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最後九天

2025-03-19 真正害怕的、真正想要的

有個朋友說,「即使現在就死去,也什麼好遺憾的」。她的意思是,已經也沒什麼特別想再去做的事了。我回她,「真正能這樣看開的人其實不多。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某種病痛、某些身體內在外在的限制、某些環境的束縛,因此讓自己以為以為自己這個也不想、那個也不想。」

我們當時正在討論難以面對、不知如何應付的病痛與折磨,死亡與抉擇,真正害怕的與真正想要的。

我以前常常設想一種情境,例如被關在監牢裡,人身自由受限,或者因為病痛,只能在床上,動彈不得。這樣的情境,會不會就是我真正害怕的?或者,不能再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嘴、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身體說出內心最在意的事,才是我真正害怕的?

這些擔憂與恐懼的背後,是不是暗示我在害怕自己的死亡?

這些年參加一場一場喪禮,從疏遠到親近的長輩,慢慢變成平輩同儕,甚至年紀比我更小的。有幾次是真正相熟的朋友。他者的離世,可能只是一次不引發情緒的事件,也可能是不可避免地激發對自身死亡的投射。最後一定得面對這個問題:如果是我呢?

偶爾無聊時我會想像,如果我走了,對我的朋友們會有什麼影響,他們又會如何反應。但人都過去了,又有什麼能在乎的、有什麼好在乎的?以前我的母親非常在乎死後別人如何看待,甚至連喪禮如何辦,熱鬧不熱鬧、來客多不多,都是她非常在乎的點。但如今她也不在了,我再也不在乎她在乎的那些事物與觀點了。是這樣嗎?

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還想讀一些書,這一陣子每天練習寫一點字,也勾起我想寫字的欲望,想再多練習多琢磨,看看能不能寫出一兩篇自己覺得像樣的文字,把掛在心底的幾件事好好記錄下來。

我想要繼續教課,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在六十歲之後,一個星期還能教課兩三天,分享一些身體經驗,尤其是給那些和我一樣也慢慢變老的朋友們。

我想繼續多走走看看,郊山淺山高山都好,還不認識的小鎮、猶未行踏(kiâⁿ-ta̍h)過的田莊,停個一兩天,慢慢走慢慢看。靜靜走很好,能開口和人聊聊也很好,看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好。

我想要維持身體的基本狀況,兩個星期一個月就去捐一次血。

我還想要什麼?

我還想要練習到達一種心境:即使明天甚至今天就是生命的終點,也不會再有恐懼與遺憾。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2/100
#恐懼 #死亡 #遺憾 #渴愛


2025-03-20 無論如何都不要去做的事

有個網路流傳的小故事,據說是巴菲特和他的私人駕駛福林特先生(Mike Flint)間的一場對話。巴菲特覺得福林特先生看起來不太得志的樣子,於是要他列一張職涯的願望清單,依序排出二十五個目標。

排完之後,巴菲特請要他把二十五個目標分成兩份,前五個是清單 A,後二十個是清單 B。福林特說他瞭解了,前五個最重要,但清單 B 的二十個雖然看似不那麼急迫,還是得要慢慢耕耘才是。

巴菲特說,「你完全搞錯了,清單 B 的重點是:無論如何都不要去做的事(Avoid-At-All-Cost list)」

好多勵志書、心靈雞湯教讀者用這個 5/20 法則來認識自己,以便成為人生勝利組。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時也興沖沖地想列清單,可是,差不多列了三五項之後,就想不出來了,根本就沒辦法再區分為清單 A 和 B。好生失落。

以前我也常玩另一種流行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這是用「重要 / 不重要」、「緊急 / 不緊急」為標準來安排待辦事項。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像是滑手機。一緊張起來,先動手處理的往往是不怎麼重要但看似緊急的瑣事,繳帳單、軟體更新等等。邊做邊焦慮那些既重要且緊急的事會做不完,像是明天要發出去的稿件。最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要嘛根本就忘了,不然就是睡著後才由潛意識喚醒,化身為恐怖的惡夢主題。

這個四象限法是個不完全正確的分類方式。打一開始就不該有四個均等的象限。重要的事就是緊急的事才對。

我們總是被時間迷惑,以為一定會有明天,明天又會有明天的明天,所以把明明最重要的事擱在一旁,只著眼於看起來最急的事。印象中是馬奎斯在《沒人寫信給上校》裡的名言吧:「再急的信,放個兩星期也就不急了。」對身陷行事曆待辦事項地獄的朋友,這句話或許是最大的救贖。

哪些是比較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哪些是可以放棄、該放棄的事。巴菲特的故事是一種提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花費大量寶貴的時間和能量,去完成其實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這種荒謬的態度,簡直就像想要減重、想變苗條、想維持健康,卻一天到晚離不開高熱量的零嘴,睡前還拚命吃宵夜。

待辦事項永遠清不完。下星期的績效考核,晚上和客戶推不掉的聚餐應酬,這一季的營業額,月底的房貸車貸,暑假的出國旅遊計畫,下個月醫院的檢查報告,孩子的升學考試,長輩的健康醫療照護,一項一項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我們只能在喘息之餘,幻想有朝一日升職加薪退休中樂透,孩子長大就業結婚生小孩,接下來才能過好日子,才會有時間去做那些我們內心深處覺得最最重要的事。

醒醒吧!早點看穿生活中有哪些是不計一切代價都不該去做的事。心甘情願放手,如此一來,馬上就有時間去做真正打心底歡喜做、甘願受的,最在乎的事!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3/100
#時間管理 #待辦事項 #捨棄


2025-03-21 修行就像上戰場

聽過一位禪師讓人印象深刻的鮮活比喻,他說,修行就像上戰場,說「我才剛剛到」,不是理由。一切藉口都不是理由。只有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夠注意,才能贏得一次一次的戰役,最後才可能勝利。

乍聽之下似乎彷彿就是某種「叢林法則」的生存遊戲。但說到底,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真正的規則,或者,這就是真正的決定性力量。

不想上戰場,並不會讓人因此就能逃離開戰場。想或不想,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那不如就勇敢上戰場。禪師如是開示。

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戰場這個意象,我也不喜歡。但世界的運行不是誰喜不喜歡的問題。能活下來,能好好過每一天,能每天、每分鐘都好好練,以修行的角度來說,這才是唯一的重點。

每一句和別人講的話,每一次升起的念頭,都要意識清楚看得到,都要能夠照顧到,都要能夠精準評估判斷,別又掉到以前的習慣、習性、習氣裡。牢記自己能改變、要改變。

嚴格來說,發現自己生氣了,又和人吵架,覺得自己受委屈,甚至,心情變不好了,就戰場喻的標準,都是某種失敗。一次戰役失敗沒關係,別投降就是了。意識到自己失敗,那就馬上認清楚。新的,全新的,最新的戰役馬上就到了。想辦法要打贏這一仗。

心思別放在過去的失敗,也別放在想像的失敗。重點在現在的戰場。戰場就在自己的頭腦裡。能在自己頭腦裡的戰場得勝,就能付諸正確、準確的行動。懷抱這樣的認知與意識,就是戰場上最強大的武器。

上戰場的比喻通常不會讓人覺得愉快。但就像現在台灣的局勢一樣,不管你喜不喜歡,戰爭早就已經開打了。

每天派軍機繞台,持續有計畫地破壞台灣對外的海底電纜,中國當然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更不用說中國豢養一大批代理人在台灣內部興風作浪、破壞體制、摧毀建設。如果這樣還看不清戰爭早就已經開打的事實,如果這樣也還不願意出門簽罷免連署書,就只好像 Taiwan Action 的影片裡講的,祝福那些想投降的失敗主義者,生生世世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了。

情勢如此危及,再沒有任何理由、藉口可以逃避。事實上,想逃,也避不了,不如直接面對險峻的局面。現在一個人多拉十個人簽二階連署書,讓連署能順利過關,再進而投下罷免票,幫助這批中國代理人回去他們心嚮往之的祖國。「現在拿筆,總比未來拿槍好」。

想想看,如果能順利不流血就清理國會,這是多麼偉大的功德,多麼讓人讚嘆的大慈大悲的善業啊。

修行也好,生活也罷,要嘛閉起眼睛關上耳朵,把頭埋進沙堆裡,騙自己這樣就是世界和平、這樣就是讓人滿足的小確幸。要嘛就挺起胸膛面對問題、困境、劣勢,當個無所畏懼的戰士。

坐在蒲團上,頭腦裡每一次的掙扎都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戰場。捍衛我們寶貴的生活方式、價值信仰,更是無可逃避的神聖戰場。

不是只有在瑜伽墊上練戰士一、戰士二、戰士三才是練瑜伽,回到生活上、生命中的戰場上,不找理由藉口、全力以赴迎向一次一次的戰役,才算是真戰士,才算是真正在練瑜伽。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4/100
#修行 #戰場喻 #大八免救台灣 #大八免慧成宮 #全台皆成宮


2025-03-22 人生難解大哉問

有位名叫欝低迦的非佛教系統修行者來拜見佛陀,問了一堆問題,像是「世界是不是永恆的?、「世界有沒有盡頭?」、「如來死後還存不存在?」、「精神和肉體是一體或是不同的?」

佛陀的回答一律都是「無可奉告」,「我不討論這種問題」。佛陀聲明,「我以自己正覺的體證宣說,使眾生得以和我一樣,徹底地脫離憂苦煩惱,盡苦而正覺解脫。」(莊春江譯)

以現在的情境來說,如果你開了一家身心靈補習班,要擴大招生、提高業績的話,大概就是天天在臉書、IG、Threads、Line 群組裡發美美的照片,要大家參加三天兩夜的避靜營,在國內外風景名勝或者優美的大自然環境裡,跟著「開悟老師」學靜坐唱咒語練習等著一起開悟,或者盡快搶先報名名額有限的線上課程,學個簡單兩三招,保證一個星期就能夠打通任督二脈。

假設有其他身心靈補習班的同學願意來教室的臉書留言問問題,「唸哪個咒語能最快賺大錢?」,「有哪個動作能迅速解決我的腰痠背痛?」,老闆或老師當然趕快馬上搶答,並且順勢貼出商品和課程目錄連結。

像佛陀這樣的老師,不願意回答潛在信徒所提的問題,只堅持自己體證過的練習方式,說傻也是傻,說讓人尊敬,也是讓人尊敬到五體投地。

不要忘記,佛陀有個著名的「掌中葉」比喻,他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我手裡握著的樹葉比較多,還是整片森林裡的樹葉比較多?」佛陀的意思是,他學過的知識,就像林子裡的所有葉子的大集合,但他只教掌中葉這個專注於離苦得樂的小集合。

那些大家都想問、都愛問的「十四無記」大哉問,很可能佛陀年輕時也學過、也思索過。他不發表意見,絕不代表他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也不代表他沒花時間研究過。但事情有輕重緩急,照〈箭喻經〉的比喻來說,難道你中了毒箭之後,非得要先問清楚發箭者是身份背景、姓名膚色、出生地居住地、弓箭的材質,否則就不肯拔箭,不接受治療嗎?(現代急救醫學說不定會有和佛陀不同一樣的意見。 XD)

沒有人會說純知識的追求一無是處。沒有這種對知識的純粹的探索精神,也就不會有科學的發展。純知識的樂趣,可以滿足某些人的一部分需求。但也就只是滿足一部分的需求罷了。佛陀的著眼處在於如何從最根源處消滅痛苦。但如果對這個議題不感興趣的話,老實說,佛陀的經驗談未必吸引人。

前面的故事還沒說完。欝低迦又接著問了一個很不禮貌的尖銳問題,「請問一下,世界上有多少人,照著你教導的練習方法,苦盡終結,離苦得樂了?」這一次,佛陀連「這種問題我們不討論」都不說了,欝低迦緊咬不放,連續追問三次,佛陀不說話就是不說話。旁邊的阿難尊者看不下去,出來幫忙圓場,說老師才不會計較這些問題呢。

我幾次開玩笑說了幾個人生難解的大哉問。我自己的態度是,既然是難解的大哉問,試著輕鬆面對便是。能想就想,沒答案也就是沒答案。自己能怎麼好好練習才是最重要的事。不過呢,有更多同學來教室上課,業績能提高的話當然就更開心囉。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5/100
#阿含經 #十四無記 #掌中葉 #箭喻 #大哉問


