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脫酸痛的無限迴圈?

通常在靜坐一開始,我都會鼓勵同學,想辦法讓自己坐得舒服一點。屁股下面放個瑜珈磚或者蒲團,讓髖關節略高於膝蓋。不勉強自己非得雙盤不可;散盤,或者小腿交叉坐,或者跪坐都好。

三五分鐘之後,我們可能開始覺得,「不行了,我的兩腳又酸又麻,我非得換個姿勢不可」。換了個不同的姿勢,嗯,現在又覺得舒服了。再過三五分鐘,剛剛的酸麻又來了(或者換成膝蓋也不一定)。好吧,再換個方式坐吧。

半小時一小時的靜坐過程,我們就在這樣的無盡輪迴裡,掙扎,調整,再掙扎,再調整。

會不會問題不在於姿勢本身?會不會問題的解決不在於更換姿勢?

很多時候,我們都卡在事物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左右肩一高一低,那就把高的那邊壓下去,或者把低的那邊提上來,看起來就左右對齊了。血壓的數值偏高,那就吃降血壓的藥,看起來數值就正常了。

說不定最表面看到的樣子,並不是事物之所以如此呈現的原因。說不定在表面底下,說不定從其他角度來觀察,會注意到不同的狀態。


photo source

沒辦法順利進入像是 paschimottanasana 這樣的前彎,牽絆住身體動作的原因,或許不只在於背部、大小腿後側肌肉筋膜的緊繃而已,也有可能是髖關節卡著。說不定先做了 janu-sirsasanatriang mukha eka pada paschimottanasanaardha baddha padma paschimottanasana,讓髖關節適應不同角度的開闔之後,原本卡得緊緊的 paschimottanasana 就順一點了。(以上解法,B.K.S.Iyenger 在《瑜珈之光》裡有清楚的說明。)(當然,前彎時讓膝蓋略彎,輕鬆呼吸,屁股下面墊個折疊起來的毯子或者瑜珈磚,也都是非常基本的解法。)

回到靜坐的腿痠腳麻這件事,肢體動作的困難,除了從不同的肢體動作方式來解之外,也可能從別的層次來解。最簡單的,也是一般人最常採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掉這個動作,換句話說,不坐就是了,甚至再也不想嘗試靜坐了。這樣的解法不見得不對,我自己以前因為常做上犬式而間接導致手腕不舒服,也很直覺就是採取不練這個動作(或者乾脆就不練瑜珈)來解決。只是,重新再練習的時候,可能又碰上一樣的麻煩。

核心的力量比較穩定之後,肩膀、背部不必要的壓力可能有機會減少一些。也就是說,說不定練習瑜珈動作一陣子之後,靜坐的這個姿勢本身會造成的壓力會少一點。在瑜珈課上,各種腿部肌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比較常活動,也會有助於輕鬆久坐。

接下來,可能就是心裡的念頭、情緒會導致我們沒辦法輕鬆久坐。一旦察覺到自己沒辦法輕鬆久坐的現象,我們的注意力又會持續集中在不舒服的地方,像是腿痠腳麻(或者也伴隨著肩頸、下背痠痛不適)。一不小心,就又重新掉入「掙扎 –> 調整」的輪迴裡。

更換姿勢是所有人都很容易做得到的解法,而且一採用之後,立刻會感覺到效果。只是這種解法常常效果並不持久。

將注意力導向呼吸,一而再,再而三,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把注意力重新導向呼吸,找到讓自己更舒服的呼吸方式(或輕一點,或重一點,或長吸短吐、短吸長吐、短吸短吐、長吸長吐,或深一點、或淺一點,各種變化),坦白說,沒那麼容易就辦到。但也不是辦不到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們說不定會體驗到,很可能表面上的腿痠腳麻,也就只是表面上的腿痠腳麻。呼吸的品質,面對腿痠腳麻的心態,注意力和意識的掌控,真的可以改變我們對於腿痠腳麻的認識與感受。

靜坐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試著誘導自己坐下來,繼續坐下去,我們試著找尋、創造讓自己更輕鬆、舒適面對自己、面對環境的方式。我們品嘗自己行動的後果。

神祕不可測的力量在哪裡?

