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機器不如無機器

沒想到我會遇上機器的逆襲。

故事簡單說。去年年底從阿里山重感冒回來,沒多久又二度感冒,雖然都確認過不是武漢肺炎,但的確嚴重,那陣子體重急速下降了三五公斤,好幾位朋友看到都在問怎麼又瘦那麼多。

接下來復原的日子,我就努力吃,該吃的吃,不需要吃的宵夜也盡情吃,中午喝杯咖啡也常常特意多買一塊蛋糕配著吃。

體重慢慢回來一點點,但一運動,或者某一兩餐只吃正常份量,體重就又下滑。我有點擔心身體是否因為感冒的後遺症,讓消化吸收的功能受損。試著吃了中藥來調理一陣子,還是沒有改善。

這半年來每逢捐血日,我總是得一大早就多塞點東西進肚子,午餐後還再多喝一罐高蛋白巧克力牛奶、再加一大塊麵包,深怕在捐血中心量體重會不夠份量,只能捐個兩百五十CC。

這次想換捐血小板,非得要六十公斤不可。早上在家裡量,還是不夠一大截,我又用了一樣的招式:一大早就多吃多喝,中午再接著吃更多喝更多。到捐血中心一量,天啊,和早上量的數字竟然差了將近七公斤。兩餐增加七公斤,不可能的事吧?

最可疑的就是家裡的老舊體重計。火速上網買新機器,隔兩天貨到。新舊兩台體重計並排放,量完的結果竟然差了六公斤。謎底揭曉,舊的體重計真的得淘汰了。(我問了代理商,十多年的老機器早就沒零件可維修。)

我推想,大概就是這半年,舊的體重計慢慢失去準頭,距離他應該報告的事實愈來愈遠,講出來的話愈來愈離譜。雖然心裡偶爾懷疑,以前同樣的飲食、同樣的運動量,通常應該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但卻還是相信機器。只是不明白這半年自己的體感竟會變得如此不可靠,以為這會不會就是新陳代謝率快速下降、急劇老化?

回想起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同學帶著 Apple Watch 之類的智慧型手錶。有幾次我瞄到與我觀察到的同學身體反應差距非常大的心率數字。終於忍不住問同學,想知道她們當下的體感。同學一臉茫然回答,「沒有啊,我一點也不喘啊」(同學,你的手錶說你的心跳已經110了呢)。有位經驗豐富的同學還解釋說,「這些手錶的心率就是參考看看啦。」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機器不如無機器。這年頭活著很累,除了書和機器之外,還有更多不應該盡信的:網路上的「研究報告」說的、網友說的、AI 機器人說的、傳統媒體說的。

有些時候甚至連自己頭腦裡說的也不見得能信。


[延伸閱讀]
自由的滋味
你聽過的呼吸指導原則可能都是錯的!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你也是規格控嗎?
揉麵糰

卸不掉的殼?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就認定知識、思考、邏輯是世界最高的準則,理智的位階當然遠遠高於情感,頭腦當然遠遠高於心。我讓頭腦理智和身體的感受之間隔著一層穿不透的殼,一邊一國,明明應該是一體,但卻彷彿老死不相往來。我的理智好像知道這件事卻不在乎,但身體一直還不知道似的。

體育課或是和同學們一起打球,這種事怎麼也難以接受。又是團體共處,又是肢體運動,能逃就逃,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反正想辦法找各種藉口:因為我要讀書。

果然還真的讀了幾本書。讀著讀著,裹著頭腦的那層殼彷彿愈來愈硬。外面的人攻不進來,「我」也出不去。有殼很安全,反正頭腦在殼的裡面,關起來想事情,關起來思考,萬事具足矣。

身體似乎也連帶受困而動彈不得。不過卻好像總是有「反正就這樣也沒關係啦」的阿 Q 式精神勝利法。

說不定有的人真的一輩子就都這樣困在、躲在自己的頭腦裡,安全,自在,享受,低聲哀鳴,怨嘆。

練瑜伽是個契機。我終於得面對自己的身體了,生活在一起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陌生得很。我和他不熟,他也不太搭理我。

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

很不容易呢,一開始。好像年紀很大,但卻沒談過戀愛的人,故事書小說電影看過是看過,真的要開口搭訕,該說什麼話才好呢?眼睛該直視對方嗎?會不會才一看就把人家嚇跑了?

