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一個星期

2024-12-18 憤怒是一種能量

我曾經讀過某位仁波切的教導,「瞋恨,是對自己厭惡的人或事物,產生強烈排斥的心態」。

這我可再熟悉不過了。平常動不動就這個也討厭,那個也看不慣。一點也沒有因為年紀大了,修養就好一點。一點也沒有。近來偶爾稍微知道反省,不必要的,管不著的,無傷大雅的,人家有我意想不到的苦衷的,我反正就是練習摸摸鼻子,觀呼吸,舌抵上顎牙齒輕輕咬合閉上嘴,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

可是世界總有些事,完全不是「無傷大雅」,完全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能蒙混過關。真的就是想大叫,想揮拳。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拳頭都握到痛了,才想到要提醒自己:事情不是靠握掔拳頭來解決的。

據說在金剛乘的教法裡,瞋恨的本質是「大圓鏡智」。據說對瞋恨,不該試圖去消除,也不該去對立,而是練習看清楚。

我的修養還差得很遠。但我至少也能夠理解,憤怒是一種能量。能量,身上的、宇宙的,都很寶貴。該自在流動,流動到該去的地方。不需要壓抑,也不能白白浪費。

別讓能量堆積成一灘發臭的死水。

那就利用這股能量來做點什麼事吧。能讓自己的日子能夠過得比較心安理得一點也好t。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1/100
#情緒觀察


2024-12-19 心緒練習

像是要下一盤盲棋似的。我在心裡佈局,開始盤算棋子得先落在哪裡。第一個句子浮現,修改字詞,調整句構。再一句,再一句。

不用手機軟體程式,不用觸鍵按螢幕或是張嘴輸入。一切都在只腦子裡,只在心裡。

目標三五百字就好。

就像鍛練肌肉一樣,一組一組動作重覆再重覆,修正再修正。或像靜坐,打獵,誰來了就砍誰殺誰。反正就是練習,一次再一次。前面的句子快忘了,救回來,像記憶術練習一樣,趕快收進頭腦迷宮裡的某個房間,某個抽屜。

那滋味有點像是練單手伏地挺身,怎麼也撐起不來,但還是勉力一試再試。很痠,肌肉很痠,大腦也很痠。

現在場上的這個句子,尾韻有點微酸的果香,淡淡不起眼的淺紫色。我這樣告訴自己。

也像是在堤防邊、小公園拉單槓,一下又一下,氣喘,換手、換握把的方向,再來一下。手沒力氣了,換腿換腳,兩手兩腿,能玩的可多著。

我繼續在心頭劃字,刻鋼板,默寫剛剛才蹦出來的又一句話。字跡得清楚可辨,不一會兒又整片糊掉。

簡直就是閉氣止息潛水的練習,要想盡辦法遠離外面的一切干擾。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所以我知道,什麼無關緊要的通通都放手吧。

當然也不一定要下棋,要比賽。也可以像是我高中隔壁班同學在桌子上刻出琴鍵一樣,在苦悶的升學歲月裡,雙手一放上,樂音就在腦子裡演出。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2/100
#心緒練習


2024-12-20 焦慮時,就做點什麼事

平常不焦慮的時候,我們練習靜坐,焦慮的時候才有辦法應用靜坐的練習。

很多人都以為靜坐就只是安安靜靜坐著,頭腦放空,掙扎一段時間後,接著就是享受這種表面上看起的安詳平靜。當然不是這樣子的。

在中部 20 經(中阿含 101 經)明確指出,「他產生出任何他想要產生的念頭,他不產生出任何他不想要產生的念頭。他產生任何他想要產生的意向,他不產生任何他不想要產生的意向。像這樣尋之路上,是心的成就者。」(朱倍賢老師的翻譯)