%e8%98%87%e4%b9%9e%e5%85%92

香港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有幾句對白常常被鄉民引用。

蘇乞兒:唉!其實我跟你沒瓜沒葛的,真的沒什麼好談的。
皇上:你丐幫弟子幾千萬,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麼安心?
蘇乞兒: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決定,而是由你決定的!
皇上:我?
蘇乞兒: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國泰民安,鬼才願意當乞丐呢……
皇上:有道理,有道理。
蘇乞兒:好自為之吧。

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在扮演戲裡的這個皇帝而不自覺。通常我們都以為,有一股神祕而不可測(甚至邪惡)的力量,在影響、控制我們的身體、情緒、心靈。一不小心,我們就真的讓這股力量牽著鼻子走,心懷憂懼、疑問,整個身體愈來愈緊繃、僵硬、難受。

在一堂瑜珈課上,動作多難、多具挑戰性,多簡單、容易,多有趣,多無聊,基本上也不是由老師單方面決定的。事實上,聽到(或者根本沒在聽,或者只是「有聽沒有到」)口令的練習者才是真正的主體。

練習者自己有意識(或者無意識)決定了「正面迎擊」、「輕鬆面對」、「有什麼就吃什麼」、「沒痛快流汗、肌肉沒接近爆炸狀態就不算練習」、「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No pain, no gain),或者「老娘(老子)不過就是來這裡打發九十分鐘時間」、「怎麼又是這種無聊(重覆、難得要命、簡單得要命)的動作」,或者「拜託拜託,今天千萬別再出現倒立(或者後彎、扭轉)動作啊」等等不同的心態。

之前教室裡有位同學,因為身體受了比較嚴重的傷,大部份的動作都只能慢慢來,只能小幅度動。她瞭解自己身體的狀況,設定的目標自然不是看起來多厲害的動作。能夠練習到像一般人正常的走路、正常的站立、蹲下、躺下,從不同的位置輕鬆地移動自己的身體,應該就很快樂了。

那天我們暖身夠了之後,繼續玩一組扭轉動作。我請她坐在椅子上,慢慢引導她把手往後移動,軀幹、骨盆也極緩慢地進入扭轉的狀態。我坐在另一張椅子上觀察,等著看動作如何接續進行。她的呼吸的確加重了一點點,但也還好,我緊緊盯著看(防止任何意外),她的身體扭轉了大概五度到十度左右的範圍,接下來似乎就卡住。停留短暫時間後,她慢慢地退出動作,也逐漸回復成平順不吃力的呼吸。

臉上看起來的精神還不錯,我問她感覺如何。她思索了一會兒,在想要如何表達吧。摸了摸背後肋骨下緣和身側脅肋的部位說,「很奇怪的感覺,好像背後的肌肉,不是表面摸得到的那些,再裡面一點,深一點的地方,有點說不上來的痠。也不是真的痠啦,就是好像那些比較裡面,比較深的肌肉還是什麼的,有一點慢慢鬆動還是什麼。」

我聽得非常高興,請她重新放鬆,舒服坐著。問她,「那現在有沒有覺得什麼不太舒服的感覺?特別是脅肋、背後?」她兩臂輕輕舉起,讓軀幹再一次微幅動作,像在檢查一樣,「沒有!」我們就接著快快樂樂玩另一組動作。

其實真的有那股神祕不可測的力量在引導。

那力量不在老師身上,不在老師嘴裡。那力量不在這本書或者那本書,不在這段口訣或者那句咒語。

神祕不可測的力量,就在自己的身體裡,就在自己的腦子裡。把那些以前的預設都暫時放下來,把期待暫時放下來,把恐懼、抗拒暫時都放下來。

專心感覺、專心體驗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專心感覺、體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感受到那股神祕不可測的力量,從自己的身體裡浮現,輕盈、舒適、穩定、滿足。

練習單腳站立,搶救退化的前庭覺!

長期照顧過年長者的朋友都知道,老人家最禁不起跌倒,偏偏老人家又是最容易跌倒的族群。在美國,意外死亡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哇,彷彿好快就要到了說)的第七大死亡原因,而跌倒是造成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台灣,跌倒則是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光是跌倒一次,輕則骨折(例如髖關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重則導致全身機能的降低、引發種種潛在疾病的發作,甚至死亡。(請參考:林口長庚家庭醫學科蒲秀瑾醫師〈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學和危險因子的評估和預防 蒲秀瑾醫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骨骼、肌肉質量衰減、退化之外,會讓人(不只老年人哦)站不穩,不小心跌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理因素:感覺統合的失調(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or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簡單來說,大概就是觸覺、前庭覺vestibular system)、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等系統因為功能不彰,出了什麼問題,讓我們的大腦無法清楚自己身體本身與週圍環境的相對關係,沒辦法讓中樞神經系統順利統合肌肉、骨骼的運作,以致於不能夠及時完成適當的反應。特別是前庭覺,和身體平衡有直接關係,很多老人家因為前庭覺的退化,經常站不太穩,提高跌倒受傷意外的風險。

