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顎是頭顱的核心!」

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同學們認真練習。非常認真,認真到忘了自己在做什麼。

像是在上犬式或者眼鏡蛇式,很多時候,或許因為太習慣這樣的動作了,以致於根本沒留意到,自己到底是如何進入這個動作;甚至連這個動作是什麼滋味都還沒品嘗到,就又匆匆忙忙趕火車趕飛機似的,離開這個動作。

以上犬式或者眼鏡蛇式為例(嗯,考考你自己,你能夠清楚分辨這兩個動作的差異嗎?),要有核心與下肢的穩定支持,(「腳趾張開!」),我們才能慢慢延展脊椎;要有手掌、手臂的穩定支持(「虎口!虎口!虎口推地!」”index-finger-knuckles press down!“ ),我們才能慢慢鬆開肩膀,展開胸口。在這些步驟都完成之後,最後才有頸椎的延伸(「脖子拉長!脖子後側拉長!」)。

只是常常一個不小心,不論老師是不是在一旁聲嘶力竭提醒著,我們可能還是聽不入耳(或者真的入耳了,不過也就只有耳朵聽到,其他身體的部位並沒有接受到訊息),然後,著急也好,習慣也罷,我們無意識地盡情抬起下巴,讓腦袋往後仰、往後掛(「斷頭」之謂也)。

上顎(upper palate)真的很重要。

沒有上顎往頭頂的延伸,光是抬下巴的後仰,只是在模仿動作表面上看到的樣子。上顎往頭頂延伸,遠離自己的骨盆,頸椎才有機會真正從身體裡面拉長。

橋式肩立式(以及肩立系列的各個更深的動作,如 karnapidasana)等動作也一樣,我們都需要上顎的帶領(當然,核心、下肢、肩膀開展支撐力量的重要性更是不在話下),才能夠保護珍貴的頸椎。

體表的標誌,如胸骨柄(manubrium),當然是體位法練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考點。但隨著體位法練習時日的累積,慢慢的,我們可以愈來愈深入體位法,也愈來愈深入自己的內在。

「深入」的過程,不只是抽象的、隱喻的形容詞,也可以是具體的描述,就像是將參考點從體表可見的標誌,逐漸移向體內不易見到或者不可見到的部分。(或許練到一定程度時,連軀幹裡的五臟六腑,都能拿來當成體位法的參考點呢。)

經由這樣的歷程,我們也逐漸有可能超越「做瑜珈動作」的階段,真正「進入」動作裡面,才有機會讓身體和意識緊密聯繫合而為一,而成為 asana。


  • 以太極拳的術語來說,「虛領頂勁」、「頂頭懸」的要領,約莫也是「下顎微收,舌抵上顎,唇輕合」。或可相互參照發明。

namaste?

很多瑜珈老師下課前會向同學們致意,或者雙手合什,輕輕點頭,或者加上一句:namaste。我也習慣如此。

幾年來,從來沒有碰過任何一位同學問我,「老師,namaste 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因此我也假設,雖然大家和我一樣,都沒真的學過梵文,但至少曾上網簡單查詢過一下,瞭解 namaste 的大概意義。結果好像並不是如此。

在面冊上看過瑜珈體位法的練習者,「認為」這應該是「衷心感謝」的意思,也看過有很多人把 namaste 當成類似「我向你祝福」的「瑜珈用語」。

還聽過一個小故事:某瑜珈同學收到老師的卡片,很是欣喜,只是內心有個小小疑問,卡片最後署名的,一位是本來就認識的、寄出卡片的某老師,不過排名在某老師前面的那一位,儘管名字好像也常常聽見,但實在不認識的「namaste 老師」,究竟是哪位啊?

