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一個星期

2024-12-18 憤怒是一種能量

我曾經讀過某位仁波切的教導,「瞋恨,是對自己厭惡的人或事物,產生強烈排斥的心態」。

這我可再熟悉不過了。平常動不動就這個也討厭,那個也看不慣。一點也沒有因為年紀大了,修養就好一點。一點也沒有。近來偶爾稍微知道反省,不必要的,管不著的,無傷大雅的,人家有我意想不到的苦衷的,我反正就是練習摸摸鼻子,觀呼吸,舌抵上顎牙齒輕輕咬合閉上嘴,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

可是世界總有些事,完全不是「無傷大雅」,完全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能蒙混過關。真的就是想大叫,想揮拳。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拳頭都握到痛了,才想到要提醒自己:事情不是靠握掔拳頭來解決的。

據說在金剛乘的教法裡,瞋恨的本質是「大圓鏡智」。據說對瞋恨,不該試圖去消除,也不該去對立,而是練習看清楚。

我的修養還差得很遠。但我至少也能夠理解,憤怒是一種能量。能量,身上的、宇宙的,都很寶貴。該自在流動,流動到該去的地方。不需要壓抑,也不能白白浪費。

別讓能量堆積成一灘發臭的死水。

那就利用這股能量來做點什麼事吧。能讓自己的日子能夠過得比較心安理得一點也好t。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1/100
#情緒觀察


2024-12-19 心緒練習

像是要下一盤盲棋似的。我在心裡佈局,開始盤算棋子得先落在哪裡。第一個句子浮現,修改字詞,調整句構。再一句,再一句。

不用手機軟體程式,不用觸鍵按螢幕或是張嘴輸入。一切都在只腦子裡,只在心裡。

目標三五百字就好。

就像鍛練肌肉一樣,一組一組動作重覆再重覆,修正再修正。或像靜坐,打獵,誰來了就砍誰殺誰。反正就是練習,一次再一次。前面的句子快忘了,救回來,像記憶術練習一樣,趕快收進頭腦迷宮裡的某個房間,某個抽屜。

那滋味有點像是練單手伏地挺身,怎麼也撐起不來,但還是勉力一試再試。很痠,肌肉很痠,大腦也很痠。

現在場上的這個句子,尾韻有點微酸的果香,淡淡不起眼的淺紫色。我這樣告訴自己。

也像是在堤防邊、小公園拉單槓,一下又一下,氣喘,換手、換握把的方向,再來一下。手沒力氣了,換腿換腳,兩手兩腿,能玩的可多著。

我繼續在心頭劃字,刻鋼板,默寫剛剛才蹦出來的又一句話。字跡得清楚可辨,不一會兒又整片糊掉。

簡直就是閉氣止息潛水的練習,要想盡辦法遠離外面的一切干擾。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所以我知道,什麼無關緊要的通通都放手吧。

當然也不一定要下棋,要比賽。也可以像是我高中隔壁班同學在桌子上刻出琴鍵一樣,在苦悶的升學歲月裡,雙手一放上,樂音就在腦子裡演出。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2/100
#心緒練習


2024-12-20 焦慮時,就做點什麼事

平常不焦慮的時候,我們練習靜坐,焦慮的時候才有辦法應用靜坐的練習。

很多人都以為靜坐就只是安安靜靜坐著,頭腦放空,掙扎一段時間後,接著就是享受這種表面上看起的安詳平靜。當然不是這樣子的。

在中部 20 經(中阿含 101 經)明確指出,「他產生出任何他想要產生的念頭,他不產生出任何他不想要產生的念頭。他產生任何他想要產生的意向,他不產生任何他不想要產生的意向。像這樣尋之路上,是心的成就者。」(朱倍賢老師的翻譯)

