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非常多時間,都是坐著的。現代人享有各式各樣的坐具,但在還沒有舒適的坐具之前,人們很可能是或者席地而坐,或者跪坐,就像是瑜珈裡的金剛坐(vajrasana)一樣。
(參見 FIXED GEAR, THE SORES AND THE COMPLEMENTARY DO’S,裡面列出 BKS Iyengar 的 “Illustrated light on yoga” 關於 vajrasana 的重點。)
該怎麼坐變成一個大問題。
除了軀幹要能輕鬆直立之外,和「坐」這個動作最直接有關係的,就是我們的骨盆,以及坐骨。
到底應該怎麼坐,照 Adrian Farrell 老師的說法,「從脊椎的角度來看,坐和站是非常相似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知道該怎麼好好站著,那就沒有理由不這麼坐著。
簡單講,坐的時候,你的骨盆,應該「站在坐骨上」,平衡穩定(因此輕鬆舒適)「站在」坐骨上。
椅面的材質、形狀影響也很大。再套一句 Adrian Farrell 老師的話,「如果你能站在上面,那你就能坐在上面」,想想看家裡的沙發,你能平穩地站在沙發上嗎?坐上沙發時,骨盆、脊椎變成什麼狀態呢?
很多人其實習慣是把「躺」在沙發上的「坍塌」當成「放鬆」。(類似的情況,在公車或捷運的座椅上,也時常出現。)
回想看看瑜珈課練習過的「船式」(navasana)。根據 BKS Iyengar 在《瑜珈之光》裡的說法,「身體由臀部保持平衡,脊椎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地面」(The balance of the body rests on the buttocks and no part of the spine should be allowed to touch the floor.)。(這其實是半船式 Ardha Navasana 的說明,只是這本書英文原文和中譯本裡的船式 Paripurna Navasana 都沒「步驟和技巧」的說明,而且在半船式的說明中也特別指出,半船式和船式這兩種體位法的差別就在於「腿部的位置不同」,可以推論出,脊椎和臀部該注意的事是一樣的。)
通常我們對哺乳類「脊椎」的認識應該都是「7頸椎、12胸椎、5腰椎、骶骨和尾骨」。如果我們將依照這種脊椎定義,以及 Iyengar 在《瑜珈之光》裡的文字說明
身體由臀部(buttocks)保持平衡,脊椎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地面。
合在一起來看的話,大概就會知道,在船式要把腿伸得又直又高,而且同時「脊椎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地面」,幾乎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了(至少我真的沒辦法做到)。
平常我在教船式的時候,常常鼓勵同學,先別想著腿要抬得很高、伸得很直,而且把注意力帶回到「怎麼坐」的這件事:我們是坐在坐骨上,還是利用尾骨來幫忙支撐,變成「坐骨、尾尾三點共平面」,而達到看似表面穩定的樣子。
試試看吧:在地板上好好坐著,彎曲膝蓋(暫時不管要不要併攏),雙腳同時離地後,能不能回到「只坐在坐骨」(或者,「站在坐骨」)的狀態。尾骨呢?尾骨已經受到壓迫,靠在地面上了嗎?
不太清楚嗎?換這種方式試試:拿塊瑜珈磚,確認自己的坐骨已經穩定「站」在瑜珈磚上,然後摸摸看自己的尾骨。調整自己的坐姿,輕鬆坐穩,但別坐在尾骨上。再試著一隻腳離地,回地板,另一隻腳離地,回地板。接著再試試看,兩腳一起微微離地一點點(一點點就好,less is more!),能繼續讓自己的尾骨穩穩「站」在瑜珈磚上嗎?在這種狀態下,呼吸還順嗎?那些肌肉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就啟動了呢?下腹、上腹、下背、上背的情況如何?Ok,感覺撐好久了,放下雙腳,回味一下剛剛的過程吧。
的確是有點辛苦,的確是不太容易。但比起模倣出照片裡的樣態,我自己是覺得,這些不同的嘗試,觀察,感受,好像有趣多了。
與其說瑜珈體位法是在做一些動作、擺一些姿勢,我覺得倒不如換個方式來理解:我們在什麼情境、條件下,進入另一種狀態,這個過程,我們付出哪些代價,我們得到哪些體驗。
下次上瑜珈課、下次搭捷運、下次坐在餐桌前準備用餐、下次拿著手機看著電腦螢幕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記得都試試看,體會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坐,自己的尾骨到底是怎麼站著的!
- 其實中文裡的「坐」,原本就是指「雙膝跪地,臀部靠在腳後跟上」,「抬起臀部,保持準備拜伏的恭敬姿勢叫『跪』;身體放鬆,臀部落在腳後跟上叫『坐』;由跪姿再彎腰把頭叩到地面叫『拜』;兩膝著地,伸直腰股,叫做『跽』」。(《王力古漢語字典》)
參見〈中国古代“坐”姿与坐具形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