2025-03-23 淡淡的

之前的小感冒過去了,殘留的一點要咳不咳的喉嚨乾癢,吃了幾天中藥,也算差不多乾淨收工了。

時節剛進春分。玄鳥至,已經看得到兩三窩燕子。最冷的、不怎麼舒服的濕氣彷彿就消失無蹤。偶爾太陽直曬後腦勺一會兒,整個人暖和和,真舒服。看起來平平靜靜的週間下午。我在巷仔裡慢慢散步,涼風徐來,遠遠的含笑花不再濃郁過頭,甜得剛剛好。

「淡淡的」這個詞就這麼浮出來了。

感覺是自己心裡頭最劇烈的情緒、風暴什麼的,大概暫時過去了。倒也不是以後就都沒事了。只是現在就像是,嗯,兩個山頭,或者,兩個假山頭之間的一塊鞍部。出去之前,誰也說不準到底這塊平坦地帶到底還能走多久。

沒人知道。沒人知道這股「淡淡的」可以維持多久。

之前讀某本長篇小說,才沒幾頁就被揪住了。整顆心被緊緊揪住,氣都快喘不過來。書才一擱下半分鐘,又迫不急待趕忙再拾起,跳回故事裡。痛快是痛快,卻又擔心書裡的世界走到結束的那一刻太快到來。

現在手邊的這本書,就是淡淡的。不是沒味道喔。悠悠細品,滋味同樣清晰,明明白白的。一點也不糾結,一點負擔也沒有。

傍晚在教室就順著「淡淡的」這個基調,簡單幾個動作,再靜坐一會兒。不喘不累不流汗,不看時鐘。不需要拚命掙扎。恰恰好的力道,動作都走得不深,該伸展的也都伸展夠了。

味無味處求吾味。年輕時知道自己就是個廢材,希望能這樣過日子就好。淡淡的就好。到了這把年紀才能體會到,這是多麼幸運的事。光是要維持這樣淡淡的生活,得有多少力量默默在背後為我們加持。

週末下午,日光正好。從「鳥咖啡」喝完層次飽滿豐富的咖啡,口腔大滿足,店裡溫暖的人們也讓心情再一次得到撫慰。接著就一路從城市東邊散步到西邊。路過一公園。對面的宣傳車上,昨天在立法院公然污辱女性、干擾議事的一個跳樑小丑,拿著大聲公繼續叫囂。我站在馬路邊,加入一大群不認識的人,大家一起用自己的喉嚨為武器反擊。

握緊拳頭,振臂高呼,三月野百合,反軍人干政,廢刑法一百條,反核,反服貿,幾次小貓三兩隻在群賢樓前的夜晚,一直到去年的青島東路。一連串的畫面湧上心頭, déjà vu 似的。

我想守護住能淡淡生活的自由。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6/100
#大八免救台灣 #大八免慧成宮 #一階簽完簽二階


2025-03-24 你敢改變嗎?

過去玩過幾次「一百天」的練習。前幾年的「站椿一百天」,和即將完成的「連寫一百天」是其中公開的兩次。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人照著長銷書《原子習慣》建立了目標中的新習慣。我的「一百天」練習是前幾年使用一個冷門的筆記軟體 WorkFlowy 時,學到 #dbtc (don’t break the chain) 這個 hashtag,利用每天的日記,鼓勵自己,安安靜靜或者大張旗鼓完成一項一項「百日築基」的小工程,學習一些新事物,半強迫地養成新習慣,或者誘導式地帶領自己去除掉該鏟除的舊毛病。

這就是創造嗎?這就是改變嗎?有個聲音在裡頭問我:「你敢真的改變自己,去做不一樣的事情嗎?」

幾年前讀了好幾本 Natalie Goldberg 的書,《心靈寫作》、《療癒寫作》一系列心靈療癒的範本,像個超有耐心、循循善誘的好老師(雖然熟了之後有時也不免覺得囉嗦),我真想刻個「惠我良多」的匾額感謝她。看她剖開自己內在傷痕的示範,我小心翼翼跟著拿起解剖刀,一刀一刀慢慢劃開不敢不願面對的過往。人生頭一次盯著自己的舊傷口看個仔細。喔,原來,真的可能這樣療癒自己。

那之前真的一度想放棄。一切都放棄。

勉強理解了「努力加餐飯」的心境。我吞下一本又一本的書,就像是一場又一場的心理治療、諮商。心裡原本的孤傲被現實的鐵拳擊碎,反而清出一些空間來。那些囫圇吞入口的指南、教訓、練習,竟然也就真的嚥下了去。我嗅得到一些不一樣的味道,筋骨肚子腦袋裡有些沒嘗過的酸甜苦辣的新體感。全都是超乎我預期的。我欣然接受這些發生在我身上,我心裡的改變。

念頭變了,外境就變了。這道理說得容易,認真用力練習、操作過後,才理解得到真的不需要那麼用力。

像是讀《自由玩》。我打開自己,沒有預期,讓 Stephen Nachmanovitch 的話語流進我的頭腦,流進我的身體。我愉悅且滿足地接納這樣的流動。而且完全沒想到因為《自由玩》,接著竟能心悅臣服地讀《信心銘》。一塌塗地的心悅臣服。

我彷彿也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新的容器,接受這些以前所不能接受,不想接受,不知道如何接受的觀念,想法。讓自己改變。於是,《信心銘》之後又一本接著一本。

他們引導著我,讓過去的心態、習性流走。練習放手,才能放心。練習放心,才能放鬆。整個人鬆開來,終於又能好好睡覺,好好過日子。再下一步,放下這些書本,回到自己的練習。

前幾年的寫字練習,特別是自由書寫,我嘗試做的,就是讓頭腦退下寶座,讓頭腦以外的,被壓抑在心裡身體深處的感受得以發聲。那是那個階段的自我認識。

而這將近一百天的寫字練習,我有了新的發現。本來認為自己就是個挑剔的處女座,逼自己天天寫的過程終於才挑到一個應該很明顯、但自己竟然一直看不見的毛病:我向來以為自己能邏輯清楚地思考,但其實我的語言文字就是不夠精確。語言用字不夠精確,就是想得不夠清楚,就是得再花工夫琢磨再琢磨。真開心能認識到這件事實,這也等於有了繼續努力的具體目標。

身體裡面好像有些模糊但又依稀微微發出聲響的訊息,我隱約感覺得到。我想把他們精準確切地說出來。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7/100
#百日築基 #dbtc #心靈寫作 #自由玩 #信心銘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自我認識


2025-03-25 和肚子的「自己」一起放鬆

家裡有養小狗、小孩的人就知道,白天就是得讓他們盡情跑跳,把全身精力徹底釋放,晚上就比較容易乖乖睡覺。很多人認真運動,甚至上瑜伽課也是這樣的心態,用盡一切肌肉的力量,一兩個小時過後,再沒力氣掙扎,最後的大休息終於能夠享受五分鐘的放鬆。

放鬆不只有這種方式。

我常常會請同學練習一個動作。躺下來,膝蓋彎曲,雙腳踩地,輕鬆呼吸。先要確實感覺到身體在放鬆、肚子在放鬆。接下來,讓自己維持「我要讓肚子繼續放鬆」的意念,再讓雙腳輕輕飄浮起來,離開地面。但結果總是每個人都會發現肚子「自己」奮力鼓漲起來。

不是明明已經告訴自己肚子要放鬆,可是肚子的「自己」卻還是自顧自的拚了命用力掙扎。

經過幾次的嘗試,我們會明白,是啊,肚子有一個「自己」,腦子有一個「自己」。甚至不只是這幾個「自己」喔。可能是每個部位,每個器官,每個功能系統都有一堆「自己們」。腦子裡的成員特別多,每個「自己」講話都特別大聲。

這個認識,可能就是放鬆的開始。

我們得練習好多好多次,真正認知到肚子的「自己」、腦子裡一個一個的「自己」都有個別的習性、想法。我們得和肚子的「自己」慢慢溝通,慢慢讓肚子的「自己」卸下心防、擺脫過去的習慣,別再只是使勁用蠻力完成動作。

經過一百次,一千次的練習。會突然有一兩次,好像肚子的「自己 」終於配合了一下,願意放下,不再用力了。那是一種解放的滋味。雙腳的確可以在肚子不用力的情況下,輕輕飄浮離開地面。

站椿的時候,雙手可能就在這樣「不用力」的情況下,慢慢飄浮起來。或者,要跳上手倒立之前,肚子就這麼鬆鬆地,帶領了下半身離開地面,雙腳朝向天空踩上去。一路踩上去,好像就只是個伸懶腰的伸展似的,很輕鬆,不費力,很舒展的感覺。

放鬆跳上去手倒立、放鬆推上去輪式,能停留幾次呼吸都好。放鬆跑個 5K 10K、放鬆爬升個海拔五百、一千公尺都好。放鬆安靜坐著五分鐘十分鐘一小時兩小時,都好。

和頭腦裡的自己們一起放鬆。和肚子裡的自己一起放鬆。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8/100
#放鬆 #自我認識 #自己


2025-03-26 「若像老朋友倒轉來」

教室後頭有一張放水壺的桌子,桌邊的牆面上,貼著一張劉承賢老師《語言學家解破台語》的「你的手teh衝啥」(Lí ê chhiú teh chhòng-siáⁿ)的海報,上面有圖,有漢字,也有羅馬字(白話字 Pe̍h-ōe-jī)。常有同學邊看邊試著讀。有人問我,我就趁機多少介紹一些台語、台文、羅馬字的基本觀念。

教室的門口是大大塊的玻璃窗,我用台文寫過幾次不同的簡單廣告文案。這兩年抄寫前輩的台文詩句,現在還看得到的是百年前賴和的名句「世界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Sè-kan bī-hí khoân chûn-chāi, ióng-sū tong ūi gī tò͘-cheng)。常有路人會停下腳步多看兩眼,我也被動或主動解釋過幾次。

有幾位同學因此而開始認真學寫台文羅馬字。

最近有一位同學說她以前就一直想學好台文,學好羅馬字,可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因而有些挫敗的心情。我分享了一些入門的觀念、網路上的資源給她,她的學習熱情遠超過我的想像。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種想把藏在記憶深處的母語重新撿回來的渴望。

她非常認真練習寫,本子上寫滿了學習的筆記和疑問,也寫了幾段全羅馬字的短文分享給我。那天她寫給我看的是小時候的趣事,一段用台語才能表達的笑點。最後她寫說,用台文寫字 “nā tshiūnn láu-pîng-iú tò-tńg–lâi” 「若像老朋友倒轉來」。看著同學一個字一個字的書寫,內心真是激動不已。

這些年我每天用漢羅夾雜的全台文寫日記,個人的臉書也只寫台文。常常在翻查字典或閱讀台文故事、小說、歌謠記錄時,腦海裡突然聽見塵封在記憶深處三五十年的聲音,這些聲音連結到更多的畫面。那些以為早就消失無蹤、再也沒機會重見的景象,竟然還能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原來記憶中殘存的並不是幻想,並不是夢。

彼寡覕佇記持內底上深的聲說。Hit-kóa bih tī kì-tî lāi-té siōng-chhim ê siaⁿ-soeh.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99/100
#母語 #台語文 #記憶 #恢復台語為台灣共通語


2025-03-27 第一百天:自律即命運?

