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滋味

「說實在的,你不覺得跑步的時候,手上還握著手機,很累贅,夯枷(giâ-kê)嗎?」

那天我繼續練跑,手裡同樣握著手機,心裡面就自己這樣和自己對話起來。

從七月底八月初我開始每天練跑到今天,差不多六十天左右了吧。一開始就是跟著節拍器,一分鐘跑一百八十步。手機軟體讓我建立起明確的肢體節奏。

跑了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我有點覺得不太滿足。試著從一分鐘一百八十步,調整到一分鐘兩百步試看看。前一兩次覺得,「哇,這節奏也真的是有點刺激啊!」過了幾天,碰到身體比較累的狀況,我又把節奏調回到 180 bpm,沒想到一調回來,竟然覺得,「嗯,這好像有點慢吧?」

身體慢慢在適應新的節奏了。

一個星期前,我開始試著練跑的時候不開節拍器,讓身體自己去活動。一步一步跑下來,我覺得,這大概是將近 200 bpm 的節奏吧。我還是抓著手機跑,讓手機來紀錄步數。半小時下來,再看看手機的「答案」,每十分鐘的步數差不多都是 1980、1990、2000 左右。也就是說,我的身體隱約已經記得了這樣的節奏,而且我的腦子認知到的、我的體感給我的回饋,和「正確答案」也相距不遠。

上星期我決定再進一步。跑的時候手機就晾在旁邊等著,只保留計時器的功能,半個小時叫一次。

終於,我全身就只剩下一條短褲,其他什麼都沒有。赤手赤腳,一步一步,雙手自然輕鬆跟著身體擺動。一瞬間覺得,「啊,這是不是就是自由的滋味?」

我仔細體會雙腳的步伐,感受骨盆自然微幅左右擺動的角度變化,肩膀跟著、手臂跟著。我抓到身體中軸線,脊椎,呼吸,胸廓的膨脹與收縮。我幾乎不再分神去數步頻了,我信任我的身體,讓身體在「自然」律動下去。

這個「自然」,是五六十天訓練下來的結果。這個「自然」,是拔掉監視器螢幕的結果。這個「自然」,是我放下「標準答案」執念的結果。

很多人習慣把「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當成口頭禪。「聽身體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要練習,要努力,又不能努力過頭。練習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自信,也能夠信任自己的身體,聽到的可能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誤解。

只是一步跨出去、接著再跨出下一步。一圈跑完、再接著下一圈。身體有一種經過訓練後,不再受到監督、不再受到約束,知道自己在努力、輕鬆努力著,沒有其他不必要的期待,沒有要符合誰的範本、誰的標準答案。這會不會就是某種(很低階的、入門級的)不受制約(unconditioned)?

在我來看,練習打坐、練習動作、練習跑步,目的都是在於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而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態。自己是認識的主體(剛好也是客體),別人知不和道,機器知不知道,都不重要。

就像練習打坐,也不需要由手機的軟體來告訴我,今天練習「正念」的時間有幾分鐘。自然也不需要手機來告訴我,今天跑了六十分鐘、跑了一萬兩千步啊。

我本來就沒有跑半馬、全馬,或者任何比賽的目標,我本來就沒有一定得跑多快、多遠、多久的目標。這五六十天能夠每天堅持跑滿一小時,就是因為有趣。之所以有趣、有意思、值得慢慢玩味,大概在於我幾乎完全把跑步這種重覆的動作,看成是某種形態的靜坐變化式。

不可否認,在剛剛開始學習,或者在病後復建等條件下,外在的、機器的、旁人的觀察以及提點,有非常大的助益(請務必慎選老師)。但在能掌握練習的基本原則之後,我覺得,主體還是在自己。

意思是說,觀察的責任,長期而言,不應該交給機器、不應該交給別人。

對我來說,各種身心練習,最重要最重要的功課,一直都是在自我觀察。當然,就如同靜坐練習一樣的道理,我們並不是靜靜坐著等著看到這個現象那個現象浮出水面、飄過眼前而已。觀察到不對勁的、該調整的,就得及時出手,改變、改善、調整。

再下一個階段,我想練習讓自己的時間感再更準確一點,最好也徹底擺脫「一天要跑足一小時」的懸念。到時候,手機就連晾在旁邊報時的功能都派不上用場了。

嗯,下個月吧。


[延伸閱讀]

誰說非得這樣動作不可?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你能用動作講出多少故事?
來開天眼吧!
裡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裡面



2 thoughts on “自由的滋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