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low can you go?

最近體悟到的練習心法:往下降、往下沉。

站或者坐著的時候,除了大致上保持頭頂往上、脊椎中正之外,就是把意識的焦點、注意力往下降、往下沉。

具體來說,頭在心上,讓意識從頭、從腦子裡往下降沉到胸廓、心裡。
心在肚子上,讓意識從心往下降沉到肚子裡。
肚子在骨盆上,讓意識從肚子往下降沉到骨盆裡。
骨盆在腿上,讓意識從骨盆往下降沉到雙腿。
腿在腳上,讓意識從雙腿往下降沉到雙腳。
腳在地上,讓意識從腳繼續往下降沉到腳底下,彷彿入地。

這個練習,在站椿時能用,在一般站姿的動作練習能用,在靜坐時能用。在一般日常事務,像是我現在在寫字,也能用。

往下降、往下沉是個有趣的過程,會帶著我們往自我觀察的方向繼續探索。說不定會更深更遠,或者更黑暗又更明亮。


[延伸閱讀]
牽一髮真的能動全身嗎?
綻放在死亡谷的花海
你以為佛法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嗎?
騎腳踏車不是那麼簡單滴(你以為你不會被騙時,你就已經被騙了)

誰在(替你)做決定?

Netflix 告訴你,接下來你想要看哪一部電影。Apple Music 告訴你,接下來你想要聽哪一首歌。Google 告訴你,接下來你想要連結哪一個網站。Facebook 告訴你,接下來你想要瀏覽哪一個人哪一個單位寫的文章、心情故事、或者花錢買的廣告、或者符合他們利益的假消息。

學校老師決定,你今天該學什麼內容,有什麼樣的進度。

爸爸媽媽決定,你今年明年這輩子該達成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廣告決定,你等一下或者存夠了錢該買什麼產品什麼服務。

政治人物決定,你該繳多少稅、稅金用到哪裡去、該如何替他們賣命。

營養師決定你該吃什麼。醫生決定你該吃什麼藥。瑜伽老師決定你該這樣站這樣走這樣坐這樣呼吸這樣睡覺(如果有這種不只教 asana 的瑜伽老師也還算運氣不錯啦)。心靈導師決定你該向哪一尊神明(或者什麼能量)用什麼方式祈禱。

你腦子裡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哪裡跑出來的念頭,決定你該這樣相信,「我就是這樣的人」。

嘈耳(tsō-hīnn)慒心(tso-sim)

不知道為什麼,教室突然出現一股奇怪的低頻噪音。我向來對這類聲音很敏感,自己待在教室裡也覺得不太舒服。而且有幾次就在上課的時間出現,我一想到這對同學們的干擾,真的有兩三天都睡不好。


(非當事狗。其實,本文根本沒有當事狗。這是一對長駐大安森林公園的帥氣狗狗。)

直到那天的靜坐課。

那天下午我自己就在一陣一陣的噪音「攻擊」下,靜坐了一段時間。突然才理解到,我一直預設,噪音在「攻擊」我,我受到噪音的「攻擊」。

或者說,我選擇了「認為噪音在攻擊我」這樣的認知。心裡一旦完成這樣的選擇之後,原來的「嘈耳」(tsō-hīnn)(吵鬧聲響)立刻就升級變成「慒心」(tso-sim)(心煩意亂,焦躁憂慮)。

因為這樣的理解,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預設、自己的選擇,原先由我自己幫忙參與、一起完成的「我覺得我受到噪音攻擊、因此我才會這麼煩躁」建構工程,彷彿瞬間瓦解、潰堤。聲音還在、振動還在,耳朵還聽得見、皮膚也還感受得到,但心裡好像鬆了不少。