怎麼辦?簡單一招:練習單腳站立吧。

stang-on-one-leg-yang
太極拳老師楊澄甫示範金雞雞立左式。

太極拳裡有「金雞獨立式」,譜訣是這麼說的:「金雞獨立隨勢起,撩踢撞閉任我為;腿起腳落千斤墜,不見閻王亦見鬼。」據說可以增強腳力、補腎氣;引中焦虛火下行;對付脊椎、膝蓋、風濕病痛、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十二條經絡有一半都會經過雙腳雙腿(胃經、脾經、腎經、膀胱經、膽經、肝經),練習輪流單腳站立,總是能刺激、活絡這些經脈。

vrksasana-iyengar
瑜珈老師 B.K.S. Iyengar 示範樹式 Vrksasana。

而瑜珈的動作練習裡,最有名的單腳站立動作,大概就是樹式(vrksasana)了。這個動作老少咸宜,一方面能有效訓練腿部的肌肉,另一方面又能幫助觸覺、前庭覺、本體感覺等等不同系統的感覺統合。

平常要練習樹式,可以不必像 Iyengar 先生這麼費力。反正就是讓一腳站地,另一腳踩在站立腿上(儘可能不要踩在膝關節附近)。先是找到站立腳和地面接觸的感覺,仔細觀察看看自己的腳掌用力的慣性,是偏向外側或者內側,是偏前側還是後側。感覺得到內足弓、橫弓、甚至外足弓微微拱起嗎?大姆趾趾球能不能穩穩放在地面?腳趾頭們是緊緊彎曲抓地,還是能慢慢張開並且放鬆、平放在地面?

腳掌觀察到一段落,可以繼續觀察身體的其他部位。站立腳的小大腿有沒有太過緊繃,骨盆哪邊高、哪邊低,哪邊前、哪邊後?肩膀呢,也是一高一低嗎?或者肩膀是不是還沒放鬆?猜猜看頭頂是朝哪個方向,有沒有辦法想像頭頂輕鬆往正上方延伸?也可以比較看看,站立腳這半邊的身體,和另一個半邊的身體有什麼差別?差別在哪裡?這樣的差別是讓身體覺得更舒服或者更有壓力?舒服的情況有辦法維持下去嗎?壓力的來源在哪裡,有辦法微微調整身體(或者呼吸)而解除嗎?

如果一切都還順利的話,也可以慢慢試試看把手臂往外延伸,或者往上高舉(一手一手輪流舉,然後再試兩手一起吧),舉起手臂的動作,增加了多大的身體負擔?或者,整個身體上下延展的效果更清楚?如果眼睛閉上,會有什麼效果?緊張、失去平衡?或者在適應閉上眼睛之後,能不能更清楚感受到前庭覺的力量?

有的人說,在樹式裡閉上雙眼,可以「感覺更看清楚腳掌和地面的關係」,「週圍環境和身體的聯結變得更強烈」,試著多停一點時間,品味一下樹式帶給我們的絕妙景緻吧。

如果整個身體像一棵樹的話,我們的腳掌能不能像樹根一樣往下紮,往下延伸?能不能採集地底下、土壤裡的水份、養份,往上送達身體需要的部分?整棵樹夠穩嗎?歪歪斜斜的嗎?(歪歪斜斜就一定不好嗎?參見〈誰規定樹一定要長得直挺挺的?〉)枝葉是不是能夠盡情地開展,獲取足夠的陽光、空氣、水份?

肌肉、大腦這些生理組織有一種共通的特性: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愈常使用、訓練,就能夠愈靈活。愈荒廢不用,就愈來愈遲頓。千萬別到真的動不了的時候才想動。


亞歷山大老師 Tully Hall 示範「單腳站立刷牙式」。(photo source)

單腳站立當然不限於太極拳的金雞獨立式或者瑜珈的樹式,當然也不是只有上課的時候才能練習。有位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就秀了一招:單腳站立刷牙式!天天都可以在家練(請確認自身安全無虞)。進階版除了閉上眼睛之外,還可以再加上非慣用手刷牙哦,保證難度加倍,樂趣橫生。

真正神祕力量的根源:天天練習

上次在課堂上,我引導著一位自覺肩頸、背部僵硬的同學,非常緩和、放鬆地慢慢進入前彎。一開始,同學只是坐著,軀幹微微前傾個十五度左右,我鼓勵他繼續保持目前肩頸的放鬆,讓呼吸持續有意識地輕鬆進行。幾次深呼吸之後,我們又慢慢再前進個十五度左右。我仍然是一邊輕聲提示,請他將目標放在保持現有的放鬆、舒服的狀態,不急著再往前邁進。又過了一會兒,我們又再緩緩進展個十五度左右。

他告訴我,怎麼這麼神奇,平常他怎麼樣也壓不下去這種程度。

「因為這一次,我們對身體是非常溫柔的啊。」

下課後我們又聊了好一會兒。終於進入到我覺得該觸碰到的重點:為什麼我們這樣練習了好多次,但肩頸或者背部仍然僵硬,甚至時不時覺得痠痛?


photo source

我和他說了前一陣子上網路流傳的感人勵志故事。一位八十五歲的老奶奶,駝背了幾十年,造成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也有骨質疏鬆的症狀。據說,這老奶奶試過各種治療方法,針灸、物理復健治療、整脊等等,「反正就是時好時壞,疼痛總是繼續回來」。

直到她遇上了她的瑜珈老師。老師一個星期到府授課一次,老奶奶的情況慢慢改善,差不多花了兩年的時間,過去曾經一度無法自己爬樓梯、有時還得坐輪椅的駝背阿嬤,現在站得又挺拔又神氣,整張臉、整個人都散發出自信滿滿的活力。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裡面一定有一些神奇的招數、戲法。很多人可能會想知道,阿嬤的老師教的是哪一種流派的瑜珈?