我們不是要練成一具腦袋空空的行屍走肉,沒有感受,對世界一無反應。我們是在練習不去想不需要想、不該想的事,練習只去想需要想、應該想的事。

平常沒事的時候就鼓勵自己盡量多練習。焦慮的時候更需要溫柔提醒自己,可以繼續這樣的練習,應用這樣的練習。

那到底怎麼樣才能做到「不想不想要想的事、只想應該想的事」?尤其是在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了焦慮的狀態時,趕緊做點什麼具體的事來幫助自己:

像是,放下手機,觀察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況。
像是,站起來伸展伸展,練兩次拜日式,練十次伏地挺身,二十次深蹲。
像是,好好吃一頓飯、一口一口慢慢嚼,喝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口一口仔細品味。
像是,專心聽家人和好朋友講話,不插嘴、只是聽。
像是,寫篇簡單的文章,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給自己看,給朋友看,給同事看。
像是,下班之後或者一大早起來,穿得夠暖和,到街頭上和同樣焦慮的人群,一起表達心聲。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3/100
#靜坐 #情緒觀察 #行動


2024-12-21 這樣的時代,練身體最實在

常有同學問,「老師,你平常一天練多久?怎麼練?」我自己也常會看手機上的記錄,今天、這個月、過去一年每天走了多少步,偶爾也會回想看看,這一陣子的練習是什麼狀況。

第一個問題容易回答:時間充裕的日子,就一次練個半小時、一小時、甚至兩小時。時間比較零碎,那就化整為零,一次練個十分鐘,想辦法一天多練個幾次。(每次都會想到法鼓山聖嚴法師說的,「忙的人時間最多」。)

第二個問題,怎麼練,或者,練什麼,答案是 Hatha Yoga,我認識的 Hatha Yoga。

Hatha Yoga 有什麼特色,簡單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吧。形式上不在於動作的名字有沒有 asana 的後綴,不在於有沒有瑜伽墊,不在於是不是使用輔具,哪一種輔具(我們應該都知道,身體正是最重要的輔具)。方便合宜的話,可以用瑜伽磚、瑜伽繩、瑜伽球,也可以用彈力帶、啞鈴、壺鈴、長棍,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地板和牆壁。《哈達瑜伽經》會有不小的幫助,生理學、解剖學、運動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同樣也都有幫助。

動作具體來說,可能有拜日式,前彎後彎,一定會有一堆扭轉,手倒立和輪式大概天天都會碰到,學學動物四足走跳、五禽戲,有時候原地或者運動場跑步、有時候各種跳躍。站椿、雙盤蓮花也都不時會上場。最近很常練深度的伸展,讓人又痠又舒爽的伸展。要讓心情歡樂一點,就在教室自己一個人大車輪前滾翻後滾翻。

行住動作都是動作練習。菜單裡可能有些固定菜色,但更多時候是無菜單料理,看冰箱剩下的食材或者主廚的心情。或許有具體可度量的目標要追,或者偶爾也要有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放手休息。

我以為,這些,都還在 Hatha yoga 的範圍裡。或者,練就練,誰管他什麼瑜伽不瑜伽啊。

唉。這樣的時代,練身體最實在。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4/100
#身體練習


2024-12-22 原汁原味的真傳承

以前上某個傳統武術的課,老師教一種舌頭動作的技巧,他的教法和一般老師教的不太一樣,也全然不同於古籍的描述。但這位老師強調,他教的是外面學不到的,因為這是幾百年來唯一原汁原味的獨門真傳。

課堂上的資深師兄在教新同學時,仿效老師的口吻說,「你們看到傳統武術的書上提到的 ooxx,一律劃個叉,他們統統錯了。」

我想起好多年前在一家大教室,聽著行銷的同事在和新同學說明,「哈達瑜伽傳承五千年,我們教的都是最傳統的。」

一二十年前我剛開始學瑜伽時,根本不知道原來還分這一派那一派,簡直像是少林武當華山要比武大賽似的。好巧不巧,我初學的那派,聽說也是「最古老的傳承」。

練了幾年下來,我還花了不少力氣、工夫,想清楚認識到底是哪一派哪些人在什麼時空條件下創造出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後來才知道,嘴吧講的(甚至某些書上寫的)「傳統」、「傳承」是一回事,怎麼練、怎麼操作與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歌手 Lou Reed 這樣唱:In the name of the family values we must ask whose family (當他們以家庭價庭之名而宣傳時,我們一定得問:誰的家庭?)

