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靴不是設計來逛街走路的!

這一陣子天氣冷,女生們穿著雪靴趴趴走的景象又是處處可見。

好穿好脫、舒適、溫暖,再加上好看(?),大概是雪靴流行的主要原因。可是,雪靴不是設計來讓人長時間步行的!

溫暖的另一種說法是透氣不良。太常穿雪靴,或者甚至連續一整個星期天天穿著雪靴,也很容易因為雙腳長時間處在太高溫又悶濕的環境下,滋生黴菌,誘發香港腳等皮膚病症。

除了皮膚的問題之外,雪靴還有另一種危險:讓雙腳不穩定,提高扭傷的機率。幾次的冬天下來,碰到學生腳踝扭傷的例子,我常常第一時間都會問,「是不是穿著雪靴逛街?」猜對的比例高到嚇人。

關於穿雪靴的危險,英國骨科醫學院(British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的 Ian Drysdale 醫生是這麼說的

因為這種靴子柔軟又保暖,很多女孩子會覺得,穿上之後,可以讓雙腳輕鬆一點(giving their feet a break),但事實上,這常常會讓她們的腳受傷(they are literally breaking their feet)。她們的腳會滑向內側,每走一步,身體的力量就落到腳掌內側,變成八字腳。這也會讓足弓塌陷的情況更嚴重。結果就會造成腳、踝的問題,甚至到最後,影響到髖關節。

從上面的圖,可以一眼看出來什麼是歪掉,什麼是正位。

腳掌不穩定,影響的不會只有腳踝。不平衡的力量會繼續找其他的出路,找其他的代償。往上,膝蓋;再往上,髖關節、骨盤;再往上,下背;再往上,肩頸。簡單來說,牽一髮而全身就是這個意思。

那該怎麼辦?坊間最常見的解法,就是加個腳墊,讓腳墊來撐起足弓。像是底下這段影片的示範:

看起來好像問題就解決了嘛,不是嗎?

依靠腳墊來撐足弓,依靠護膝來保護膝蓋,依靠鐵衣來穩定脊椎。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受傷、急性發作的時期。說不定短期之內會覺得輕鬆一點,負擔少一點。但這未必是長久之道。

依靠種種「人體工學」的設計來完成身體本來應該做到的事,聽起來就像是把身體可以(也應該)做的事,外包給自己身體以外的力量去處理。譬如說,覺得筋骨僵硬,那就找按摩師推拿推拿、揉揉捏捏,也就可以得到筋骨鬆了的感受。

我也不知道這樣做究竟對或不對,不過如果你覺得不想事事都求人的話,訓練自己,練習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很可能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選擇什麼?老王賣瓜,當然是推荐瑜珈課囉。

每一次在瑜珈課上,我們總是從站姿開始練習。站姿最基本的關鍵,就在雙腳。練習在腳掌的內側和外側、前側和後側之間找到平衡,練習讓內足弓能輕鬆上提(核心!核心!核心),練習讓地面也成為支撐我們的力量。

練習靠自己找到輕鬆又安全的方式,走路,站立,好好坐著,好好過日子。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

雖然上課時,我也常常會幫同學調整姿勢,或者上課前、大休息後,我也常常會提醒同學,能不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在往前倒或者往後躺,靠左傾或者向右傾。但我始終認為,如果有所謂「好姿勢」的話,應該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自己調整,讓自己回到舒服自在的狀態,而不是看著鏡子、拿一把尺的調校結果。

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 Amira Alvarez 說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很多學生會告訴他,「我老公 / 老婆 / 媽媽 / 醫生 總是一直提醒我,要坐正、坐直。我好像總是沒辦法坐好。我的背痛得要命啊。」

Amira Alvarez 的說法是,「彷彿『姿勢警察』總是如影隨形」。

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要調整姿勢時,我們的腦子裡說不定真的就一直帶著一位「姿勢警察」,時不時哨子就嗶嗶作響。更有趣的是,這警察會提醒的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別人,而不是自己。

到底什麼才是「好姿勢」? Amira Alvarez 認為:

好姿勢是觀念改變的結果,包括姿勢到底意味什麼、以及如何達到想要的姿勢。好姿勢不是靠辛苦掙扎而來的。

真的是非常亞歷山大技巧的說法。我們得改變觀念,改變想法,改變認知的方式。腦子裡能順利地運作,把不需要、不該要的念頭放掉,事情就會簡單多了。

哪些是不需要、不該要的念頭?