話說一百天之前,我在臉書上看到一本書的廣告,書名叫「自律即命運」。我讀了書的簡介,有一點被撩撥到。

教室的網站這兩年往往是有一搭沒一搭的,想到才更新,有時候一兩星期發一篇文章,忙起來或發懶的時候,拖一兩個月沒更新也習慣了。

我心裡知道自己就是不太想面對這個問題。有靈感的時候,寫起來很順暢,幻想自己下筆如有神助。但也就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而且總是急就章,一寫完就想交差了事。更常遇到的狀況是不知道要寫什麼,找不到適合的題目就想逃避,像小學生不想寫功課一樣。不然就是草草寫了半篇,無法完稿,卡在一半,只想兩手一攤。總之能拖就拖。

意識到自己在逃避,又不願意奮力把頭從沙堆裡拉出來。這種情境真讓人不舒坦。也因此,「自律即命運」這個命題,就宛如驚醒夢中人的那句警語。我和自己說,就和自己的心魔來場正面對決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這個計畫就此鳴槍起跑。

幾乎每個人都發過這種願:「這次我一定要養成好好運動的習慣」。三十歲前後,我也曾經在健身房花錢買了一年的會員,而且還找了朋友一起,想說互相鼓勵。結果當然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朋友和我的進度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站上跑步機兩三次,接著再去幾次三溫暖泡澡,最後等於是捐款給健身房囉。

這次一百天練寫,一開始我就設定自認比較容易執行的目標:內容不限於瑜伽動作,自己的觀察、心情的抒發都好,只要一篇文章有個明確的主題就好。五百字為度,短點沒問題,最好不要超過一千字。

我心裡拿捏的尺度是可以偶爾隨性,但不要太過任性,至少不可以天天恣意便宜行事。一天一天下筆、修改,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想法有多不清晰、不明確,可供變化選擇並且精確陳述的字彙也遠遠不夠。點子、念頭在自己的頭腦裡,總以為幾個句子寫出來,讀者就應該抓得到事情的前因後果,理解我沒說清楚的脈絡。回頭再看才發現有太多自以為言之成理的,也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像。

這道理和動作練習也頗相近。每個動作要確實完成,不論是基礎如山式、下犬式,或者複雜手倒立、輪式等,如果沒真的下足工夫,花夠多時間讓該鬆開的組織能釋放,一次一次專注精神把該喚醒的肌肉切實喚醒,動作的外形也就只是乍看之下勉強有個樣子,但裡頭不穩不鬆的細節,實在難逃方家法眼。

要先有「舉重」的能耐,才有辦法表現出「若輕」的姿態。要能夠看起來輕鬆不費力完成各個動作,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腳掌、髖、骨盆、脊椎、肩頸、手臂,肌筋膜、關節、呼吸與節奏,每個動作、動作與動作的串連,哪裡該發力、哪裡該鬆解,都得按部就班老老實實一練再練。

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哪有什麼能耐講寫作的事。我就是回到寫作文的第一課,從最基本的 ABC 開始有意識地練習。字詞的挑選、句子段落的銜接,主題的開展、承接、轉折。修改再修改,或者時不時就砍掉重練,這一篇這一段再重新寫起。(今天這篇的第一稿就送到「回收備用區」的資料夾去了。)

重點不是今天就能順暢完成某個動作、某組動作,也不是今天就能寫出來自己滿意的作品。一百天下來,要說有什麼收獲的話,就是找到清楚的目標可以持續練下去。

我告訴自己,先別計較當下看到的成績。墊子鋪好,站上去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練。電腦打開,一個字眼一個句子拼湊接續,再修再改。放下虛妄的期待,先去安靜練、安靜寫個半小時一小時再說。

連續天天練寫字,有點像以前天天練身體一樣,得到的體會比蜻蜓點水稍深稍重一點點。以前學到練身體其實就是在練頭腦、練心。現在文章寫著寫著,才明白終究也是在練頭腦、練心。殊途會不會一定同歸,且戰且走,慢慢看囉。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100/100
#自律 #寫作

謝謝過去一百天收看、按讚、分享、迴響的朋友。每天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打開臉書看到大家的鼓勵,嗯,還是乖乖老實寫吧。

接下來可能不見得每天都有新文章產出,至少週末會休息。但天天寫的習慣總算是養成了。當一天和尚,該敲的鐘就認份認真敲下去。

還請大家繼續多多捧場、指教!(一鞠躬)

對了對了,我猜想,這第一百天的文章說不定會多一兩位朋友看到,請容我再拜託大家一次,不論一階有沒有簽,二階都請出來再簽一次。 #大八免救台灣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十二個星期

2025-03-05 問事

「問事」有各種方法。找一位信賴的前輩、長輩請教,找一間廟寺抽籤,找一處神壇由乩身幫忙轉述神明提供的答覆,抽塔羅牌,易經卜卦等等。我最常進行的「問事」,是以下這種我自己不小心開發出來的方式。

幾年前開始嘗試自由書寫。練習過自由書寫的人多半都有這樣的經驗:不知道到底要寫什麼。教自由書寫的書籍、老師通常會建議,乾脆就從「我不知道到底要寫什麼」這個句子開始寫起吧。寫了第一句話,讓手指、身體帶著繼續寫第二句想寫的話,一句一句寫下去就是了。

我就這樣試了一陣子,幾乎每次都從「我不知道到底要寫什麼」這類句子開頭,至少得重覆個三五次,不然就是「說真的,你真的相信這一套嗎?」、「這樣寫重覆的句子,只是寫我不知道要寫什麼,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給自己一個星期的體驗時間,規定自己每天花半小時坐在電腦前,開一個空白檔案,即使只是打這種看起來完全沒意義的廢話也好,規則就是手指不可以停下來。完全不用管字句合不合邏輯、不在乎有沒有錯別字,請心裡躲著的那位編輯暫時閉上眼休息去。位階最高的是手指的律動,總之,不讓頭腦既有的思考慣性找到縫隙插手干擾。

寫廢話像是暖身動作一樣,身體和頭腦總算是慢慢鬆解開來,準備進入更深的伸展、探索、挖掘。很多像是埋藏在抽屜角落的念頭浮現,很多說不出口的話語一句一句拋射出來。像是一輩子以為自己只有一付破鑼嗓子的人,有朝一日竟然能夠在不被任何人嘲笑的寬闊空間,開懷高歌,唱出悶在心裡幾十年不為人知說不出口的心情。

這和前面說的「問事」有什麼關係嗎?別急,一步一步來。

每種練習都有類似的進入門檻,跨過第一個門檻之後,練習就不再是由外而來的要求與規定。一兩個星期之後,我似乎逐漸能掌握每天這樣半小時幾乎不帶思考的自由書寫打字運動,本來的功課不知不覺變成一種享受。但我也還算克制,這種運動,每天的時間上限就是半小時。

於是,有些不滿足的期待感被我自己創造出來了。我會在一大早下床之前就想到一個關鍵字,一個意象,或者任何一丁點的具體線索,等運動的時間到了,就劈哩叭拉讓手指飛舞,讓身體裡鬱積的能量整個倒出來、嘔吐出來。

再接下來,浮現的是不再只是一個關鍵字,而是一個問句,一個正在困擾我的、難解的課題,或者就是一般性的「是不是、該不該、哪一個、怎麼辦」的這類問題。我的打字運動,就此化身變成宮廟裡的「問事」,我只是乩身、鸞生(現在文青比較愛用「薩滿」這個近千年前創造的音譯詞),電腦鍵盤就是我雙手扶持的鳳首鸞筆。我整個人被解放,運算能力跳脫意識與編輯的自我限制。的確奇妙,好幾次頭腦裡糾結不已的難題,怎麼想也想不透、以為不可解的賽局,在半小時的自由書寫過程中,螢幕上就莫名其妙浮現出了解答。

那些解答是不是真正解決了問題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樣的書寫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就像是去廟裡求籤、去宮廟問事之後,內心會充滿一股篤定的安全感,一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的安全感。

我不想追究那是我的潛意識,還是更深的集體潛意識,或者究竟是何方神聖神祕的力量。反正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自家寶藏」吧。(大誤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78/100
#自由書寫 #自我探索 #自家寶藏


2025-03-06 迎接優雅自在的後半生(上)

約莫半年左右,我就會暫停個幾天平常的固定練習,讓身體靜下來,最好頭腦也跟著靜下來,仔細感受看看當下的狀態。這種時候,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接下來要進行的練習,主題是什麼?

大致上我的練習可以粗分為三塊,身體的、頭腦的、心靈或者精神的,分別對應動作訓練、閱讀思考與寫作、靜坐與覺察。這三塊當然不會有井然切割的界線,彼此總是重疊糾纏、相互影響。

這兩年我個人的練習主題算是已經正式轉向,定位在 “Aging Well”「老得好」。對我來說,面對老化這件事的重點之一,是讓自己意識到「時日不多」的事實。再也無法以為時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上星期寫的〈青春有限,暮年更是有限〉裡已經提到斷捨離的態度,覺得「也無妨」的內容得盡量刪除。還留在課表裡的,務求彈無虛發,不得無的放矢。

先來具體說說身體練習的主題設定。

和一般人設想的可能剛好相反,在動作訓練上,目前我的練習主題,大幅提高肌力訓練的時間比例。增加許多過去我不那麼重視的動作,特別是必須結合肌力與關節活動幅度(mobility)的練習(就是肌肉很清楚會痠的動作)。並且也得強化肌肉的柔軟度、身體協調的控制能力,有單關節、多關節的動作,也有整合全身的穩定度訓練。

過去我的身體練習,心態上比較鬆散,幾乎完全不刻意追求特定的目標。可能就因為這樣,不少所謂「高難度」的動作我都看不上眼,反正心裡認為沒必要折騰自己。如今年紀大了,反而有清楚的方向。為了讓自己在未來二三十年還能四處輕鬆走動、做自己想做的事,為了能夠迎接優雅自在的後半生,練習的動機反而比年輕時更強烈。

《瑜伽經》講的 sthira sukha asana(穩定舒適的動作),仍然是最清楚的指引原則。後半生想要優雅度過,想要行住坐臥都維持舒適又穩定的品質,身體機能上需要的條件就得一項一項乖乖練習。

日常練習如果只有嚴格照表操課這一味,誰都會崩潰。以「老得好」、「老得優雅自在」為目標的動作練習裡,我還常常加些調味料,像是隨意不規則地跑跑跳跳前後左右翻滾、自己或是找個夥伴唱歌跳舞(唱歌對心肺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不時挑戰各種沒嘗試過的體能遊戲,總之,像自己能像個孩子似的舞動身體玩。

輔以「返老還童」這樣的醍糊味,聽起來還不壞。來玩個三五年看看。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79/100
#老得好 #aging-well #肌力 #活動度 #身體協調


2025-03-07 迎接優雅自在的後半生(下)

前面講了身體動作,繼續來聊頭腦和精神這兩個面向的練習。

人生這齣戲演到下半場,能閱讀與探索的總時數也愈來愈少。認清並牢記這種心情,很多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看的書,像是臉書,自然就不會再持續浪費。

這兩個多月的連續寫作倒不失為是一種天天玩的頭腦體操。我想再進一步練習,訓練自己像是下盲棋似的,看看能不能每天在心裡面練習默寫出一篇三五百字的新文章(連寫一百天系列的第二篇〈心緒練習〉就在說這事,但似乎一點都還沒進步)。另外還要再加上新語言的學習,大概也都算是對於失智症的預防作業。

關於閱讀,我有個新的重點:至少要撥一半以上的時間來重讀並且細讀曾讀過,認為值得再讀一次兩次、對自己來說構成「經典」意義的書(請參考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這裡頭一定有不少現在看來是年輕時的「誤判」。那就像是心心念著的老友終於再次碰面,但如果火花不再、只有低聲嘆息的話,也就是輕輕闔上,算是再一次告別青春就好了,用不著依依不捨或自責,反正總是有下一本值得重讀的書。

至於心靈和精神方面的練習,我的目標是練習少開口,多聆聽。靜坐練習時自然是禁語。但重點除了嘴吧閉上之外,心裡的獨白也盡量少一點。尤其是下座後,更要記得練習不在心裡抱怨身邊的人事物,看得開的看開就是,看不開的而又放不下的,那就採取具體的行動幫忙改善。一定還有很多看不開又放不下的,那才是真正的練習重點所在。

多聆聽。對象包括自己身體的訊息,頭腦或者心裡深處壓抑的聲音(不是浮在表面上動不動就想抱怨想罵人的淺層反射性的習慣),當然也包括親近的人,以及有緣千里來相會的好朋友和冤親債主。練習全神全身傾聽,嘴吧少說話,心裡少反應,特別是批評的意見。也得練習聽完之後,別把負擔留在心上。

不管是身體、頭腦、心靈精神的練習,目標都是要讓自己能迎接優雅自在的後半生。自在舞蹈歌唱,一個人或者眾人嬉戲,讀好看的詩和故事,在家裡在溪邊在山裡靜坐,陪自己,陪夥伴,陪花花草草走的爬的飛的或者不說話的,都好。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80/100
#老得好 #aging-well #失智症 #聆聽


2025-03-08 最強人生箴言「。。。。」

世界上有無限多的人生格言。很多乍聽之下彷彿睿智深刻,但仔細一想,又覺得像是廢話。或者順序相反。

大學時修過一門課,老師在上學期第一堂課就宣布一項重大消息:下學期結束時的最後一堂課,他會告訴我們一句讓大家一輩子受用無窮的人生奧義。

一學年很快過去,幾乎都忘了老師上學期的承諾。最後一堂課要下課前,老師先是總結整年的課程。他當然沒忘記要和我們分享的智慧話語,但揭曉答案之前,他還是再次提醒交代,「這句話乍聽之下平淡無奇,很容易聽了就忘。務必再三反芻,才能夠體會箇中真義。」

眼見下課鐘都要敲了,老師又故意停頓一會兒。這才緩緩重開金口,慢慢道出這三味真言:「自。作。自。受。」

那時才二十歲左右,坦白說,還真是有點失望。這樣就是人生奧義了嗎?教室裡的同學有的人點頭如搗蒜,也有的人面露不以為然的神情。我在想的是,我還會記得這句話多久?

