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下什麼?

前兩天的「來當激 / 基進份子吧!」裡面留了個問題沒仔細講:每一個 asana 最根本的、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什麼?

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追下去:不同的 pranayama 技法裡,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什麼?靜坐呢?靜坐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性質、成份,又是什麼?

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在當小記者的時候,參加政府或者企業在四星五星大飯店富麗堂皇的大廳裡舉辦的大型會議,遞出名片換了狗牌掛在胸前,以前只在媒體上看過的名人,竟然也對我客客氣氣的客套招呼。一不小心,還以為自己也成了什麼了不起的人物呢。當然,那只是身為菜鳥記者的我腦子裡的幻想罷了。

原來那只是因為我代表某個媒體,我寫出的報導說不定會和人家的利益有關,因此得來了表面上的和氣對待。那和我是哪一隻阿貓阿狗一點關係也沒有。

拿掉了身份地位、拿掉了人際關係、拿掉了財產(不論是繼承來的、或是認為「這都嘛是我每天努力辛辛苦苦打拼來的」),拿掉了容貌、體態,拿掉了腦子裡用別人的語言、別人的思考、一小塊磚一小塊磚堆砌而成的「思想」,還剩下什麼?

還是回到三角式(trikonasana)來看。如果兩條手臂不往上下伸展、手指不用力併攏或者撐開,如果不轉頭往上看的話,三角式還是不是三角式?如果上半身沒辦法折到讓整條脊椎與地面平行,三角式還算不算三角式?如果前面的腿(或者兩條腿都)沒辦法完全伸直,那還是三角式嗎?

從三角式轉進到戰士一(virabhadrasana I),也可以問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如果雙手不往上伸展、如果頭不抬得高高的,這樣還可以算是戰士一嗎?如果不照很多人常見的挺胸翹屁股的方式進入某種程度的後彎(或者說,脊椎伸展 spinal extension),這樣的戰士一還是戰士一嗎?

wheelchair
這題難度更高一點:猜猜看,這算是哪個瑜珈動作?

以我自己的理解,三角式、戰士一有些共通的底層要素 :地板上的兩隻腳掌分開一定的角度站穩,兩條腿在這個基礎上有力支撐,然後微幅扭轉軀幹。

上半身可以在這樣的底層結構支撐的條件下,雙臂伸展、開胸、抬頭(要比蓮花指也無所謂哦),但這些後續的延展動作,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 optional(可選的、非必要的)。

試試看這樣操作吧:雙腳併攏,然後將右腳轉開約四十五度,踩穩之後,慢慢將軀幹、骨盆轉正,面向前方(左腳趾尖的方向)。停留幾次呼吸之後,把右腳往右邊移動一兩小步,仍然維持和左腳四十五度左右,站穩之後,再輕輕扭轉軀幹骨盆往正前方。一樣,停留幾次呼吸之後,這一次,把右腳再接著往後方移動個兩三小步,仍然繼續維持和左腳成四十五度,站穩之後,慢慢把軀幹骨盆扭轉回正前方,停幾次呼吸,然後把軀幹骨盆扭轉到右腳趾尖的方向,再停留幾次呼吸。

感覺如何?這一系列的動作之間的共通要素是不是慢慢呈現出來一些了?或者覺得不過癮,兩條手臂就是想跟著動,那就動吧,隨著呼吸動作,吸氣打開,吐氣闔上(或者相反,或者肢體就自然伸展擺動)。

或許我對這些動作的理解和你不一樣,無妨。照你理解的方式,時不時拆解看看,觀察自己的身體在去除掉華麗的裝飾、去除「寄生蟲動作」、去除那些本來以為非這樣不可的習性、信仰之後,究竟還能夠如何表達、呈顯?

再跳躍推遠一點,來玩玩腦力激盪:如果沒有經濟條件的限制,甚至沒有一切外在條件要考慮(像是「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毛孩子好幾枚」這種事),自己想要做什麼事?去海邊別墅渡個假嗎?(你猜在 Club Med 的「假期」到第幾天就會膩了?)