譬如說,認為好姿勢是硬撐出來的結果。「ㄍ一ㄥ」著不動並不會產生好姿勢。人活著就得動,即使靜坐,氣也還在流動,沒有「ㄍ一ㄥ」著的狀態。

譬如說,認為有一種(甚至只有一種!)姿勢,只有這樣做,才會是好姿勢。很多練瑜珈的人常常以為,開骻就只有大腿外旋這樣的方向,肩膀打開就只有夾緊肩胛骨這種方式,捲尾骨一定對或者一定錯。看情況,CONTEXT!看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看我們是如何協調進入、停留、離開一種姿勢。

姿勢不是只有四肢、軀幹的事,不是「身體」的事而已。換個角度來說,「身體」不只是四肢軀幹,「身體」裡還有呼吸,還有情緒,還有思考,還有精神狀態。

你是不是拿著手機或者看著電腦螢幕在讀這篇文章?(不然咧?)你能夠感覺到現在整個身體的狀態嗎?不需要照鏡子,注意看看自己的骨盆,自己的雙腳,自己的肩膀脖子吧。調整看看,聽聽自己的呼吸,夠不夠舒服?

這些都不需要、都不該是「警察」吹著刺耳哨音警告的結果。好像是丘陽創巴講的吧,練習靜坐,如果能夠坐著坐著,腦子裡不再有那個監視自己的人,那應該就算稍微進入狀況了。

大叔、大嬸請注意:練習瑜珈,有效增加骨質密度!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都會擔心一個問題:老化。老化的一個重要的表徵,就是骨質流失,骨質密度降低,甚至出現「骨質疏鬆症」(Osteporosis)。

骨質流失,骨髂裡的孔隙變多,愈來愈沒辦法承受日常生活負擔身體的重責大任,一不小心,就容易骨折。

人類的巔峰骨骼質量(peak bone mass)通常在30到40歲間就會達到,隨後便會走下坡,漸漸發生礦物質流失(demineralization)現象。一般來說,女人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是停經後五年間,脊椎密度平均每年減少3-6%,而超過50%年過80歲的女性會有骨折的經歷。男性骨質流失的速率則較為穩定,在達平均巔峰骨骼質量後,依據不同部位,每年流失約0.5-2%。(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怎麼辦呢?特別是更年期後的女性,該怎麼辦呢?吃藥嗎?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骨質疏鬆藥物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及股骨骨折的副作用,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逾十二萬名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婦女當中,只有 28% 的患者在確診一年內開始服用骨質疏鬆藥物,許多患者不願服藥,就是因為想要避免腸胃不適的問題。」(研究資料請參考這篇論文。)

還有別的辦法嗎?當然有。

練瑜珈吧。


(picture source)

一天(或者至少隔天)花個十二分鐘,重覆練習簡單的十二個動作,就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

以往我們都知道,是啊,練瑜珈有益身心健康,增加肌耐力、關節可動範圍,改善不良姿勢,消除或者降低情緒壓力等等。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練習又是一回事。對於那些始終不相信的朋友,我們要怎麼「證明」給他們看呢?

改善身心健康不可能是一兩天就辦到的事。也就是說,要「證明」瑜珈的效果,研究的規模,也不可能只看短期的變化;換成白話文來說,要花不少時間、人力,以及經費。「醫學研究」最常見的贊助者就是藥商,天底下大概找不到哪家藥商願意贊助大筆金錢去研究這種不必吃藥的事。

專長為復健醫學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治療學者費什曼醫師(Dr. Loren M. Fishman)多年來一直持續在蒐集瑜珈與骨質健康之間的證據,希望能夠證明瑜珈能否作為骨質疏鬆的有效療法。(費什曼醫師本身就是一位長期的瑜珈練習者,也寫過不少瑜珈和醫療相關的書籍。)