過了半百之後回顧人生,發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個體能動性」和「結構性力量」兩者之間徘徊、拉扯。有時候全然相信自力,堅定相信生而為人就該負起一切責任,不該「己願他力」。但也不時認為只高舉「自作自受」這樣的說詞,對深受結構與制度力量所傷害的人,似乎只是二度傷害。這樣的糾結我一直理不清,幾乎一直穩坐我心目中「趨近於無解的人生難題」排行榜前三名。

心裡以為趨近於無解是一回事,現實生活又是另一回事。當我也一次一次親身飽嘗現實生活的鐵拳滋味,碰到那些我以為過不去的關卡,或是難以理解的麻煩事(「為什麼是我?」式的人生大哉問),「自作自受」這句話都在最後拉了我一把。更精確地說,是狠狠打了我一巴掌,讓我從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的谷底清醒過來,看清楚不想認真面對的現實,才能慢慢爬出來。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才知道原來我的心裡一直牢牢記得這句最強人生箴言(mashal)。如果善用的話,這甚至不只是一句人生箴言,而是一句可以斬除心魔的無敵真言(mantra / dhāranī)。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81/100
#真言 #咒語 #陀羅尼 #趨近於無解的人生難題


2025-03-09 人生難免「就是累了」

下課時我問一個同學,每次都一起來的同伴,「今天有事情才沒來嗎?」我會問熟同學,是想瞭解同學是否有狀況。結果答案是,「她沒事,就是累了。想待在家裡休養。」我順口回一句,「人生難免『就是累了』」。

接著我也一整天忙個不停。日常的練習、教學工作結束,開車塞車,親族裡還清醒活著的幾個人一起與想像的亡靈聚會,再開車塞車找車位,好不容易終於回到家裡,手機裡的幾則訊息都回覆完畢,什麼都不想做了。

是啊,「就是累了」。

我的腦海裡自動播放出背景音樂 Perfect Day 裡的那句歌詞,”You made me forget myself. I thought I was someone else, someone good”。收到這樣的訊號,我知道我得想辦法做點事。我把自己放在沙發上,抓個厚實的軟墊靠在背後,眼罩戴上遮閉光線,雙腳盤坐,就這樣安靜待著。一會兒之後,整個人就像是站在溫暖的沙灘上,看著遠遠的浪頭捲過來又捲回去,幾乎可以感覺到海水輕輕地觸碰到腳趾,蓋過腳掌,而後又退去,留下細細的砂子在趾縫之間的觸感。

回過神來看到時鐘,我「離開」大概十來分鐘,但感覺像是睡了一小時。放鬆,心滿意足站起來伸了個懶腰。

常常提醒自己這個簡單而重要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誰都會沒睡飽、趕不上高鐵、手機忘了帶、踩到狗屎、想寫萬言書寄出去乾脆離職算了、小孩的家長群組和社區大樓管委會群組同時有緊急訊息,或者,「沒事,就是累了」。

人生難免「就是累了」。人生難免「就是很煩」。人生難免「就是想哭」。人生難免「一句話也不想說」。人生難免「只想關起房門關掉手機拔掉網路線」。

為自己爭取、為自己保留一段可以放鬆休息的時間。不用找藉口、不用編理由,不用覺得不好意思。理直氣壯地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休息。不知道怎麼幫自己放鬆休息?來一段 constructive rest 吧!

照顧好自己,是我們能夠為世界和平做的最直接、最具體的貢獻。讓自己在累了、煩了、想大叫、想罵人想打人的時候,能適度宣洩情緒,能有質感夠好的休息,心情自然會變好。

心情好的時候,才更有能力有同理心。下次在家裡、在辦公室、在馬路上、在捷運車廂裡,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或者不認識路人與冤親債主(又來了!)臉上浮現出各種「人生難免」的厭世表情時,我們也可以體會那種不想解釋的「就是累了」。起身讓座、幫忙倒一杯水,或是把習慣性想脫口而出、刀劍也似的難聽言語,及時化為一抹善意而理解的微笑。

那一瞬間就是花開燦爛的世界和平。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82/100
#疲倦 #休息 #consturctive-rest #同理心


2025-03-10 拿金牌的是選手,不是教練

大一時上德語會話課,老師當年也是個年輕的德國帥哥,下課後常和我們幾個臭男生在走廊聊天。老師會講基本的華語,他聽到我們不時用台語交談,就要我們教他簡單的台語,他的理由是,他也得繼續學新的語言,才會記得同學在學語言時碰到困難的壓力。

我教動作、教靜坐也有一長段時間了。要持續教,就得持續練。我持續練習,一方面是滿足個人的興趣與需求,另外一面也是讓自己不會忘記當學生的心情。

儘管老師自己的練習,和教學的內容,一定會有高度的正相關,但我心裡始終分得很清楚,自己的練習是一回事,教學是另外一回事,並不是我練什麼就教什麼,更不是我怎麼做動作、做到什麼程度,就以此為標準來要求同學。別誤會我這句話,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比較厲害,能做到同學做不到的動作。恰好相反,教得夠久,就愈來愈明白,有些同學能輕易做到的動作,我未必做得來。

有道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更何況都什麼時代了,同學來上課學經驗、學技巧,我們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剛好扮演分享知識的角色罷了,可不能真的以為自己是什麼了不得的「為人師表」。

教學的經驗夠多,真的要說有比同學厲害的地方,不是我的動作本身,而是我對同學的觀察。大部分的人不容易看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做到多少動作,自己的體力多強,目前碰到的具體問題在哪裡、可以怎麼處理。現在還做不到某些動作,可能不過是因為被暫時的小問題阻礙。如果上課能學會如何自己來解決這些小問題,動作就能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進行。

當一個教動作的老師,我可以教我熟練的動作或者練習方式,我也可以教我做不到的、我自己不擅長的動作。重點是要瞭解人體運動背後的機制,以及個體差異。能幫同學看到他的條件,暫時的或者是不容易克服的障礙,如何把限制轉化為助力,引導出同學可能發展的潛能,並且指出還有待強化的面向。

雖然練瑜伽是不可能也不需要有任何比賽的,但我始終記得一件簡單的事實:拿奧運比賽金牌的是選手,不是教練。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83/100
#教學相長 #教學特色 #潛能


2025-03-11 無欲閣 kā 信篤矣

不想再相信了。無欲閣 kā 信篤矣(Bô-beh koh kā sìn-táu–ah)。

去年花了半年時間,去了不認識的教室繳學費上課重新當學生。我只是想花點時間,讓自己再度浸淫在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裡體驗。同時也重溫當學生的樂趣(或痛苦),也看看別的老師是如何當老師的。

結果這位老師每堂課都一再宣誓自己是某個系統裡最正統的、獨一無二的傳人。現在我早就老油條了,就算是一旁有最死忠的師兄師姊,私下耳語一再傳說老師在某某同學身上展現了什麼神蹟,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當年如何打遍天下無敵手,我的耳朵也早就麻痺。

年輕時比較天真,看各種醫案類的古書、看各種身心靈老師的故事,瑜伽也好,佛教、禪修、寺院、古代現代東洋西洋都好,讀得下的就認真讀。慢慢才瞭解有一種「傳記」的生產模式,就是由某個老師對同學講自己當年的故事,整理出來就是最「權威」的「記錄」。

一二十年前開始練瑜伽,起先連有這一派和那一派的基本常識都沒有,練著練著才知道自己學的是哪個門派的。大概因為小時候武俠小說看太多,才練沒多久就幻想自己很厲害,也認為自己學的這一派最神,最原汁原味,功夫自然也最強。把人家的神話宣傳、奇幻故事,自以為是當成了信史保證。

講實在話,每個醫生,不論是西醫或者漢醫、藏醫,不管有沒有牌照,或者說每個身心靈老師,如果執業的時間久一點,總是有些可以說嘴的故事。

我想到前一陣子和一位同學聊天。同學 A 介紹了老朋友同學 B 來上課。A 說她看得出來,B 來我這裡練了半年之後,原本病後低潮的狀態,慢慢轉變,臉上不時會露出據說好多年不曾再出現的笑意。到現在差不多來了一整年,同學 A 替同學 B 說聲感謝,她說她的老朋友終於恢復過往一貫的開朗樣貌。

這是我的的功勞嗎?因為我教的特別好嗎?我很清楚知道,那是同學 B 自己投注的時間和心力創造的結果。她每次來上課都超認真。或許我教的方式剛好讓同學 B 感覺到在這裡可以重新自在地運動,享受滿足舒暢流汗的快感。有一次同學 B 曾和我說,這些年她試過幾個教室,來我這裡練,一整堂課結束前的大休息,終於能讓她徹底釋放。

未必是我教的比別人好。青菜蘿蔔,自有所好。自己嘗試幾次,身體會知道究竟相應不相應。碰到符合自己當下需求的餐廳、診所、教室,那就是適合自己的選擇。

這些年邊練邊教,邊繼續學習的歷程,我明白絕大多數的「醫案」,故事都只講一半。沒發表的醫案裡甚至可能有很多鬼故事在裡頭。不知道這些鬼故事多可怕,只是因為還沒機會聽到。

我們幾乎沒機會讀到失敗的醫案,一個醫生成為神醫之前(或者之後!)一大疊的失敗醫案。我的頭腦裡一直有個資料庫,裡面堆滿了超多自己一回想起來就臉紅、想找個地洞鑽進去的「失敗」的教學案例。

世界上並不是不存在神蹟。但不論哪個領域,如果在業界打滾超過二三十年,自己的「神通」、「神蹟」,還得靠自己在社群媒體上「記錄」一篇一篇的故事,實在讓人看了不得不替這些「大師」感到不堪。

莫閣信篤彼款有的無的矣(Mài koh sìn-táu hit-khoán ū-ê-bô-ê–ah)。別再浪費生命相信那些獅子頭上拔鬃毛的廣告文案了。世界上還有太多值得腳踏實地慢慢學、慢慢練、好好欣賞的真功夫。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84/100
#醫案 #廣告 #歷史 #傳承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十個星期

2025-02-19 夠有趣,才會遠離職業倦怠

有個同學下課後問我,「為什麼你能夠看起來每一堂課都活力充沛,興緻高昂的樣子?」她自己也是老師。我猜想,教同樣科目超過十年以上的老師、或是長期從事相同職務的任何人,多半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吧。

我教瑜伽也十多年了。幾乎每一堂課我都在玩一個只有我自己知道的遊戲:看著每個老同學或者新同學走進來的步態、打招呼的神情、肢體的表現,看著大家上課前坐在瑜伽墊上的狀態,猜想他們等一會兒上課時反應如何。

通常在剛上課前五分鐘、十分鐘的暖身動作,我會得到初步的印證,某某同學通常下班後左肩就特別緊,某某同學睡眠充足的話,星期六上午上課下背就會放鬆不少。

累積夠多的經驗,眼睛張夠大,猜對的機會還不低。但是如果都猜對的話,就不夠有趣了。

很多時候有太多意想不到的情境,我原先設想的答案還得再修正。通常就是再丟一球出去試探看看,或許再丟第二球、第三球,修正再修正。於是,有時候就照著固定的暖身順序,有時候刻意突然變化調整動作,有時候就早點讓大家坐下來喘息一會兒,動動腳趾,我就有時間去和某個同學聊兩句,直搗黃龍找答案。

也許接下來就是讓同學們一人一條彈力帶,大幅度轉肩關節三十下,也可能是每個人一根長棍或者兩塊瑜伽磚,或是挑戰性高一點的或者更輕柔的動作。

實話實說,教了十多年,難免總也會遇上沒電的狀態。我會發現自己不只頭腦像一團漿糊,連整個空間都變成漿糊海,每個動作都吃力,而且,我該觀察的根本都看不清楚。有人說這就是「撞牆」。

第一次碰上這種狀態我也沒輒。唯一的方法就是跟著我自己的指令,同學在做的動作,我也老老實實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跟著作(通常我上課時多數時間都是只出一張嘴說話,四處走動觀察同學)。動作練著練著,通常精神就比較穩定,眼睛就會亮一點。能看清楚就不會慌了腳步。