照最寬鬆的解釋,在一般日常生活的脈絡,namaste 就是南亞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文化圈裡,最常用的招呼語,跟人碰到面、跟人告別簡單致意時,都可以來上一句 namaste,或者加上合掌的動作。

精確一點講,नमस्ते (namaskar/namaskaram/namaste) 是梵文的一組複合字,
नमः (namaḥ) 是鞠躬、致意、禮敬之意;तुभ्यम् (tubhyam) 簡寫成 te,意思是「向你」。合起來差不多就是「我向你致意」吧。

नमस् (namas) 在印度教相關的經典、咒語裡很常見到(佛教文獻裡的「南無」),像是很多練習瑜珈的朋友們很愛唱的:

ॐ नमः शिवाय (aum namaḥ śivāya)

就是「禮敬濕婆神」之意(濕婆神在後來佛教裡稱為 maheśvara 大自在天、在密教裡稱為 mahākāla 大黑天)。

至於這一兩年在西方世界開始逐漸流行的新字彙 mamaste,當成趣味來讀,也行。只是這構詞,唉,說真的,也就是趣味而已。


*1. 以上文字內含 Devanagari 天城體,若顯示有問題,請自行加裝字型。

*2. 非常推荐林光明老師的《梵藏心經自學》(修訂版)(台北:嘉豐出版社)。我沒學過梵文,但從這本書裡直接學到相關的基本知識,C/P 值很高。真的要學梵文,台灣的標準教科書是惠敏法師的《梵語初階》(台北:法鼓出版),早期中文教科書,有季羨林譯的《梵語基礎》、吳汝鈞編的《梵語入門》,現在 iOs 平台上還有 Sankrit Primer(已經變成免費版囉),網路上也有諸如 Practical Sankrit 等學習資源。

*3. 請愛查字典,台語也好,中文也好,英文、梵文都一樣。請愛查字典,或者上網查詢(很多 urban legend 說不定在第一時間就化解掉囉) 。我最常使用的網路梵英字典,是 spokensanskrit.de,免費、免註冊,好用。

*4. 我知道有的朋友會覺得,「反正意思到了就好了,何必計較那麼多細節呢?」話是沒錯,重點在於「意思到了沒有」。舉個例子來說,「念佛」、「唸佛」,讀起來的音一模一樣(說不定還真的有人以為「意思不是差不多嗎?」),背後的工夫論、思考,相距甚遠。「念佛」與「唸佛」間的差異,請參考顧偉康的《禪淨合一流略》

我們總是以為永遠還有一樣的明天

此刻,我們都是《法句經》裡說的愚人。 愚人如我們總是以為,核災天高皇帝遠,不關我們的事。 我們鄙夷那些愛危言聳聽的傢伙。 我們繼續低頭,過我們的舒服日子,並且相信,明天過後,總是還有一樣舒舒服服的明天等著我們。

「愚人心想:『雨季時我住在這裡,冬天和夏天時我也住在這裡。』卻覺察不到(就快要死的)危險。」(《法句經》286偈,敬法法師譯)
“Here shall I live during the rains, here in winter and summer” — thus thinks the fool. He does not realize the danger (that death might intervene). (Dhammapada, Maggavagga, verse 286, translated by Acharya Buddharakkhita)

一個人,最高!

以前在某會社上班時,午休時間一到,多數人都是找伴去用餐。我大概有點怪癖,總喜歡躲得遠遠的。人家怕沒有人陪,我卻只是怕邊講話邊進食有礙消化。

就像是《長老偈經》所說的:

若前若後。無他人時。獨住林間。有大安樂。 (釋雲庵譯) If, in front or behind, there is no one else, it’s extremely pleasant for one staying alone in the forest. (Thag. 537 Ekavihariya: Dwelling Alone) 或者就是抱持著「寧獨行為善,不與愚為侶」(《法句經》)的心態而不自覺吧。

後來才知道,獨處(或者「一住」)的狀態,根本不在於身邊有多少人、多少聲:

悉映於一切。悉知諸世間。 不著一切法。悉離一切愛。 如是樂住者。我說為一住。 (《雜阿含1071經》CBETA, T02, no. 99)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中阿含165經》CBETA, T01, no. 26)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時不時讓自己處在沒有其他人陪伴的森林裡,實在也是一種再美好不過的事了。


*1. 中譯版的《勝妙獨處經》

*2. Thanissaro Bhikkhu 的英譯版 Bhaddekaratta Sutta: An Auspicious Day、Bhikkhu Ñanananda 的英譯版 Bhaddekaratta Sutta: The Discourse on the Ideal Lover of Solitude

*3. 除了上面附的中譯版、英譯版的經文非常值得一讀,如果有時間的話,也非常推荐一段訪談:The Last Quiet Places(英語的訪談)。五十分鐘左右,值得的。說不定比去上一堂瑜珈課更有收獲哦!聽完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考 Gordon W. Hempton 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