖、身印、視覺焦點等等原則才能完成。瑜珈練習的最後兩個面向,靜慮(dhyana)和等持(samadhi,或譯為三摩地、三昧)也是一樣,只是再一次更深入到這些顯現同樣模式和細節的瑜珈技巧裡。

Maehle 老師用了很多的專業術語,可能有點讓人摸不著邊。我們也可以從更簡要的方式來看。

《瑜珈經》裡對於體位法的練習原則有非常扼要的描述:sthira 和 sukha,穩定和舒適。如果我們依照碎形的世界觀來看,這些原則應該同樣也可以應用到呼吸法、靜坐的練習。

表面上看,這些說法的背後,似乎隱含了一種發展的順序:體位法 —> 呼吸法 —> 靜坐。(或者像是瑜珈八支的練習次第。)不過回到碎形的想法裡,事物的尺度、觀察者的角度,其實都不影響這些結構、模式。就像這些冰的圖像,何必非得規定,一定是誰先誰後,誰模倣誰呢?

Frost_patterns

即使有先後、次第的關係,重點還是在於,在體位法之前(或者之後)、在靜坐之後(或者之前),還有每天日常的生活啊。

「呼吸:身心間的橋樑」工作坊

workshop-breath

進度報告:名額已滿!

常常呼吸不順、胸悶、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有時候「忘了呼吸」? 日常生活或者練瑜珈的過程,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呼吸? 有哪些壞習慣,會阻礙我們好好呼吸?

  •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瑜珈式呼吸」?
    呼吸的操作型定義 具體操作練習

  • sthira/sukha(穩定/舒適)的指導原則
    結合體位法的結合

  • prāṇāyāma प्राणायाम 是什麼意思?prāṇa प्राण 是什麼意思?
    調息、呼吸法的基本練習kapalabhati 練習

  • 不同層次的呼吸:能量的流動
    全身的呼吸

  • 靜坐裡的呼吸
    觀照呼吸,觀照思緒

時間:2016.01.09 星期六 下午兩點到五點

地點:KT Lab 身心實驗室(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65巷8-3號2樓)

費用:1000元 舊生800元,兩人同行1500元

六人以上開課,上限十二人。位置有限,額滿為止!

意者請來信報名。

(可以直接到教室繳費,或者來信詢問轉帳資訊。) (繳費完畢才算完成報名哦!)

「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是隻書蟲,不讀書不讀字就覺得日子過不下去;我貪睡,每天早上都賴在被窩裡不想起床;我一天一定要照三餐喝三杯咖啡不然就沒精神;我的下背很緊,做太深的前彎總是會拉傷右下背,而且怎麼樣也沒辦法做太深的後彎;我脾氣很不好,一句話要我講兩次我就沒耐性了;我有職業病,什麼東西都得對得整整齊齊,而且最好不要讓我抓到錯別字,不然我一定又會發脾氣沒耐性了。

我們總是想盡辦法來定義自己,照各種方式來都好,血型、排行、太陽上昇月亮星座、八字命盤、辦公室同事或者其他親朋好友的評語。

照鏡子。

想盡辦法用抓得到的或者摸不清的標準、形象來定義自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人,然後,自己也就認同這樣的說明定義。「不行啦,我這種人,才不會那樣做啦」,「可是如果那樣做的話,就不是我了啊。」

雕塑家 Louise Bourgeois 說過一句非常棒的話:

I am not what I am, I am what I do with my hands.

louise_bourgeois_hand_anne leibowitz (Photo by Anne Leibowitz)

重點不是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即使真的能算得出來這「究竟」到底是怎麼回事)。重點是,我們做了什麼事(以及,我們怎麼做這些)。

與其去追問一個很難說得清楚到底對或不對的本質(「我就是這種人啊」),不如去問,到底具體上我們做了哪些事,採取哪些行動,這些行動帶來了什麼效果。

就像常常聽到同學說,「可是我雜念很多,根本靜不下來,完全沒辦法靜坐啊」,或者,「我的筋骨很僵硬,沒辦法像老師那樣折來折去啊」。這些可能都是事實的描述,但這些事實,並不是不能夠調整,不能夠改變的。

觀察到雜念很多的時候,可以怎麼做?順著隨機飄浮出現的雜念四處閒逛看風景,是一種選擇;停下來重新感覺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呼吸,讓自己暫時安定個幾秒鐘看看,也是一種選擇。

觀察到自己的筋骨很僵硬,沒辦法讓前胸貼大腿,還可以怎麼做?「沒辦法,我就是沒辦法做這些動作」,這是一種選擇;拼命抓住腳掌用力拉扯身體,是一種選擇;彎曲膝蓋,慢慢深呼吸,看看一兩分鐘之後身體有變成什麼狀態,這也是一種選擇。

暫停一下下,想一想,重新選擇,行動。說不定我們都有機會發現,原來我們也可以不一定要扮演以前所認定的角色。

就如同底下非常棒的描述:

我不在何處,非誰,亦不在何物之內。我所不在何處,不在誰中,亦不在何物。(《中部》《不動利益經》

I am not anyone’s anything anywhere; nor is anything of mine in anyone anywhere. (MN 106, Aneñja-sappaya Sutta)

該從外面看,還是該從裡面看?

有兩種教和學的方式。一種是老師站在外面,看著學生,「嗯,你這樣做錯了哦,你應該這樣做或者那樣做才對。」

一種是老師站在旁邊,看著學生,「嗯,你要不要試試看,如果這樣做的話,你的腿或者你的肚子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換成那樣想的話,你的呼吸或者你的心情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davinci-circle

不一定是哪一種教和學的方式才對。而且,老師和學生,也未必就是不能調整和變化的角色。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又當老師、又當學生。

我可以練習睜大眼睛,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從外形快速取得必要的資訊。例如說在戰士二,「哦,原來我的右肩膀一直這樣聳著啊」,「我的兩條手臂還真的一高一低呢」,「咦,怎麼我整個軀幹都傾斜向前面那條腿的方向去了,拉回來、拉回來」。

同樣一件事,我也可以換個方式做:「練習睜大眼睛,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只是,把眼睛換成內在的觀察裡,把具象的鏡子,換成抽象的、想像的鏡子。同樣是戰士二,閉起眼睛,停留一段時間。「哦,我的重心好像跑到前腳太多了的樣子」,「怎麼才停個半分鐘,肩膀和脖子這麼痠啊」。

「從裡面看」,「從外面看」,彷彿是互相衝突的兩種方法論,但兩者是互補的,「從外面看、從裡面看」,說不定可以變成是「從外往內」、「由裡向外」。

同樣再用戰士二為例,試著閉上眼睛,想像兩條腿的根部不是在鼠蹊、骨盤的高度,而是在軀幹裡正中間的位置,後面的腳掌除了往下踩穩之外,感覺看看兩隻腳和整個身體連結有沒有更清楚。想像的畫面清楚了之後,試著再重新張開眼睛,看看鏡子裡的自己,差別在哪裡。

或者先用鏡子裡的訊息調整好兩條手臂,調整好脊椎和軀幹,不要拱背、不要翹屁股。然後閉上眼睛,把手臂想像從胸口延伸出去的線條,脊椎和手臂像是兩條垂直相交的線條,往上下、往前後慢慢變長。觀察自己呼吸的狀態,觀察自己胸口、後背的感覺。觀察自己閉眼和睜眼的差別。

「從外往內」、「由裡向外」是可以慢慢融合成同一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