我試探地伸出手臂,怯生生的,怕嚇到別人,也怕嚇到自己。

明明應該是自己的身體,卻只是陌生,尷尬。可以嗎?我真的可以這樣動嗎?會不會傷到哪裡?會不會想動卻根本動不了?手腳真的能聽話嗎?

抬起頭,彎下身,往右轉,向左扭。好像很單純,很容易吧?如果只是用頭腦計算理解的話,應該真的很容易才對。

一次一次試探,邊試探邊心理建設,如果對方不想搭理的話,我也別那麼在意就是了。別放在心上。臉皮厚一點,下次再試看看就是。

是啊,我假裝一點也不在意。教室裡有其他同學,年紀更長的,年紀更輕的,女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偶爾也有一兩個男生。女生比較柔軟好像理所當然(什麼偏見!),但她們每個怎麼看體能也都比我更強一大截。男生,奇怪了,男生也比我更能轉動自己的軀體。

不能看,不能看別人,不能那麼在意。

我的對象在這裡。我最重要的對象在這裡。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我要讀我要寫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對象在這裡,在不明所以卻能奇妙開闔的胸廓,在漸漸可以彼此糾結纏繞的四肢,在天知道究竟如何發生的扭轉與釋放。

一次一次前彎,頭放下,再低一點,再低一點,低到乾脆放在地上頂著倒立,或者讓兩條腿就掛在自己脖子上,頭上。兩條腿很重,掛在脖子上才知道真的好重好重。掛就掛吧。

頭下腳上觀看世界。閉上眼,或者勇敢睜大眼看。看久了竟然也就慢慢習慣。

習慣自己也能張開嘴唱歌給自己聽,習慣自己偶爾看著電影竟然會流下淚來。習慣自己遭遇到以前不曾遭遇的挫折,習慣自己也能夠把心裡的話講出來,至少,在最親最熟的朋友面前,講得出一些話來。

習慣看著電腦螢幕,自我治療似的,眼睜睜看著自己,像是照鏡子一樣的,看著自己。就是看,看到什麼,雙手就自動打字自動書寫自己說雙手想說的故事,故事說著說著,我的眼好像也就看到了畫面,故事說著說著,胃會痛,牙會咬,肩會緊。

跌了很多次跤,受了很多次傷之後才明白,頭腦思考再怎麼重要,也得要有柔軟的身體來配合才有辦法完成行動。還好慢慢練著練著,學會了讓邏輯理性放手,讓身體裡那股流動的能量來慢慢安撫各種疼痛,緊繃。

就像是一次一次靜坐,靜靜坐著,氣息慢慢流動。跳離了語言文字的束縛,分分秒秒緊緊黏著怎麼也甩不掉的思考習性鬆解開來,即使只有一秒鐘。

那一秒,整具肉身,整個人在一起的美妙瞬間。說不定殼就這麼卸下來了?


[延伸閱讀]
練習日記:三角點以外的風景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How low can you go?
人為什麼會(開始)變老?

在白沙屯媽的後殿靜靜聆聽

走在山裡面,自然的土徑最棒了,腳下傳來回饋的觸感,泥土混著花香的氣味,光線從頭上灑下從樹葉縫隙裡流洩,幾乎就是最高的享受。

時間充裕的話,我會找一塊大石頭,或者剛好碰上的板凳、倒木,或者任何大概可以讓我的坐骨安穩放著的地方,放下我的身體,說不定把鞋子襪子也脫了,就這樣靜靜坐著。

安靜下來之後,附近樹枝上,或者權木欉裡原本唱著叫著的鳥群,因為我們的到來而呈現的警戒狀態,也會慢慢解除。機靈的山紅頭怎麼也看不到,但就開始回復本來吵吵鬧鬧的歡樂景象。至少我聽起來以為很歡樂。