我們不是要練成一具腦袋空空的行屍走肉,沒有感受,對世界一無反應。我們是在練習不去想不需要想、不該想的事,練習只去想需要想、應該想的事。

平常沒事的時候就鼓勵自己盡量多練習。焦慮的時候更需要溫柔提醒自己,可以繼續這樣的練習,應用這樣的練習。

那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到「不想不想要想的事、只想應該想的事」?尤其是在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了焦慮的狀態時,趕緊做點什麼具體的事來幫助自己:

像是,放下手機,觀察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況。
像是,站起來伸展伸展,練兩次拜日式,練十次伏地挺身,二十次深蹲。
像是,好好吃一頓飯、一口一口慢慢嚼,喝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口一口仔細品味。
像是,專心聽家人和好朋友講話,不插嘴、只是聽。
像是,寫篇簡單的文章,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給自己看,給朋友看,給同事看。
像是,下班之後或者一大早起來,穿得夠暖和,到街頭上和同樣焦慮的人群,一起表達心聲。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3/100
#靜坐 #情緒觀察 #行動


2024-12-21 這樣的時代,練身體最實在

常有同學問,「老師,你平常一天練多久?怎麼練?」我自己也常會看手機上的記錄,今天、這個月、過去一年每天走了多少步,偶爾也會回想看看,這一陣子的練習是什麼狀況。

第一個問題容易回答:時間充裕的日子,就一次練個半小時、一小時、甚至兩小時。時間比較零碎,那就化整為零,一次練個十分鐘,想辦法一天多練個幾次。(每次都會想到法鼓山聖嚴法師說的,「忙的人時間最多」。)

第二個問題,怎麼練,或者,練什麼,答案是 Hatha Yoga,我認識的 Hatha Yoga。

Hatha Yoga 有什麼特色,簡單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吧。形式上不在於動作的名字有沒有 asana 的後綴,不在於有沒有瑜伽墊,不在於是不是使用輔具,哪一種輔具(我們應該都知道,身體正是最重要的輔具)。方便合宜的話,可以用瑜伽磚、瑜伽繩、瑜伽球,也可以用彈力帶、啞鈴、壺鈴、長棍,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地板和牆壁。《哈達瑜伽經》會有不小的幫助,生理學、解剖學、運動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同樣也都有幫助。

動作具體來說,可能有拜日式,前彎後彎,一定會有一堆扭轉,手倒立和輪式大概天天都會碰到,學學動物四足走跳、五禽戲,有時候原地或者運動場跑步、有時候各種跳躍。站椿、雙盤蓮花也都不時會上場。最近很常練深度的伸展,讓人又痠又舒爽的伸展。要讓心情歡樂一點,就在教室自己一個人大車輪前滾翻後滾翻。

行住動作都是動作練習。菜單裡可能有些固定菜色,但更多時候是無菜單料理,看冰箱剩下的食材或者主廚的心情。或許有具體可度量的目標要追,或者偶爾也要有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放手休息。

我以為,這些,都還在 Hatha yoga 的範圍裡。或者,練就練,誰管他什麼瑜伽不瑜伽啊。

唉。這樣的時代,練身體最實在。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4/100
#身體練習


2024-12-22 原汁原味的真傳承

以前上某個傳統武術的課,老師教一種舌頭動作的技巧,他的教法和一般老師教的不太一樣,也全然不同於古籍的描述。但這位老師強調,他教的是外面學不到的,因為這是幾百年來唯一原汁原味的獨門真傳。

課堂上的資深師兄在教新同學時,仿效老師的口吻說,「你們看到傳統武術的書上提到的 ooxx,一律劃個叉,他們統統錯了。」

我想起好多年前在一家大教室,聽著行銷的同事在和新同學說明,「哈達瑜伽傳承五千年,我們教的都是最傳統的。」

一二十年前我剛開始學瑜伽時,根本不知道原來還分這一派那一派,簡直像是少林武當華山要比武大賽似的。好巧不巧,我初學的那派,聽說也是「最古老的傳承」。

練了幾年下來,我還花了不少力氣、工夫,想清楚認識到底是哪一派哪些人在什麼時空條件下創造出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後來才知道,嘴吧講的(甚至某些書上寫的)「傳統」、「傳承」是一回事,怎麼練、怎麼操作與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歌手 Lou Reed 這樣唱:In the name of the family values we must ask whose family (當他們以家庭價庭之名而宣傳時,我們一定得問:誰的家庭?)