聽到他們在講「傳統」、「傳承」時,我們也可以問清楚,誰製造(在什麼時空條件下創造)的「傳統」、「傳承」?這些「傳統」、「傳承」,想要承載的,是誰家的價值,是誰家的利益?

現在年紀也大了,對於哪個明星,哪個華山論劍比賽冠軍的八卦早就沒興趣了。聽到「獨門真傳」、「原汁原味」這類廣告詞,也已經完全免疫,不再有反應。

一天一天練習累積下來、自己品嚐到的,才是真滋味。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5/100
#瑜伽 #歷史


2024-12-23 蕃茄鐘工作法:「完整」是個迷思

很多人都聽過蕃茄鐘工作法,大致上就是專心在一件目標上,譬如說寫一份報告二十五分鐘或半小時左右,接著就休息個五分鐘。

重點是休息的五分鐘要做什麼。我認為關鍵在於「離開」。離開本來的工作目標。物理上的離開,心理層面的離開,兩者都要。

我現在的習慣是二十五分鐘一到,就離開座位,離開電腦。簡單伸展扭轉個兩分鐘,緩慢完成十下伏地挺身,然後接下犬式。一進下犬式,可能再接各種變化,開髖、後彎、前彎,或者再來兩次拜日式也好。

休息的時候,身體離開了原本的位置、姿勢,頭腦也務必離開之前的工作模式,轉換成覺察身體的動作。一方面把自己從可能的不良坐姿拯救出來,一方面也釋放頭腦的壓力。這樣張弛有度的調節,身體和頭腦都會很開心的。

我們不見得每天都能撥出一段「完整」的時間來運動、練身體、練靜坐。但切記:「完整」是迷思。九十分鐘才算完整嗎?一小時呢?半小時呢?

一個星期能有一次兩次半小時、一小時、九十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來專心運動,當然是最理想的。不過別輕易放棄每天零星的時間。蕃茄鐘工作法每次的五分鐘休息,一天累積下來,說不定可以累積個一百次伏地挺身,一百次拜日式,十分鐘以上的下犬式。

《法華經.方便品》裡提到,「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給自己一個具體的目標,深蹲也好、拉筋也好、手倒立、棒式、站椿、靜坐都好,一次五分鐘。搭配蕃茄鐘工作法,讓本來的工作更有效率,說不定還能順便成就意想不到的瘦身、減重、強身、健康、靜心等等無上功德呢。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06/100
#工作 #休息


2024-12-24 反覆練習、推敲斟酌

在網路上看到職棒球員周思齊接受訪問,問他認為要改善台灣基層棒球最需要的是什麼,周董的回答是「多讀書」。他的意思是,以前台灣的球員就是為了拚冠軍,什麼都放棄,到後來,即使真的拿到一兩次冠軍,仍然會感到茫然失落。

練身體也是一樣。即使真的一直認真練,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舉起超乎想像的重量,或者跑得多快多久,即使一次閉氣可以三分鐘五分鐘,即使雙盤靜坐一柱兩柱三柱香看起來都還是不動如山,這一切「目標」都到手了,也未必就能心滿意足,煩惱不生。

還是得多看多聽多學習多反思。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方案。不知道讀什麼?那就先什麼都讀,讀一本,放下來,好好想一想。只要細細閱讀琢磨,每一本書都會帶領你到下一本書,另一層樓,不一樣的世界。

當然不是什麼人講什麼話、端出什麼菜色,都得照單全收一股腦全吃下去。要多讀書,但同時也把握住「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

紙書電子書都好,找到一本值得看的書,就練習放慢步調,像我們在一組設定的動作裡反覆練習,書讀著讀著,就在一個命題裡、一個思考的情境裡推敲斟酌,仔細聽仔細看,慢慢品味。

