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怎麼「練身體」

過去我的練習,大概就是早上起來,或者在課堂中的空檔,一次練個一小時、半小時、或者更長更短的時間,有些時候會有想更「精進」的目標,可能是某一個自己始終練不成的動作,也可能是某一組串連動作更細緻的要求與改善,或者是「解題練習」:哪些動作模組,可以套用來解決某類特定問題、或是改善某些生活所需要動作功能要求。

但誠實講,更高的比例,是順著習慣、遷就時間與環境的條件,反正就輕鬆練,練完能有一點身心舒暢,大休息結束心情變好就算是功德圓滿。

但這一年多來,各種愈來愈清楚的跡象、證據顯示,能安心滿足於「關起門來的小確幸」的日子,恐怕就要告一段落了。

我得幫助自己,達到更具體的練習目標:足夠的基本體能。

上課時我會安排各種動作的模組,現在也我開始在日常生活裡插入各種最容易上手的小模組,例如說,「動不動就做個十下伏地挺身」。在家裡看書、寫稿也好,在教室上課前下課後的空檔時間也行,讓自己愈來愈習慣於這些基礎體能練習。伏地挺身千變萬化,不容小覷,光是雙手擺放位置的調整、手或者腳的高低反差,一直到 Mike Tyson Push-ups(泰森伏地挺身),甚至單腳、單手等等,簡單、易上手、學無止境。

另外一也算是容易上手的小模組,Pistol Squat(手槍蹲)。很多人一開始會有障礙,無法直接完成接近於網路上常見的「標準」動作。請問單兵如何處理?很簡單,漸進式慢慢練就沒問題。一開始先坐在椅子上,在盡量維持脊椎中立的條件下,試著單腳站起身。慢慢再降低椅子的高度(小板凳或者安穩的瑜伽磚堆疊),只要持續練,總會練到從站到接近地面的單腳蹲,再重新穩定站起身。

「動不動做十下伏地挺身」、「動不動就去手槍蹲」都是我最常用的小模組。

「動不動就 XXXX」這些小模組,還有一組也不賴。不論是在家裡還是教室,坐了半小時,或者空檔休息去倒水喝的時候,想到就順手拿一對啞鈴或一隻壺鈴,輕鬆動個幾下也好,可能是各種蹲姿的變化,像是單腳 RDL(Romanian Deadlift,單腳羅馬尼亞硬舉)、 Bulgarian Split Squat(保加利亞分腿蹲),或者就是隨興舉起來,劃出對角的大弧線(上課時我常常帶大家徒手練這組劃對角大弧線的伸展,非常過癮)。

總而言之體能的逐步增進,就是這樣慢慢來,一步一步安全地循序漸進。

之前我鼓勵一個老同學,晚上下班有空的時候,就出門去公園、運動場走個一二十分鐘。同學超認真執行,慢慢從一次十分鐘、到二十分鐘,現在已經一次四五十分鐘、四五公里呢。她常常和我回報說,現在幾乎每天晚上都去走,光是晚上更早睡、更好睡,就覺得有夠值得。

我也重新開始練跑。好久沒跑了,從簡單的間歇跑開始,走三五分鐘、跑三五分鐘,三五次循環,賞自己一頓好好的伸展就收工。幾次之後,慢慢連續跑十分鐘、二十分鐘。這一陣子鼓勵自己早點起床(我在家裡附近的小學操場跑,七點之前得收工離開),練跑個三十分鐘。一個星期兩三次,幾個星期下來,慢慢找回了以前的體感。體脂計大概不會說謊,很多數字緩緩朝個固定的方向在變化。自己也能夠清楚感覺到體能的逐步調適、提升。

每個人都是強而有力的示範者、影響者。你買什麼新款的點心、去什麼咖啡店、追嘟一齣劇、到哪裡爬山,看到你貼文的朋友,可能也會跟著想吃、想去、想看、想玩。如果你開始健身、練體能,開始關心民防、準備避難包等等,身邊的朋友當然也會想跟著起而行。

別小看這一股傳染力。趕快開始練,自己練,也找朋友一起來練吧。星期天早上的「練身體」,我的目標就是幫助、陪伴大家,儘快建立起自我訓練體能的習慣。把我知道的技巧、觀念,一步一步分享給同學。在練習的過程,也會分享一些最基本的民防概念與知識。

