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瑜珈動作時的注意焦點

據說 TKV Desikachar這樣教的

吐氣是呼吸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吐氣支援(encourages)吸氣。加深吐氣讓我們把注意力帶到下腹部。(Exha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eath, it encourages the inhalation. By increasing the exhalation we bring attention to the lower abdomen.)

在練瑜珈動作(asana)的時候,注意的焦點,應該要放在腹部的收縮或者是胸腔的擴張。(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contraction of the abdomen or the expansion of the chest during Āsana.)

因為呼吸,瑜珈動作的練習(asana)才算是瑜珈的一部分。(The breath makes Āsana part of Yoga.)

老師,或者說,非常資深的老師,這樣教是一回事。我們怎麼聽,怎麼練,練習的脈絡,練習的品質,又是另一回事。

我自己練習瑜珈動作的時候,大概會盡量遵循著 Desikachar 的提醒要點來操作。但練著練著(意思是說,三分鐘五分鐘,半小時一小時,三年五年之後),我的注意力可能在上中下丹田三處游來游去,可能順著脊柱上下順流逆流,可能試著去找腳後跟,腳底板,腳趾尖,也可能感覺一根一根的小指末稍。或者頭頂,或者頭頂上方三五公分的地方。或者肚子。

Sobo 1906 323

現在我更常練習的是,讓腦子盡可能休息,讓注意力一階一階走下來,到胸腔,到肚子裡坐一會兒,欣賞欣賞肚子裡的風光,景緻,氣味,壓力,蠕動。

有時候還可以問問看,「哈囉,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呢?還好嗎?不太好嗎?」

就差那麼一點點


Photo by Rick Bolin

「中醫不傳之祕在於量」,這句話不少學中醫的朋友都能琅琅上口。箇中奧妙,卻得花時間慢慢琢磨、慢慢摸索。

某次下課後和同學在聊舊傷,從這個中醫那個中醫的藥方,聊到復健科醫師教的伸展動作。我一聽就心裡就默默搖頭。這些復健科醫師教的動作沒錯,不過,說不定量大了一點。

怎麼說呢?一方面,這同學可能習慣求好心切,會很努力(或者「太努力」)認真練習這些復健動作。另外一面,同學之前受傷未癒的部位似乎還在更深處。大的伸展動作一下子就容易做過頭,表層的肌肉全繃緊的話,把戲都搶著演完了,裡頭該要鬆動的根本動都沒動到。我的建議是請同學修改動作的操作方式:緩和一點,關節微微彎曲,別只是拉扯淺表的肌肉,而是要慢慢感受、觀察深層肌肉組織的反應與變化。

還有另一位同學也是受了傷,上課過程我總是會幫忙簡單按摩按摩,釋放他儲藏的肌筋膜等軟組織裡的層層壓力。這同學是電腦程式高手,很自然就聯想到,「如果寫個程式來幫忙按摩的話?」我笑著回答,機器人按摩當然好,可是要學到知道什麼時候用力推拿、什麼時候又該放手,連按摩的師父都不見得說得清,是要怎樣麼寫程式教機器人學?

前面講的「中醫不傳之祕在於量」有種種原因。我猜想,說不定還有一種可能,不是不傳,而是沒辦法傳?因為臨場的拿捏,隨機的反應,互動之際觀察到各種隱微不宣的現象,都會影響到該下手的方式與輕重緩急。

在練肢體動作的時候也一樣。老師講的口令只是指出最粗略的大方向,真正的學習在於慢慢摸索的細緻過程。(所以才會說,「學習,幾乎非得都是自學」,「學習,幾乎非得都是實驗」。)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站姿前彎 uttanasana 回到站姿山式兩手高舉的 urdhva hastasana,手往前和手往外,差別在哪裡?起身的過程,注意力有沒有在兩腳站穩,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效果?往上延展的時候,帶領的部位是頭或者胸口,會不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所謂「帶領的部位是頭」,還可以更精細地區分成下巴、頭頂,或者上顎盡頭、兩耳之間。)通常前彎站起身來,是在吸氣的時候動作,但究竟是吸氣先還是動作先?有沒有差別?(怎樣才覺察得到的差別?)如果硬是換成在吐氣的時候動作,除了覺得不習慣之外,還有哪些效應?更輕鬆或者更累人?

或者拿瑜珈動作練習裡最關鍵的呼吸來說,在動作停留時,我們是如何讓呼吸輕鬆進行的?(什麼?你一直練習拼命用力吸氣吐氣,一直氣喘吁吁地做每一個動作嗎?先休息一下吧。)當我們意圖要照顧自己的呼吸時,是先留意到吸氣,還是吐氣?氣從鼻孔進來身體,我們「覺得」會先到胸腔或者肚子?(胸口也可以再繼續區分為前胸、上背、側邊的脅肋等不同的部位。)除了把氣吸到胸腔或者肚子之外,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地方也「覺得」吸到氣?吐氣的「動作」從哪裡發動?從肚子開始,嗯,從肚子的哪裡開始?從不同的部位「發動」吐氣會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感受與效應?(有的人可能會想要從頭頂或者腳後跟來呼吸,或者讓呼吸的感受擴張、延展到頭頂或腳後跟,這些「想像」、「意念」、「企圖」會帶來什麼後果?更輕鬆,或者更累人?)這些原則帶到動態的動作行進、變化過程時,還能繼續應用嗎?(不能的話,限制在哪?)