醫學界多數認為成年以後還想再增加骨質密度的難度很高,甚至根本不可能。在特定條件下,像是太空人在失重的環境下待個兩三個星期,骨質就可能流失兩成或者更多。而很多瑜珈動作,都會增加對骨頭的壓力(可見我們非常需要這種壓力);訓練一組肌群和另一組肌群同時進行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根據練瑜珈的費什曼師醫的說法,「就能刺激骨細胞生長!」

費什曼醫師在 2005 年開始進行一項小規模的實驗性研究,經過四年後發現,「相較於七名對照組、未練習瑜珈的志願者,十七位持續練習瑜珈的志願者,其脊椎和髖關節的骨質密度都有增加。」只是這項研究的規模算是非常小。

以美國來說,每年平均大概有超過七十萬件脊椎骨折的病例、髖關節骨折的病例也超過三十萬件,找不到藥廠支持的費什曼醫師決定自掏腰包(真是佛心,真是感人啊)擴大研究規模,並和其他大學及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透過網路在全球招募了 741 名志願者,在 2005 年至 2015 年間參與研究。其中有 227 名志願者(202 人為女性)在這超過十年的研究期間,每天或至少每隔一天,都乖乖練習指定的樹式、三角式、戰士二、側三角式、扭轉三角式、蝗蟲式、橋式等等十二個瑜珈動作。(重點不是哪幾個瑜珈動作,重點在於,每天練,或者每隔一天就練,持續練。)

最吸引人的重點來了:這 227 名志願者,在參與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為六十八歲,其中有超過八成的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或已經出現骨質缺乏症的早期跡象

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先取得參與者的骨質密度、血液及尿液化學分析、脊椎和髖關節 X 光等測量資料,每位參與者都會拿到教導十二種瑜珈動作的 DVD,並參與一項網路計畫來紀錄他們的練習結果和頻率。研究進行十年後,參與者再次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結果發現這 227 名持續練習瑜珈動作的參與者,其脊椎和股骨的骨密度都有明顯改善。參與者的髖關節骨密度也有些許增加,但幅度比較不夠顯著。

在研究開始以前,這七百多名參與者總共累積一百零九起骨折病例。在這練習瑜珈、實驗研究進展的十年過程裡,沒有人再通報或在 X 光檢查中發現骨折,或者任何和練習瑜珈有關的嚴重傷害。

意思是說:瑜珈對於骨質嚴重流失者應該是很安全的療法

紐約時報的報導是這樣說的,「就算骨密度未能因練習瑜珈而增加,但卻能改善姿勢和平衡,這些也能夠發揮保護的功效。」

除了嚴重意外事件,脊椎骨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姿勢不良。上述研究的主導者費什曼醫師是這麼說的:

姿勢不良是無藥可醫的,瑜珈卻能幫得上忙。此外,瑜珈可以增加關節可動範圍、肌耐力、協調性,並且能降低焦慮,這些都有助於提昇身體站直、不致摔倒的能力。只要能不摔倒,就能大幅減少發生嚴重骨折的風險。

我們家裡都有長輩(記得上面提到的重點,那兩百多名志願參與者的 平均年齡是六十八歲),我們也都會慢慢變成別人的長輩。別的理由不說,光是能讓自己在逐漸變老的必然過程裡,還能夠繼續站穩,就值得了。

一起來練瑜珈吧!(握拳)

(本文取材自維基百科、紐約時報,費什曼的研究報告採用 CC BY-NC-ND 3.0 的授權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載 PDF 全文。)

到底是誰的責任?