沒錯,這位老奶奶的瑜珈老師本身也曾經有脊椎側彎的症狀,她也受過專門的訓練,幫助同學照護自己的背部。(而且,這老師又年輕又長得甜美啊。)報導裡的照片也可以看出來,她帶的動作,大概也都是偏向和緩、輕鬆舒服的伸展,該用的輔具、能用的都儘量派上用場了。看看那掛在門框的吊繩,很多人都會羨慕,想弄一套在自己家裡玩吧?


photo source

但是說實在話,我自己覺得真正的神祕力量,來自於老奶奶除了老師每週一次的課之外,每天都乖乖認真做功課。

品質好的練習,適合自己的練習,找到對的老師,我們大概都有機會體驗到。不過也就是一兩次在課堂上的體驗。離開瑜珈墊,離開教室之外,通常這些體驗就不知道哪兒去了。

其實只要體驗過,即使我們的腦子不記得,身體還是會留下印記的。只是得靠我們去喚醒。

每天的練習,不一定非得在教室,不一定非得在瑜珈墊上。但要喚醒這些體驗的印記,我們就得簡單、輕鬆、舒服,並且有意識地活動活動身體。一次一次地強化這些簡單、輕鬆、舒服、有意識的體驗,身體會愈來愈適應這樣的新習慣。

前幾天還和同學開玩笑地說過,「如果你的舌頭、口腔真的記得藝妓咖啡的質感,哪會再想要喝星 X 克這種等級的咖啡呢?」

同樣的道理,身體愈來愈記清楚去除掉緊繃、壓力的狀態,會是什麼樣輕鬆、舒服的感覺,下次緊繃、壓力又出現時,我們就有機會更快察覺到,也就有機會儘快解除掉。

每天都練習簡單地活動活動身體,讓鬆鬆、舒服的體感,內化變成自己直覺的一部分吧。

大叔、大嬸請注意:你的腦子有沒有在做運動?

通常我們都以為,年紀愈來愈大,記憶力「自然」就慢慢衰退。這所謂的「自然」,其實不見得是很「自然」的。

怎麼說呢?看你常不常使用(訓練)你的腦子,或者說,如何使用、訓練你的腦子。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試圖藉由種種實驗、觀察,來證明肢體運動和腦力之關的關聯。不過,只是看科學研究報告的話,看再多也不會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重點是動手動腳,順便一起動動腦。

brian-aerobics

根據美國阿滋海默症預防研究基金會(The Alzheimer’s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Foundation)的建議,健走、慢跑、跳舞、游泳、打網球、上健身房、騎腳踏車等等,都是對身體很好的運動,但更好的是,讓腦子也動一動,換句話說,腦子也得做些有氧運動。

大腦有氧運動,照阿滋海默症預防研究基金會的標準,必須有以下三項條件才有效:

  • 要集中注意力
  • 要有不只一種感官參與
  • 要認真用不習慣的方式去破除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

填字遊戲、學第二外國語、閱讀、寫作等等活動,對大腦都有不小的幫助,不過也都不容易滿足上面的三種條件。

來上瑜珈課,不就可以一次達成這三項目標嗎?想想看一堂瑜珈課通常是怎麼進行的:先靜下來放鬆一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和身體狀態,幾組簡單的動作慢慢暖身,或站或蹲,或前彎或後彎,或者坐著扭轉,或者倒立,可能夾雜著幾個很有挑戰的動作,最後再慢慢緩和下來,大休息。

光是一個考驗平衡的樹式,大概就可以看到瑜珈課的神奇妙用。我們得集中精神,感覺站立的腳如何不穩定、穩定、不穩定,視覺在幫助平衡,耳朵在聽老師指引,前庭神經、大腦在精確計算、調配不同肌肉群收縮、釋放的種種排列組合。對大多數人來說,練習用單腳站立就已經是一種和日常生活很不一樣的身體使用方式,而且在瑜珈課上,我們還會認識到,左腳站,和右腳站,效果差距還真大呢。

下次來上瑜珈課,試試看再加一種練習:大休息結束之後,回想看看今天上課時到底做了哪幾個動作,看看自己還記得多少動作的排列順序。一次一次這樣練習,記憶力真的會變更好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