後來偶爾再「撞牆」時,心情就比較不受影響。告訴自己,撞牆就撞牆吧,誰不會撞牆呢。甚至於,就把撞牆當成這一堂課的樂趣來源,猜猜看自己這一題能不能也順利解開。解得開就給自己拍拍手,解不開來也無所謂,接受自己今天的狀態,也還是可以給自己拍拍手喔。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4/100
#教學 #撞牆 #解題 #樂趣 #職業倦怠


2025-02-20 找回你的名字

三十多年前我剛剛學了台文拼字的書寫規則,用帶著聲調符號的羅馬字母,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看著這幾個羅馬字,用自己的嘴讀出父母為我取的名字,心裡激動到想大聲狂叫。

那是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期,一般的書店、圖書館能找到的學習資源不像現在這麼普及,更沒有方便的網路資源可以隨手查詢,沒有電腦輸入法可以打漢字或者台文,也還沒有一套由教育部統合的書寫規範。我記不得一開始從哪裡開始接觸到,反正找到任何能學的書就囫圇吞棗。

像是電影《神隱少女》裡的奇幻旅程,「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漫長的求學過程,我的頭腦裡裝進一堆和自己沒有具體連結的內容,像是中國史、西洋哲學、社會科學,抓到什麼就活剝生吞。好多概念花了一二十年才消化,好多資料嘔吐出去之後才明白根本不值得入口。但真的需要時間來實踐與檢證。好長一段時間,碰撞、衝突、失望,重新撿拾、拼湊。

這些年來,在這座島嶼上,用兩隻腳一步一步沿著這條溪那條河、翻過這座小山丘那顆小山頭、慢慢走進這個小鎮那個村,重新認識與體驗。地圖裡的名字慢慢立體顯影在頭腦裡,眼睛直接看見地景的連結與變化,耳朵直接聽見山林流水的聲響、市集裡人們的話語,聞到不同層次交錯的氣味。歷史、小說、各種故事裡的畫面終於栩栩如生有了縱深。

我繼續讀,繼讀寫。在臉書或自家的電腦裡天天用台文寫日記,在教室門口的玻璃窗上,用台文寫廣告文案,抄錄台文寫的詩句。終於也出現了幾次,有興趣的同學怯生生地來詢問從哪裡可以學習,有什麼技巧、秘方,可以幫我們把以前被剪斷的舌頭再一次接上。能分享這方面的學習資源真是讓我又歡喜又感恩。

用台文翻譯《都柏林人》的劉盈成老師在臉書上寫說,我們這些想把母語找回來的人,「直到學了羅馬字,自己能夠拼音,那些年幼時聽過的詞語就一個音節一個音節而醒了過來、活了起來」,一旦學會了羅馬字母的拼寫,就能夠查字典,那些埋藏在記憶深處、許久不曾聽聞的字,「果真在台語詞典中找到了,那表示我年幼聽到的詞語不是夢、不是錯誤的記憶,它真的存在!」

時代的集體創傷,需要整個社會的集體療癒。一步一步找回自己的名字、找到回家的路,大聲用 pē-bú-ōe(爸母話,華語的「母語」)說出來。這是我輩許許多多人都需要的心理治療。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5/100
#母語 #集體創傷 #心理治療 #自我認同 #名字


2025-02-21 金剛經在哪裡?

以文獻學角度研究阿含經的蘇錦坤老師說過一件趣聞:

「據說,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發行以後,很多台灣寺院為了敬重法寶,都請了一部《南傳大藏經》在寺中供養。

據說,有一天接到一通電話。寒暄之後,對方說,很讚嘆你們印行大藏經。不過,我們有一個問題。你們把《金剛經》擺在第幾冊呢?我們怎麼找都找不到啦!」

我想到以前有次在捷運上看到的一段互動過程。一個本地的婦人和一位身著南傳袈裟的出家師父攀談。

婦人問,「請問師父,你們早上會誦〈普門品〉嗎?」
師父回,「沒有,我們不會誦〈普門品〉。」
婦人再問,「那你們應該有讀《法華經》吧?」
師父回,「沒有,我們沒有讀《法華經》。」
婦人非常吃驚,再問,「那,那你們總會拜觀世音菩薩吧?」
師父說,「沒有,我們不會拜觀世音菩薩。」
師父慈悲地再多解釋一句,「我們那邊沒有觀世音菩薩。」

婦人一開始是不理解,變成不可置信,最後差不多就要崩潰了。她口中喃喃唸著,「怎麼可能、怎麼可能」。

我也曾經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尋尋覓覓了找了好久,怎麼都找不到所謂「原汁原味」、「傳承五千年」的「瑜伽」。這才發現,原來我同樣也是是戴著自己喜愛的有色眼鏡在緣木求魚。

(上面兩個故事,都是佛教發展史的某種「阿宅哏」,直接說破就不那麼趣味了。如果真的需要謎底,歡迎同學來問我。)

(備註:本來寫這篇,只是以為有點 inside joke 的趣味,想分享給大家。昨天下課和一位禪修多年的同學聊了上述的內容,接著又聊到南傳北傳等系統對各自終極目標的追求,後來同學問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她說,「那依據老師你對南傳終極目標的理解,在還沒達成目標之前,是不是會很焦慮,會想要儘快往目標前進?」我心裡完全愣住。這位同學比我認真太多了,簡直就像是給我當頭棒喝。相形之下,我不過只是在賣弄知識罷了。回家的路上,我差不多是帶著羞愧加懺悔的心情,想把這篇撤掉。後來再反覆思考,決定還是貼出來,至少是提醒我自己,根本還差得太遠,得腳踏實地練,別再自以為是。)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6/100
#緣木求魚 #南傳佛教 #門派 #反省


2025-02-22 親眼看到的就比較真實嗎?

難得時間湊得上,跟風去了一趙苗栗銅鑼看冬候鳥「金翅雀」。在網路上看到鳥友貼出的照片,黑褐色的飛羽搭配上基部明亮對比的黃色,翅膀一開,金黃色的斑塊真是耀眼,真是名符其實的「金翅雀」。

我們運氣超好,才一到現場,看到一排架好的大砲和鳥友,隨即就目睹整群金翅雀從一旁的櫻花樹飛到前面的向日葵上,看他們嗑瓜子,不時還邊吵邊打鬧。又美又萌的模樣,難怪大家不遠而來觀賞。真是值得。

每當有幾隻金翅雀展翅,或是出現爭地、傳食等互動,鳥友們的大砲就發出一連串的快門聲,不過我們只有簡單的望遠鏡。但能透過望遠鏡,在現場近距離觀賞這群身材嬌小又美艷動人的過客,已經超級滿足了。

金翅雀上半場的表演結束,飛往遠處的樹林棲息。鳥友們彼此聊天,繼續交換情報。我們一看就是菜鳥,幾位熱心的資深鳥友主動介紹熱門或者冷門的鳥點給我們,還透過相機的螢幕,分享精美的照片。

長鏡頭大砲能捕捉到的停格畫面的確動人,每看一張,嘴吧都會自動張大,發出「哇」、「哇」、「哇」的讚嘆聲。

一位鳥友看著我們的望遠鏡,建議我們「去弄一支大砲來,鏡頭能拍到太多眼睛看不到的精采細節」,「把展翅的定格畫面傳進家裡六十吋的大螢幕看,那才真正過癮。」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玩味這幾句話。透過高科技鏡頭看到的定格、放大的照片,過癮是過癮。但如果和在現場拿望遠鏡看的臨場感,哪一邊比較真實?

機械類比式的望遠鏡,和配備長鏡頭、可以控制高速或者低速快門的數位相機,也都是高科技的產品,並非肉眼本身。如果我光靠肉眼,即使戴上一般的近視遠視眼鏡,對於十公尺外如麻雀大小的金翅雀,大概就只是一團會動來動去的彩色肉球吧。

親眼看到才是(就是)比較真實的嗎?真實只有一種樣貌嗎?或者問更進一步的問題:有所謂的真實存在嗎?如果有的話,那樣的真實,是如肉眼等感官可以企及的嗎?是高科技裝置可以捕捉的嗎?

話說回來,大砲實在不便宜,而且又笨重。我還是偏愛依靠自己的身體,能走就走,看得到的就看。最多就是用望遠鏡拉近一點距離。現場感受到,存在記憶裡有多少算多少,記憶失真就失真,能腦補就腦補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7/100
#感官 #機械 #科技 #真實 #體驗


2025-02-23 我說話才沒有口音呢

超會說故事的行銷專家 Seth Godin 寫過一篇短文 “Everyone has an accent”(〈每個人都有口音〉),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我們都認為自己講話的方式最正常最標準。這件事,會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同理(empathy)有多困難。」

大多數人都覺得「你才有口音啦,我說話才沒有口音呢」。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身邊某個朋友講的英語(「國語」、台語、日語)腔調好重,聽起來就是 XX 腔。相對來說,我講話什麼腔調、口音都沒有。

光是能體識到自己同樣帶著如此侷限的眼光在看待世界、看待其他人,就已經相當不容易。

以前在某一個系統的練習環境裡,聽過同學說,「我們某某老師最厲害啦,你們其他派系的不可能和我們老師比」 。聽起來簡直以為是要去華山論劍了嗎?

我愛走郊山、簡單的中級山,我是不是、會不會自漸形穢,以為征服百岳才算是真正在登山?我愛品嘗咖啡多層次的口感,是不是、會不會不分青紅皂白,看到有人沖泡三合一即溶咖啡粉就皺眉翻白眼?

我練瑜伽、教瑜伽,是不是、會不會因此就覺得只練重訓、只練跑步的人比較遜?我學習、依止某種宗教派別,是不是、會不會因此就認為其他派別、其他宗教系統都「不夠究竟」?

某種咖啡夠不夠深度、好不好喝,某個練習系統的目標究竟不究竟,有人以為這類問題不過是見仁見智,有人以為「選擇你愛的,愛你選擇的」就好。也有人以為修行就是只批評自己,勿論斷他人。

畢竟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都還在學習、還在練習,難免都會有好惡、價值判斷。而學習、練習的過程,有一大部分,就是一定範圍之內必得堅守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只是也該不時提醒自己,別人說話帶著我們以為的腔調、口音,我們自己也一樣。

(前幾天寫的〈金剛經在哪裡〉裡頭沒把事情講白。這篇算是補充說明。)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8/100
#同理 #反省 #偏見


2025-02-24 「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

「我是蘇招弟,七堵尾山上那邊的人,一九〇五年生。二十出頭的時侯,嫁給黃清江。黃清江大我三歲,一九〇二年出生的。他是長子,弟妹多,年紀又小,我嫁進來時,他最大的弟弟才十四歲。我先生十八歲進鐵路局做役夫,很勤勉很規矩,從十八歲做到四十五歲,一直做到八堵火車站的助役。」

「三月十一日我先生在火車站被抓去之後,我就四處去找人。那時候只有女人家才敢出去找,男人不敢隨便出門。我們三個女人,許朝宗的太太、廖明華的媽媽和我,三個女人一起去找。許朝宗的太太那時大著肚子,也是四處去找。有人教我們去擋白崇禧的路,擋路申冤。白崇禧來的時候,外面兵仔一大堆,槍聲不斷,怕得要死,哪敢出去擋路。我們三個人都一起出去找,問人家,人家也不說,要到哪裡去找。一直找,三個月沒有吃半杯米,支著拐杖,用走的,用爬的去找,也是找不到。」

「大營那邊也找過。因為有人告訴我們,說防空壕那邊埋了一些穿黑衣服的,說打死前哭得很大聲,還叫他們自己挖土坑,挖一個一個圓圓的坑,然後槍殺在自己挖的坑裡。我進去防空洞,地上有稻草蓋著,感覺溼溼的,聞到有臭臭的味道,還看到有個坑沒有掩埋好,露出一隻手。我擲筊問神,問那是不是我先生,但是擲沒筊。」

「……有個女人告訴我說,那一堆就是穿黑衣服的,一羣人被打死之前哭得很大聲。那時有一個老人帶一個小孩子,在現場附近掃竹米。當時沒有米可以吃,種竹筍的竹子開花,開花之後結果,中間有一顆小小的種子,煮熟可以吃,勉強充饑。兵仔看到他們在掃竹米,連老人小孩一起打死。那裏還露出一隻小孩子的小手,有夠么壽的。當時整個基隆是有繩子買到沒有繩子,屍體綁成一串,也沒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抓到就打死,抓到就打死,好沒天良!我也去海邊找過,只要有人來說清江浮起來了,我就趕過去看。看了很多地方,也都不是。前前後後找了兩三個月。後來才聽說,那天抓了之後,馬上就被打死了。」