就這樣靜靜坐著,盤不盤腳真的完全不重要。靜靜坐著,聲音會慢慢重新浮顯。好像水底的什麼本來看不見的,真的就浮出水面,讓人驚鴻一瞥。

鳥叫聲,樹葉彼此撞擊像是敲打樂。

最響亮的還是頭腦裡心裡面的聲音。只要一靜靜坐下來,那些聲音就像剛看見空曠草原、解開了繩套的小狗,能衝多快多遠,就衝多快多遠。

就讓那些聲音衝吧,我這麼想著。把自己頭腦裡心裡面的這些聲音,當成是或高飛或躲藏的禽鳥,風吹動樹稍樹冠的葉片,整片草的波浪。我看著這些聲響,讓自己享受這段幾乎沒有其他干擾的時空。

其實不是沒有其他干擾,而是,這些聲響,就在他們本來該在的地方,我沒有一絲多餘的期待。我終於不再去干擾這些聲響。於是,成就了最高的享受。

那天在人聲鼎沸的白沙屯媽拱天宮,我們也跟著合掌拜拜。後殿剛好有張長板凳空出兩個位子,我們就坐下來休息,卸下沈重的揹包,喝了水。

很自然就閉上眼睛,休息。眼睛一閉上,其他感官瞬時開啟。香爐上飄過來的煙霧氣息,天井灑下的日光,鄰座兩個太太繼續聊天,前面成群的信眾在祝禱,每個人嘴上心裡面都喃喃有詞。突然一對筊杯清脆落下撞擊洗石子的地面,不久又一聲,又一聲。

好像有個什麼力量在我後腦勺輕輕拍了一下,我整個人清醒過來。

以前總是覺得廟裡面太熱鬧,人馬雜沓。小時候媽媽逢年過節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大廟裡拜拜,我個子小,握著香的手高高舉起,怕戳到人,也怕讓人戳到自己。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媽媽會雙膝跪下,手上的香灰隨著一次一次低頭彎腰而滑落,我在一旁依樣比畫。只是不懂為什麼媽媽有那麼多話可以和神明說。

年紀大了,終於也一次一次嘗到擔心、焦慮、無助的滋味,在廟裡自然就化為禱詞,合掌,默默陳述著。祭神如神在。我多麼希望有位慈悲的神明,無止境的耐心,聆聽我心裡說不出、訴不盡的苦楚。

那天在拱天宮算是我第一次在大廟裡靜靜坐著,感受整個空間裡流動的空氣充斥一股又一股的焦慮,祈禱,托付,盼望,各式各樣無聲的話語,像是漫畫的對白框裡的文字,一格一格一句一句流動著。彷彿每一句都撞擊到我的心裡,彷彿每一句都是我自己說的,我自己的故事。

我讓自己就是靜靜坐著,靜靜聽著,就當成是在林子裡聽著樹梢的紅嘴黑鵯,聽著水邊的鉛色水鶇,聽著高空盤旋過來過去的大冠鷲。就是靜靜坐著聽著。

不再抵抗,不再掙扎。我知道自己頭腦裡心裡也是一樣聲響畫面不時生起,不時幻滅。

我繼續練習靜靜坐著,靜靜聆聽。


[延伸閱讀]
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自由的滋味
聽見的只有聲音,沒有標籤
愛會記得沓沓仔行,才有機會向耳聽(ànn-hīnn-thiann)
「不想打坐時,最需要打坐」

像深夜食堂似的

我常常到一家巷口小麵店吃晚餐。飯菜家常而有味,價格平實又吃得飽。這家小店的特色是每個客人都像老闆娘的老朋友似的,進門就噓寒問暖,互動融洽。

有一次聽到一位老太太講著看牙醫的經驗。她抱怨醫生不體貼,收費高,技術也不怎麼樣。老闆娘一聽,馬上推荐一家自己去的牙科診所,說這家的牙醫技術多精湛、而且態度客氣。老闆娘說她去過一次之後,全家人、還有她認識的親朋好友全都轉去這家診所看牙,每個人都好評。除了老太太之外,在場的客人也紛紛詢問老闆娘牙科診所的所在地,我也問了。

