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有可能是很棒的禮物

“Life if suffering”、「一切皆苦」(還有人說「眾生皆苦」),是很多人對於佛陀教法的基本印象,或者認為這就是佛教教義的核心思想。

依阿含經的內容,佛陀教的是「四聖諦」,裡面的苦諦(dukkha saccã)指的是:出生、變老、生病、死亡、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也就是五取蘊(five clinging-aggregates)是帶來壓力、讓人痛苦的。

重點是,不只有「苦諦」而已啊。重點是,人生不只有壓力、痛苦、折磨而已啊(“Life Isn’t Just Suffering”)!

四聖諦大概是這樣子的:

There is suffering, there is a cause for suffering, there is an end of suffering, and there is a path of practice that puts an end to suffering.
有痛苦,有痛苦的原因,有痛苦的終結,還有能夠終結痛苦的練習方法。

一不小心,我們就以為人生只有痛苦。但痛苦稍微減輕一點,我們能夠喘口氣之後,一不小心,我們又都忘了曾經受過的苦。

有人認為,歸根究柢來說,真正的問題是這樣子的:

how skillfully are we handling the raw stuff of life?
我們能夠如何有技巧地處理生命裡各種原始素材?

當我們試著去把這些原本生冷未熟的原始材料烹調成一道道營養甚至美味的料理,試著練習善巧地處理種種困難、麻煩、問題,我們就有機會瞭解,這些苦難,說不定都有可能是很棒的禮物:

我們認為是問題的事情,可以變成是上天給的禮物。我的優勢之一,是在小時候曾經脊椎癱瘓過。因此我可以體驗到下半身不能動的感覺。在當時,那還不算是禮物,但這事情可以變成是禮物。我的哲學是,「別浪費苦難」。我們都得承受苦難。事實上就是這樣。並非所有的事都是苦難,但我們的確都得受苦,別浪費這些苦難。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真正該問的問題

When you encounter a problem, most people think, “What should I do to fix it?”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am I doing to cause the problem?” Thinking about it this way allows you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way you can eliminate the cause.

遇到問題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說,「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我做了什麼事,才導致這個問題?」這樣子來看事情,讓我們得以發現問題的來源,也讓我們可以消除產生問題的原因。

上面的話,出自 Alexander Technique 的一位老師 Betsy Polatin。例如,很多人常有肩頸、下背酸痛的困擾,多數人對於這種困擾的直覺反應是,「我應該做哪一種伸展的姿勢,來化解肩頸或者下背的不舒服?」,或者「哪裡會有好的按摩師父?」按摩完了,瑜珈課伸展完了,當下或者兩三天之內,會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報償。再過兩三天,又打回原形,酸的部位還是酸,會痛的,繼續痛。

身體的使用如此,心靈、精神的狀態也一樣。不論是煩躁、憤怒、懊悔、憂傷、痛苦和壓力(或者高興、快樂),都有各自的成因(容不容易找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了,當然)。沒對原因下手,只想迅速解除症狀,恐怕就和酸痛找人按摩一樣,症狀去得快,回頭來找你的速度更快。

剛讀到 Betsy Polatin 的這段話時,我覺得,這完全就是佛教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 嘛。先認清楚問題的根源,想辦法探索出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練習努力去除造成壓力、痛苦的原因。

說得容易啦。

所以才要一再一再練習啊。


* 很多人「苦、集、滅、道」這四個字說得順口無比,真的要理解、練習,卻不知如何下手。試試看,有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把「苦、集、滅、道」的意思講一遍,而且講出來的內容,自己也不覺得只是老掉牙的宣傳文案。 * 光是苦諦,要理解清楚就不太容易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佛教講的就是「人生就是苦」、「生命、世界,時時刻刻、處處都是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大概也不用練習什麼了,反正都是苦嘛。那不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