或者換個方向來問:如果只剩下十年(或者兩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生活,到底想做什麼?

哪些是真的不可或缺的?哪些是真的值得留下來的?

來當激 / 基進份子吧!

通常媒體都讓我們以為 radical 指的是「激進份子」,然後我們也不加思索,就在腦海裡畫個叉,打個負面的分數。其實翻查一下字典,radical 這個字最「根本」的意思是「屬於根部的,和根有關的;直接從根部著手的」(Of or pertaining to the root; proceeding directly from the root. 出處:1913 Webster)。

在文字學上,radical 可以是指「字根」(或者漢字的「部首」)。假設看到一個不太認識的英文字,如果能夠辨認出字根來,很可能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pix source

以瑜珈體位法的練習來說,我們平常練習的內容,總歸就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姿勢、動作,這些 asana(體位法)有沒有共同的「字根」或者「部首」?怎麼找出一個 asana 的「字根」、「部首」呢?或者更「激進」/「基進」一點來說,每一個 asana 最根本的、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什麼?

拿三角式(trikonasana)當例子吧。很多人一進入三角式,不管肩膀是不是還卡得緊繃,兩條手臂就急急忙忙拉得又長又挺,不管脖子、頸椎是扭曲擠壓還是輕鬆舒服,立刻轉頭望著上面的手指或者天花板(你不知道 dristi 很重要的嗎?老師)。

往天花板延伸的手,有的人非得手指緊閉,有的人則是非得手指用力撐開;往地面延伸的手,有的人一定得食指、中指、大姆指扣緊腳上的大姆趾,有的人永遠死命抓住腳踝或者小腿不放,有的人撈不到瑜珈磚就不知所措。

trikonasana
pix source.(小小聲問一下:你真的覺得,這樣做三角式很舒服嗎?)

別這麼匆忙,別這麼倉促。有道是,「緊事寬辦」。慢慢來,我們一步一步倒帶來看看。

讓脖子放鬆下來,不需要那麼急著往上看。讓兩條手臂放鬆下來,不需要那麼急著用力伸展。軀幹重新帶回到直立的方向,不需要那麼急著曲折身體。

那還剩下什麼?兩條腿,兩隻腳掌。Bingo!

一條腿在前,一條腿在後;前面的腳掌趾頭方向往前,後面的腳掌方向和前腳大概略小於九十度。這正是三角式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基礎所在,可能就是三角式的「字根」或者「部首」。

輕輕地往前後、往左右擺動看看。感覺自己的雙掌前後、內外側的狀態如何,哪裡穩定,哪邊虛浮?微幅動動踝關節、膝關節,有沒有哪裡卡卡的?左右側的髖關節、骨盆情況又是如何?記得,這是個左右不對稱的動作,骨盆不必要也不可能硬轉回到左右完全對稱的位置。

這個左右不對稱的前後腳、前後腿的動作設計非常有意思,好幾組瑜珈站姿都有這個共同的要素。因為一前一後的左右不對稱,所以在動作的過程裡,必須要進行程度或大或小的軀幹、脊椎扭轉。想想看三角式、側三角式,戰士一、戰士二,扭轉三角式、扭轉側三角式,都有類似的「字根」或「部首」存在。

讓我們練習讓自己變得 radical 一點吧!

回到根部,回到根基。從根部著手,從基礎出發。像是堆積木、蓋房子一樣。底先打好,日後才可能有美美的室內裝潢、天花板、頂樓花園。

「重為輕根」。有穩定的下半身當基礎,上半身才得以輕鬆往不同方向延展。

兩隻腳踩穩一點,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都別卡得緊繃(需要的話,就微幅活動活動,該適度微彎膝蓋就彎吧)。給自己一兩次深呼吸,利用深呼吸感覺胸腔、腹腔、上背、下背,準備好了,再讓上半身慢慢順著前腿的方向移動,慢慢延展。再給自己一兩次深呼吸,輕輕轉動一下肩膀,準備好了,再順著打開手臂(手臂打開之後,需要的話,當然還是可以繼續微幅活絡一下肩關節)。這時候,手指要不要撐開或者緊閉,要不要抓腳趾、腳踝、小腿、或者撐在瑜珈磚上或者就懸空浮著,都好,真的,都沒關係。