前幾天寫了「站在你的坐骨上」,有些話還沒講完,例如說,該坐在什麼樣的椅子上這個問題。

很多人覺得花了大錢,買了貴參參(kùi-som-som)的設計師高貴人體工學椅,事情就解決了,腰痠背痛應該從此就遠離自己,日子應該就能過得幸福快樂才對。類似的道理,就好比有很多人覺得在高級超市買著標籤上打著「有機」字樣的食品(拉丁字母表達的,感覺會更有加成效果),吃下肚子就一定沒問題;絕大多數人也都認為,生了病,去看醫生(或者,去看名醫),刷了健保卡(或者自費給付更昂貴的藥材、新開發出來的實驗藥品),身體病痛的責任,就能夠順利轉移歸屬給其他人了。

讓我們先回到高貴人體工學椅的話題。Adrian Farrell 老師點出一個關鍵:「不論椅子設計得再棒,使用者總是會帶著自己過去的使用習慣」,「與其把錢花在購買這些名貴設計的椅子,倒不如好好學習如何使用簡單的椅子」。

我再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把名貴椅子的預算拿來上課吧,上瑜珈課、亞歷山大技巧課、任何能幫助自己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安全輕鬆使用身體的技能都好。

更簡單的比喻是,釣杆和釣魚技巧的選擇。我們的金錢預算、時間預算總是有限的。有限的預算,迫使我們非得明智地抉擇。

如果其他人來擔負照護我們自己身心的責任,這件事能夠長期有經濟並有效率地進行,未嘗不是一種選擇。但是,真的有這樣的選擇空間嗎?或者,真的有這樣的選項出現時,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已經全然失去對於自己身心的掌控能力?這樣的狀況是我們樂於接受的嗎?

一位矽谷的中醫師談到前一陣子的 Nike 運動手環的集體訴訟案,Nike 和 Apple 對這件集體訴訟案提出和解和賠款,意思是承認這運動手環並不像廣告說的那樣,能正確計算使用者運動的卡路里消耗量。這位中醫師指出一般人常見的心態

這件事背後真正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消費者願意花上百美金,買一個原本不到五美金的「計步器」?原因在於現代人對數字的迷思,認為只要有個數字去觀察、去遵守,問題就可以解決,至於數字怎麼來的、背後的理論根據、數字的代表性、準確度等等,就「太複雜了」、「不用多管了」。

你餵給我一個公式、一篇「科學報導」、一種解決方案(太多種還得花腦筋去思考,很累人的),我就照表操課,剩下的就沒我的事了。於是,人體工學椅再貴也值得買,哪個名醫要掛個號三五個月才看得到也得排下去。於是,花錢花時間上瑜珈課、上靜坐課應該就能有清楚可計算、可對價的收獲與報償

我們不見得有能力扛起一切自己身心的責任,很多事物都有限度,自然界、生命體也都侷限在某些條件範圍。但這麼說,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把所有責任都丟給其他人,也不代表那是正確(或者經濟、有效率)的選擇。

前面提到的中醫師非常生動地描寫一種場景:

如此的演變十分可悲,幾年以後,很多人可能連自己吃飽了沒有、自己有沒有頭痛等,都得靠「穿戴式電子產品」來顯示數字,即使已經頭痛的在地上打滾,如果「頭痛指數」沒有達標,還只能在臉書上說:「今天很幸運,沒有頭痛!」

中部尼柯耶82經《護國經》(MN.82/(2) Raṭṭhapālasuttaṃ,中阿含132經《賴吒惒羅經》)裡有一句話,後來南傳佛教常常唱頌

atano loko anabhissaro

《賴吒惒羅經》中譯,「此世無護,無可依恃」,依莊春江中譯的《護國經》,「世間無庇護所、無保護者」,依 Bhikkhu Bodhi 的英譯,”[Life in] any world has no shelter and no protector”,依 Thanissaro Bhikkhu 後來的英譯,”The world offers no shelter, there is no one in charge”。

Thanissaro Bhikkhu 對這句話進一步的詮釋是:

You’re free to choose. You are free to write the story of your own life because there is nobody up there taking down the narrative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You can write the story of your life right now. You can write one little bit of it right now. But sometimes that little bit can be very important. It can change the whole plot.

你可以自由選擇。你可以自由地編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因為沒有人可以逼迫你採納他們的觀點。你現在就可以編寫你自己的生命故事。你現在也可以先只寫下一小小部分的故事。但有些時候,關鍵就在這小小的一部分,很可能就改變了整個故事情節。

下一次,出現了「看手機好累,怎麼辦?」或者「腰痠背痛,怎麼辦?」的問題時,或許可以試試看「你可以自由選擇」這句咒語。當然,自由選擇之後,責任,也就不完全在其他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