衝出果凍海

當老師久了,一定會不時遇上果凍海的困境。

我說的果凍海,不是海天一色、水面無波如鏡的迷人海景,而是那種怎麼撥動,都撩不起一點水花的膠著狀態。總有些時候,自己的狀況不好,結果又碰上教室裡的這種氛圍,這可是會讓人悶到喘不過氣來、像鬼打牆一樣的恐怖時刻。

教了一二十年下來,當然也揣摩出一些應對的方法。我的頭腦裡大概有幾十個模組(modules),還想不到出什麼牌的時候,反正就看狀況抽個順手的動作模組上場。先起個頭,能接續得上眼前的狀況再說。因為課堂上的老師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和同學們說,「大家等一下喔,我來上網查查看,接下來適合做哪一組動作」。

我拿手的獨門技巧,說破了也不值幾塊錢:定下心來,仔細觀察。每個同學,不管我多熟、或者是第一次上門的,在一個前彎、一次舉手,開髖或者開肩的暖身動作裡,總是透露出無限多的訊息:

可能是右腳踝內外側強烈的不平衡,可能是若隱若現的脊椎側彎,可能是過於急促的換氣聲響,可能是不自主、不自然的頸部扭曲。

每一則訊息,背後都是一部生活史,都充滿了講不盡的故事。只要慢慢誘導、輕輕叩問,多數人都可能不經意地流洩出自己身體的慣性,甚至祕密。而這些,就是我破除果凍海困境的契機所在。

上課的過程,我總是停不下腳步,從這個同學的右前方,踱步到另一個同學的左後方。從前後或者從左右,改變鏡頭的方向,調整觀察的角度。

我的眼睛瞄到某個同學抓得緊緊的腳趾頭,可能根本還沒經過意識的理解分析,就下意識裡就隱約呈現出下一串動作組合的樣貌。

當然不是「肩頸緊繃就對應 X 動作模組」這麼機械化的配對處方。一次一次的教學反省,讓我明白,老師的臨場技巧與反應,總是來自於長期操作、大量有意識主動學習而來的經驗累積。

沒有人能保證,這些招術、技巧,可以解決每一次的難題。有些時候,當下就是卡在果凍海裡,連自己都覺得快窒息了。也只能很勉強地見招拆招,或者一張一張打出去的都是不太有創意的安全牌。

長期的經驗告訴我,人生總是有這種低潮的情境。碰上了的時候,試它一試,踹個幾腳什麼反應都沒有的時候,也別只是一味拚搏。省下不必要的能量耗損,等這一波低潮,或者不容易對抗的浪頭過去。會過去的。

但真正遇到自己情緒也掉到谷底的狀況,我總是告訴自己,就是因為心情差,上課時,我更是要為自己(也為同學)創造熱情、創造樂趣。

總是要鼓勵自己繼續觀察,思索,練習,嘗試新的可能。每一次的操作,都在擴展自己的 repertoire,自己的資料庫,自己的舞碼、劇碼夠豐富,自己能掌控的詞彙、表達方式夠多樣,面對不同的困境,看起來也就是一次一次有趣的挑戰。

就像爵士樂裡有 standards(標準曲目 ),先能把這些爵士樂裡的基本共同架構、語彙、轉折模式摸到熟透,有朝一日有該你上場表演時,才會有即興自由創作的底氣。

有人說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眼睛張得夠大,每一堂課都有不一樣的挑戰。因應這些挑戰而產生的反應、創作,本質上都是即興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下次會變出什麼樣的花招,什麼樣的新戲碼。

那天又遇上了膠著到快爆炸的果凍海。我還是同一招,不斷移位、觀察。放鬆自己的身體。我彷彿看見了某個同學胸椎中段的緊繃點亮了起來,那是在模組化的暖身動作剛做完,上課差不多十來分鐘之後的事。接下來,我們幾個人好像一起在教室裡跳了一場舞,是一場即興的舞蹈。在這一小時裡,大家一起玩了很多類似舞蹈的動作,但幾乎沒有哪個動作是可以用梵文名字描述、規範的「瑜伽體位法」。