一本書會牽引出另外一本書、十本書,一組動作練習會帶你走向下一組、下十組動作練習,踏穩腳步慢慢走,下一階段的新遊戲、新挑戰、新樂趣自然會浮現。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連寫一百天 007/100
#讀書

捷運車廂裡的五感體驗

不管男女老少,走在路上、進捷運站,手扶梯、行進,坐下或者擠到連握環都拉不到,手上的手機還是不能放,遊戲正在進行、影片看到一半,或者眼球鎖死在社群網站圖片短文、手指反射動作似的一滑再滑。每個人看起來都像是嗑了藥的喪屍。

我現在在練習一進捷運站就不再看手機。雖然不時還是會下意識想要把手伸進褲子口袋去摸手機,雖然總是會找各種藉口騙自己,像是我得查看一下臉書或者 Line ,說不定有同學要來預約課程。

我告訴頭腦說:沒有喔,這一次我沒有打算再讓你騙囉。

站著或坐著都好,我讓眼睛閉上,舌根輕輕浮起貼在上顎,上下排牙齒輕輕扣住。我可以感覺到頭在上方,往上延伸,我可以感覺到雙腳平穩放在地上。

聽覺的天線會慢慢展開,各種非視覺、本來比較不熟悉的訊息陸續進入頭腦的主舞台。全身的皮膚會感受到空氣流動,裡面包含溫度、濕度等等。有時候也會有嗅覺加入,我知道三點鐘方向有人提著排骨便當或者鹹酥雞上車,八點鐘方向可能有人身上有木質調的精油氣味。地板會告訴我一個兩個三個人更多人走過,有的人坐下來在我旁邊的座位。有時候要提高樂趣,我就來猜猜看對方的動作是不是清楚告訴我他的年歲、性別等等。

眼睛閉著,其他感官就放大了。

這些年愈來愈流行到戶外去走走,去爬郊山爬大山。不少人開始在大自然的環境體驗到自己的五感。這些都很棒。但是,五感體驗的開發、應用,真的不是非得到戶外大自然環境才能練習、才能享受的。

傳統瑜伽講人身有五層(pancha kosha),由外而內,從粗到細。從肌肉骨骼層,到呼吸能量,到心緒,到理智,到最高的喜樂層。

不必非得到大自然環境,不必非得到瑜伽教室,隨時隨地,放下手機,閉上眼睛,找到自己的呼吸,我們就開始進入五層人身的開發,就開始進入靜心的練習。往自己的內在的旅程隨時隨地都可以展開。

最簡單的操作指南:需要安靜下來的時候,先輕鬆吐氣,慢慢數一到五,接著輕鬆接受空氣流入,慢慢數一到五。三五分鐘下來,差不多就好像全世界都安靜下來了。

時鐘的指針彷彿放慢腳步,周圍的空間似乎徐徐舒張變寬變廣。

當我們能夠讓自己安靜下來,感官往自己裡面收攝,即使眼睛閉上,慢慢也會感受到,旁邊有位媽媽在安撫她的小孩,一個氣急敗壞就著手機大聲嚷嚷的上班族,有個氣定神閒的人沈穩地安住在角落。還有這個人那個人的「氣場」,這個空間那個空間的氛圍。(一個剛打完球全身臭汗的中學生進入車廂,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氣場」。)

有時候彷彿自己發展出某種程度的聯覺,看見聲音裡有好多繽紛的色彩,皮膚接受到各種淡淡的或者強烈的情緒。

繼續觀自己的呼吸,全身好像有一層保護罩罩住,外面的訊息慢慢變得模糊,不再那麼銳利。我的神智很清醒,很輕鬆。很安全,很享受。

現在我繼續在日常生活裡練習拿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不是完全不用手機,而是不被手機用。需要的時候,查地圖、查字典、查天氣、或者拍照做紀錄。不需要的時候,我可以安然獨處,或者和朋友面對面專心聊天,或者,自己在堤防外曬太陽發呆,都好。

我也試著在睡前和睡醒半小時一小時之內,不去碰手機。我會簡單伸展伸展,或站或坐或躺著放鬆呼吸。我可能拿本紙書或者 e-ink 的電子書,我可能就像在捷運上、就像在山裡繼續練習我的五感體驗。


[延伸閱讀]

小心腦子裡的吹笛人
飄浮的餘韻
親身體驗過,就會一直看得到!
及時捕捉到危險訊號(以及,潛意識是什麼鬼?)
我們總是以為身體是我們的

怎樣跳出自己的舞?