聽到他們在講「傳統」、「傳承」時,我們也可以問清楚,誰製造(在什麼時空條件下創造)的「傳統」、「傳承」?這些「傳統」、「傳承」,想要承載的,是誰家的價值,是誰家的利益?

現在年紀也大了,對於哪個明星,哪個華山論劍比賽冠軍的八卦早就沒興趣了。聽到「獨門真傳」、「原汁原味」這類廣告詞,也已經完全免疫,不再有反應。

一天一天練習累積下來、自己品嚐到的,才是真滋味。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5/100
#瑜伽 #歷史


2024-12-23 蕃茄鐘工作法:「完整」是個迷思

很多人都聽過蕃茄鐘工作法,大致上就是專心在一件目標上,譬如說寫一份報告二十五分鐘或半小時左右,接著就休息個五分鐘。

重點是休息的五分鐘要做什麼。我認為關鍵在於「離開」。離開本來的工作目標。物理上的離開,心理層面的離開,兩者都要。

我現在的習慣是二十五分鐘一到,就離開座位,離開電腦。簡單伸展扭轉個兩分鐘,緩慢完成十下伏地挺身,然後接下犬式。一進下犬式,可能再接各種變化,開髖、後彎、前彎,或者再來兩次拜日式也好。

休息的時候,身體離開了原本的位置、姿勢,頭腦也務必離開之前的工作模式,轉換成覺察身體的動作。一方面把自己從可能的不良坐姿拯救出來,一方面也釋放頭腦的壓力。這樣張弛有度的調節,身體和頭腦都會很開心的。

我們不見得每天都能撥出一段「完整」的時間來運動、練身體、練靜坐。但切記:「完整」是迷思。九十分鐘才算完整嗎?一小時呢?半小時呢?

一個星期能有一次兩次半小時、一小時、九十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來專心運動,當然是最理想的。不過別輕易放棄每天零星的時間。蕃茄鐘工作法每次的五分鐘休息,一天累積下來,說不定可以累積個一百次伏地挺身,一百次拜日式,十分鐘以上的下犬式。

《法華經.方便品》裡提到,「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給自己一個具體的目標,深蹲也好、拉筋也好、手倒立、棒式、站椿、靜坐都好,一次五分鐘。搭配蕃茄鐘工作法,讓本來的工作更有效率,說不定還能順便成就意想不到的瘦身、減重、強身、健康、靜心等等無上功德呢。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6/100
#工作 #休息


2024-12-24 反覆練習、推敲斟酌

在網路上看到職棒球員周思齊接受訪問,問他認為要改善台灣基層棒球最需要的是什麼,周董的回答是「多讀書」。他的意思是,以前台灣的球員就是為了拚冠軍,什麼都放棄,到後來,即使真的拿到一兩次冠軍,仍然會感到茫然失落。

練身體也是一樣。即使真的一直認真練,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舉起超乎想像的重量,或者跑得多快多久,即使一次閉氣可以三分鐘五分鐘,即使雙盤靜坐一柱兩柱三柱香看起來都還是不動如山,這一切「目標」都到手了,也未必就能心滿意足,煩惱不生。

還是得多看多聽多學習多反思。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方案。不知道讀什麼?那就先什麼都讀,讀一本,放下來,好好想一想。只要細細閱讀琢磨,每一本書都會帶領你到下一本書,另一層樓,不一樣的世界。

當然不是什麼人講什麼話、端出什麼菜色,都得照單全收一股腦全吃下去。要多讀書,但同時也把握住「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