有些時候,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效果就不一樣了。

(如果「就差那麼一點點」所帶來的不一樣的效應只出現一次,和連續出現一百次、一萬次,後果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囉。)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一早下了陣雨,雨停了之後我上樓去掃掃積水。陽光在雲層後面慢慢探出臉來。我簡單伸展一下身體,忽然聽到幾隻樹鵲機關槍也似的叫聲。

樹鵲邊叫邊飛,我順著他們飛行的路徑,又看到其他的鳥群,在樹鵲聲音以外,還有好幾種不同的鳴禽在唱歌。

然後我就呆呆地站著聽著老半天。真好聽。原本在家裡根本注意不到的聲音細節、層次,全都清清楚楚呈現出來了。

不插電,不花錢。沒有人策展,沒有人行銷宣傳。我只是運氣好,剛好碰上這場音樂會。我只是運氣好,剛好還有眼睛可以看,還有耳朵可以聽。聽見這些聲音的流動,感受這些能量的流動。

想到曾經讀過 TKV Desikachar 這麼解說 Prana(生命能量):

沒有人可以控制 Prana
Prana 有自己的流動變化
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出 Prana 會回復的環境與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做得不夠;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做得太多。想盡辦法去控制那些不可能控制的。終究,不能控制的,還是不能控制。

像是李安的電影《推手》裡,練了一輩子太極拳的老先生,按捺不住情緒,和人起了衝突,而被從來也沒練過武功的老太太嘲笑,「你終究沈不住氣,壓箱那兩手,遲早要露出來」。

是啊,我們都是那老先生。我們靜坐,我們調息,我們練功。我們都想著練成絕世武功。

我們想控制身體,我們想控制呼吸,我們想控制精神心靈。我們想控制整個家庭、整間辦公室、整個國家、全世界;或者,我們只是很單純,很卑微地想著要控制自己的衝動、自己的胃口和脾氣。

這老太太講出了非常高境界的練氣心法:「氣要散,不要練!」

這又讓我想到另一位老太太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說的另外一套練氣心法:

五十多年來,我探索各種呼吸技巧,對我最有效的,就是要喚醒我的覺知、我的意識,然後輕輕鬆鬆、毫不費力地呼吸,而不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做呼吸」這件事。

安安靜靜停在一個動作裡,安安靜靜停在呼吸裡,安安靜靜站著或坐著。

看看這段影片,聽聽好聽的音樂吧:

\[Teahupo’o, Du Ciel\]\[2\] from \[SURFING Magazine\]\[3\] on \[Vimeo\]\[4\].

Pranayama 是什麼意思?

Prana-apana samayogah pranayama itiritah. (Yoga Yajnavalkya VI.2) Balancing prana and apana is said to be pranayama. (translated by A.G.Mohan)

按照 Yoga Yajanavalkya 這本書的定義,所謂的 pranayama 指的就是 prana 和 apana 的平衡。

Krishnamacharya 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The inhaled breath must be brought to meet with the exhaled breath. (from “Teachings” by Claude Marechal)
吸氣要能夠和吐氣相會合。

吸氣和吐氣相會合?恐怕大多數人會摸不太清頭緒。時間上更接近我們的 Richard Freeman 有非常漂亮的說法

With each inhale, we explore the residue of the exhale; with each exhale, the residue of the inhale. The inhale retains the best of the exhale. The exhale, the best of the inhale.
我們在每一次的吸氣中,探索吐氣的餘韻;在每一次的吐氣中,探索吸氣的餘韻。吸氣中保存住吐氣最精華的部分;吐氣中保存住吸氣最精華的部分。

Muscles of respiration

妥善地運用呼吸輔助肌,讓橫膈膜肌肉能夠好好運動,讓胸腔能夠充份擴張,這是吸氣的重點。而吐氣則是要在橫膈膜肌肉放鬆、肋廓向內收縮的過程中,適度啟動腹部的力量,讓肺裡的空氣能夠順利排出體外。

各種 pranayama 的技巧,大致上就是依據這些原則來設計的。當吸氣和吐氣能夠「相會合」,或者吸吐之間彼此的餘韻能夠相互纏繞,達到某種平衡的關係時,身心大概也都比較能夠安定下來。

在《摩訶婆羅達》裡是這樣說的,

瑜珈最高的實踐,按照經典,有兩種法門,一種是心之專注,一種是呼吸調御。一種是有形的(saguna),一種是無形的(nirguna)。(第十二卷《和平篇》,《解脫法品》,304 章)

> 練身的最高形式就是呼吸法,精神修練的最高形式就是靜心。至少《摩訶婆羅達》是這樣說的。
>

「呼吸:身心間的橋樑」工作坊

workshop-breath

進度報告:名額已滿!

常常呼吸不順、胸悶、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有時候「忘了呼吸」? 日常生活或者練瑜珈的過程,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呼吸? 有哪些壞習慣,會阻礙我們好好呼吸?

  •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瑜珈式呼吸」?
    呼吸的操作型定義 具體操作練習

  • sthira/sukha(穩定/舒適)的指導原則
    結合體位法的結合

  • prāṇāyāma प्राणायाम 是什麼意思?prāṇa प्राण 是什麼意思?
    調息、呼吸法的基本練習kapalabhati 練習

  • 不同層次的呼吸:能量的流動
    全身的呼吸

  • 靜坐裡的呼吸
    觀照呼吸,觀照思緒

時間:2016.01.09 星期六 下午兩點到五點

地點:KT Lab 身心實驗室(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65巷8-3號2樓)

費用:1000元 舊生800元,兩人同行1500元

六人以上開課,上限十二人。位置有限,額滿為止!

意者請來信報名。

(可以直接到教室繳費,或者來信詢問轉帳資訊。) (繳費完畢才算完成報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