還目睹過一對夫婦分別進來買便當外帶,先生抱怨太太,太太咒罵先生,老闆娘分別在先生和太太面前講對方的好話,兩個人各自進來的時候臉都好臭,拎著便當往外走的時候就變得有說有笑。

開了教室以來,我常常就是這種心情。像深夜食堂還是巷口小麵店一樣,每天煮些青菜、滷味、炸排骨或者滷雞腿,寬麵細麵或者白飯。菜色簡單,但總是熱的,飽足的,安心而溫暖的。

同學上門來,伸展伸展,有的人會和我聊聊天,有的人不喜歡多說話,但看得出來,上完一堂一兩個小時的課,整個人神情都煥然一新。

一位年輕的太太,她每次來上課得搭捷運換線再換線,我問她這樣的路程累不累,她說不累,一個星期固定來一次,那天就是她出門休息的私人假期。她可能會先到東門,永康街晃一晃,找一家餐館吃飯,喝杯咖啡,再慢慢散步過來教室。

前兩天晚上一個熟同學來,口罩還戴著,我問她感冒好點沒,她才說沒兩句就掉眼淚。家人突然生病住院,她在病房陪伴照顧,已經兩天沒闔眼睡覺。家人的病情,醫院裡的不愉快,公司加班的壓力,她說,她一定得過來伸展釋放一下。

我簡單地安慰兩句,把今天上課動作的調性轉成比較療癒釋放的伸展,大休息時間拉長一點,帶點簡單的 yoga nidra 放鬆的引導。下課時她露出笑意說,她的選擇是對的,就是應該來上一堂課。我提醒她晚上回家萬一又難以入眠的話,要記得剛剛的練習。

這間小教室沒什麼漂亮的裝璜,不會是網紅想拍照打卡的景點。我們在裡頭也不會練什麼誇張的高難度動作,就是簡單、安全、放心地伸展。練一點肌耐力,看顧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察覺到自己的呼吸,是不是不小心又憋氣了。練習告訴自己,「沒問題,我可以釋放掉這些壓力」。

一個同學說著她上次腳踝的扭傷,一個同學聊她的新工作新展望,一個同學和我一起蹲在門外,數著這盆白水木、那盆天竺葵。對了,教室門口好多盆栽都是一位綠手指的老同學送的。教室裡那盆超討喜超美詢問度超高的線纏苔球馬拉巴栗,是另外一位搬到南部城市過新生活的老同學寄上台北來的。

我常常以為自己像就個 bartender,或者深夜食堂小麵店的老闆,一個一個客人上門,準備熱湯、飲料,陪大家(的身體)聊聊天,吐吐苦水,或者說說心情。

聊著聊著,也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呢。


[延伸閱讀]
翻譯者的任務
老師也不過就是一種輔具
珍惜那些無法線上再現的體驗
你以為太晚了嗎?
放下,才有機會轉變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

過年過節,總是會煩惱要送朋友什麼禮物。

十七八年前,我太太送給我一份禮物。

當時我還是上班族,每天就是正常的薪水小偷社畜一枚,一個不小心就來到了人生的最高峰:我的體重一再往上修正到慘不忍睹的數字。太太實在看不下去了,幫我找了當時工作地點附近的瑜伽教室。

不喜歡任何團體運動的我,一時也找不到漂亮的理由來拒絕。事實上,我也不忍心看著自己就這麼一路胖下去。才三十六歲,體能一直在走下坡,愈來愈差。於是就這麼趕鴨子上架。

經過好多年我才明白,這真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美妙的禮物。

前兩三個月的瑜伽課,一個星期去個一次,每次都是汗流浹背。還記得剛上課前十來分鐘一次又一次的拜日式,真的快喘不氣過來,心裡想著:「活著好好的,我為什麼下班之後還要來折騰自己?」看著旁邊的同學們,不管男生女生,不管年紀比我大比我小,每個人的肢體都比較我柔軟,每個人的體能都比我強好大一截。我的腿已經在抖個不停了,隔壁的同學還面帶微笑,用眼神傳達對我的鼓勵。