紙書電子書都好,找到一本值得看的書,就練習放慢步調,像我們在一組設定的動作裡反覆練習,書讀著讀著,就在一個命題裡、一個思考的情境裡推敲斟酌,仔細聽仔細看,慢慢品味。

一本書會牽引出另外一本書、十本書,一組動作練習會帶你走向下一組、下十組動作練習,踏穩腳步慢慢走,下一階段的新遊戲、新挑戰、新樂趣自然會浮現。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連寫一百天 007/100
#讀書

可能會很燒腦的核心練習

在家裡在辦公室久坐、久站,或者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展、爬山,每次都很快就虛脫沒力,還是整個身體不時這裡痠那裡緊,卻始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你或許還沒發現,你的腰痠背痛,原因可能是因為核心的能力不足。你可能一個禮拜去練重訓一次,卻始終做不到教練要求的脊椎骨盆中立。你可能正在練長跑,想參加下一次的半馬或者全馬比賽,卻沒還意識到核心的力量能讓你跑起來更輕鬆、更不容易疲累、更不容易受傷。

你是不是常看到一些文章鼓勵你說要練核心,但想到的畫面就只是捲腹動作、仰臥起坐,或者棒式撐久一點,反正就是那些練起來肚子痠得要命的動作,而且還以為,這樣多練幾分鐘,肚子一圈米其林寶寶似的游泳圈就會幻化為六塊肌。

事情不是這樣子喔。

我常常在私人課教一套核心練習,肚子的肌肉一點也不會累。和多數人想像的剛好相反,要把肚子用力鼓盪的力量釋放掉,要把表層肌肉不必要的緊繃卸下來,一開始最累人的並不是肌肉,而是大腦。

因為我們過去無意識地學會各種無效的用力方式:咬緊牙關、聳起肩膀、憋住呼吸,還有,肚子用力往外膨脹推擠出去。這些無效的招式只是無謂耗損能量,沒辦法讓我們能夠輕鬆行住坐臥,也不容易藉此而完成更複雜、挑戰性更高的訓練動作。

那麼,練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呢?核心訓練從培養核心意識(core awareness)開始,認識肩胛帶到骨盆整串肌肉的協調運作,加上臀部和雙腿肌肉的輔助,一起提供讓脊椎與骨盆穩定的基礎。有了穩定的脊椎與骨盆,讓我們得以藉由四肢的移動,輕鬆、無痛地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

我們的練習不是要追求符合某種標準的姿勢或者動作方式,而是要讓我們坐著看電腦吃飯聊天、站立運動鍛練、走路移動到想去的地方,甚至連躺下來睡覺休息的時候,身體不產生各種不應該出現的痠痛或疲憊。

這一次安排的核心主題課,一開始可能會很燒腦,因為得全神貫注在全身肌肉,一次一次地重新學習讓該釋放的肌內適時釋放,該上場表現的才會有機會上場。接下來的階段,頭腦還是得專注,配合上該訓練的肌群也全部配合,大概就是頭腦也累,身體也均衡地一起練。最後階段,身心彼此的協調工作完成,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參與,大家都用不著那麼死勁地累,目標是輕鬆、輕盈、優雅地完成各種需要執行的動作。

想一起開發核心技能、核心力量嗎?誠摯邀請你來參加12月15日和12月29日星期天早上的核心主題課!期待在教室見到你,一起打造更強大的自己!


[延伸閱讀]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
你知道你的屁股是怎樣眨眼睛的嗎?
下犬式治百病?
「享受手臂像是坦克輾過似的快感」
筆直坐久了覺得累,怎麼辦呢?
肩頸僵硬?先來鬆一鬆腳底板吧!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健身房

Your are your own gym.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健身房。)這是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句廣告文案。我非常喜歡。自己的身體就是最重要的輔具。也有不少人說過,自己的身體,就是最重要的道場。我自己這一陣子練習的發現是,只要一點點巧思、再加上一些簡單方便又便宜的輔具,真的可以達成「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健身房」。