唐嘉鴻 – 貓跳 540(圖/中央社)

今年奧運比賽台灣的體操選手「亞洲貓王」唐嘉鴻,在比賽時雖然不慎失誤掉摃(看直播的朋友應該整顆心都揪成一團了),但他隨即再次上槓,完成流暢的「貓跳五百四十度」。過去六千次的練習,讓他最後終於能在奧運舞台上華麗轉體、完美落地。

這一陣子我也在練習一組新的站姿串連動作。明明這組串連動作也只有五個步驟,但練了一百多天下來,都還是不夠精準且流暢。

這些動作,步驟分解來看,每個步驟大概都有至少十個「檢查點」(check points),像是手指的張力、手腕的角度、手肘的角度、肩胛骨的開合、脊椎的延伸、骨盆的正位、軀體和骨盆的扭轉、膝蓋彎曲的程度、雙腳的距離、雙腳重心的變化,更別說還得注意呼吸的調整。

假設說每個步驟有十個「檢查點」,五個步驟大概有五十個「檢查點」。每次一組一組練下來,總是顧得了東,就忘了西。如果有一組動作顧到八成以上,已經很棒了,但通常就不夠流暢了。或者夠流暢,但細節總是模糊帶過,或者呼吸根本不見了。

很有挑戰性,很好玩。

上次「定勁」課時,有個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應該是先把分解動作練「好」,再組成串連動作,還是別求「完美」,先把動作練得順暢,再慢慢修正局部的細節?

我覺得這是非常棒的問題。

教動作練習這麼多年,我對於這個問題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倒是這一陣子自己在練的時候,反覆一再琢磨。有時候我就像個機器人一樣,把一個一個分解動作切割開來,力求每個分解動作練到愈細緻、愈精準愈好。有時候我會刻意「放手」,就讓動作帶著我走,雖然總是有不少細節會把握不住,但想像中的行雲流水好像會讓大腦分泌多一點多巴胺,相當有快感。

重點是,你要練什麼?

你要練的是一支舞碼,表演給別人看,讓別人賞心悅目?或者你練的是一套拳法,要和別人廝殺,把對手制服?或者都不是,你想要的是完成老師的要求,做出和老師示範的版本分毫不差的動作,愈「像」、愈「精準」就愈好?

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體條件、使用習慣。如果每個人跳的都是表現出自己特色的舞蹈,那該有多美啊?

只是,所謂自己的特色,應該是以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汗水、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觀察思考反省為土壤而成長茁壯開展出來的花朵。

小時候在學校上書法課,大家都得臨摩書帖。書帖就是「範本」,就是「標準」。練習者要先跟著一筆一筆,一個一個步驟學。可能臨摩了一百次、一千字,開始熟了,所有的「檢查點」都牢記在心了,才勉強稱得上「順手」。

順手了之後,「範本」大概早就印在心裡了,眼睛一閉上就看得見。再練個一百次一千次,書帖、琴譜就不見了,畫出來、彈出來,終於好像有點自己的味道了。

開始有一點自以為是的味道了,再練個一百次、一千次,又覺得彷彿怎麼樣都逃不出某個老師的身影,像是孫悟空的筋斗雲飛得再快,還是在如來佛的手掌心裡。

罷了。練到不想再練了。去玩別的。

一陣子之後心又癢了,重新拾起畫筆、重新坐到鍵盤前、重新展開自己的雙臂如同翅膀。一瞬間,幾乎有了一點歷經滄桑的心情。再跳一次,再寫一次,再練一次、一百次、一千字。已經不用再和別人說,已經不用再和自己說,整個身體,心裡面都知道,嗯,差不多了。是自己的了。

動作練習,除了強身、保健,除了讓別人覺得賞心悅目,或者讓教導的老師覺得心滿意足,每個人的表現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像是,讓自己的身體能表達出自己的聲音,讓練習者得以認識到自己身體的潛能或者侷限(這兩者都很讚喔!),或者,根本沒什麼特定的目標、意義,就只是練習過程中的愉悅快感?