我記得靜坐課之前就一直想著,「嗯,今天晚上靜坐課,我就是要玩這個梗。反正噪音就是會出現,我就將計就計吧!」

我揣想的稿子,主軸大概是這樣子的: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不平靜、甚至不安的環境、世界裡,噪音層出不窮,不只是外來的噪音,還有自己心裡永遠停不下來的內心小劇場,不斷上演著幻想、期望、失望、痛苦、憤怒、恐懼等等戲碼。重點不是想辦法找到一間能夠隔離一切噪音的教室、道場,躲在裡頭練習、享受安靜、平靜,而是要認識清楚自己內心的焦躁不安,其實絕大多數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也只有從自己內心去舒緩這些不安的情緒,才能進入真正的平靜……。

沒想到,一開始帶著大家靜坐時,噪音竟然就停了。我覺得好像什麼人在和我開玩笑似的,匆匆轉了個話頭,繼續靜坐課。

當然,外在的聲響後來果然又再度出場了好幾次。這些物理現象,不會因為我想像他們不存在就消失不見。還好過兩天找了人幫忙,也從產生物理現象的源頭去處理好了。噪音事件總算就暫時告一段落。

我又說「噪音」這個詞了嗎?對不起,我要說的是,「聲響」、「聲音」,或者,「奇怪的」、「不太理解」、「不請自來」的「聲響」。

[延伸閱讀]
「全世界都給我安靜下來!」
愛會記得沓沓仔行,才有機會向耳聽(ànn-hīnn-thiann)
實用咒語系列之二:they are there, and you are here
全然專心,聆聽
心要安靜下來之前,先釋放肢體的緊繃吧!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這篇其實本來是我自己寫下來自我提醒用的筆記,後來想想,說不定對其他朋友也會有一點幫助,就稍微再整理一下,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少看電視新聞、少看臉書、少看 Line 群組裡的訊息和不必要的對話
當然還是要適度關心包括疫情等社會現況,例如指揮中心所發佈的訊息。但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一直盯著電腦、手機上那些永遠看不完的消息,甚至是假消息。
看到任何訊息想要分享出去之前,請先暫停一下,多思考一下,確定不是假消息,而且是現在這個時空條件下值得分享的,再分享出去。

二、要有清楚的作息安排
每週都要有清楚的目標、計畫,最好每天也都有每天要完成的事項與相關的規畫。每天早上、睡前都花一點時間想想看,或者也可以把思考的過程、結果寫下來紀錄清楚。當然也要適度穿插放鬆休息的彈性時間。

三、每天早上起床都要量體重
很多人在家工作,帶小孩,可能三餐都在家裡吃,常常都是一吃完就又坐下來看電視、看電腦、滑手機,對消化非常不好,也容易累積多餘的熱量。我建議養成每天早上起床漱洗如廁後就測量體重,以便掌握最基本的身體變化(或者「進展」 XD),自我提醒、自我激勵。

四、善用早上起床後的時間
請盡可能善用早上起床後、用餐之前的時間。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可以安排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簡單活動身體。我建議可以有以下的練習:

  1. 先輕鬆站著,動一動腳趾、腳踝、膝關節、髖關節,動一動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輕鬆往不同方向轉轉脖子。
  2. 接著可以先站椿五到十分鐘(能站半小時更好)。就是讓自己放鬆站著不動,感覺自己輕鬆呼吸的過程,感覺雙腳紮實踏地的觸感,感覺頭頂往上、尾骨往下、整條脊椎上下的自然延展,感覺整個人安靜放鬆的狀況。
  3. 簡單伸展,雙腳與肩或骨盆同寬,輕鬆站穩,慢慢吸氣,雙手輕鬆往上伸展(可以想像兩條手臂自己往上飄浮,幾乎什麼力氣都不用),吐氣的時候,微彎膝蓋,慢慢前彎下去,雙手輕鬆摸到地板(沒辦法輕鬆摸到地板的話,請加深彎曲膝蓋的角度),重新吸氣,慢慢站直起身,雙手往上伸展。繼續重覆這組動作十到二十次。
  4. 簡單的弓箭步或者拜日式。
  5. 一兩組簡單的坐姿,輕鬆扭轉或者前彎。
  6. 最後記得給自己至少三分鐘大休息,五分鐘靜坐