最後才輪到頭。很多時候,在站姿動作裡,我們其實都在虐待自己的脖子,而且真的沒什麼意義。我一而再地告訴同學,「放開你的脖子吧!」輕輕地讓頭左右轉動一點點,不要太劇烈,溫柔一點(那裡頭可是你寶貴的頸椎啊),別讓下巴指向天花板,慢慢來,不舒服的話,就別轉了,看著側邊或者地板也沒關係。

(還是很在意 dristi 嗎?小聲提醒一下:dristi 的前提,眼球保持輕鬆。另外,別只是守著 dristi 的「形」而忘了 dristi 的「神」哦!)

這樣玩一邊的三角式下來,我猜,大概至少也得十次深呼吸的時間吧。夠了,回到山式,稍微休息一下,有體力的話,就繼續玩另一邊吧。

怎麼樣?當激進份子好玩嗎?其實,說不定可以再更「基進」一點哦!

牽一髮真的能動全身嗎?

暫停一秒鐘。先別動,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的頭在什麼地方?在肩膀、軀幹的上方?還是跑到肩膀、軀幹的前方?

再想一想,你的肩膀在什麼狀態?不知不覺就聳著、甚至往前捲?(放鬆手臂,觀察看看自己的虎口是朝前面還是朝內側?)胸口感覺如何?上背感覺如何?整個人感覺如何?

ucs

上交叉症候群(Upper-Crossed Syndrome)是一種很常見的身體狀態。可能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肩頸、上背、胸口肌肉力量不平衡。有的肌群太緊張,像是正面的胸肌、背後的提肩胛肌、上斜方肌、斜角肌,還有連結後頸和前胸的胸鎖乳突肌;有的肌群又太沒力量,主要像是菱形肌、中下斜方肌等等。

這些太緊和太弱的肌群在肢體上半部形成一組交叉線,因此而稱之為上交叉症候群。

網路上關於上交叉症候群的相關文章非常多,基本上可以看到的解法就是「訓練本來力量不夠的肌肉,放鬆並延展本來太緊繃的肌肉」。例如 Y-T-W-L 運動,

或者瑜珈課常見的牛面式(gomukhasana),

gomukhasana

或者在牛面式裡輕輕仰頭。

gomukhasana - head up

這種「太緊了就鬆開、太弱了就強化」的「自力」解法還蠻有用的,至少比起動不動就得找按摩師父「鬆鬆筋」的「他力」解法還強多了。但還是得記得一個更重要的原則:身體裡沒有哪一條肌肉獨立存在的。動一條肌肉,勢必連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就是前人「一髮不可牽,牽之動全身」講的道理。

kinetic chain

頭、頸、肩、髖、膝、足,環環相扣,基本上不可能有「這裡不動、只動那裡」的事。

試試看這種練習:找個舒服的位子坐好,或者躺好(躺著的話,建議膝蓋彎曲、雙腳著地),用非常緩慢的速度,輕輕地、小幅度轉頭向右側(或左側)(轉動的幅度小到幾乎是旁邊的人看不出來的程度)。

能不能感覺到脖子、肩膀有哪些表層、深層肌肉在微微牽扯、運動?能不能感覺到除了脖子、肩膀之外,還有哪些身體的部位也跟著在動?

別急,慢慢來,多試幾次。

很多人都聽過「蝴蝶效應」這個名詞,大概也知道這是在描述「混沌」的複雜系統(Chaotic System),所謂「混沌」,「並不是指一個混亂沒有規則的系統,而是指一個有規則、可是它的變化都是不容易預估的系統」。

說不定我們的人體,這個小宇宙裡,也是這樣的情況。

不容易預估,但未必就一定不能預估。怎麼預估?慢慢來,輕輕動作。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觀察,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練習。

再來試一次吧:

再暫停一會兒。先別急著動,閉上眼睛感覺看看,你的頭在什麼地方?在肩膀、軀幹的上方?還是跑到肩膀、軀幹的前方?