[延伸閱讀]
按部就班,即興演出
米克斯最高!
你能用動作講出多少故事?
框框是用來跳出去的!

練習傾聽白頭翁的發聲練習

通常最早叫的是一隻白頭翁。我還躺在床上。我知道那是一隻白頭翁在練習發聲,怯生生的,小小聲的。

我常常以為我最重要的練習就是傾聽。練習聽自己身體想說的,練習聽教室裡其他同學的身體說的。或者有機會,就練習聽聽白頭翁、紅嘴黑鵯、五色鳥、喜鵲、斑鳩,或者一整排菩提的樹葉彼此的敲擊聲(他們通常不是要說給我聽的)。

偶爾會有機會聽別人講話,那種比較長時間的,不是聊聊天氣興趣政治美食什麼的那種講話。我提醒自己,專心聽,不要插嘴。專心聽。我只是個通道。

我聽著他,或者她,一句一句混亂沒有頭緒畫面不斷跳接的話語。上個星期的地震,去年的醫生和藥物,離去的家人,職場裡百無聊賴卻也走不了的泥濘與困境,心裡頭說不清的恐懼,沒人理解的哀傷,小時候的夢靨,配上一串淚水,或者勉強擠出來的笑意。

他,或者她,繼讀說著那些情緒湧上來時的衝擊,整個人的無能、無力感,什麼都想放棄、什麼都不想管了。她,還有他,說自己一次一次給自己打氣,終究還是一點力氣也沒了,知道該起床,知道該出門,知道這世界雖然醜惡,但日子還是得一天一天過下去。「是嗎?真的得一天一天過下去,真的過得下去嗎?」

他說,她也說,沒人理解的哀傷,一個人都沒有。那淚水和笑意就留在在我的胸口裡,迴盪。

我想到通常最早叫的那隻白頭翁(我總是把他當成同一隻)。每天清早一開始都還是怯生生的,發聲練習似的,一個一個單音,要練個幾分鐘,嗓子開了,單音才會和其他單音串成樂句。那得在樹梢上,安心,不受打擾,練習,等待。有幾次,樂句串成了,但最後的一顆音符走調了,不行,他執拗地再練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幾乎可以看見他的表情變化似的。終於順了,我也覺得鬆了一口氣。好像這一天起床前的儀式圓滿完成,可以安心去洗臉刷牙了。

有一段時間我在外縣市工作,晚上睡在公司配的高樓層宿舍裡,真希望隔天叫我起床的是白頭翁,而不是手機裡的鬧鐘程式。走在鬧區或者靜巷,都是陌生的所在。我掛著大大的耳機,一次一次聽著 Jockey Full of Boubon,腦海裡自動補滿 Jarmusch 的黑白電影,那樂曲、那畫面幾乎就是我最重要的安慰。我好想找個人講講話,誰都好。誰都沒有。一個人都沒有。

他和她繼續說故事,我繼續練習傾聽。心情放鬆之後,一起進去更深更暗的房間裡,小蠟燭的火光搖曳,微微照亮這條和那條故事的線索。有些時候我還真的分不清楚那是他或者她小時候的房間、現在想逃離的居所,還是我自己夢裡面的老家。

我想起小川洋子《小鳥》(ことり)裡的小鳥叔叔。聽得懂綠繡眼講話,卻沒辦法(或者就只是不想)和其他人講話的小鳥叔叔。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這樣脆弱,這樣纖細,這樣惹人憐,這樣容易受傷。每個人都是這樣。

練習無他,就是傾聽。單純的傾聽,接納自己、也接納這個世界。靜默、觀照、傾聽。練習讓自己的心變柔軟,變寬廣。

剛剛幫前幾天剪下來、插在小杯子裡薰衣草和小紅楓換水。我低頭看,不知道小鬚根什麼時候會冒出來。

小鬚根冒出來會有聲音嗎?聽得見嗎?