這其實剛好符合我心裡對「定勁」課的設定要求:用簡單的方式,讓同學能建立起自己的練習。能夠天天在家裡運用、練習,這樣才可能在安全的範圍內,儘快提高自己的體能。

過去兩個月的「定勁」課,我的目標除了推廣「站椿」的練習之外,也希望分享簡單、基本的體能訓練方式給大家。那時候心裡想的,希望所有動作,同學都可以在家裡自己繼續練習。

因此我才設定為「免輔具」的練習。

最近一段時間,我倒是愈來愈著迷於使用彈力帶的練習。光是一條彈力帶,短短幾分鐘,就能強力訓練大腿、核心、背肌、胸肌。以大腿來說,不論你要訓練的正面肌四頭、想喚醒後側的膕繩肌、或是強化內側外側肌群,只要能夠掌握要領,各個部位都很容易觸及。

或者說,趣味點就在於「掌握要領」這件事。多了一條磅數或重或輕,拉得長一點或是捲起來短一點的彈力帶,同樣的動作,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從來都不喜歡「鍛練肱三頭肌」或者「強化三角肌上段」這種說詞,彷彿我們可以把一條一條肌肉切割下來分段練習似的。我記得以前聽過一種說法:「如果你的健身教練告訴你,要瘦小腹就是練習這個那個動作,那你就應該找新教練了」。我們身上的確有一條一條的肌肉,但所有這些肌肉都是彼此串連在一起,互相協調,或是互相牽制,真的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但是,彈力帶作為一種外在的輔具,就如同過去大家在瑜伽課熟悉的各種輔具如瑜伽磚、瑜伽繩、瑜伽墊等等,介入了身體練習之後,的確會迅速且強烈造成全身肌肉張力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讓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品嘗到各種不同的體感。除了強化體能之外,觀察這些身體和體感的變化更是動作練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會讓我們的神經活化,也會讓我們的精神獲得額外的滿足。

對我來說,各種動作練習,幾乎都有以下不同階段的發展,這也是平常在課堂上和同學們反覆練習、提醒的過程:

一、動作本身
二、加了輔具之後的變化
三、覺察到加輔具的變化之後,如何在沒有輔具的情況下複製這樣的變化
四、忘掉這些變化,重新回到動作本身

即使我們使用健身房常用的輔具,即使看起來好像在模擬硬舉、臥推、深蹲,即使我們暫時把練習的重點放在體能的培訓上,也還是在這個我認為瑜伽最重要的基調上:我們還是在探索、認識自己(svadhyaya)

其實這道理就像是我在每天的瑜伽基礎課裡帶的練習一樣:腳該怎麼站穩、腿要如何發力,如何有技巧地啟動並運用核心,脊椎該如何伸展或屈曲,肩頸怎麼才能放鬆。一切使用身體的觀念與技巧都在我們的練習範圍內。我好像早就不再煩惱「這個動作也算是傳統的瑜伽動作 asana 嗎?」這樣的問題了。

那為什麼要使用彈力帶呢?

簡單來說,現在的彈力帶,物美價廉,一兩百元就能夠買到一條最基本的款式,磅數重一點的,大概也在三百元上下。而且輕巧、不佔空間。動作練習,加上彈力帶和一些巧思,差不多就能完成一般人在健身房裡使用各種重訓器械能達到的訓練效果。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使用的話。

不過可別急著花錢買回家裡玩喔。一個同學說得好:「再怎麼好玩的新玩具,買回家裡自己一個人玩,兩三天,或者最多兩三個星期就不想再玩了」。我們家裡都有一堆這樣的「玩具」。先來教室玩玩再說。


