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就班,即興演出

我們日復一日練著同樣的基本功。一樣的站姿,一樣的拜日式,一樣的前彎後彎或者倒立,甚至是一模一樣的動作順序。

我們小心控制著呼吸和肢體動作的連結,我們啟動核心,從內側足弓、脛骨內側、大腿內側一路連到下腹部深處、到骼腰肌、橫膈膜、舌頭,串起整條「深前線」(deep front line)。我們注意到左右側、上下半身的平衡,注意到肌耐力與柔軟度的平衡,注意到舒適和穩定(sthira-sukham-āsanam)的平衡。

我們練習凡事照起工照步來、從來不會偷食步

然後,一個不小心,我們誤以為這就是最正確的做法,這就是唯一的做法。

像是我一開始自己做饅頭的時候,總是乖乖照著看到的食譜,幾克的中筋麵粉,兌上幾C.C.的水、酵母,加多少匙的糖、鹽、油,等多長的時間一次二次發酵。有時候碰到天氣太冷或者太濕,麵糰怎麼揉都怪怪的,索性就自己再亂加點熱水和麵粉,結果好幾次麵糰發得都不太像樣,但是我也慢慢掌握到麵糰揉起來的手感。

手感逐漸建立起來之後,也就不必一直看著食譜照表操課。中筋麵粉不夠了,那就加低筋啊。冰箱裡巧克力粉還剩一些,加下去看看囉。有時亂加些枸杞、葵花子、葡萄乾。蒸好的時候,有果醬夾果醬,或者切開沾亞麻籽油(再加點迷迭香或百里香等乾香料更棒),也試過甜甜的巧克力醬再加上一點點豆腐乳,噁心嗎?試過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按部就班的練習很重要,至少要先真的瞭解哪個部是哪個部,哪個班是哪個班。然後有機會的話,就可以聯誼一下,這個部和那個班如果配對的話,是喜劇還是悲劇?是大家都可以玩得很歡樂,還是有誰會在角落低聲悲泣?(別亂點鴛鴦譜啊! XD)

像是在做眼鏡蛇式(bujangasana),我們乖乖地把腳背、膝蓋放穩在地板,在吸氣的時候,讓胸口、肩膀自然打開,讓上半身慢慢像眼鏡蛇一樣升起。

從淺淺的眼鏡蛇慢慢練,確定自己的下背不會痠痛,說不定也可以玩些不一樣的花招,例如兩手往前伸展,或者在兩手間夾塊瑜珈磚,整個動作的感受,似乎就移轉到雙臂和上背部了。

像是在下犬式(adho mukha savanasana)裡,一吸一吐如果都還順暢舒服的話,試試看吐氣完止息(bahya kumbhaka),肚子覺得怎麼樣呢?

像是站姿前彎(uttanasana)進入與離開的方式,通常我們在吸氣的時候打開胸口和雙臂,吐氣的時候緩緩前彎(膝蓋或彎或直、手指摸地或者手掌貼地)。要是我們反過來呢?吐氣的時候打開胸口,吸氣的時候前彎,又會產生什麼效果?更順暢?阻礙變大?


photo: C.Bartley at LCI 2013, source

即興的演出其實總是有跡可尋的。所謂的跡,可能是練習者多年的功夫累積到一定程度,因此我們從旁邊觀察時彷彿看不到那些隱藏的軌道或者規則。

布袋戲裡劍術大師是這麼講的:「忘了招式,才能真正使用招式」,「記住招式,而後忘卻招式,這便是劍意。」

揉麵糰

又是做饅頭的日子。

一開始不依賴機器做麵包的時候,我總是乖乖照著書上看的、網路查的數據資料,水多少量、麵粉多少克、一次發酵時間幾分鐘。慢慢的,大概心裡也有個譜了。反正水加了一兩杯,麵粉加個四五杯。和著和著,揉著揉著,太濕了,就再加點麵粉。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太濕,太乾,太硬,太軟。

稍微不留意,好像慣用的右手,特別是手腕、前臂,就覺得痠了。警覺到這件事,我開始有意識地讓全身一起來幫忙,不再只是慣用手的力量。節奏、律動就自然而然成形了,雙腿就變成比較輕鬆的弓箭步,非慣用的左手也加進來,甚至也可以變成主要操作的機制。

在意識到肩頸比較舒服的時候,就發現,手的觸感傳回來的訊息更細緻了一些。而且不只是觸感,嗅覺也清楚了一點點,彷彿聞到麵粉裡的椰子油味和麵粉本身的淡淡的香氣。

有時候我故意散開手指,在搓揉的大動作之外,再加上掐、捏的小動作,本來以為的麵糰質地,立刻又有不一樣的狀態出現。這些狀態不會持續太久的時間,或者應該說,只要我更輕鬆、舒服地讓全身和麵糰一起律動,就能夠感受到自己以為的某種狀態,不過都是流變中的瞬間罷了。

第一次發酵過後,把胖胖亮亮圓嘟嘟的大麵糰分割了幾小坨,每一坨都再加了一小匙椰絲,再花點時間搓揉,讓新加進的椰絲和原本的麵糰充分融合。

手的觸感會告訴我很多訊息。只要我能夠讓自己保持輕鬆舒適的狀態,觸覺傳遞回來的,可以是非常豐富、複雜、細緻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甚至能夠讓我自己本來的狀態也跟著微微變化。

到某個時間點,我知道,夠了,差不多了,就讓一小坨一小坨的麵糰準備隨著時間再繼續長成他們的樣子吧。

要來蒸饅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