[延伸閱讀]
你以為太晚了嗎?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感受身體的細微狀態,有什麼用?
愛會記得沓沓仔行,才有機會向耳聽(ànn-hīnn-thiann
全然專心,聆聽
練習傾聽被掩蓋的聲音
聽見的只有聲音,沒有標籤

小心腦子裡的吹笛人

有次上課中,同學的情緒上來,我隨口分享一句「咒語」給她,「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說這是某個厲害的禪師講過的話,但我腦子裡真的想不起來是哪位。回家一查,喔,是超級大禪師佛陀他本人在《四十二章經》裡的開示。

有個朋友用這一招戒菸成功。他在菸癮發作的時候,練習讓自己知道,「菸癮是騙人的,我根本沒那麼想抽菸」,反覆操作幾次下來,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其實也沒那麼真的想抽嘛。沒多久就輕輕鬆鬆成為一個不抽菸的人。

明明沒那麼餓,但就是嘴饞想吃宵夜,吃完又得面對自己的罪惡感?試試看,停個半分鐘,靜靜唸幾次這句咒語,很可能會幫助我們釐清自己到底是頭腦覺得餓、還是身體真的需要營養與熱量?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句「咒語」對我來說是一根相當有效的浮木。每當憤怒或者強烈的情緒來襲,還來得及察覺時,這根浮木會讓我有足夠的緩衝時間、空間。我輕聲(或者很用力)在心裡告訴自己,「別傻了,不是你頭腦生出這個念頭我就得乖乖聽話,乖乖跟著你走」,「別傻了,我己經被騙了一百次一萬次,這次我才不再上當了呢」。

有幾次真的張嘴出聲講出這些話來,自己聽了都好笑。真的可笑。笑著笑著,前一秒鐘貌似強烈無比、勢無可擋的情緒也就不知不覺下場退散去了。

碰到要打掃、要倒垃圾、要去做那些我總是以為我不喜歡、我想逃避、我不想面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我會祭出這句咒語來,讓自己知道,「沒有,我才沒有那麼不喜歡做這件事,那只是頭腦在騙我」,「才不是呢,我只是被頭腦誤導,才以為我很厭惡這件事」。接著就讓身體和精神都投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不抱著怨嘆的心情去做該做的事。專心做著做著,就真的釋懷了。

活著真的好累。因為我們總是讓頭腦裡各種技倆牽著鼻子走。他才起個頭,我們就匆匆忙忙、迫不及待要跟著跑。彷彿我們都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小朋友一樣,一聽到到吹笛人的笛聲,什麼都不記得,只知道要跟著笛聲走,到哪裡也不在乎。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我們都還沒修到阿羅漢的程度,每天都還在自家生產的水深火熱煩惱地獄裡打轉。千萬提醒自己,別看到外在的形相就想抓緊不放(「慎勿與色會」),別跟著頭腦裡的笛聲走。那些是騙人的。信以為真,麻煩上身(「色會即禍生」),到時候被吹笛人帶到什麼地方賣掉都不知道喔!

對了,你是不是也觀察到,這一陣子身體越來越僵硬,明明每次來上完一堂課回家就覺得通體舒暢釋放,但還是會因為今天天氣太熱今天天氣太冷外面下雨還是想要回家癱在沙發上追劇,就是懶得來教室上課。別再遲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來上課就對了! XD


[延伸閱讀]
Nobody-But-Yourself
誰在(替你)做決定?
你沒有真的想放鬆
身心靈產業的鬼故事
我們到底在練什麼:哪一種瑜伽、哪一位佛陀?