肩頸的部位覺得怎麼樣?胸口?上背下背?呼吸的狀態、品質如何?整個人感覺如何?

和剛剛第一次的嘗試有什麼差別嗎?差別在哪?別急,再慢慢多玩幾次吧!

Ardha uttanasana 變奏曲

練瑜珈很容易。練瑜珈很難。看我們是如何看待練習,如何看待瑜珈,如何看待瑜珈的練習。

有一種困難是懶,提不起勁來練習。明知道練一練,身體活絡,整個人都會舒暢許多,但就是不太想動。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騙自己,騙一下那些「我就是不想動」的想法。

「別擔心,別想那麼多。我只是把瑜珈墊鋪好(甚至不要瑜珈墊也沒關係),站好,前彎下去,再站起來就好了。」

這是以前我最常使用的「心法」,我的「起手式」。很多時候,我就只是在「站立山式 samasthiti → 高舉雙手 urdhva hastasana → 站姿前彎 uttanasana」這幾個動作裡玩。玩兩隻腳掌的前後側、內外側的平衡,玩兩條腿彎曲或者伸直的變化,玩雙手從身側、前面、背後、肘或彎或不彎而高舉而放下的過程。

特別是天冷一點的日子,光玩這組基本的變化,不一會兒,十分鐘就過去了,身體也差不多慢慢暖了。

還有另一種困難是身體僵硬。很多剛剛開始練,或者想要開始練的朋友常常認為,「我身體這麼僵硬,哪做得來那麼難的動作啊!」。以站姿半前彎 ardha uttanasana 為例,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兩條腿打直、兩隻手掌都平放在地面才對。

誰規定的?(順帶一提,除了腿和手掌之外,在 ardha uttanasana 裡抬起頭來的這個小動作,會讓很多人覺得彷彿很有精神。這樣的做法,據說是 Krishnamacharya 早年在 Mysore 宮廷推廣瑜珈,帶著年輕男孩子的練習方式,目的是要刺激他們的生長發育。如果我們已經遠離「發育中」的階段,可以試試看不抬起頭的做法,讓整條脊椎輕鬆延伸就好了。)

那不然要怎麼做?

我們可以把手掌放在椅面上,需要彎膝蓋就彎膝蓋,需要彎手肘就彎手肘:


source

也可以把手臂順著身側伸長,手掌握住椅面邊緣。利用椅子也可以更主動伸展手臂還有背部:


source

或者,把桌子整理乾淨,也可以趴在桌子上伸展。準備桌子椅子有點麻煩?那拿兩塊瑜珈磚也行:


source

沒瑜珈磚?那靠著牆吧:


source

不用各種輔具的話,也可以拿自己的身體當輔具。雙手放在膝蓋下,小腿前。試著腳掌踩穩(真的要努力讓趾球和腳跟都踩穩,而且腳趾頭放鬆別緊抓地板),小腿往前推手(不是手往後推小腿哦!):


source

身子夠暖了,就把動作串連起來吧。「站立山式 samasthiti → 高舉雙手 urdhva hastasana → 站姿前彎 uttanasana → 站姿半前彎 ardha uttanasana」,再慢慢反向離開:


source

練習經驗比較豐富的朋友,一定可以聯想到,ardha uttanasana 這個動作,特別是推牆的版本,是不是和下犬式 adho mukha svanasana 非常雷同?沒錯。這個意思是,如果下犬式停留還太辛苦(或者手腕、肘、肩受傷,不適合手臂支撐時),ardha uttanasana 是非常好的替代方案。