以上第一人稱口述歷史內容,出自吳三連基金會出版的《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地區)》。如果想進一步更深入瞭解二二八事件,「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的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系列,是相當好的起點(有紙書、不同平台也有電子書)。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八堵車站事件實境劇(無差別殺人事件)〉這段影片,請撥出七分鐘的時間,自己一個人,安靜地看。

另外,我想邀請你,再花半小時,靜靜地閱讀小說家陳雷的〈紅牡丹〉。這是一篇用台文(漢字為主、夾雜羅馬字)寫作的動人故事。不熟悉台文書寫的朋友,一開始閱讀可能有點辛苦,但如果能耐心慢慢讀下去,應該還是可以理解作者要傳達的情感。或者,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五下午三點半,歡迎你到教室來,我會在現場用台語朗讀這篇小說(並且簡單解說)(免預約、免費參加)。

「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這句話是韓國獨立運動家申采浩(1880 – 1936)的名言。我們大多數人遺忘自我的歷史太久太久了。一步一步慢慢走,慢慢重新撿回來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9/100
#認同 #歷史 #記憶


2025-02-25「上蓋重要的物件,用目睭是看袂著的」

在練習樹式的時候,我常常鼓勵同學閉上眼睛。通常我會和同學說明,暫時把眼睛閉上,讓負責平衡感和空間感的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有機會練習獨自上場。

眼睛閉起來,才能看見平常不容易看到的世界。這是另一種閉眼練習的理由,我覺得比生理學的說法有詩意多了。

單腳站立動作的練習,站著的那隻腳通常不穩定,尤其大姆趾趾球總是不時翻開。這種時候我也會請同學閉上眼睛,「這樣才會更清楚『看見』自己的腳底板」。

練靜坐不一定得閉目,但暫時阻絕視覺的輸入,有助於我們更集中精神,摒除外界的干擾,往自己裡面觀察,去探索身體裡頭、頭腦裡頭到底有哪些機制在控制我們。

在專注聆聽音樂時,大多數人幾乎都會自然而然閉上眼睛,讓耳朵更能夠緊緊跟著音符,讓整個人融入樂音。儘管眼睛閉上,但隨著樂章的進行,或是歌詞的暗示與聯想,腦海裡常會建構出超乎現實、奇幻而美麗的畫面。

咀嚼食物時如果閉上眼睛,牙齒、舌頭、咬肌、唾液腺的工作像是有人打了聚光燈,口腔裡的體感就會更清晰。我們對食物會有全然不同的認識,不再只是目光被吸引,頭腦被誘惑。仔細咀嚼過後,身體的智慧會明確判斷,哪些食物該進,哪些食材該斷。

思念著思慕的人、掛念的人,我們會閉上眼睛。享受一段輕柔舒適的按摩,我們會閉上眼睛。或者只是點一柱清香、滴幾滴精油,一盞茶、一杯咖啡,不需依賴眼睛,嗅覺能穿透表相,清楚勾勒出最深處的記憶。

台文版的《小王子》裡有這句話,「上蓋重要的物件,用目睭是看袂著的」。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70/100
#視覺 #感官 #認識 #體感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九個星期

2025-02-12 最神奇的療癒

前兩年去阿里山玩,白天淋了雨,晚上重感冒症狀隨即出現。幸好有阿里山衛生所的醫生開了處方(而且偏鄉有政府補助,就醫完全免費),藥吃下去,症狀就緩解不少,卻仍然無法放鬆入眠。最後靠家人幫我按摩雙腳、雙腿、手臂、手掌、指頭,據說沒多久我就呼呼大睡了。

儘管我們平時非常強調肌肉筋膜這整個系統對人體的重大影響,該認真鍛練、該每天伸展,但碰上特殊狀況,還是需要其他層次的慰藉。

過年前的急診事件也一樣。雖然在醫院打了止痛針,暫時解除狀況,沒料到晚上在家裡又有幾波疼痛。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吞下也無法迅速見效。還是一樣,靠家人的按摩,肌肉筋膜因為疼痛而起的緊繃,隨著一次一次溫和的觸摸、輕柔的按壓,就乖乖釋放開來了。

這不是針對症狀的常規處置,也不是運動過後的痠痛釋放、更不是要矯正姿勢不良而來的肌筋膜張力。用心的溫和按摩帶來的是心理的慰藉。

感受到他人的關愛,藉由對方手指肢體的碰觸傳遞到己身,觸動到的,絕不僅止於體表的軟組織,而是直接觸及最深的精神、心理。對方全心給予,我也全心接納。身體的疼痛,因為具體的同理而形成的慰藉,就像是冰塊遇上溫暖的日光,慢慢融化、消解。

這樣的按摩,專業技巧未必最重要,真正的關鍵在於心。專心投入,動作輕柔,自然會出現效果。如果家裡有小朋友、長輩,如果身旁有人需要你的撫慰,相信你自己,聽從心的導引,你的雙手就能創造出最神奇的療癒。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7/100
#按摩 #療癒


2025-02-13 只要鬆手就好

沒有人不想學會放鬆身體。問題是,大家總是認為,「我就是不會放鬆啊」。

直接講一招超簡單、超有效的放鬆法。別想太多,只要集中在手掌就好。坐著站著都可以,專心想著,「手放鬆」,「我要讓手放鬆」,「我感覺到手正在放鬆」,一次想兩隻手或者一隻手都沒問題。就這樣。

專心是關鍵。專心這樣想個兩分鐘,再觀察看看手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變得放鬆一些了嗎?放鬆的範圍是不是不只限於手,是不是彷彿整條手臂、甚至肩膀都跟著一起放鬆了?

事情大概是這樣子的:如果要我們「整個人」都放鬆下來,幾乎每個人都覺得目標太高,難以達成。但只限於手的話,心理壓力會小很多,也比較不容易誘發心裡的反抗。同時因為我們通常沒辦法精準控制一小塊特定的身體部位,頭腦下達「放鬆手」的指令,結果就會造成手掌和手臂整個小系統共同參與「放鬆」的要求。

一九二○到三○年代,一位美國的醫生傑可布森(Edmund Jacobson)發展出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一位德國醫生舒爾茲(J. H. Schultz)發展出自律訓練法(Autogenic Training),還有睡眠瑜伽(Yoga Nidra)等等練習方法,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自我引導、放鬆身心的有效技巧。

每堂課結束前的大休息,我都會融合這幾種放鬆技巧、用最簡單的方式來提醒同學,不需要用力深呼吸,只是躺著,感覺空氣流進流出身體的過程,感覺和地面接觸的身體部位,感覺身體慢慢變重,感覺身體彷彿徐徐下沉。專心在這些「感覺」上,我們很可能就會品嚐到放鬆的滋味。

另外,針對比較不容易入睡的狀況,我通常會鼓勵同學,與其把精神耗在睡不著的焦慮上,不如來練習這招:蓋好被子輕鬆平穩,用意識去找找看一根一根腳趾頭。不需要用肌肉力氣做任何動作,只是想,只是感覺。想像、感覺自己的腳趾頭正享受著溫柔的按摩。就這樣。

別擔心做不好。就只是試試看。能直接睡著就當成賺到,即使沒睡著,也就是讓身體放鬆休息,不會有任何損失。試看看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8/100
#放鬆 #焦慮 #失眠 #大休息 #yoganidra


2025-02-14 反抗就是愛

看到前輩李喬手寫的「反抗就是愛」,差不多瞬間就噴淚出來。

回想疫情期間,每天守著螢幕看記者會,百思不解,台灣竟然也能有這樣優秀的官員,讓人看了發自內心敬佩不已,不卑不亢,一千一百九十四天堅持下來,捍衛著全島的生命。

同樣也是疫情期間,電視畫面裡出現會說人話的畜牲(對不起,動物無罪,應該說是妖魔鬼怪),面目猙獰奸笑著說,如果台灣買不到疫苗,就會如何陷入焦慮。這也是讓人百思不解。

幾百年來,這個多災多難的島嶼,承受一批又一批外來殖民政權或流寇集團的壓迫,一群又一群人起身反抗。因為愛。同樣也一直有戴著人皮面具的鬼怪,只想破壞,只想掠奪一切資源吃乾抹淨。因為他們從來不曾感受、理解人類最高尚的情感表現:愛。

因為愛,才能在慷慨就義之前,臉上仍然能夠發出最燦爛的笑容。

因為愛,才能不懼火炬吞噬,才能說得出,「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是,我們是好國好人」。

因為愛,即使被一堆軍警制伏壓地,還是能奮力喊出 “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一代一代的年輕人跟著前人的腳步一起站出來,衝破戒嚴的藩籬,二二八平反運動,三月野百合運動,拉下萬年國會、開啟國會全面改選,廢除刑法一百條,到近年的野草莓運動、反服貿太陽花運動、青鳥運動。因為愛。

我們不忍見到昨天的台中氣爆案,但消防人員的救命配備預算卻遭到惡意刪除。我們不忍見到海巡軍警在打擊犯罪、保衛國家,艦艇、武器配備預算卻遭到惡意刪除。我們不忍見到拍攝本土歷史的戲劇被無知無恥的跳樑小丑譏諷為「要飯的」,文化、體育、保健、防詐、經濟、國安等等所有領域的預算都遭到惡意無理統刪。

他們想要毀滅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因為他們對這裡沒有愛。因為他們從來不曾感受、理解人類最高尚的情感表現:愛。

「反抗就是愛:臺灣正有難,為了愛臺灣,所做出的反抗就是愛,我們正在展現人民對臺灣的愛。不要害怕展現愛,不要害怕反抗!對不適任的立委,罷!」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9/100
#反抗 #愛 #罷免救台灣

【李喬聲明全文】
我是李喬,我用一生在書寫臺灣的故事,刻劃這片土地的獨立精神與反抗意志。如今,面對民主遭受威脅,臺灣有難,我選擇站出來,擔任苗栗第二選區罷免立委邱鎮軍的領銜人,這是我身為臺灣公民的一份責任,更是義務。
臺灣的民主是靠無數人的奮鬥得來的,絕不能因威脅與恐懼而退縮。立法委員應該為民服務,而非背離選民、傷害地方。當政治權力偏離正道,人民就應該站出來,以行動反抗不公。罷免是一種民主機制,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捍衛選民意志的必要手段。
我生於這塊土地,一輩子用文學去反抗人間的不平不義不合理,如今,我選擇以行動來書寫歷史,堅守我們的獨立精神,拒絕屈服,這是為苗栗人發聲、為台灣人民發聲。

反抗就是愛
「……如果台灣亂了,我就把殘生投入戰亂之中!經歷二世代的我,其實活得很夠了,何況已經完成此生對台灣的債務──寫出二二八!我心裡早已作決定:如不幸外敵內奸來奪取台灣,我決心在其事況中完成最後創作──以血寫下一部大小說。於是在此宣告,並通知同志:在對抗敵人入侵的戰鬥中,要堅持以下五原則:
一、保衛台灣、對抗敵人這件事,不要找任何理論來支持。
二、不要期待敵人講理。
三、不要預測有多少同胞會跟隨而來,祇要自己鍛鍊面對死亡的決心。
四、不要進入敵人的軌道中戰鬥或遊戲,一切照自己的意志行動。
五、不要評估敵我力量強弱,祇要選擇自己適當死所。
──這就是我的心情故事,我只是向自己表白,並不想尋找同志同行……」
「我是滿懷感恩,感恩天地父母,感恩臺灣的生態萬有,感恩臺灣歷史的父祖、烈士仁人,凡此共同形塑這樣的一個:臺灣人子弟李喬。有生之年,我不再尋覓,我祇要步步行動就是,直到呼吸止息,回歸臺灣大地,與大地合一,以另形態臨現人間。我的餘生,將以這種姿態前行。」


2025-02-15 信心是耐心的內在向度

我知道我是很沒耐心的人。但同時,我也以為,我是很有自信心的。我並沒有發現這兩種認知是互相衝突的。

最近在重讀《自由玩》,讀到「信心是耐心的內在向度」這句話,才驚覺發現自己的問題。我對自己的信心其實並不如我想像的那般強大,甚至,我心裡面其實是缺乏自信心,才會對自己、對周遭的人事物那麼沒耐心。

如果我確實相信,即使外界再怎麼紛亂雜沓,我仍然可以不受波及,繼續穩定做該做的事;如果我確實相信,即使我這一次表現得不夠完美理想,我仍然是我,我依舊有我存在的價值,那麼我當然可以更有耐心,不需要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管是對高速公路上不斷變換車道的前車,捷運車站裡不守秩序不排隊的乘客,電影院裡拿著塑膠袋發出噪音吃零食的觀眾,還有,對我自己的沒有達到預期標準的作為,都可以更從容地理解,面對,接納,再平靜地練習改善。

我想起一段佛陀的故事。有次某個年輕的婆羅門聽說自己的兄長被佛陀「強迫出家」,他非常氣憤,衝到佛陀面前來連罵一長串「粗惡不善語」。佛陀平靜地問他,「如果你的親朋好友來你家,你準備了各種食物要招待他們,但客人什麼都不吃。請問,這些食物應該歸誰所有呢?」

這位婆羅門倒是老老實實回答說,「人家不吃,那食物當然還是我的呀。」佛陀就接著說,「同樣的道理,你剛剛罵我的那些話語,我並不領受。那些話語,都還是你的喔。」

婆羅門繼續問佛陀,「那你生氣了嗎?」佛陀回說,「我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平平靜靜的,有什麼好生氣的呢?」(SA 1151 / SA 1152 / SN 7:2)

是啊,如果我們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讓自己有足夠的耐心,事情來了就面對、就處理,又有什麼好生氣的呢?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0/100
#信心 #耐心 #憤怒 #阿含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2025-02-16 我也是個尺寸固定的盤子嗎?