[延伸閱讀]
老師也不過就是一種輔具
翻譯者的任務
能及時上場的才是好工具
長棍瑜珈
用手指來閱讀肋間
透過網路直播課程,反而看見練習的核心

沒有什麼事是站椿半小時解決不了的

沒有什麼事是站椿半小時解決不了的。沒有什麼關卡是站椿半小時還過不去的。如果有的話,那就站一小時、兩小時。

「這也太扯了吧?」我知道你的心裡會這麼翻白眼。別急,聽我解釋一下。

我想推廣的站椿、我們在教室裡練的站椿,不是傳統練武功的那種好像蹲馬步的苦功。我練的站椿,也就只是安安靜靜站著一段時間。讓身體自然而然安靜下來,讓身體引導著心靈、精神也跟著安靜下來。

最近幾次碰到一些心理障礙,情緒化不掉的時候,我就去站椿。前幾分鐘都還糾結著,慢慢再過幾分鐘,注意力漸漸移到呼吸,到下沉的雙腳,到延伸的脊椎。一二十分鐘之後,那些本來以為像是天要塌下來的心理壓力,差不多也化得不成形了。有幾次,甚至都記不得剛剛為什麼會那麼糾結呢。設定的半小時鬧鐘響起來常常都還想繼續站下去。

劇烈運動完滿身大汗又累又喘,卻反而會因為腦內啡的分泌而產生愉悅、放鬆的快感,這個大家大概都有經驗。但你知道嗎,光是安靜地站個半小時,完全沒有任何劇烈動作,卻也同樣可能帶來另一種快感。安靜不動地站了一段時間,外在的世界其實並沒有變化,但自己身體的「邊界」卻奇妙地變得模糊了一些,或者向外擴張了一點,跟世界之間那條明確的「界限」變得柔和了一點,眼睛看出去的景象似乎變得更明亮,或者更銳利一些。這段話聽起來可能有些自相矛盾,但是相較於運動完那種讓人想高興得大叫大笑的爆炸式快感,站樁之後的快感更加輕鬆和安定,是那種讓人嘴角不自覺上揚、默默微笑的低調舒適感。

當然,要自己一個人站椿半小時,對多數人來說是門檻還蠻高的挑戰。所以囉,我才會安排星期天早上的「定勁」課,先帶大家一起站個半小時。有人引導,有人講解一些裡頭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項,有人一起站,半小時很容易就過去了。有的人會微微出汗,有的人雙腿變重,有的人覺得身體放鬆,也有人發現精神變好了。

我自己常常在午飯或者晚飯後,在教室裡站個一小時。可以說是免器具的「整復」,可以說是「調息」,也可以說就是站著的「靜坐」。至少這一個小時,我可以和自己相處,不需要手機、社交媒體、網路,安安靜靜休息一段時間。

有時候我知道情緒過於高昂,不論是興奮、緊張、悲傷、焦慮、恐懼,在意識清楚、頭腦還沒被情緒大浪給沒頂掩蓋之前,就會去找個相對安靜一點的空間,一個人站個十分鐘半小時。

這是一項非常值得投資的技術、技巧。睡前可以練,幫助自己一夜安眠。睡醒伸展個一兩分鐘就可以練,讓自己設定好身體、精神一整天的基調。

整個人的骨骼關節都回到最輕鬆、穩定的位置、架構,讓肌肉釋放不需要的緊繃。這是運動前很好的暖身準備,也可以是運動後的收工。

即使都不說長期站椿對身體的幫助(想想看,多少傳統武術最基礎的打底功夫就是站個兩三年的椿),光是站個半小時讓自己能夠度個一次又一次心理的關卡,就太值得了。

心累了嗎?去站半小時的椿吧。或者,再站一小時、兩小時。


[延伸閱讀]
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
重新練習站椿
味無味處求吾味
一天一小時,築基一百天
「重點是繼續跑下去」: 站椿一百天的小結
「平常動作」之「理想的站姿」

怎樣跳出自己的舞?