我看到同學們的眼睛漸漸變亮了起來。

最後的十五分鐘,大家慢慢做了兩次拜日式,舒緩、開展、力量、釋放的拜日式。再慢慢收工,回坐姿,最後大休息。

有位同學離開時,特別給了我一句回饋,「老師,今天的動作味道很不一樣耶。下次還會這麼好玩嗎?」

帶自己動起來,就是最好的療傷:新課程「練身體」

上課前下課後,常有同學來詢問諸如腳踝扭傷之後的復健問題。我通常的建議是,在急性發炎過後,就請儘快回復本來雙腳行走的方式過生活。大家都怕痛,都會想說,多休息幾天「自然」就會好了。殊不知,這樣常會錯失最佳的黃金復健期。

我知道在沒有徹底復原的狀態下,患側一定會有一些比較強烈的訊號回饋。這種狀況下,只要確定急性發炎過了(請徵詢醫生的意見),就請堅定意志,勇敢、穩健地一步一步跨出去、走下去。

我們遲早得繼續走下去。早點帶著自己動起來,別讓患側的傷痛,造成原本健側的多餘負擔,甚至養成不平衡的肌肉代償習慣。

帶自己動起來,就是最好的療傷,就是最好的復健。

這陣子很多人心裡都很失望、悲傷,如果症狀嚴重,請儘快找專業諮商、醫師協助。除此之外,最好的療傷,我認為就是運動。

要療心裡的傷,就得對症下藥。現在最對症的藥方,就是帶著正確民防意識、知識的基礎體能訓練。

懷抱著保家衛國的心情、清楚認識到,鍛練自己的體能,就是在救自己,就是在救家人,就是在增進社區的安全,就是在團結壯大國家的力量。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一起在安全的前提下,培訓自己最需要強化的體能。

我完全能夠理解,很多朋友一看到民團的民防、自訓等相關課程,即使有心,也擔心自己年紀比較大,擔心自己體能比較弱,怕壓力太大,怕跟不上進度,怕拖累其他人,因此望之卻步。儘管大家的心裡都想要貢獻自身的力量,都想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一起站出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社區,至少不要成為社區的負擔家庭的負擔。

我們生活在受保護的溫室裡久了,聽到「戰爭」就有一股反射性的厭惡、想逃避的心情,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但戰爭或天災,從來不會因為眾人的好惡而減少或消失,光是這兩年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嚴重風災、水災,就已經造成多少家庭的重大損傷。想想看過去一個月中南部的連續豪雨就明白。

請想像以下這樣的情境:突然發生了天災人禍意外事件,體重大你一截的先生、或者臥床不良於行的長輩,被倒塌的櫃子壓到雙腿,無法自己站起來外出求援。家裡只剩下你一個人,電話也暫時不通。你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把重重的櫃子推開,扶起受傷的先生或者長輩外出就醫。你需要哪些力量?

要能夠不驚慌,要有基本的體能與知識。這兩件事有密切關連。有足夠的體能與知識,遇到狀況的時候才有能力不驚慌。狀況來了,要能夠不驚慌,身上的體能與知識才有辦法適時上場應用。

從這個星期開始,每個月兩次星期日上午十點鐘,教室會有一門帶著正確民防意識的基礎體能訓練課:「練身體」(希望能成長到每週一次)。這個課不是瑜伽伸展,和教室平常全方面照顧到的基礎課也有所區隔。我會集中火力,和大家一起鍛練安全、而且最重要的體能。

我的目標是希望這門課程可以成為銜接民防課程的中介,幫助有心的朋友跨出第一步。這門課不會包括技擊、對打(有需求的話,請找更合適的教室),也不包括急救訓練(請找專業的急救相關推廣教育單位)。這門課設定的是我們這樣手無寸鐵的一般平民百姓,如何在既有的身體基礎上,強化自己的基礎體能,以因應可能發生的不特定狀況。如何在盡量不藉助其他輔具的條件下,培養並強化自身整體的韌性。

呼吸、核心、穩定的中軸,腿力、臂力等等當然都會練習到。更重要的是,在體能練習的過程,和同學一起建立更清楚的認識:我們為什麼要接受基礎體能訓練?這些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哪些的狀況?