大胃王如我,通常店家的炒飯、煮麵,只要有大碗的選項我幾乎都會點大碗的。沒想到在一家還蠻常去的店家碰了釘子。某一次我詢問能不能加大飯量,老闆娘竟然說,老闆習慣炒這樣的份量,而且,容器就固定是那個尺寸,再多也裝不下了。

我以為店家總是會想要滿足客人合理範圍裡的需求,而且份量加大,消費額也會提高,不是嗎?老闆娘的答覆讓我非常意外,同時也刺激我反省思索,會不會我對習慣的事物也有類似的反應?

我喜歡教小班課,因為我認為這樣可以和每個同學都有高品質的互動。但是不是因此就得死守這樣的「規則」呢?如果人更多,或者,到其他大一點的教室,就一定沒辦法維持我想要的互動品質嗎?或者像是網路直播課、線上預錄的課程,除了疫情時期逼不得已、硬著頭皮上場,我是不是只能打退堂鼓?有沒有其他變通的辦法?(同學請勿擔心,我沒別的新計畫,只是自己腦力激盪一下而已。)

面對自己的練習,不論是時間的掌握、總量的增減,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體能、技巧,我會不會下意識地也把自己看成是個尺寸固定的盤子,只能待在既定的範圍裡打轉,卻沒辦法再接受更多的挑戰或是預期以外的變動?

行為、思考模式,都能讓人迅速處理日常反覆出現的工作任務,但一不留神,幫助我們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模式」,反而會扼殺我們往外拓展的機會,束縛住變通的可能性。顧此失彼,要找到剛好的平衡點還真是人生的考驗。

話雖如此,我還是不時會去吃這家炒飯。這家炒飯現在變成我的減肥餐。每當前一天或者前一餐吃太飽,我就來吃這裡的什錦炒飯。保證不會過量。真的非常神奇,幾乎每次晚餐吃這家炒飯,隔天早上量體重總是會降個 0.5 公斤左右。這也算是一種山不轉路轉的使用方式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1/100
#食喻 #習慣 #變通


2025-02-17 我們不玩 LGAT、更不玩 PUA

因為看到網路上不少人在討論一段關於身心靈課程的影片,好奇心發作查了資料,學到 LGAT 這個詞,也終於理解 PUA 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先說第一個詞。LGAT,大型團體覺察訓練(Large Group Awareness Training)。這不正是最標準的 oxymoron(矛盾修辭,像是「燒的枝仔冰」) 嗎?覺察(awareness)的練習,向來就是最個人的事,和其他人無關。以前聽一位老師講過,「靜坐沒辦法教,但可以學」,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不管是你在一百人、一千人的道場,或者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在山裡都一樣,能安靜下來,能耐心等候,覺察就會出現。

我實在不懂練習覺察為什麼需要「大型團體」。甚至應該這麼說,練習覺察時如果可以避開人太多的場合,通常會更容易把心思沈澱下來。

第二個詞是 PUA。這個詞一開始大概是一些提高約會成功並遂行私欲的「技巧」,通常有性別歧視與貶抑女性的意味。後來再逐漸演變,混合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引誘、鼓勵、精神控制、責備等伎倆,以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這個用法在中國流行後,也傳播到台灣等其他國家。

世界各地、從古至今各種身心靈補習班甚至宗教組織,向來就是操作這種手法的高手。不同的組織、「教主」、「導師」的 PUA 手法程度有自高低差異,其中最嚴重的,大概就是我們通常認知的「邪教」。(如果你懷疑自己或者親友參與的團體會不會就是邪教,請務必參考「邪教檢查表」。)

要避免投資理財詐騙,最重要的就是認識到「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別貪心比較能保平安。要避免誤上操弄 PUA 手法的賊船,最重要的是認識到: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因此,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只有自己能消罪業(沒有消罪業這種事啦,只是改變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之後,會創造出新的命運與人生)。不要想著花錢可以改運、上昂貴的身心靈課程就能洗心革面。不要抱持著「我不用努力、別人來幫我解決問題就好」的虛幻期待來面對自己的生命,這樣就不容易浪費金錢與生命。

前幾天剛好和一位同學聊到我的教學態度。在這個教室,即使是一對一私人課,我也不可能有「診斷」、「治療」的本事,我能做的,就是分享我的知識、經驗,幫助同學學習到能自己觀察、面對、處理問題的態度與技巧。

我也常和稍有狀況的同學說,「如果還有一點力氣,就鼓勵自己起床、鼓勵自己出門,來教室動一動吧。即使來了沒辦法做完動作也沒關係,隨時坐在墊子上休息一下都好。」

我常常看著同學在身體慢慢鬆開之後,臉上緊繃的線條也柔軟多了。這樣被「接住」之後,才會有力量和心情,去認可並且接納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困境。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2/100
#PUA #身心靈課程 #教學特色 #覺察


2025-02-18 遊走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

「訓練」講究效率,通常都要有具體的目標,而且最好是可度量、可計算的目標,像是十次伏地挺身、十次引體向上,十分鐘半小時跑一公里兩公里三五公里,硬舉十公斤二十公斤一倍兩倍體重等等。但「練習」可以不一樣。可以非常不一樣。

每天的練習也許形式上重覆、無聊,也許暫時跳脫原本的遊戲規則,也許不知所措,也或許天馬行空、異想天開。

練習可能是在空白筆記本上「自由書寫」,或者在電腦螢幕上閉上眼睛盲打一番,重點是暫時別理會心裡面住著的那位想挑錯字的編輯。剛寫下的第一個句子可能是剛剛才結束的手機對話,下一個句子可以直接跳接到小時候家裡客廳的有線電話聲響。重點在於完全自由的聯想、表達,不是縝密思考,不必交待中間看起來有沒有邏輯。

練習的目標不是創造出全宇宙最偉大的經典作品,也不是要一次又一次打破全世界或者個人紀錄。練習是一種不確定的探索過程,在熟悉與陌生、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遊走,沒有非得到哪裡的心理壓力。也可以說,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但就是讓自己繼續動、繼續遊走,這就是練習的目標。

練習可能是站在瑜伽墊上(或者客廳的角落、公園的草地),暫時忘記本來預計的動作順序,先跨一隻腳出去,探看看趾尖傳回的觸感,說不定再放一隻手掌到墊子上、到地上,或者一屁股坐下去,或者一隻腳懸空。往後跳到單腳的下犬式,停幾次呼吸,聽聽看身體想往哪個動作哪個方向去玩。

練習可能是坐在椅子上、蒲團上,眼睛閉上或者睜大眼睛,像是玩不定向飛靶一樣,猜猜看下一個念頭會從三百六十度哪個方向竄出來。打不中目標是正常的,反正只是在練習,不需要因為成績的數字不漂亮就生氣。

有意識地創造新的規則,不一樣的規則,或是更困難的,有意識地暫時放下想到的任何規則。會跳出什麼舞步,會寫出什麼字句,會畫出什麼風景,反正都還不知道,也不必在乎別人說這樣好或不好、對或錯。

那會是無意識在唱歌嗎?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63/100
#訓練 #效率 #練習 #規則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八個星期

2025-02-05 腦海角落裡的聲響記憶

坐在捷運裡閉目養神,通常下車前我都是能靜坐就盡量靜坐。但此刻傳入耳的聲音實在特別,好奇心讓我不得不睜眼來確認耳朵收到的資訊、大腦判讀猜測的結果是否確實。

還真的猜對了。

對面坐著的一位老太太正攤開一份報紙,拉扯、翻頁。這聲響也太懷舊了些。想不到這年頭還是有人帶報紙出門,而且還真的在翻閱。(去年我買過一次報紙,是為了拿來包覆保護臨時大量採買的玉米筍和菜頭。)

聲音,就如同其他的感官資料一樣,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非常私密的。原始材料就曝露在環境中、曝露在各個「事發現場」。得有人擷取下來,經過神經系統比對既有資料、轉譯,才會構成某種有意義或者意義不明的訊息。這樣的理解、轉譯,同時也就構成有意識或無意識收納儲存。

有些好久不曾再聽見的聲音、不曾再聞到的氣味,只需要一點不經意的刺激,就能夠喚醒頭腦角落的資料庫,調出來栩栩如生的記憶畫面,真實或者虛實夾雜地在眼前明亮展演。

像是再也沒機會聽到醬菜車車頭的叮噹響。有一天早晨將醒未醒之際,我以為我聽見某種熟悉的叮噹聲,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還在夢裡。那約莫是半世紀以前,台北市西南角的一處巷弄,一大清早,叮噹聲一響起,我硬拉著阿媽或者媽媽的手要跟著一起下樓,去看看小發財車上一道又一道繽紛奪目、強力刺激感官和想像力、數不盡看不完的菜肴,幾乎就要聞到那些醬菜彼此交疊而散發出的氣味了。

我早就不記得我還記得那樣的醬菜車。我也摸不清我以為的失落究竟有什麼深遠的寓意。

我不知道這些記憶可以在我的身體裡塵封多久之後突然再度蘇醒活化。我也不知道身體裡頭腦裡儲存了多少感官訊息,這些感官訊息又能夠催化出多少變幻莫測的能量。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0/100
#記憶 #感官 #聲音 #訊息 #能量


2025-02-06 老而彌堅,還是得定期保養

目前我家服役中的電腦,是 2014 年入手的 MacBook Pro,雖然年紀大了點,偶爾上工的腳步遲緩些,但多數該完成的工作也都還能順利完成。直到昨天。

中午在外頭吃飯,老筆電在背包裡。回過頭來才發現整個背包已經跌坐在地上。我本來也不以為意。誰料到進教室要開始寫文章,咦,叫不醒了。我試了最常見的幾招救命按鍵組合,全都無效。只好帶他直奔熟識的店家掛急診。

老闆娘簡單問診之後確定目前暫時再起不能,得留院全身檢查觀察。老闆娘的專業意見是,「這台電腦老是老,但這款老電腦就是比較耐操。值得救。」她也一邊唸我,既然電腦以前(七八年前)曾吃過水,本就該一兩年回來保養檢修一番。

差不多就是養生保健的基本觀念嘛。

這一兩年我住家的地下室車庫出狀況,車子只能流浪在外、居無定所。每次開出門,回家找車位就是苦差事,自然就愈來愈少開。原本只曉得至少一個星期得發動一次,免得電池耗損。熟識的保養廠老闆教我密招:把電池連結的螺絲鬆開取下,下次要開車再接上就好。他說,「還好你的車子夠老,沒有太多微電腦電子零件,如果是新一點的車,都是電腦在控管,就沒辦法用這招了。」

我不是要說「機器都是古早時代的才堅固耐用」這種論調。我要說的是,我們很容易把「老舊」本身直接看成就是負面、不長進、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的確,有太多老人、舊觀念、古早的行事習慣,沒能與時俱進,很容易就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害」。

但的確也有一些「老舊」,裡面蘊藏著新時代不容易再看到的堅持與美感,那其實是值得我們尊重,值得花資源去保存的。

當然,前提是這些可能貌似老而彌堅的人事物,不能妄自托大、自以為是(「人家我們以前都嘛這樣那樣就可以了啊」)。還是得定期進場維修,好好保養,免得不知不覺就已然是個面目可憎的老害。

(註:本篇全文以單指觸按手機螢幕完成,對老人家來說也算是創舉。只是挑錯別字時的確比較傷眼。 )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1/100
#老化 #保養 #養生


2025-02-07 你有多久沒玩遊戲了?