唐嘉鴻 – 貓跳 540(圖/中央社)

今年奧運比賽台灣的體操選手「亞洲貓王」唐嘉鴻,在比賽時雖然不慎失誤掉摃(看直播的朋友應該整顆心都揪成一團了),但他隨即再次上槓,完成流暢的「貓跳五百四十度」。過去六千次的練習,讓他最後終於能在奧運舞台上華麗轉體、完美落地。

這一陣子我也在練習一組新的站姿串連動作。明明這組串連動作也只有五個步驟,但練了一百多天下來,都還是不夠精準且流暢。

這些動作,步驟分解來看,每個步驟大概都有至少十個「檢查點」(check points),像是手指的張力、手腕的角度、手肘的角度、肩胛骨的開合、脊椎的延伸、骨盆的正位、軀體和骨盆的扭轉、膝蓋彎曲的程度、雙腳的距離、雙腳重心的變化,更別說還得注意呼吸的調整。

假設說每個步驟有十個「檢查點」,五個步驟大概有五十個「檢查點」。每次一組一組練下來,總是顧得了東,就忘了西。如果有一組動作顧到八成以上,已經很棒了,但通常就不夠流暢了。或者夠流暢,但細節總是模糊帶過,或者呼吸根本不見了。

很有挑戰性,很好玩。

上次「定勁」課時,有個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應該是先把分解動作練「好」,再組成串連動作,還是別求「完美」,先把動作練得順暢,再慢慢修正局部的細節?

我覺得這是非常棒的問題。

教動作練習這麼多年,我對於這個問題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倒是這一陣子自己在練的時候,反覆一再琢磨。有時候我就像個機器人一樣,把一個一個分解動作切割開來,力求每個分解動作練到愈細緻、愈精準愈好。有時候我會刻意「放手」,就讓動作帶著我走,雖然總是有不少細節會把握不住,但想像中的行雲流水好像會讓大腦分泌多一點多巴胺,相當有快感。

重點是,你要練什麼?

你要練的是一支舞碼,表演給別人看,讓別人賞心悅目?或者你練的是一套拳法,要和別人廝殺,把對手制服?或者都不是,你想要的是完成老師的要求,做出和老師示範的版本分毫不差的動作,愈「像」、愈「精準」就愈好?

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體條件、使用習慣。如果每個人跳的都是表現出自己特色的舞蹈,那該有多美啊?

只是,所謂自己的特色,應該是以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汗水、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觀察思考反省為土壤而成長茁壯開展出來的花朵。

小時候在學校上書法課,大家都得臨摩書帖。書帖就是「範本」,就是「標準」。練習者要先跟著一筆一筆,一個一個步驟學。可能臨摩了一百次、一千字,開始熟了,所有的「檢查點」都牢記在心了,才勉強稱得上「順手」。

順手了之後,「範本」大概早就印在心裡了,眼睛一閉上就看得見。再練個一百次一千次,書帖、琴譜就不見了,畫出來、彈出來,終於好像有點自己的味道了。

開始有一點自以為是的味道了,再練個一百次、一千次,又覺得彷彿怎麼樣都逃不出某個老師的身影,像是孫悟空的筋斗雲飛得再快,還是在如來佛的手掌心裡。

罷了。練到不想再練了。去玩別的。

一陣子之後心又癢了,重新拾起畫筆、重新坐到鍵盤前、重新展開自己的雙臂如同翅膀。一瞬間,幾乎有了一點歷經滄桑的心情。再跳一次,再寫一次,再練一次、一百次、一千字。已經不用再和別人說,已經不用再和自己說,整個身體,心裡面都知道,嗯,差不多了。是自己的了。

動作練習,除了強身、保健,除了讓別人覺得賞心悅目,或者讓教導的老師覺得心滿意足,每個人的表現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像是,讓自己的身體能表達出自己的聲音,讓練習者得以認識到自己身體的潛能或者侷限(這兩者都很讚喔!),或者,根本沒什麼特定的目標、意義,就只是練習過程中的愉悅快感?

[延伸閱讀]
按部就班,即興演出
米克斯最高!
你能用動作講出多少故事?
框框是用來跳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