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麵糰

又是做饅頭的日子。

一開始不依賴機器做麵包的時候,我總是乖乖照著書上看的、網路查的數據資料,水多少量、麵粉多少克、一次發酵時間幾分鐘。慢慢的,大概心裡也有個譜了。反正水加了一兩杯,麵粉加個四五杯。和著和著,揉著揉著,太濕了,就再加點麵粉。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太濕,太乾,太硬,太軟。

稍微不留意,好像慣用的右手,特別是手腕、前臂,就覺得痠了。警覺到這件事,我開始有意識地讓全身一起來幫忙,不再只是慣用手的力量。節奏、律動就自然而然成形了,雙腿就變成比較輕鬆的弓箭步,非慣用的左手也加進來,甚至也可以變成主要操作的機制。

在意識到肩頸比較舒服的時候,就發現,手的觸感傳回來的訊息更細緻了一些。而且不只是觸感,嗅覺也清楚了一點點,彷彿聞到麵粉裡的椰子油味和麵粉本身的淡淡的香氣。

有時候我故意散開手指,在搓揉的大動作之外,再加上掐、捏的小動作,本來以為的麵糰質地,立刻又有不一樣的狀態出現。這些狀態不會持續太久的時間,或者應該說,只要我更輕鬆、舒服地讓全身和麵糰一起律動,就能夠感受到自己以為的某種狀態,不過都是流變中的瞬間罷了。

第一次發酵過後,把胖胖亮亮圓嘟嘟的大麵糰分割了幾小坨,每一坨都再加了一小匙椰絲,再花點時間搓揉,讓新加進的椰絲和原本的麵糰充分融合。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只要我能夠讓自己保持輕鬆舒適的狀態,觸覺傳遞回來的,可以是非常豐富、複雜、細緻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甚至能夠讓我自己本來的狀態也跟著微微變化。

到某個時間點,我知道,夠了,差不多了,就讓一小坨一小坨的麵糰準備隨著時間再繼續長成他們的樣子吧。

要來蒸饅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