如果狀況許可,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帶些像是小學生玩遊戲的動作,可能是隨意跳動,可能是簡單的大車輪,可能是安全無虞的翻滾,或是閉上眼睛的單腳站立。

特別是跳。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目的,也不是為了訓練肌肉、關節、反應,就只是跳。這是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巨大差異。跳,就只是好玩的跳。跳著跳著,真的會讓人開心。

我還記得某一堂這樣的課下課後,一位同學說,剛剛上課的動作,讓她的身體喚醒了幾十年前小學運動會賽跑的歡樂回憶。

之前有次一對一的私人課,我們玩扔擲網球的遊戲,往牆壁丟,想辦法丟擲準確的目標,或是亂扔,看看球會彈去哪個預期不到的方向。還玩了最經典的你丟我接。遊戲的療癒效果真是不可思議。

我自己一個人在教室,除了固定的肢體動作或者站椿靜坐的練習之外,也喜歡玩。玩什麼?什麼都好,都可以。最好是與平常練的不一樣,不然就是自己一個人的「超級變變變」,翻轉看事情的角度、設計平常不注意的限制、或是扮演新的角色:

如果我是一隻狗,邊汪汪叫邊搖尾巴邊東跑西跳,從狗狗的高度看本來熟悉的環境。如果我只能靠臉部和嘴吧舌頭肢體表達,但又不能說出字、詞、句子。如果我正和一個新朋友一起跳舞。如果我大字形躺在地上放鬆唱任何自己亂編的歌曲。如果。。。

最近重讀《自由玩》(奇妙寶書、超級愛書,光是這本書的讀書心得與聯想,我大概還可以再寫個一百篇吧),裡頭提到一位精神科醫師說 Donald Winnicott 說,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將病患從無法遊戲的狀態,帶到可以做遊戲的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遊戲時,人,才有能力創造,個體才得以發現自性、自我。

玩遊戲不是思考或者作文、演講比賽、不是考試、不用打分數,別想太多,別準備太多。找塊小空間,開始扭一扭身體、跳一跳、滾一滾、叫一叫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2/100
#遊戲 #創造力 #自我發現 #心理治療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2025-02-08 「垃圾吸引垃圾」

有個現象我一直很好奇。有一家這十來年我不定期去補充精油、純露的店家,一代一代、以及幾家分店的店員,始終態度優雅、說話客氣。但也有些店,光是從門口外就可以看到,每一個店員怎麼換都是臭著一張臉,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之前讀《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超好看!),裡頭〈包紮土地的傷口〉這篇裡,反覆出現「垃圾吸引垃圾」、「垃圾吸引更多垃圾」,好像有顆石頭敲中我的頭,讓我突然清醒。

「吸引力法則」的觀念紅遍半邊天,即使不相信的人多半也聽過。過去只知道那好像是在鼓勵正向思考的無限潛能(《祕密》據說暢銷一二十年,幾年前終於也催生出《失控的正面思考》),但植物學家說的「垃圾吸引垃圾」對我來說反而有更強大的解釋力。

走在路上,角落一堆沒人清掃的垃圾,這種情況會讓下一個經過的人更輕易順手丟棄手上的紙杯、菸蒂。這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犯罪心理學「破窗理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佐證「垃圾吸引垃圾」的現象。如果放任不管,假以時日,這堆垃圾甚至可以發展成社區的犯罪溫床。

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裡描述的廢棄礦場,因為「垃圾吸引垃圾」的法則,礦渣堆、塑膠袋、啤酒罐、非法廢棄物愈堆愈多。

想著過去一整年的烏煙瘴氣,戴著人皮面具的妖魔鬼怪在人間四處橫行,小垃圾堆愈滾愈大,對社會國家的危害也愈發不可收拾。讀到這裡,心情真糟。

書裡的廢礦場原本是森林一片,伐木工人慢慢集結,聚落成形,發展,繁榮,崩壞。「礦業公司留下荒地邊緣的生活,讓過世的人被埋在廢棄的礦渣堆裡。」

人類撤退,大自然接手。還好再怎麼慘的不毛之地,炎熱的午後偶爾也會下起雷陣雨。天降甘霖。

「苔蘚地毯長出一團幼苗,下一步就是要為大地包紮傷口。生命吸引生命。」「在陰影深幽處,當苔蘚完成任務時,很快就會被取代。整個荒漠孤島上的樹木,就是第一批來到礦渣堆上的苔蘚所留下來的禮物。」

垃圾會吸引垃圾,但生命也能吸引生命。

大地的傷口需要包紮,社會的傷口也需要療癒。我們需要一場又一場能滋養生命的雨水甘霖。現在一階段接著一階段的罷免行動,事後來看大概就會明白,我們會像是一批一批來到礦渣上的苔蘚,成就日後廣茂繁盛的森林。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3/100
#吸引力法則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罷免救台灣


2025-02-09 如果一棵樹倒下來

有一陣子靜坐課時我超愛講這個例子:「如果森林裡有一棵樹倒下來,撞到地面,但沒有半個人聽到,請問,撞到地面的樹有產生聲音嗎?」(後來我才知道,聽說有一齣很有名的韓劇裡面的男主角也講了這個例子。)

通常我們以為,「聲音」是客觀的存在,如何去詮釋才是主觀的。《宇宙從我心中生起》講的和我們一般的認知完全不同,作者的觀點是,「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覺都是只發生在心智裡的經驗。沒有一種感覺是『外在』的,是語言習慣讓我們以為它們是外在經驗」。

乍看之下真的很像偽科學。

先簡單科普一下。倒樹撞擊到地面會產生空氣振動,如果距離夠近,旁邊即使站著的是聾人,也會感受到空氣傳導的振動,據說「頻率介於每秒五到三十次的振動在皮膚上感覺特別明顯」。但要構成一般人類理解的「聲音」,這樣的空氣振動頻率必須在每秒二十次到兩萬次之間,才會讓人類耳朵裡的鼓膜相應而振動,進而刺激神經、傳輸訊號到大腦,大腦對此產生認知,才算因緣俱足,完成對「聲音」的建構工程。

其他各種感官所參與的經驗建構,大致上也是類似的機制。佛教講「六根」接受「六境」而產生「六識」,約莫也是這個道理。

說得更基進一點,「在被觀察到之前,任何現象都不是真實的現象。」

其實光是徹底理解這個道理,很多世間的痛苦就不容易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了。(是的,請仔細再多咀嚼思考,痛苦的確有讓人不忍放手的強大吸引力。)

試著想像看看,如果地球上再也沒有人類存在,還有什麼美麗與哀愁嗎?金黃色的晨光照在奇萊山,邊坡角落旁龍膽開出寶藍色的亮麗花朵,畫眉歌唱,雲朵飛舞幻化,雨落雨停,月盈月缺,這些,又有什麼美不美?又有什麼好讚嘆或惋惜的呢?

詩人魯米說,「宇宙的一切都在你裡面,從自己裡面來探索一切吧!」(”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within you, Ask all from yourself.”)

(待續)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4/100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感官 #聲音 #認知 #宇宙


2025-02-10 持雙杖的阿婆

那天在捷運上,我才剛坐下,忽然就聽見有人跌倒的聲音。我立刻跳起身來,旁邊也有好幾位乘客不約而同一起衝向那位倒地跌坐在地上的阿婆。我從阿婆的左側幫忙扶著,另一位先生在右側,後面一位先生在問阿婆的反應。剛剛的撞擊聲可能是阿婆的頭撞到地上。

後面的先生幫忙架起阿婆,隨手把阿婆的兩支手杖交給我。一旁的座位已經空出來,讓阿婆安穩坐下。這位先生一直在關心阿婆有沒有哪裡不舒服,頭會不會暈,要不要聯絡家人之類的問題。不一會兒,車子到了下一站,馬上有站務人員和兩位警察上來探視阿婆,顯然剛剛已經有人通報的捷運工作人員。

阿婆沒有驚惶失措的表情。但那位熱心的先生還是一再提醒,腦震盪的症狀可能會在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後才出現,他請警察要留下阿婆的聯絡電話,兩個小時之後再打電話確認狀況。

我這才回想起來,上車前彷彿看到有人手持雙杖、步履蹣跚走著。如果我早點注意到的話,說不定可以幫忙多看一下,確認她是不是能順利上車並且找到座位安全坐下。

我想起我的母親,她最後還能一人自行出門的那段日子,在路上是不是也一樣顫顫巍巍的?我想著在她還能不靠助行器走路時,我教她的各種肌力與肢體協調動作的練習,幫她按摩針灸,她滿足或是不耐煩的神情。我想著她的髖關節手術,復健。我想著她百般不願但終於接受拿著一支手杖一步拖著一步。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參加師資訓練課程,那是我初嚐瑜伽滋味的時期,很想進一步瞭解如何把學過的動作安全地分享給我的母親。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真希望我能更早一點就開始練,也許就能在我的母親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教她、陪她一起練。

時光不可能倒流,能把握的只有現在。我能做的就是自己繼續練,繼續分享給同學,陪著同學一起練,不論你現在是三四十歲、五十、六十、七十歲。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5/100
#老化 #練習 #教學


2025-02-11 暖身動作能怎麼玩?

之前天天跑步的時候看過一段朋友分享的影片,內容是日本京都洛南高校田徑隊的跑步暖身練習。他們暖身的時間充足,動作涵蓋全身不同部位、面向,非常完整。年輕學生朝氣十足的動作,讓人看著看著就想站起來一起練。

不同的運動需要不同的暖身準備嗎?以前我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比較不再這樣問問題,因為一般人不論從事什麼類型的運動,總是需要全身參與。換句話說,暖身的準備,就是慢慢來,各個關節、大小肌肉群都得喚醒,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的動作都不能省略。我也常提醒常練中長跑的同學,暖身一定要夠充份,而且千萬不能以為只要針對髖關節或者下肢就好,對跑者來說,肩頸、脊椎的釋放一樣非常重要。

瑜伽呢?我最早練的 ashtanga,暖身就是兩套拜日式各五次,反正我的柔軟度和體能都不算太好,拜日式只能緩緩進行,倒也還算是不錯的暖身。也可以說,瑜伽就是緩和的運動,從頭到尾都在暖身。

但後來開始教課,清楚看到現代都會生活造成的緊繃,我就一直嘗試針對不同的族群需求,設計不同的暖身動作。可能先坐著調呼吸,可能從腳踝、髖關節開始輕柔活動,可能連續做一二十次最簡單的站姿前彎等等。總之就是緩緩讓四肢、軀幹都能舒展開來。

有機會我就學習不同系統的暖身,不論是傳統武術的套路,網路上能看到的專業運動員的操作,或者任何好玩的、不一樣的,想辦法融會消化,變出不同的花樣。就像是下面這套動作,請仔細看文字說明,再試著慢慢玩。

輕鬆躺在地板上,膝蓋彎曲,然後讓雙腳離地。先用右手去抓住左腳外側腳掌,接著左手臂放在右手臂上方,去抓住右腳外側腳掌。試著在雙手交叉抓住對側腳掌的條件下,讓自己兩條腿伸直,再讓兩腿交叉,也可以試兩腿高舉過頭(像犁鋤式),或側躺到右邊、左邊,試看看能不能坐起來而不鬆手。也試試看,軀幹四肢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能怎麼活動。

這是左右不對稱的動作,玩個三五分鐘,交換左右手上下的順序再玩一次吧,或許還會發現平常沒注意到的左右側差異。

這組動作是我以前在「平常動作」課常常帶的起手式,非常適合用來暖身,同時也會順便暖暖大腦。手腳交叉的束縛,會讓我們一不小心就以為自己根本動不了,什麼都不能做。

這些限制正是樂趣之所在。別擔心,也別想太多。動動手腳再說,手腳自然會找出頭腦想不到的可能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6/100
#暖身 #規則 #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