在「練身體」這堂課裡,你可以把自己的擔心、憂慮、恐懼說出來,用嘴吧說,用身體說,用動作說。我們一起穩穩地一步一步跨出去,和過去的情緒告別,讓身體帶著我們繼續往前走下去。

還在悲傷五階段嗎?想拉自己一把嗎?來練身體、練基礎體能,學幾招最根本的,打好自己的體能底子。下次自己一個人又心情不好時,就知道能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來幫自己儘快離開谷底的情緒。

說不定就從十下伏地挺身開始吧?太容易?太困難?別擔心,我們都有各種微調的妙方喔!一起來「練身體」!

毋甘願的人,袂當失志!

睡了一覺起來,剛剛出去跑步一趙。動一動,流流汗,舒暢許多。

昨天四點半在濟南路看到一開始的開票,大概就知道這一戰的結果了。心情當然會受到影響。愈認真準備的人,心裡會愈難過,這是一定的。期待愈高的,也就會愈失望,這也是一定的。

跌倒了,給自己時間,該哭就哭,該療傷就療傷。休息夠了,大家互相扶持,重新站起來。這一次,腳步要更穩健踏實,因為接下來的路更長更遠,挑戰難度更高

我們從來不是因為看到勝利在眼前才起身奮力一搏。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只在球隊嬴球時才表達自己的支持、才愛這支球隊。家園、土地、高山淺山、小溪大洋都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是自己的,要如何起造,要如何呵護,就看自己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當有聽聞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時,不憂愁、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地號哭,不迷亂,他只感受一種受:身的受,而非心的受。(SA 470 / SN 36:6)

大家這一陣子都累了,身體也累,心也累。昨天的結果,更是讓我們哀傷、悲泣、甚至迷亂,暫時不知所措,不知去向。

別人怎麼說我們,過去我們如何看待、定義自己,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今天,現在起,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是決定日後長遠勝負,喜樂或哀傷懊悔的關鍵。

我自己希望能繼續努力的幾件事:母語的說與寫、在地連結與共同體的緊密聯繫、練身體練身體練身體。我還在思考,這些事,如何能夠與教室無縫接軌。說不定是接下來星期天早上或者星期六下午的時段,某種帶著民團民防自訓意識的基礎體能練習。(歡迎大家說說自己需要、想要的練習方式與項目,謝謝!)

簡單講,這一次戰役打輸了。愈認真準備的人,心裡會愈難過,這是一定的。

想大叫就大叫吧,想大哭就大哭吧。可以的話,和身邊的朋友、同志們抱抱,一起哭吧。

如果你知道身邊哪個朋友一定很傷心難過的話,請主動伸出手,陪伴她,和她聊聊。

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休息,沉澱,釋放。

接下來的路還很長,而且,可能更辛苦。

套一句周婉窈老師說的話,「毋甘願的人,袂當失志!」

休息夠了之後,我們就把眼淚擦乾,手牽著手,繼續上路!

盤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不少朋友這陣子都開始準備防災包、避難包,也準備添購難急時所需的物資。我自己這一陣子也進入了更具體準備的階段。有時候上課前、下課後,和同學們聊聊「避難包的準備」、「自己需要哪些救難物資」,才發現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到現在都還沒想過這個問題。

大多數的人沒經歷戰爭、沒有逃生的經驗,甚至連長時間的停水停電都沒遇過。想當然爾,就是上網查資料。網路上有各種鉅細靡遺的清單,教學文章、影片、購物連結,很多人查資料查到昏頭,還是不清楚究竟從何準備起。

愈多人一起備戰,也就愈提高敵軍來犯的門檻與壓力。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局勢可能的發展,思考、準備,並且開始行動,這都是很好的事。我的建議是,除了查資料、被動接受他人的意見與看法之外,最好能夠暫停片刻,把閱讀過的資訊消化吸收,自己主動思考看看。

愈多人一起備戰,也就是提高敵軍來犯的門檻與壓力。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局勢可能的發展,思考、準備,並且開始行動,這都是很好的事。我的建議是,除了被動接受他人的意見與看法之外,最好能夠暫停片刻,把閱讀過的資訊消化吸收,自己思考看看。