五、吃飯時盡量專心吃飯
吃飯要配菜,電視、電腦、手機都不應該是配菜。試試看,每一口飯菜都慢慢嚼個三十下、五十下,別有一番滋味哦。

六、三餐完之後不要馬上坐下來
試著在家裡簡單走動三五分鐘,去洗洗碗、收拾收拾。刷牙漱口之後,可以站椿站個五到十分鐘,或者簡單輕柔伸展都好。

七、睡前一小時盡量不要再看電腦、手機
試著靜坐三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都好。別擔心靜不下來,鼓勵自己可以一次一次把注意力引導回到自己的呼吸就好。要對自己有耐性。

疫情當前,我們還能有幸平安待在家裡,有賴於第一線的醫護與防疫人員的辛苦努力。好好待在家裡、照顧好自己,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貢獻。

懷抱最樂觀的看法,認真過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但同時心裡也要準備好,萬一最嚴峻的狀況發生的話,自己和家人可以如何因應。(也說不定,到時候就要請大家在電腦或者手機上安裝 Zoom,一起來上線上直播課程囉。)

改變而學習、練習而變化


Photo by Ottabatta

年底最後一天了,天變冷,尤其北部的朋友一定很有感,昨天上課的時候每個同學都在講「好像好幾年沒這麼冷了」。疫情強烈衝擊的 2020 年這樣結束,也相當有意思。

因為疫情,大概全世界每個人都被迫必須改變,生活習慣、工作型態、和朋友的相處等等面向都得調整,大家都在認真學習,小朋友都會唱洗手歌、各個場所都備好酒精乾洗手、每個人口袋或者包包裡隨時有口罩可以配戴,也都在學習和人(特別是陌生人)保持一定程度的禮貌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在這一年,我們體會到,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大家、貢獻社會、貢獻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大的一步。

這一陣子我也在練習一些新的生活習慣。

一開始是飲食的調整,有些可能不需要吃的,想清楚之後,就不再吃了。這不是「戒斷」哦,只是「想清楚,我其實並不需要,因此可以不必再攝取」,因此不會有「樂趣」、「生活享受」遭到剝奪的委屈心態,也就不必一直去找嘴上或者心理上的代償。

動作的練習上,我自己也在繼續練習、探索新的可能性。雙腳如何站得更穩,呼吸和動作如何更輕鬆流暢、更舒服自在,意念和動作的聯繫與彼此之間的支援,怎麼樣操作才會更有效率、節省能量、創造能量。當然更進一步,就是要好好消化這些在我自己身上練習的心得,轉成可以分享給同學的引導,讓更多同學可以具體受益。

在情緒、心理層面上我也在認真練習一些事:

不用生氣。不是「不要生氣」哦,兩者的意思有點不一樣。就像前面提到的,不是要「戒斷」,而是清楚理解(並且記得),是因為不需要,所以用不著。而且生氣真的會傷身、傷心。練身體功夫、練心都要花很多時間、能量,生一次氣很可能等於又要「砍掉重練」,超可惜的。真的要想清楚,記清楚,不用生氣。

不用急。一樣,不是「不要急」,是不需要急。世界上絕大多數值得做的事,急都沒有用,急也急不來。

對自己有耐性。對待自己,像是對待自己的小孩或者徒弟一樣,不溺愛,但要有耐性。我覺得,「對自己好一點」,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有耐性,舉例來說,讓自己吃飯的時候可以慢慢吃,一口一口仔細咀嚼,對自己的消化系統好一點,就是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就是「款待」(khuán-thāi)自己的好辦法。能夠對自己有耐性,進而對週遭的人事物、對這個世界也有耐性。

外在世界看起來這麼混亂、這麼辛苦的條件下,我們還能活著,還能吃飯,還能練習、學習,真的是很幸福、很快樂,讓人打心底覺得感謝。我想用自己的練習,尤其是「不用生氣」、「不用急」、「有耐性」這幾點,表達對自己、對朋友、對這個世界的感謝。

延伸閱讀:
種下你的種子
一個簡單可行的預言
「不想打坐時,最需要打坐」
新習慣來得有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