如果是要再更強化肢體的耐力該怎麼做?很簡單,翻轉個九十度,手撐地、腳踩牆吧:

source

或者手或肘撐牆,一腳踩地,一腳離地伸展:


source

手撐地可以變成肘撐地,雙腳踩牆也可以變成單腳踩牆、另一條腿伸直的版本(兩條腿都往天空方向伸直,就變成手倒立囉):


source

不論姿勢如何變化,真正困難之處,在於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一次一次的實驗,微調,修正,練習。原本以為不可能做到的,或許有可能可以慢慢做到,或許真的就是做不到。

用不同的方式練習,練習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練習。

按部就班,即興演出

我們日復一日練著同樣的基本功。一樣的站姿,一樣的拜日式,一樣的前彎後彎或者倒立,甚至是一模一樣的動作順序。

我們小心控制著呼吸和肢體動作的連結,我們啟動核心,從內側足弓、脛骨內側、大腿內側一路連到下腹部深處、到骼腰肌、橫膈膜、舌頭,串起整條「深前線」(deep front line)。我們注意到左右側、上下半身的平衡,注意到肌耐力與柔軟度的平衡,注意到舒適和穩定(sthira-sukham-āsanam)的平衡。

我們練習凡事照起工照步來、從來不會偷食步

然後,一個不小心,我們誤以為這就是最正確的做法,這就是唯一的做法。

像是我一開始自己做饅頭的時候,總是乖乖照著看到的食譜,幾克的中筋麵粉,兌上幾C.C.的水、酵母,加多少匙的糖、鹽、油,等多長的時間一次二次發酵。有時候碰到天氣太冷或者太濕,麵糰怎麼揉都怪怪的,索性就自己再亂加點熱水和麵粉,結果好幾次麵糰發得都不太像樣,但是我也慢慢掌握到麵糰揉起來的手感。

手感逐漸建立起來之後,也就不必一直看著食譜照表操課。中筋麵粉不夠了,那就加低筋啊。冰箱裡巧克力粉還剩一些,加下去看看囉。有時亂加些枸杞、葵花子、葡萄乾。蒸好的時候,有果醬夾果醬,或者切開沾亞麻籽油(再加點迷迭香或百里香等乾香料更棒),也試過甜甜的巧克力醬再加上一點點豆腐乳,噁心嗎?試過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按部就班的練習很重要,至少要先真的瞭解哪個部是哪個部,哪個班是哪個班。然後有機會的話,就可以聯誼一下,這個部和那個班如果配對的話,是喜劇還是悲劇?是大家都可以玩得很歡樂,還是有誰會在角落低聲悲泣?(別亂點鴛鴦譜啊! XD)

像是在做眼鏡蛇式(bujangasana),我們乖乖地把腳背、膝蓋放穩在地板,在吸氣的時候,讓胸口、肩膀自然打開,讓上半身慢慢像眼鏡蛇一樣升起。

從淺淺的眼鏡蛇慢慢練,確定自己的下背不會痠痛,說不定也可以玩些不一樣的花招,例如兩手往前伸展,或者在兩手間夾塊瑜珈磚,整個動作的感受,似乎就移轉到雙臂和上背部了。

像是在下犬式(adho mukha savanasana)裡,一吸一吐如果都還順暢舒服的話,試試看吐氣完止息(bahya kumbhaka),肚子覺得怎麼樣呢?

像是站姿前彎(uttanasana)進入與離開的方式,通常我們在吸氣的時候打開胸口和雙臂,吐氣的時候緩緩前彎(膝蓋或彎或直、手指摸地或者手掌貼地)。要是我們反過來呢?吐氣的時候打開胸口,吸氣的時候前彎,又會產生什麼效果?更順暢?阻礙變大?


photo: C.Bartley at LCI 2013, source

即興的演出其實總是有跡可尋的。所謂的跡,可能是練習者多年的功夫累積到一定程度,因此我們從旁邊觀察時彷彿看不到那些隱藏的軌道或者規則。

布袋戲裡劍術大師是這麼講的:「忘了招式,才能真正使用招式」,「記住招式,而後忘卻招式,這便是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