思考什麼呢?如果一點頭緒也沒有,可以參考看看「大加蚋精武體育會」的〈防災包與它的目的地〉這篇文章,「自我強化筆記」的〈應對天災人禍,進行「避難準備」的6項考量〉,還有黑熊學院的〈避難包有三種:讓我們先從基本開始〉

急難發生時,需要的不只食物、飲用水,還得有常備藥物,最好還有卡式爐或類似的簡單設備。不只要有手機用的行動電源,甚至還得要有太陽能充電板,以及更大的儲電設備。

請繼續思考自己可能遇上的各種情境。如果被迫待在家裡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無法出門正常採買日常生活所需(超市超商的貨大概早就被掃光),如果還遇上停電、停水、停瓦斯、斷網的狀況,要維持基本生活品質,還需要什麼?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刺激思考:如果停水停電三五天,在家中上廁所的問題如何解決?

每個人面臨的狀況各有差異,可能是自己一個人,也可能還有家人(毛小孩)、朋友要照顧。

面對可能的變局,不只是得有物資準備,還得要有心理準備。不只要有心理準備,還得要有體能體力來應付天知道會發生的什麼狀況。

別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很多人一想到「備戰」,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上網花錢採買。這很重要,但也別只是衝動下單,請設想看看自己可能面臨的具體情境,自己列個清單,和家人或者好友討論看看再下單購買。

接下來,也同樣迫切的,就是要及時培養、壯大自己的心理韌性與體能。

前兩三年台灣還算不上真正的封城,只是外出用餐稍微受限,有的人被迫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光是這樣,對不少人來說就已經構成相當的心理壓力。要在類似艱困(或者更艱困十倍百倍)的條件下,還能夠繼續保持內心健康的活力與能量,幾乎人人都需要有可以互相支持的人際網路,這就要靠事先就建立好和朋友順暢的溝通管道(想想看,如果斷網了怎麼聯絡)。

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支撐自己?要怎麼支撐住自己?我覺得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練習靜坐。趁現在還有時間,能學就儘快學,能練就儘快練,讓自己熟悉靜坐所需的技巧,持續練習,內化需要的技巧。能面對並且消化、釋放、解除自己心裡的壓力、情緒,在艱困的時局,是安定心神、自我保護的重要能力。(每星期五晚上八點半,教室有一堂一小時的靜坐課。)

在斷水斷電時,得有體力走到距離住家三五百公尺的水車,提個五公升十公升的水,爬個幾層樓回家。在必須往防空避難所移動的時候,要能夠不慌不忙,揹著準備好的避難包與需要的物資,說不定還得攙扶長輩(搬輪椅)、抱著嬰幼兒(搬嬰兒車)、毛孩子(多背一個外出籠)。這些都得靠平時一點一滴鍛練的體能。

盡量不要讓自己成為其他人的負擔。行有餘力,有機會的話,還能伸出援手幫人一把。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儘量鍛練體能。

儘快來教室上基礎課,培養正確且安全有效的核心力量,練習穩定站下、蹲下、起身、簡單跳躍、雙手支撐等等能力與技巧。儘早學、儘早練,需要的時候,才有辦法及時應用。

再繼續思考下去,如果不是只想要苟延殘喘,還想要活得有尊嚴、有品質,像個人的生活。自己還需要什麼、還欠缺什麼?有什麼是現在就可以準備,有什麼是現在就應該要拚命準備的?

準備戰備物資的過程,我覺得好像在盤點自己的生活,究竟我得依靠多少外力、外在資源、內在的能量,才能像個人一樣,好好活下去。

還得準備什麼?得割捨什麼?

這樣的盤點,也就是取捨的過程。災難來臨時、戰爭來臨時,有哪些是絕對不容放棄,又有什麼是可以妥協、必須妥協的?

很少人會期待災難或者戰爭,但災難和戰爭,天災和人禍,從來就不曾在歷史中缺席。自己沒親眼見過的美景與惡夢,不代表就不存在。自己短暫的成長經歷裡沒遇過的情境,不代表就不會來臨。

有些事,該來的還是會來。能設想的就多設想。能準備的,在還有時間的時候,就請好好準備。

有些區域罷免案還缺補件所需的連署書,請幫忙連署或宣傳。下一個階段,就是努力拉票,固票。唯有盡人事之後,才有資格說聽天命。

#天佑台灣
#大罷免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