幾次之後,我開始覺得,這裡頭有什麼不太對勁的地方。不是肌肉拉扯伸展支撐之後的痠痛而已。我好像開始模模糊糊體認到自己正在往什麼地方去。

在一次一次的三角式、或輕柔或強力的扭轉,怎麼樣都吃力得要命的前彎與後彎,我好像愈來愈能感受到身體的存在。或者說,我好像和我的身體「在一起了」

開始練瑜伽之後,我也「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飲食。基本上還是飯桶一個,中餐晚餐的白飯仍然一頓都至少要吃兩碗。只是宵夜就放棄了。也練習進去便利商選購點心時,養成順手讀一下營養成份表的習慣,熱量實在太高的就說聲拜拜。

慢慢地,運動的過程好像隱約可以感受到身體輕盈一點點。但看著厲害的學長學姊優雅跳躍的動作,像飛一樣,真是羨慕不已。

那一陣子同時也開始了每天的體重測量與記錄。減重的過程大概一個月一公斤,沒什麼了不起的,但還好有堅持下去,連續二十個月,剛好足足減了二十公斤。要我去運動減重的太座重新下令,不可以再減下去了。根據家裡的兩光體脂計,我的體脂率從一開始二十幾,一路慢慢下降,到達五趴左右。

練習的頻率從一星期一次,慢慢「升級」到一個星期兩次、三次,到一個星期六次。我也從超級熱情的瑜伽推銷員(看到任何親朋好友,都一再宣傳「瑜伽實在太神奇了,你一定要來試看看」),慢慢也進化到人家不問,我也就安然什麼都不說。

沒想到一晃眼,我變成全職的瑜伽老師,甚至還開了自己的瑜伽教室。

全世界的風氣、潮流一直在演變,我一直以為這年頭應該已經不用再宣傳「每個人都應該要運動」這件事,然而身邊一堆四五十歲的朋友,還是缺少邁出第一步的動力。

三四十歲時,朋友相聚總是在交流照顧長輩所要的資訊,到四五十歲時,開始是警覺到自己這裡那裡的毛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和朋友在交流按摩師、物理治療、復健診所的電話。

給自己一份大禮物:趕快建立起運動的習慣吧!

你問我哪一種運動好?我的答案是,只要安全、不傷身,又有趣到足以成為長期習慣的,都好。要爬山健行、上健身房,要練跑步,游泳,騎車,打球,都好。最好是能找到適合的教練、老師,把基本動作、觀念學清楚。為了運動而受傷,完全就是本未倒置,怎麼算都划不來。

我問我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二十年前就有現在的認識和體悟,要我重新來選一種運動當禮物送給自己的話,會選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還是會選瑜伽。理由是:進可攻退可守。

從基礎的瑜伽練起,我培養了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培養觀察體感的能力。核心、下盤的打底基礎算是還可以。這些年來,我也繼續東玩玩、西看看,學走路、學跑步、學爬山。也學其他的運動、學費登奎斯和亞歷山大技巧等其他的身心結合的系統,繼續持續學靜坐。

還好有瑜伽練習培養的基礎,等於算是有一點穩定的基本功可以護身、護心。比方說,練瑜伽幫助我在跑步的時候,更能夠照顧到脊椎的正位與延伸,讓骨盆和髖的活動更輕鬆自在,讓肩頸得以放鬆、減少不必要的身體負擔,這樣也才能夠愈跑心情愈好。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運動」能像瑜伽這樣,一張墊子(其實現在我自己練,連墊子也不用了)上就能變化多端,有動有靜。有氧無氧、肌力重訓、核心、大關節小關節、呼吸、身心察覺。有動有靜,從體表到腦子裡心裡面的,全都揉在一起練。

好玩就在這裡,深度就在這裡,怎麼也玩不完,永遠還在探索,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吧!不用等到過新年,今天就開始!


[延伸閱讀]
「現在就是最好的練習時機!」
吃素、吃肉
一組尋常的暖身動作
冬至很重要 / 耶誕節很重要 / 每天都很重要
當暴風來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